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叢日雲教授
❶ 叢日雲是個什麼樣的人
叢日雲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一門「西方文明通論」的通識課程,講解西方文明的演進與特徵,當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國的歷史進程。
對低年級的本科生們來講,聽他的課「受啟發」和「毀三觀」大概是同一個心理過程,有學生覺得「耳目一新」,有學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傷害」,有的還向學校打小報告。
「比如英法兩個強盜燒了圓明園,之前清政府跟英法聯軍談判破裂後,把英法代表團的39個人,包括記者、家眷抓到了北京,施以虐待或酷刑,其中20個人被弄死了,活下來的人身上長滿蛆,有的瘋掉了。這個情節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
叢日雲希望學生了解完整的歷史,在史實准確的條件下判斷和思考。「當然,英法侵略中國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有虐囚的事,仍然會痛恨英法,但至少能降點兒溫。」只是,有的學生聽不進去。「他的常識被顛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何況還有許多理由支撐著原有的判斷。」
叢日雲講授西方政治思想史將近30年,在八九十年代,他的授課也使一些學生難以接受,那時學生的障礙是意識形態,但近些年,民族主義情感成了學生認識西方文明的一道坎。
「我希望學生們接受一種健康的愛國主義,」叢日雲說,「愛國是人類之愛的一種,應該將其安頓在愛他人、愛社區、愛民族、愛國家、愛人類乃至愛地球的序列當中。」「要愛國,但不能以對別人的盲目仇恨來表現。」
叢日雲出身於遼寧凌源偏僻的鄉村,小學四年級時學校就因為「文革」停課,他理解學生們思想上的困惑和困境。叢日雲高中畢業後到大隊里當了會計,被領導派到紅極一時的大寨參觀,他發現處處都是「被打扮的痕跡」。解放軍不僅幫助修建水利工程,甚至用高射炮為他們驅雹;而大寨農民都像四類分子(「地富反壞」)一樣,低眉順眼,遇到參觀者就驚慌地迴避,眼神不與你交流,也不與陌生人說話。
但那時叢日雲發現問題靠的是直覺和經驗。「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個年代的宣傳教育所塑造的,想跳出那個框架思考問題,必須藉助於相應的思想資源,但在那種完全封閉的條件下,獲得多元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原因,叢日雲多年來致力於通識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論」是全校每年兩千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課,在他看來,「通識教育能夠打開信息流通的渠道,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學會合乎邏輯地思考,並接受現代文明價值的熏陶。」
在2013年的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叢日雲發表了一篇《人生多歧路,你將如何選擇》的演講,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在演講中他告誡畢業生們:「你們未來可能面對著社會的變革,你將如何選擇?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是一個明白人? 如果中國再來一次義和團或紅衛兵運動,你能不能清醒地說不? 我希望,你們在大潮襲來時,選擇站在理性一邊,站在文明一邊……」
❷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徐大同編著圖書
總主編簡介
徐大同, 中國著名政治學家,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天津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曾當選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華僑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府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先後擔任中國政治學會常委理事、副會長、顧問,天津市社聯副主席、天津市政治學會長、法學會副會長。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現代西方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中西傳統政治文化比較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著有多篇專業論文。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 古希臘、羅馬
主編簡介
王樂理,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天津師范大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現當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文化理論。個人專著為《政治文化導論》。參與編寫《西方政治思想史》、《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等。就政治科學的發展特徵、政治文化研究對象的轉換、當代中國青年的個體意識流變等題目發表論文若干。
內容簡介
本卷的內容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政治思想,時間跨度大約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476年,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安提豐、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芝諾、克呂西波、安提斯泰尼、第歐根尼、波利比阿,潘尼提烏、波塞東、盧克萊修、西塞羅、塞內卡、愛比克泰德、奧勒留、查士丁尼等。
古希臘羅馬時期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遺產,特別是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政治觀、觀察政治的獨特視角,以及解釋政治的基本立足點;.從神命政治觀、自然政治觀、人本政治觀到倫理政治觀,是一條大致的線索;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人政治學的學科體系,標志著古希臘的政治思想發展到了巔峰。希臘化時期,政治思想呈多元化發展態勢,主要是出現了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的對立。古羅馬的思想家們延續了前人的思維模式,也創生了自己的共和主義思想,政治思想最終走向神事和人事的二元化。
目錄
總序
導言
第一編古希臘時期政治思想
第一章古希臘政治思想的形成
第一節城邦制度與古希臘社會、文化特片
第二節古希臘早期史詩中的政治觀念
