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復旦大學教授羅力

復旦大學教授羅力

發布時間: 2024-12-06 06:54:58

『壹』 羅力上海羅力

羅力,1974年出生於重慶武隆,後遷居江西上饒,是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復旦大學副教授。他於1996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並在該校衛生事業管理教研室任教。自1997年起,他開始了在職碩博連讀,專攻衛生政策,2002年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並在2004年榮獲復旦大學世紀之星稱號,晉升為副教授,被列入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後備計劃。2006年,他轉至復旦大學醫院管理處擔任副處長,期間參與了多項國內外知名機構的資助課題,如世界衛生組織衛生政策聯盟、衛生部等的研究項目。

羅力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衛生政策上,近五年來,他主持完成了6項重要課題,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他在國家權威和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了31篇第一作者論文,並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了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他的學術貢獻包括編寫教材、撰寫政府研究報告和發表眾多科研論文,涉及衛生規劃、醫院管理、醫保改革等多個領域。

在教學方面,羅力獲得了復旦大學吳英藩獎教金,他的教學模式被授予復旦大學教學成果三等獎。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國家和地方多項科技進步獎的認可,如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一等獎等。他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學術界對衛生政策的理解,也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貳』 羅力出生於哪裡


羅力
羅力,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
中文名:羅力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江西上饒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信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醫葯衛生改革政策
代表作品:中國公立醫院改革:關注制度環境
羅力,2002年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先後赴世界衛生組織、劍橋大學、哈佛大學訪學,2012年晉升教授。主要從事系統理論和應用研究,研究方向以健康服務領域的大數據分析為主,致力於衛生政策、規劃和績效管理的循證決策。主持過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衛生政策聯盟、衛生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衛生局等資助課題30餘項,參與衛生部行業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同時還和地方政府、基金會、醫院合作開展課題20餘項。出版著作1部,主編著作1部,合著著作1部,參與撰寫著作6部。發表第1作者論文54篇,通訊作者論文43篇。研究成果被衛生部、上海、江蘇、山東、湖北、河北、陝西、浙江、福建、貴州等地(部門)應用於政策實踐,作為第1完成人獲得2012年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二等獎,作為第2或第3完成人歷年獲得省部級一等或二等科研獎勵7項。

『叄』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27年。中國著名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於1927年創辦醫學院時,就非常重視公共衛生的教學,次年7月在醫學院內組建了公共衛生科,並親任科主任兼公共衛生教授,逐步開展疾病預防、環境衛生和婦幼保健等工作。1928年,由胡宣明負責建立了「吳淞(今寶山區)衛生公所」作為公共衛生教學實驗區,1929年9月與上海市衛生局合作,改建為「吳淞衛生模範區」,同時建立了「高橋(今浦東新區)衛生事務所」。
此後,歷經抗戰直至解放,機構名稱數易,由公共衛生科更名為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系等。先後擔任院系主任、院長的有蘇德隆、李穆生、顧學箕、俞順章、詹紹康、姜慶五等。
公共衛生學院在中國的疾病防治、預防保健及衛生政策的決策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
1956年起,蘇德隆任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副主任兼預防組主任,4次受到毛澤東同志的接見。在蘇德隆的帶領下,通過實驗室研究和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發現釘螺的分布規律,提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區域性防治血吸蟲病的科學理論。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在血吸蟲病重災區上海青浦縣建立了「血吸蟲病試驗田」進行血吸蟲病的防治並加以推廣,1966年青浦縣消滅血吸蟲病,隨後在安徽、江西、湖南血吸蟲病防治和控制流行的實踐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1985年上海市宣布要消滅血吸蟲病。流行病學教研室篩選和推廣多種滅螺葯物、研製成「防蚴筆」等,在國內和非洲索馬里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疫區居民的血吸蟲病感染率和湖水釘螺的感染率迅速下降,對控制血吸蟲病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80年代,袁鴻昌對江湖洲灘地區血吸蟲病流行因素、規律和對策的研究,先後作為國家「七五」、「八五」攻關課題。學院對霍亂弧菌越冬機理與2號病發生發展關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1年起,許世瑾等開展了對上海市的人口資料進行死亡率、出生率、期望壽命和年齡分布的統計分析工作,至60年代,對上海市人口進行了預測,為政府計劃生育政策提供了技術資料。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防治職業病過程中,顧學箕等經常組織師生下廠礦和農村,通過現場衛生學調查,結合實驗室研究,在防治和控制苯中毒、鉛中毒、農葯中毒,改善生產環境包括高溫條件下工人的作業等方面均取得成效。通過廣泛的調查,發現了中國礦山企業工人中的矽肺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參考標准。王摻蘭等負責的「工業鉛中毒研究」,在山東淄博蓄電池廠工業鉛中毒的研究中,通過現場調查、診斷、防治、建立實驗動物模型等方法揭曉了鉛中毒的機理,為中國防治工業鉛中毒做出了貢獻,獲1986年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等獎。
