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研究生院文學院導師簡介
A. 陳宗文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宗文,男,後改名陳衡,1938年8月出生於廣西合浦,大學文化程度,中共黨員。1963年7月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被分配到廣東省高等教育局,從事人事幹部及刊物編輯工作。1970年回到母校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
陳宗文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時,他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際儒商學會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廣東現代革命作家研究會和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秦牧創作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合浦學會常務副會長,吉林省文融文化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跨世紀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委員,該院理事會副理事長,香港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和僑光東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自1970年起,陳宗文在中山大學為中文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當代小說史》、《中國當代文學思潮》、《新時期文學流派》等11門課程。他著有《秦牧創作論》、《文海尋蹤》等專著和評論集。與人合著《中國當代文學史》、《中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等教材三部。獨立編著《新時期小說作家與作品選析》等輔導教材兩部。與人合作擔任《廣東當代作家傳略》、《新紀中國當代文學》等教材主編。編輯出版了《盛宴前的瘋子演說》等秦牧中短篇小說集。在《秦牧全集》的編纂工作中擔任編委。參與編寫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教材。主編《廣東當代文學研究叢書》(含廣東當代小說史、散文史、詩歌史、戲劇文學史等13種專著)。
陳宗文在中山大學期間,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各一次,獲得主編教材優秀獎一次,校、系優秀教學獎兩次和中山大學文明家庭獎一次。他還榮獲了香港國際教育交流中心舉辦的"1998年度亞太華文成果金獎"和1999年首屆"名星杯"全國書畫文學大獎賽金獎。其小傳被收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大辭典》等多部辭書中,並被《世界名人錄》等多種辭書聘為顧問編委。1997年4月,他擔任中國儒商文學代表團第一副團長,率團參加了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儒商大會。
(1)中山大學研究生院文學院導師簡介擴展閱讀
B. 中山大學文化人類學系研究生導師有哪幾位
文化人類學方向的話..
可以帶研究生的老師有...
周大明..馬國慶.. 張振江..張應強..王建新...劉昭瑞....何國強..楊小柳..程瑜...劉志揚..鄧啟耀
陳華和李法軍是醫學人類學方向...
張鵬是靈長學方向..而且現在還沒有帶研究生..
系裡的年輕老師還有譚同學..余成普..段穎..不過都還沒有帶研究生..
具體的老師可以去中大的研究生招生網站上去看..
C. 中山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中山大學研究生導師名單方文峰、楊弘、朱孝峰、黃益軍、楊瑞華等。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簡介: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是中山大學的直屬學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現任院長陳曾平。
根據2022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53個博士授予權一級學科、63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4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3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學院研究生教育的歷史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1935年春中山大學經當時的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研究院,是中國最早設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正式設立研究生院;2001年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並後,新中山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學科體系更加完善。
D.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有多少導師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學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截止2020年2月,全校專任研究生導師518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271人。