第三節古希臘歷史傳記中的政治觀念
第四節自然哲學中蘊藏的政治觀念
第二章智者與德謨克里特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普羅泰戈拉
第二節安提豐
第三節其他智者
第四節德謨克里特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蘇格拉底其人
第二節蘇格拉底的政治哲學
第三節蘇格拉底之死
第二編城邦制度衰落時期古典政治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四章柏拉圖:哲學王理想的執著追求者
第一節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正義論
第三節城邦論
第四節政體論
第五節治國論
第六節政治家論
第七節法治國家論
第八節學說的歷史命運
第五章亞里士多德:城邦制度的全面觀察者與系統闡釋者
第一節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城邦的目的
第三節城邦理論
第四節政體理論
第五節政體變革
第六節理想城邦
第七節學說的歷史命運
第三編希臘化時期與古代羅馬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希臘化時期政治思維方式的轉變
第七章世界歷史觀照下的國家
第八章希臘學說的羅馬化:西塞羅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帝國時期的政治思想
參考書目
人名及地名英漢對照
專有名詞
後記 中世紀
主編簡介
叢日雲,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較政治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當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在上帝與愷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等。先後主持兩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政治文化的沖擊與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明關系模式的比較研究」。主持「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作者資金項目」:「現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其博士論文《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內容簡介
本卷對西方中世紀(5—15世紀)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重點介紹了教父和奧古斯丁、格拉修斯、羅馬法學家和布拉克頓、索爾茲伯里的約翰、阿奎那、埃吉狄厄斯、巴黎的約翰、但丁、薩索菲那多的巴托魯斯、布魯尼、馬西略、奧康的威廉、庫薩的尼古拉、福特斯庫等人的政治思想。
歷經千年的中世紀政治思想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直接源頭,它包括從羅馬帝國時代到中世紀末期的基督教神學政治思想、羅馬法學家的政治思想,早期日耳曼人的民主法治觀念,中世紀中後期的封建主義契約思想和政思想,中世紀晚期民族國家思想的萌芽和新興的城市市民政治思想等。政治思想的中心問題是政教關系,表現為教權派與王權派的斗爭。基督教的二元主義政治觀和日耳曼人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兩條主線。書中將政治思想的發展融入中世紀的經濟、政治、宗教、政教關系以及思想文化的變革進程中進行考察,既有對著名政治哲學家宏大理論體系的評介,也包含對廣泛滲透於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政治制度和政治斗爭、社會關系甚至行為禮儀中的政治觀念的精心提煉和分析,展現了中世紀政治思想復雜多元的面貌和不斷創新變革、推陳出新的特點。
目錄
導言
第一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神學政治觀的確立
第一章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
第二節《聖經》的神學政治思想
第三節教父時期基督教神學政治思想
第四節奧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中世紀早期的神學政治思想
第一節格拉修斯原則與二元政治觀的形成
第二節神授王權思想
第三節教權與王權關系思想
第三章封建化過程中關於法律和王權的新觀念
第一節早期日耳曼人的政治和法律思想
第二節羅馬法在中世紀早期的延續和影響
第三節西歐的封建化及封建政治秩序的主要特徵
第四節封建法治思想
第五節封建契約王權的內涵
第二編中世紀中期:神學政治思想的繁榮
第四章教俗沖突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教權與王權的斗爭
第二節教權派政治思想
第三節王權派政治思想
第五章羅馬法學家和教會法學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羅馬法學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教會法學家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英格蘭的王權思想與憲政思想
第一節英格蘭的政治特徵
第二節大憲章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布拉克頓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索里茲伯里的約翰和《論政府原理》
第五節英格蘭王權與憲政思想對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
第七章亞里士多德革命與托馬斯·阿奎那
第三編中世紀晚期:神學政治觀的衰落與近代政治觀的萌芽
第八章民族國家形成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新的權力概念
第十章基督教異端的政治思想
結束語:中世紀政治思想向近代政治思想的過渡
參考書目
人名及地名英漢對照
專有名詞
後記 16-18世紀
主編簡介