同時期,徐達道等通過對河南、安徽等省的調查,發現了赤霉病麥的病原菌、感染途徑、分布區域、預防措施、處理方法等。至80年代初,嚴文鈺等開展了輻照食品的研究,先後對大米、洋蔥、土豆、蘋果、牛肉乾、香腸等輻照後的食品進行了動物試驗和120餘人的人群試驗,為國家和平利用原子能進行食品保藏提供了技術數據和科技標准。
同時期,楊銘鼎等開展了上海市環境質量包括大氣、水體和土壤的衛生研究,對上海市空氣污染、飲水中致突變物質的研究,調查了環境污染的源頭、途徑等,提出了大氣污染的解決方案,上海市區居民飲用水臨江取水口的合理位置,大氣質量評估的方法等,為市政府實現城市煤氣化以及黃浦江上游引水取水口選擇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1年,根據中美兩國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合作議定書「中美衛生服務研究合作項目」中的條款,學院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科技合作,對中國上海縣和美國華盛頓縣的衛生服務做了對比研究。1981年7月在上海召開工作研討會.,美國助理衛生部長布來恩特(J.Bryant)博士等6位專家到會,根據對第一手資料的科學分析,美方對中國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三級醫療保健網、合作醫療制度和上海縣的衛生服務,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上海縣的人口預期壽命從1950年的44.7歲提高到1980年的72.4歲,30年人均壽命提高了27.7歲,而美國1900年的49.2歲提高到1980年的73.2歲經過了80年才提高24歲。上海縣1980年人口出生率為14.8‰。,而美國是16.3‰。上海縣1980年的人口死亡率為6.2‰,而美國為9.5‰。1982年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聯合委員會會議上,美方對這項合作深表滿意,認為中國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調查結果的20多篇論文在1982年及1983年先後在《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增刊)及美國公共衛生雜志上專輯發表。學院與上海縣聯合拍攝的《上海縣初級衛生保健>>系列電視教學片,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贊揚,並向其他國家推薦。通過合作研究,有關人員業務上得到了培訓和提高,促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上海縣由此提前達到WH()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衛生目標。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甲肝)爆發流行,患病30萬人。徐志一等深入防治第一線,在以往病毒性肝炎研究的基礎上,對這次甲肝爆發流行規律、臨床特徵、病毒檢測技術以及甲肝流行對上海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調查了近3萬例毛蚶食用者,獲得了毛蚶傳播這次甲肝爆發的血清流行病學證據,應用核酸分子雜交、細胞培養、絨猴感染實驗等研究,獲得毛蚶傳播這次甲肝爆發的病原學證據。李子華等運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了一株從毛蚶分離到的甲肝病毒核酸序列,為中國首次提出了甲肝病毒基因分析圖譜。這些研究成果,為上海市政府禁止毛蚶上市和食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時控制了甲肝爆發的流行,並獲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項。
中國肝癌高發地區的預防研究上,蘇德隆、俞順章、顧杏元等深入高發區域,用流行病學理論和方法,對肝癌高發因素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了飲水污染、黃麴黴毒素污染、病毒性肝炎是肝癌高發的主要因素的理論,採用「管水、管糧、防肝炎」的七字方針進行預防。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肝癌高發因素的理論和預防措施被過過同行認可和接受。
社會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學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李婉先、顧杏元、龔幼龍、胡善聯、郝模等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開展軟課題包括「衛生政策」、「衛生資源使用及效益」、「控制醫療費用增長」、「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衛生事業改革途徑與效果」、「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政策評價課題」和「1995—2010年上海市衛生人力發展戰略研究」等研究。
20世紀80年代起,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霍普金斯大學、瑞典烏米爾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建立了校際學術交流聯系。