截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6人(含雙聘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5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1人、青年學者2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7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
截至2018年04月,中山大學設有4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3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共19個領域),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5個。
目前在讀研究生23000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600餘人。
E. 中山大學文化人類學系研究生導師有哪幾位
文化人類學方向,中山大學文化人類學系的導師陣容強大。以下為幾位可以帶研究生的老師:
周大明、馬國慶、張振江、張應強、王建新、劉昭瑞、何國強、楊小柳、程瑜、劉志揚、鄧啟耀等。其中,陳華和李法軍兩位教授專注於醫學人類學領域。張鵬教授則是靈長學方向的專家,目前未帶研究生。
系內還有幾位年輕老師,如譚同學、余成普、段穎等,但他們同樣還未開始指導研究生。
對導師陣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訪問中大的研究生招生網站,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F. 謝柏梁的簡介
謝柏梁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史、古代戲曲、西方戲劇史、比較文學和影視文化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出版《中國悲劇史綱》、《中國分類戲劇學史綱》、《世界悲劇文學史》、《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中國悲劇文化史》等多部著作。先後承擔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上海市「曙光工程」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
謝柏梁博士,近年來出版了多部關於中國戲劇和世界戲劇發展歷史的專著,並幾度應邀到加拿大、美國的一些著名高校講學 。鑒於他在文化藝術領域內的一系列理論建樹,中國國務院向他頒發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證書,並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貼;美國學術委員會也將他列入1999-2000中美學術研究重點資助對象。
耳濡目染花鼓戲,身體力行文藝路
「我與天門花鼓戲淵源很深。」謝教授說,天門是江漢平原的一個戲窩子,除了漢劇、楚劇的廣泛影響之外,本地的天門花鼓戲(後來又稱天沔花鼓戲或者荊州花鼓戲)十分流行,成為一方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1958年9月25日,謝柏梁出生在多祥鎮板橋大隊西台村。他的祖父謝有本、父親謝支祥,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知識分子,同時也都是忠實的戲迷。
謝柏梁自小便酷愛看戲,酷愛讀書,但因為「文革」株連,不能考入高中深造。從此,謝柏梁便返鄉勞動,挑起了沉甸甸的生活擔子。
在農村務農、裝卸站扛包的6年「社會大學」磨練之中,謝柏梁積極參加了大隊、公社文藝宣傳隊的活動,成為鄉間劇團的筆桿子。他所創作的一系列小戲和小節目,都被搬上了舞台,獲得了縣區的許多獎勵。他也隨著大隊劇團和多祥劇團四處巡迴演出,直接感受到老百姓對文藝節目的願望。民之所欲與民心好惡,為謝柏梁創作契機的生發、審美趣味的升華,提供了最為深厚而廣袤的文化土壤。
後來,他又在縣文化館范齊家等老師的引導下,成為天門縣較為活躍的年輕創作者之一。全國棉花工作現場會在天門召開時,大型開幕式的節目創作,便出於謝柏梁之手。從此,謝柏梁成為縣文化局悉心扶植、重點培養的一名年輕人。
從愛好花鼓戲到為劇團創作花鼓戲,謝柏梁對這一本地劇種的歷史淵源與藝術流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到近年,作為戲劇教授的謝柏梁,還為家鄉的劇團提供了一些適宜於移植成花鼓戲的劇本和演出錄像資料。
自古以來,一方水土養一方戲。因此中國戲曲的其他劇種,同樣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群眾土壤。想當年,在文化局組織的一次次的創作學習班上,謝柏梁創作之餘,往往一頭鑽進縣圖書館里,如飢似渴地博覽中國名劇,從而逐漸萌生了日後為中國戲劇寫史的強烈願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家鄉接受的藝術啟蒙、兒時受到的藝術熏陶以及楚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都使得謝柏梁能夠在藝術和文化領域內不斷前行。
寒窗十年勤耕耘,曲論才罷劇史成
1979年秋,踏入社會6年之久的謝柏梁依靠頑強的自學,考上了湖北師范學院,成為中文系的一名新生。
作為一名大學生,他的古典文學、戲劇文學與英語課,一向是班上名列前茅的。由於有多年的創作實踐,謝柏梁的寫作在班上尤為突出。他的作文通常被列為全班的範文;他的散文、詩歌與小說創作也都在報刊上先後發表,成為班上同學發表作品的翹首。