高建, 政治學理論專業,法學碩士,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一級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專家,中國政治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政治學會副會長,天津市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西政治文化比較研究。主要學術成果:作為主編、副主編出版《西方政治思想史》(16-18世紀)、《中西傳統政治文化比較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等專著、教材6部,在《政治學研究》、《新華文摘》、《文史哲》等刊物上發表「普遍主義的內在困境與外在尷尬」、「試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與特徵」、「政治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等論文近20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人權理論與實踐史的考察」、「中國大網路全書·政治學」(政治思想史分卷,第二版)。在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政治與社會關系理論跟蹤研究」(主持),中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民主與政治文明」子課題「國內學者關於民主理論研究」,「政治學」教材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20世紀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爭論」子課題「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在政治理論上的爭論」等。先後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教材二等獎、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內容簡介
本卷分15-16世紀、17世紀、18世紀三個歷史時段,重點介紹了馬基雅維利、路德、加爾文、布丹、阿爾色修斯、格勞秀斯、胡克、彌爾頓、哈林頓、雷布斯、斯賓諾莎、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斐遜、休謨、柏克、康德等人的政治思想。
政治理論的世俗化和現代是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點:西方近代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市場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權利政治觀取代神學政治觀成為這一時期普遍的政治觀,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論成為論證新政治思想的出發點和路徑,自由主義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潮;同時資本主義發展所引發的各種復雜尖銳的矛盾,又造成了各種思想流派之間激烈較量。歐洲北美各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和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道路,又使各國政治思想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以英美革命和法國革命兩種範式為背景形成了以洛克與盧梭為代表的「憲政民主」與「激進民主」兩種思想傳統。
目錄
導言
第一編15-16世紀: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與國家的新觀念
第一章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馬基雅維利和他的時代
第二節《君主論》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李維史論》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馬基雅維利的地位和影響
第二章宗教改革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路德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加爾文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布丹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布丹和他的時代
第二節國家的起源和目的
第三節主權理論
第四節國家的類型與形
第四章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政治思想
第一節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與特徵
第二節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政治思想
第二編17世紀:權利政治觀的確立與自由主義的興起
第五章自然法思想與政治理論的世俗化
第一節三十年戰爭與政治理論世俗化
第二節阿爾色修斯:自然法、契約與聖經權威
第三節格勞秀斯:自然法與國際法
第六章尋求和諧與平衡:英國革命前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胡克:教會國家的和諧
第二節培根:強在君權
第三節科克:普通法與議會
第七章英國革命中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清教運動與英國革命
第二節英國革命時期各派政治思想
第三節共和主義:彌爾頓與哈林頓
第八章托馬斯·霍布斯
第九章霍達斯政治思想在歐洲大陸的繼承與發展
第十章洛克的政治思想
第三編18世紀:激進民主與憲政民主的理論
第十一章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孟德斯鳩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盧梭的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美國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五章法國大革命時斯的政治思想
第十六章18世紀英國的政治思想
第十七章康德的政治思想
參考書目
人名在英文對照
專有名詞
後記 19世紀至二戰
主編簡介
吳春華, 行政管理專業,法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師范大學MPA中心主任、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行政管理系主任、行政管理專業學科帶頭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天津市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行政管理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天津監察學會理事、天津市政治學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西方政治理論和行政管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3項,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文社科項目4項。合作完成國家社科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9項。獨立或合作完成專著、譯著、教材、工具書等20部。發表論文40多篇。獲2003年、2005年天津師范大學教學名師稱號。主講的公共行政學課程2005年被評為天津市精品課程,2006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內容簡介