近年間,公共衛生學院圍繞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的目標和需求,在長期的科研與教學活動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規律與控制」、「環境醫學與衛生毒理學」、「人口健康與健康行為學」、「社區醫學與衛生服務」、「衛生政策與管理」5個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疾病的流行規律與控制」研究方向在重大疾病和突發疾病的控制技術、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病因學研究、生物標記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遺傳因素在肝癌等腫瘤發生中的作用等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如徐志一教授主持的「規范化甲肝減毒活疫苗保護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成果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環境醫學與衛生毒理學」研究方向,近年在大氣污染與健康關系危險度評定、水藻類毒素的毒性與污染控制、苯與白血病的關系、環境鎘污染與健康關系、遺傳背景與重要工業毒物對健康影響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獲得多渠道經費(如國家「863」、「973」、國際合作等)的支持,開展了深入的研究。俞順章教授主持的「主要淡水藻類(藍藻)毒素危害健康機理及預防對策研究」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人口健康與健康行為學」研究方向在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循證衛生保健導論、艾滋病健康社會科學和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研究生課程,受到好評;青少年生殖健康相關研究成果已列為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物;循證婦幼保健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國內外同行認可並多次引用。
「社區衛生與衛生服務」研究方向在形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社區衛生服務等領域取得了比較好的研究成果。由CMB資助項目「慢性病自我管理」被世界衛生組織採納為良好疾病管理案例「example of best practices」向全球推廣,主持研究的上海市醫學重大課題「腦卒中社區防治優化方案」成果為上海市腦卒中社區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在衛生服務研究方面,主持研究的農村醫療保障等成果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進入2l世紀,本學科的發展邁人新的階段。其中,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兩個學科進入復旦大學「985工程」一期重點學科建設,在「十五」、「211工程」建設中,籌建了「教育部公共衛生安全重點實驗室」,2003年11月被批准為教育部立項建設的重點實驗室。2004年衛生部批准成立「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200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對全國各學位授予單位的一級學科的整體水平進行排名,復旦大學名列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的榜首,公共管理(含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列全國一級學科排名第二。公共衛生學院學科的綜合實力和特色優勢獲得進一步發展。
其一,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在農葯的毒性、重金屬對健康的影響、血吸蟲病的控制、肝炎流行病學、肝癌的病因研究、結核病的流行病學研究、SARS與流感控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國家和地區的疾病預防和控制過程中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如2002年2月本學科的李子華、居麗雯兩位專家應衛生部邀請,參加在廣東的「非典」調查。俞順章、姜慶五作為上海市「非典」控制專家組的成員,為上海市的SARS控製做出了一定貢獻,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其二,科研實力不斷提升,國際間合作發展迅速。自2001年以後獲得的科研經費共計4486.9萬元,承擔「973」課題l項,主持「863」子課題l項;共同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2項;主持上海市重大課題l項;國際合作課題29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7篇,SCI收錄論文49篇,EI收錄論文15篇,出版專著34本。綜合預防醫學各學科有優勢的教育部公共衛生安全重點實驗室已經在2004年6月通過立項檢查。
其三,中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已形成了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的教學與研究群體。學院教師隊伍中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市青年精英郝模教授,上海市曙光計劃學者周志俊教授。上海市啟明星屈衛東教授,復旦大學世紀之星屈衛東、何納、張文彤、施瑋、陳文、羅力、傅東波、穆麗娜。副教授以上的學者,全部都有在國外學習一年以上的經歷。目前,學科正在形成以40歲左右的骨幹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科研隊伍。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實驗室支持,其研究主要分布在重要傳染病與重大的慢性病控制、重要環境污染物的危害健康機制、食品安全、社區人群疾病的預防和保健等方面。
其四.始終為國家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預防醫學和衛生管理高層次人才。2001年後畢業的本科生501名.畢業生就業率99.6%,授予碩士學位206名.授予博士學位95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碩士研究生50名左右、公共衛生碩士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0名左右。