長期從事戲劇活動所帶來的慣性,促使謝柏梁對戲劇名作更多一份關注。他對中外戲劇悉心研讀,早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在學報上發表了《從〈琵琶行〉到〈青衫淚〉》的長篇論文,對元曲大家馬致遠的作品予以了細致分析和深入品評。臨近畢業時,他又以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研究對象。
四年本科生涯結束後,謝柏梁覺得自己的知識還很貧乏,便毅然報考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徐中玉、齊森華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戲曲理論研究。
上海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中心地區,曲學研究卻是較為薄弱的一項。在導師的指導下,謝柏梁數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在上海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反復借閱古代名劇稀有版本,並且一筆一劃謄抄下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戲曲序跋。最後,他整理出來近百萬字的中國戲曲序跋,並在此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戲曲序跋概論》。該書的一些章節在《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等雜志上發表之後,為曲學研究又打開了一扇值得注意的門戶。
碩士畢業後,謝柏梁又馬不停蹄地報考中山大學的中國戲劇史博士專業,並在眾多考生當中,以較好的專業成績獲錄,成為近代曲學大師吳梅的傳人、當代中國戲曲研究大家王起(王季思)先生的入室弟子。
在上海時期,謝柏梁重點研究戲曲理論;廣州時期,他重點研究中國戲曲史。這樣下來,使得他能夠對戲曲理論和戲曲發展史兩方面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在大師的悉心指導下,謝柏梁每月都要寫一篇以上的戲曲論文,這些文章在《文學遺產》等全國各地的許多雜志上先後發表,作者也因此先後兩度被評為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的文科科研獎第一名。
十年磨一劍。在這些年的求學生涯中,謝柏梁終於轉型為學術素養比較豐厚、文學基礎比較扎實的青年學者。
也是在此時,隨著《中國悲劇史綱》的完成,謝柏梁立下了寫作系列戲劇文化史的宏願。
埋頭科研成一體,雲游講學走天涯
獲得沉甸甸的文學博士學位後,謝柏梁來到上海戲劇學院任教,先後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成為文化部系統中的年輕學者。之後,他又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在上戲任教期間,除了上課並擔任戲劇史教研室主任之外,謝柏梁埋頭科研,勤奮著述,先後寫作出版了多種專著,逐步構建起他的戲劇文化史研究和文學史研究系列,先後出版《中國悲劇史綱》、《世界悲劇文學史》、《中國分類戲劇學史綱》、《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大戲劇家關漢卿》等專著 。
多年以來,謝柏梁的學術研究受到了國家、社會和北美學術機構的扶助與支持。他的研究先後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有兩項,被列入上海的是「曙光工程」項目、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師基金項目、上海市出版局重點資助項目等三項;被上海戲劇學院列入科研一等獎的有一項,被列入為南京師范大學重點科研項目資助的有一項,被全國美學學會、國家新聞出版局和全國外國文學學會評為優秀科研獎的有兩項。
除了著書立說之外,謝柏梁還在許多高校和文化機構講學。他曾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和上海越劇院、寧波市文化局等一些文化機構作過關於戲劇文化的專題報告。
2008年,謝柏梁進入中國戲曲學院任教,成為該校文學藝術相關專業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作為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他表示會帶領自己的弟子們,為繁榮學術文化作出新的成績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謝柏梁走出國門,先後到澳門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佛薩大學、加州伯克萊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講解中國文學藝術傳統,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還與一些外國學者合作著述,將中國文化通過不同語言文化層面,傳播到更為廣泛的接受群體中去。
謝柏梁在海外的獎助項目中,包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美國學術委員會等學術單位的科研獎學項目等四項。正是這些春風化雨般的資助和相濡以沫似的鼓勵,使得謝柏梁深感對外文化交流責任重大,不敢懈怠停步。
從故鄉踏上征途,從我國古代文化的一方重鎮、現代教育中全國馳名的高考「狀元縣」起跑,他將為中國傳統文化、影視藝術和世界戲劇藝術的弘揚光大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謝教授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全歸功於天門水土的滋養,故鄉文化的陶冶,家鄉父老的熏陶,父母親人的賜予,以及童蒙老師們、文化局系統的諸多長輩們、三所求學高校的諸多恩師們的悉心栽培與精心呵護。
難忘故鄉與師恩,謝教授說:最好的報答,還是在自己的學術領域中多灑點汗水,多做些耕耘,趁此大好的春光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