本卷依據資本主義發展的型態分為兩編,主要研究了19世紀初至二戰西方政治思想的演變,重點介紹了邊沁、詹姆斯·密爾、洪堡、貢斯當、托克維爾、黑格爾、孔德、斯賓塞、狄驥、約翰·密爾、馬克思·恩格斯、格林、霍布豪斯、博贊克特、霍布森、羅素、威爾遜、古德諾、杜威、尼采、莫斯卡等人的政治思想。
對資產階段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思想的繼承、批判和超越是這一時期各種政治思想的主題;自由主義在這一時期活躍始終,確立了其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主流地位,保守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非理性主義、法西斯主義等政治思想也十分活躍,政治思想更趨多元化;馬克思主義則提出了研究政治現象的階級分析的方法,以此探究國家的本質,開啟了人類政治觀念的偉大變革;政治思想更趨於實際,對政治制度和社會問題的闡釋從「應然」走向「突然」,突出的表現是實證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實用主義、行為主義的不斷發展。
目錄
導言
第一編對革命時期政治思想的繼承與批判
第一章自由主義
第一節經濟自由和政治改革
第二節邊沁:功利原則與政府作用
第三節詹姆斯·密爾:代議制度
第四節洪堡:德國式的自由主義
第五節貢斯當:憲政與自由
第六節托克維爾:民主自由理論
第二章黑格爾的國家理想主義
第一節黑格爾政治思想的起源
第二節自由主義批判
第三節倫理實體的自由
第四節市民社會與國家
第五節世界歷史與歷史的終結
第六節黑格爾政治思想的影響
第三章實證主義政治思想
第一節社會變革與實證主義政治思想的特點
第二節孔德:社會進化與社會團結
第三節斯賓塞:有機體與自由放任
第四節狄驥:社會聯帶理論
第四章約翰·密爾與自由主義的轉型
第一節密爾自由主義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自由思想
第三節代議制理論
第四節有限度的社會主義
第五節密爾政治思想的實質與影響
第五章社會主義思想流派
第一節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
第二節空想社會主義
第三節空想共產主義
第四節無政府主義
第六章馬克思主義
第二編資本主義改革與政治思想的多元發展
第七章英國新自由主義
第八章美國新自由主義
第九章非理性主義政治思想
第十章義大利的精英主義
第十一章保守主義
第十二章社會民主主義
第十三章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
第十四章馬克斯·韋伯的社會政治思想
參考文獻
中英文人名對照
專有名詞
後記 二戰以來
主編簡介
馬德普,男,出生於1955年8月,河南省禹州市人。1981年12月畢業於鄭州大學政治系,獲法學學士學位。曾先後在山東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進修學習。1994年9月至1995年9月曾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天津師范大學攻讀近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博士學位,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學院教授,院長,兼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政治理論、社會主義理論和公共政策等。在教學工作方面,曾講授過「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西方政治思潮」、「西方社會主義流派研究」、「行政理論研究」、「發展理論研究」、「民主理論研究」、「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研究成果主要有《戰後西方政治思潮述評》(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變革中的中國公共政策》(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同年7月第2版)等著作10餘部和論文40餘篇。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價值論」的研究,現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普遍主義與多元文化」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卷主要研究了二戰以來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和演變,重點介紹了波普爾、阿倫特、達爾、羅爾斯、哈耶克、奧克肖特、伯林、弗里德曼、諾齊克、阿隆、薩托利、沃格林、貝爾、尼斯比特、麥金太爾、馬爾庫塞、弗羅姆、薩特、列斐伏爾、阿爾都塞、哈貝馬斯、利奧塔、福柯、德茲勒、羅蒂、馬利坦、奧爾森、布坎南、李普塞特、達倫多夫、伊斯頓、阿爾蒙德、派伊、英格爾哈特、亨廷頓等人的政治思想。
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點是:各種政治思潮異彩紛呈,既相互沖突,又相互借鑒和滲透;同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類意識形態成為沖突的焦點。二戰後,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兩大思潮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成為多數歐美國家的政治實踐,推動了西方福利國家的建設。但福利國家政策造成的新問題,促使了西方福利國家的建設。但福利國家政策造成的新問題,促使了新左翼激進主義的崛起和新左派運動的爆發。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危機,引發了新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並且導致了生態主義、女權主義等新興思潮的涌現。進入80年代後,新保守主義盛行,左翼思潮受挫,互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但90年代後期,社會主義運動開始復興,奉行「第三條道路」的社會民主主義再度興起。
目錄
導言
第一編主流政治思潮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新自由主義
第一節二戰以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
第二節開放社會:波普爾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公共領域:阿倫特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多元民主:達爾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正義與自由:羅爾斯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保守自由主義
第一節保守自由主義的概況與特點
第二節個人自由與自發秩序: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理性主義批判與價值多元論:奧克肖特與伯林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經濟自由與最弱意義國家:弗里德曼與諾齊克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自由主義的憲政民主:雷蒙·阿隆與薩托利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保守主義