1999—2004年年全國共評出4篇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其中2篇出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宋鍵獲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蔡琳獲2001年全國優秀博上學位淪文獎,導師分別為葉舜華、洪傳潔、俞順章)。學院的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為國家重點學科.預防醫學為一級學科博士授予單位。學院設6個碩士點,分別是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少兒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衛生毒理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4個博士點,分別是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2個博士後流動站,分別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管理。另設預防醫學研究所、世界衛生組織(上海)職業衛生合作中心、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等科學研究機構;共有流行病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少兒衛生學、衛生統計與社會醫學、預防醫學、衛生微生物學、衛生化學、健康教育學、婦幼衛生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醫院管理學、衛生監督與衛生法學15個教研室。2004年,在院本科生543名,博士研究生95名,碩士研究生273名,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116名。學院有教授20人(校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2人。有7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獎、上海市育才獎和華藏獎等校級以上各項教育榮譽獎,6名教師獲得優秀教師工作者稱號。
學院為本科生共開設了39門專業必修課程、19門專業選修課程和38門公共選修課程。已主編《流行病學》、《醫學營養》、《衛生經濟》、《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等教材,共有11門課程採用學院主編的教材,其中3門課程的教材為國家重點教材,5門為部屬重點教材,2門為面向21世紀教材, 從顧學箕教授始主編各版《預防醫學》,傅華教授授主編的《預防醫學》 獲得2005年全國高等學校醫葯優秀教材三等獎、龔幼龍教授主編的《社會醫學》和程曉明主編的《衛生經濟》被評為優秀教材。趙根明教授主講的流行病學課程被評為復旦大學精品課程 ,傅華教授主講的臨床預防醫學課程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錢序教授主講的生殖健康與進展課程採用雙語教學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學院與上海市及多家區級疾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等實習基地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良好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

『肆』 復旦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環境衛生專碩就業怎麼樣啊急。。。知道的幫幫!!!

2000年4月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並後,成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姜慶五任院長.郭紅衛、徐勛、錢序、周志俊、陳文先後任副院長。傅華任黨委書記。毛惠琴、包江波先後任黨委副書 記。學院設置預防醫學和公共事業管理2個本科專業。預防醫學專業學制五年,主要培養具有扎實醫學知識從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衛生行政工作和預防醫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人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制四年,主要培養既掌握現代管理手段,具有公共事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又具有管理技能的公共衛生事業的復合型人才。

目錄

辦學宗旨
師資隊伍
國際交流
專業設置
就業渠道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辦學宗旨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源於顏福慶教授1928年7月在上海醫學院內組建公共衛生科。在不同的時期,公共衛生學院為我國的疾病防治、預防保健及衛生政策的決策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近年來,學科的綜合實力和特色優勢進一步發展,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作為研究重點,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科研實力不斷提升,國際合作不斷發展。中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形成了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的教學與研究群體。學院始終以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預防醫學和衛生管理高層次人才為己任。學院以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和貢獻科學決策為目標,在長期的科研與教學活動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規律與控制」、「環境醫學與衛生毒理」、「人口健康與健康行為」、「社區醫學與衛生服務」、「衛生政策與管理」5個主要研究方向。一批國內重點項目頻頻獲獎,並直接應用於國家衛生決策。研究成果更趨國際化傳播,部分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為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廣。
編輯本段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兩個部屬國家重點實驗室: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一個上海市重點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還有上海市公共衛生重點學科:環境衛生學科、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學科、勞動衛生學科、流行病學科、衛生毒理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兩個學科為復旦大學「985工程」一期重點學科。 學院有復旦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復旦大學葯物經濟學研究與評估中心、世界衛生組織職業衛生培訓和研究合作中心、世界衛生組織衛生技術評估和管理合作中心。學院為歐洲國際健康研究生教育網路(tropEd)合作成員單位,確定為教育部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改革試點單位。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9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比例高於50%。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28人,碩士生導師1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7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76%。有40歲以下青年教師48人,占教師總人數的49%,青年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100%。 此外,學院與上海市長寧區、徐匯區、黃浦區、靜安區、盧灣區和閔行區6個區的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和衛生監督所,以及普陀區CDC等本科生實習基地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有5個專業實習基地,分別是上海市衛生局、徐匯區衛生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和華東醫院。以上實習基地的帶教教師都具有副高以上職稱。 2005~2010年學院獲得的科研經費為1.69億元。2005-2010年承擔縱向課題1020項。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5項;青年項目16項;十一五支撐項目3項;主持「863」項目2項;973項目2項,上海市曙光計劃4項;國際合作課題150項。2005~2010年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930篇,其中SCI及SSCI收錄論文233篇。
編輯本段國際交流
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伊利諾斯大學、加州大學、杜蘭大學、夏威夷大學,瑞典烏米爾大學,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荷蘭公共衛生和環境研究所,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和阿德萊德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院際學術交流聯系。學院每年都主辦或承辦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每年都有大批教師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編輯本段專業設置
l 預防醫學專業(學制五年,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預防醫學專業主要培養從事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衛生監督以及預防醫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該專業學生第一學年在復旦學院學習公共基礎課程,第二學年後進入復旦楓林校區學習。 主要醫學基礎課程: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病理生理學等 主要臨床醫學課程: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等 主要專業課程: 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衛生學、衛生微生物學、兒少衛生學等 l 公共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學制四年,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公共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主要培養既掌握現代管理學基本理論及基本管理手段,具有公共事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基本管理技能的公共衛生事業的復合型管理人才。要求學生了解衛生事業發展基本趨勢和醫學科學的基本規律,掌握比較全面的醫學社會學知識和有關的政策法規。 該專業學生前兩個學年在復旦邯鄲校區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經濟管理基礎課程,第三、四學年進入復旦楓林校區學習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主要課程:管理科學導論、財務管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B,線性代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衛生管理心理學、衛生經濟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醫院管理學、衛生事業管理學、運籌學、醫療保險、衛生政策研究理論、衛生服務研究等。[1]