第一節保守主義在戰後的發展及特點
第二節秩序與諾斯替主義:沃格林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現代文化的危機與能者統治:貝爾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社群與傳統:尼斯比特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道德危機與美德追錄:麥金太爾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二戰後的歐洲民主社會主義
第一節二戰後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倫理社會主義」
第三節英國工黨的「第三條道路」
第四節法國社會黨的「法國式社會主義」
第五節北歐各國的民主社會主義
第二編非主流政治思潮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西方馬克思主義
第一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思想發展與主要特點
第二節虛假需求與異化世界:馬爾庫塞與弗羅姆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自由與自治:薩特和列斐伏爾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意識形態與現代國家:阿爾都塞和普蘭查斯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技術理性與交往理性:哈貝馬斯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生態主義
第七章女權主義
第八章後現代主義
第九章現代基督政治思想
第三編多維視野中的政治理論
第十章新政治經濟學視野中的政治觀
第十一章政治的社會學研究
第十二章政治科學
參考書目
人名英漢對照
專有名詞
後記
❸ 叢日雲的介紹
叢日雲,1956年10月出生於遼寧省凌源市,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研究所所長1,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學位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❹ 叢日雲是個什麼樣的人
叢日雲教授,一位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人物,出生於1956年10月,遼寧省凌源市人。他在教育領域的成就斐然,現任某學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和學位委員會委員。他的學術生涯始於1977年高考恢復後,成功考入遼寧師范學院政史系,畢業後繼續深造,在天津師范學院攻讀研究生,專攻西方政治思想史專業。
叢日雲的學術成果豐碩,其中《基督教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一書更是他的代表作,榮獲了200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他的指導教師是徐大同教授。1985年,他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後,在遼寧師范大學任教,專注於西方政治思想史與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與教學。1997年至2001年,他在天津師范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徐大同,主攻西方政治學理論,最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在學術晉升上也非常迅速,1992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又晉升為教授,並在1998年至2001年間擔任大連市政協委員。
2002年,叢日雲教授作為中國政法大學的特殊人才被引進,他在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授課。2004年,他被任命為該校博士生導師。2003年,他的著作《在上帝與愷撒之間》再次贏得榮譽,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年至2006年,他作為富布賴特高訪學者,前往美國耶魯大學進行深入研究,擴展了他的國際視野。
叢日雲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了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論和比較政治。他的教學生涯中,除了教授多門課程,還出版了《中西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牛津歐洲史》、《中國公民讀本》等著作,並參與了《現代西方政治思潮》和《西方政治思想史辭典》等重要書籍的編寫。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他發表了多篇論文,如《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和《論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概念》,充分展示了他在學術領域的深厚造詣。
❺ 簡析關於培育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幾點思考(2)
二、公民文化的內涵和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特點
“公民”,在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中被解釋為“屬於城邦的人”。而所謂“公民文化”的概念並不是在古希臘城邦時期形成的,它是隨著關於政治文化的研究而形成的,屬於當代政治學的概念。很多學者對於什麼是公民文化?進行了探討,給出了公民文化的定義。比如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是一種建立在溝通和說服基礎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許變革但必須有節制地進行的文化。在這里我們援引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教授叢日雲先生在《西方政治文化傳統》一書中給出的定義:“公民文化從廣義上說,就是民主政治體系中的政治文化。在 民主制度 下無論掌權者還是普通大眾,其政治角色都是公民而不是主子和臣民。公民文化就是公民們的政治取向,或公民們在其認知、情感和評價中被內化了的政治制度。
基於上述的定義公民文化既然作為公民們的政治取向就一定打上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意識形態的烙印,因此在談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培育之前我們有必要分析現階段我國公民文化呈現的特點。