編輯本段就業渠道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共衛生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醫學基礎,還需要學習廣博的公共衛生專業知識,可見學業並不會太輕松。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以驕傲地說,我們近年來畢業生當年就業率一直高於95%,有的年份就業率達100%。2008-2010年畢業學生240人,平均當年就業率為98%。 我們遍布全國各地的校友已成為我們學院的寶貴財富。校友中不乏公共衛生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公共衛生部門的主要領導人,以及公共衛生教育事業的繼承者。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27年。中國著名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於1927年創辦醫學院時,就非常重視公共衛生的教學,次年7月在醫學院內組建了公共衛生科,並親任科主任兼公共衛生教授,逐步開展疾病預防、環境衛生和婦幼保健等工作。1928年,由胡宣明負責建立了「吳淞(今寶山區)衛生公所」作為公共衛生教學實驗區,1929年9月與上海市衛生局合作,改建為「吳淞衛生模範區」,同時建立了「高橋(今浦東新區)衛生事務所」。 此後,歷經抗戰直至解放,機構名稱數易,由公共衛生科更名為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系等。先後擔任院系主任、院長的有蘇德隆、李穆生、顧學箕、俞順章、詹紹康、姜慶五等。 公共衛生學院在我國的疾病防治、預防保健及衛生政策的決策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 1956年起,蘇德隆任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副主任兼預防組主任,4次受到毛澤東同志的接見。在蘇德隆的帶領下,通過實驗室研究和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發現釘螺的分布規律,提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區域性防治血吸蟲病的科學理論。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在血吸蟲病重災區上海青浦縣建立了「血吸蟲病試驗田」進行血吸蟲病的防治並加以推廣,1966年青浦縣消滅血吸蟲病,隨後在安徽、江西、湖南血吸蟲病防治和控制流行的實踐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1985年上海市宣布要消滅血吸蟲病。流行病學教研室篩選和推廣多種滅螺葯物、研製成「防蚴筆」等,在國內和非洲索馬里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疫區居民的血吸蟲病感染率和湖水釘螺的感染率迅速下降,對控制血吸蟲病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80年代,袁鴻昌對江湖洲灘地區血吸蟲病流行因素、規律和對策的研究,先後作為國家「七五」、「八五」攻關課題。學院對霍亂弧菌越冬機理與2號病發生發展關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1年起,許世瑾等開展了對上海市的人口資料進行死亡率、出生率、期望壽命和年齡分布的統計分析工作,至60年代,對上海市人口進行了預測,為政府計劃生育政策提供了技術資料。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防治職業病過程中,顧學箕等經常組織師生下廠礦和農村,通過現場衛生學調查,結合實驗室研究,在防治和控制苯中毒、鉛中毒、農葯中毒,改善生產環境包括高溫條件下工人的作業等方面均取得成效。通過廣泛的調查,發現了我國礦山企業工人中的矽肺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參考標准。王摻蘭等負責的「工業鉛中毒研究」,在山東淄博蓄電池廠工業鉛中毒的研究中,通過現場調查、診斷、防治、建立實驗動物模型等方法揭曉了鉛中毒的機理,為我國防治工業鉛中毒做出了貢獻,獲1986年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等獎。 同時期,徐達道等通過對河南、安徽等省的調查,發現了赤霉病麥的病原菌、感染途徑、分布區域、預防措施、處理方法等。至80年代初,嚴文鈺等開展了輻照食品的研究,先後對大米、洋蔥、土豆、蘋果、牛肉乾、香腸等輻照後的食品進行了動物試驗和120餘人的人群試驗,為國家和平利用原子能進行食品保藏提供了技術數據和科技標准。 同時期,楊銘鼎等開展了上海市環境質量包括大氣、水體和土壤的衛生研究,對上海市空氣污染、飲水中致突變物質的研究,調查了環境污染的源頭、途徑等,提出了大氣污染的解決方案,上海市區居民飲用水臨江取水口的合理位置,大氣質量評估的方法等,為市政府實現城市煤氣化以及黃浦江上游引水取水口選擇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1年,根據中美兩國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合作議定書「中美衛生服務研究合作項目」中的條款,學院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科技合作,對中國上海縣和美國華盛頓縣的衛生服務做了對比研究。1981年7月在上海召開工作研討會.,美國助理衛生部長布來恩特(J.Bryant)博士等6位專家到會,根據對第一手資料的科學分析,美方對我國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三級醫療保健網、合作醫療制度和上海縣的衛生服務,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上海縣的人口預期壽命從1950年的44.7歲提高到1980年的72.4歲,30年人均壽命提高了27.7歲,而美國1900年的49.2歲提高到1980年的73.2歲經過了80年才提高24歲。上海縣1980年人口出生率為14.8‰。,而美國是16.3‰。上海縣1980年的人口死亡率為6.2‰,而美國為9.5‰。1982年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聯合委員會會議上,美方對這項合作深表滿意,認為中國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調查結果的20多篇論文在1982年及1983年先後在《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增刊)及美國公共衛生雜志上專輯發表。學院與上海縣聯合拍攝的《上海縣初級衛生保健>>系列電視教學片,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贊揚,並向其他國家推薦。通過合作研究,有關人員業務上得到了培訓和提高,促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上海縣由此提前達到WH()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衛生目標。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甲肝)爆發流行,患病30萬人。徐志一等深入防治第一線,在以往病毒性肝炎研究的基礎上,對這次甲肝爆發流行規律、臨床特徵、病毒檢測技術以及甲肝流行對上海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調查了近3萬例毛蚶食用者,獲得了毛蚶傳播這次甲肝爆發的血清流行病學證據,應用核酸分子雜交、細胞培養、絨猴感染實驗等研究,獲得毛蚶傳播這次甲肝爆發的病原學證據。李子華等運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了一株從毛蚶分離到的甲肝病毒核酸序列,為我國首次提出了甲肝病毒基因分析圖譜。