(一)政治文化的發展從一元走向多元,從相對封閉走向相對開放
人們習慣的給改革開放前的年代兩種定義,從 經濟學 角度將其稱為“票證年代”,從政治學角度我們將其稱為“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這充分說明了在改革開放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成為主導政治文化,亞政治文化幾乎不存在。並且由於當時的國內環境,政治文化是相對封閉的,人們幾乎很難接觸外來的文化思潮。當我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在中國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後,這種曾經在建國初期極大的鼓舞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的政治文化,逐步顯示出了封閉行和僵化性的弊端。面對這樣一種現狀,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審時度勢的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此後,中國的思想文化事業包括政治文化開始在揚棄中西文化傳統中發展,並逐漸走向開放。
(二)公民政治人格開始從“依附型”向“獨立型”轉變
前面已經述及由於我國有著較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公民的政治人格帶有明顯的“依附型”臣民政治人格特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市場經濟所培育的經濟人的主體意識、競爭等意識和自由、寬容、平等等精神逐步滲透到政治生活中並逐步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我國公民的政治人格也已經開始逐步向“獨立型”轉變。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在中西部一些偏遠的山區和經濟形式單一的農村地區,獨立自主型的公民人格仍待培育。
(三)公民情緒化的政治熱情逐漸走向理性思考
由於“「」”的慣性,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於政治問題的思考和政治生活的參與是情緒化的。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已經實現了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的旗幟。中國公民開始用理性的政治思考來代替情緒化的政治熱情,人們接受並習慣了使用“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也開始認識到西方自由主義理論視野中的人(絕對孤立的,單個的,原子式的個人)是不存在的。於是人們開始理性的思考著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問題。
三、如何培育我國公民文化的思考
(一)堅持培育社會主義的公民文化
對於公民文化,我們和西方一些學者的理解是有區別的。西方自由主義學者更多的是將公民視為原子式的,單個的人。而我們是將的公民意識、公民的獨立人格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概念的理解上的,馬克思主義這樣定義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按照這樣的觀點我們培育的公民文化中的公民是社會的人而非個體的人,個人權利在他人權利的獲得中得到保障。因此,我們在培育公民文化過程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公民文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作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沃土。市場經濟可以激發公民的權利意識和自主意識、權利平等意識、法治意識。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由於傳統意識的影響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特殊行業的壟斷、行政權力的過多干預等情況。我們還應著力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形成統一、開放、公平、公正、有序。
(三)緊緊抓住 基礎 教育 環節,培養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識
基礎教育階段是公民“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緊緊抓住基礎教育環節,通過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改革,搞好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識教育。據了解目前我國從幼兒教育開始就有了思想品德類教材一直到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多數教材都是告訴學生你應該怎麼做。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意識培養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教材,要變你“該怎麼做”為告訴受教育者你“可以怎麼做”。轉變傳統的義務本位思維模式,逐步使受教育者懂得社會權力義務總量相當的道理。二是教師,教師應該從根本上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培養人格平等的師生關系。
(四)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法治經濟,因而培育公民文化還應從法制建設人手,不斷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實現依法治國。這個法應該在規定公民義務的同時相對等量的賦予公民權利。並在市場運作中逐漸減少行政干預,盡量用法律來替代行政干預。以法律的手段鼓勵人們以積極的公民意識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五)切實擴大基層民主,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空間
按照“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支部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的要求,切實讓公民在基層的民主實踐中培養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培育公民意識。一次 成功 的民主實踐比十堂政治課更有效果,民主實踐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人們盡快懂得民主的有效途徑,反之一次失敗的或者虛假的民主實踐將會極大破壞民主信心和民主信仰。 a("conten");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