這些研究成果,為上海市政府禁止毛蚶上市和食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時控制了甲肝爆發的流行,並獲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項。 我國肝癌高發地區的預防研究上,蘇德隆、俞順章、顧杏元等深入高發區域,用流行病學理論和方法,對肝癌高發因素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了飲水污染、黃麴黴毒素污染、病毒性肝炎是肝癌高發的主要因素的理論,採用「管水、管糧、防肝炎」的七字方針進行預防。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肝癌高發因素的理論和預防措施被過過同行認可和接受。 社會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學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李婉先、顧杏元、龔幼龍、胡善聯、郝模等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軟課題包括「衛生政策」、「衛生資源使用及效益」、「控制醫療費用增長」、「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衛生事業改革途徑與效果」、「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政策評價課題」和「1995—2010年上海市衛生人力發展戰略研究」等研究。 20世紀80年代起,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霍普金斯大學、瑞典烏米爾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建立了校際學術交流聯系。 近年間,公共衛生學院圍繞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的目標和需求,在長期的科研與教學活動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規律與控制」、「環境醫學與衛生毒理學」、「人口健康與健康行為學」、「社區醫學與衛生服務」、「衛生政策與管理」5個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疾病的流行規律與控制」研究方向在重大疾病和突發疾病的控制技術、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病因學研究、生物標記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遺傳因素在肝癌等腫瘤發生中的作用等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如徐志一教授主持的「規范化甲肝減毒活疫苗保護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成果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環境醫學與衛生毒理學」研究方向,近年在大氣污染與健康關系危險度評定、水藻類毒素的毒性與污染控制、苯與白血病的關系、環境鎘污染與健康關系、遺傳背景與重要工業毒物對健康影響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獲得多渠道經費(如國家「863」、「973」、國際合作等)的支持,開展了深入的研究。俞順章教授主持的「主要淡水藻類(藍藻)毒素危害健康機理及預防對策研究」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人口健康與健康行為學」研究方向在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循證衛生保健導論、艾滋病健康社會科學和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研究生課程,受到好評;青少年生殖健康相關研究成果已列為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物;循證婦幼保健相關研究成果已被國內外同行認可並多次引用。 「社區衛生與衛生服務」研究方向在形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社區衛生服務等領域取得了比較好的研究成果。由CMB資助項目「慢性病自我管理」被世界衛生組織採納為良好疾病管理案例「example of best practices」向全球推廣,主持研究的上海市醫學重大課題「腦卒中社區防治優化方案」成果為上海市腦卒中社區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在衛生服務研究方面,主持研究的農村醫療保障等成果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進入2l世紀,本學科的發展邁人新的階段。其中,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兩個學科進入復旦大學「985工程」一期重點學科建設,在「十五」、「211工程」建設中,籌建了「教育部公共衛生安全重點實驗室」,2003年11月被批准為教育部立項建設的重點實驗室。2004年衛生部批准成立「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200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對全國各學位授予單位的一級學科的整體水平進行排名,復旦大學名列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的榜首,公共管理(含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列全國一級學科排名第二。公共衛生學院學科的綜合實力和特色優勢獲得進一步發展。 其一,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在農葯的毒性、重金屬對健康的影響、血吸蟲病的控制、肝炎流行病學、肝癌的病因研究、結核病的流行病學研究、SARS與流感控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國家和地區的疾病預防和控制過程中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如2002年2月本學科的李子華、居麗雯兩位專家應衛生部邀請,參加在廣東的「非典」調查。俞順章、姜慶五作為上海市「非典」控制專家組的成員,為上海市的SARS控製做出了一定貢獻,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其二,科研實力不斷提升,國際間合作發展迅速。自2001年以後獲得的科研經費共計4486.9萬元,承擔「973」課題l項,主持「863」子課題l項;共同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2項;主持上海市重大課題l項;國際合作課題29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7篇,SCI收錄論文49篇,EI收錄論文15篇,出版專著34本。綜合預防醫學各學科有優勢的教育部公共衛生安全重點實驗室已經在2004年6月通過立項檢查。 其三,中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已形成了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的教學與研究群體。學院教師隊伍中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市青年精英郝模教授,上海市曙光計劃學者周志俊教授。上海市啟明星屈衛東教授,復旦大學世紀之星屈衛東、何納、張文彤、施瑋、陳文、羅力、傅東波、穆麗娜。副教授以上的學者,全部都有在國外學習一年以上的經歷。目前,學科正在形成以40歲左右的骨幹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科研隊伍。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實驗室支持,其研究主要分布在重要傳染病與重大的慢性病控制、重要環境污染物的危害健康機制、食品安全、社區人群疾病的預防和保健等方面。 其四.始終為國家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預防醫學和衛生管理高層次人才。2001年後畢業的本科生501名.畢業生就業率99.6%,授予碩士學位206名.授予博士學位95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碩士研究生50名左右、公共衛生碩士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0名左右。 1999—2004年年全國共評出4篇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其中2篇出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宋鍵獲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蔡琳獲2001年全國優秀博上學位淪文獎,導師分別為葉舜華、洪傳潔、俞順章)。學院的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為國家重點學科.預防醫學為一級學科博士授予單位。學院設6個碩士點,分別是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少兒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衛生毒理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4個博士點,分別是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2個博士後流動站,分別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管理。另設預防醫學研究所、世界衛生組織(上海)職業衛生合作中心、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等科學研究機構;共有流行病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少兒衛生學、衛生統計與社會醫學、預防醫學、衛生微生物學、衛生化學、健康教育學、婦幼衛生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醫院管理學、衛生監督與衛生法學15個教研室。2004年,在院本科生543名,博士研究生95名,碩士研究生273名,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116名。學院有教授20人(校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2人。有7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獎、上海市育才獎和華藏獎等校級以上各項教育榮譽獎,6名教師獲得優秀教師工作者稱號。 學院為本科生共開設了39門專業必修課程、19門專業選修課程和38門公共選修課程。已主編《流行病學》、《醫學營養》、《衛生經濟》、《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等教材,共有11門課程採用學院主編的教材,其中3門課程的教材為國家重點教材,5門為部屬重點教材,2門為面向21世紀教材, 從顧學箕教授始主編各版《預防醫學》,傅華教授授主編的《預防醫學》 獲得2005年全國高等學校醫葯優秀教材三等獎、龔幼龍教授主編的《社會醫學》和程曉明主編的《衛生經濟》被評為優秀教材。趙根明教授主講的流行病學課程被評為復旦大學精品課程 ,傅華教授主講的臨床預防醫學課程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錢序教授主講的生殖健康與進展課程採用雙語教學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學院與上海市及多家區級疾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等實習基地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良好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

熱點內容
大學宿舍什麼條件 發布:2025-01-10 22:21:08 瀏覽:517
東華大學動畫考研 發布:2025-01-10 21:48:58 瀏覽:113
2019美國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10 21:39:05 瀏覽:586
大學專業藝術學科 發布:2025-01-10 21:27:08 瀏覽:571
大學生演講題材 發布:2025-01-10 21:17:02 瀏覽:739
復旦大學刑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0 21:10:06 瀏覽:84
我為什麼上大學英語 發布:2025-01-10 21:06:14 瀏覽:841
大學生村官是幹嘛的 發布:2025-01-10 20:51:43 瀏覽:442
民族大學副教授評選條件 發布:2025-01-10 20:50:00 瀏覽:278
吳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發布:2025-01-10 20:39:03 瀏覽: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