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
Ⅰ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歷史名人
陳元暉(1913-1995),男,1913年9月18日生,漢族,福建省福清縣城頭村人。三歲時,父親到印尼謀生,客死印尼。他15歲在本村小學畢業,上中學時一面勞動一面讀書,由於成績好,兩年初中畢業。1930年入福州師范學校,1933年畢業後在福州實驗小學當教師。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
他進入大學後,在抗日愛國思想激勵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京市學生救國會,從事地下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央大學遷往重慶,1938年5月毅然參加中國共產黨,鄭重選擇了人生的方向。1939年任黨支部書記,畢業前夕,在中央大學有的進步同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逮捕,黨組織為防不測,通知陳元暉去延安。
陳元暉於1940年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後,先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員會宣傳部,編輯《中國青年》雜志。不久專任《中國青年運動史》編輯。1941年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決定他到中央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1942年中央黨校成立,中央研究院改為中央黨校第三部。陳元暉隨之在中央黨校第三部第五支部學習與研究。
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元暉隨黨校校部隊伍轉赴東北,1946年11月抵達哈爾濱,被分配到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任秘書,1947年成立哈爾濱大學,車向忱校長調陳元暉任副教務長並兼任教育系主任和實驗小學校長。他親自給教育系學生講授教育學課。
1949年,陳元暉調入東北師范大學前身東北大學,任教育問題研究室副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研究室工作期間,組織有關人員學習教育學理論,整理中國教育史資料,為後來教育系的建立和教材建設創造了條件。
1951年,東北師大成立教育系,陳元暉任系主任。在籌建過程中他提出:「先辦好中學,才能辦好大學的教育系。」校長採納了他的意見,先任命他為附中校長,全面負責附中的籌建工作。在附中教師隊伍建設中,他十分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他曾提出:「附中教師應當是教育家,不要做教書匠。」要求教師既要有先進教育理論指導,又要有創造精神。他曾多次為全校教師和幹部做學習輔導報告。為附中後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在他80壽辰時附中師生送給他的條幅寫道:「創建附中,功在百世」。在創建教育系的過程中,同樣體現著他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先進教育理論的引導,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立。在當時條件下,首先組織老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同時著力選拔與培養青年教師。為此,他親自主講教育學課。積極創辦研究生班,為補充青年教師創造條件。在研究生班和本科的教學中,都特別重視基礎學科,在教育學科的學習中,要求首先學好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史的理論和相關知識。基礎科學好了,其它課程才能學好。在教學與學習中,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倡導科學、嚴謹的教風與學風。為東北師大教育系的創立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元暉於1954年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教育編輯室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成立後,參加教育史組研究。1961年成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機構,他任教育組組長,主編《中國現代教育史》。1964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文革」期間,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1970年,也曾到河南信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1年返京。1981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教育)評議組成員。1982年,主持籌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任第一任會長,兼任《社會心理研究》主編。1983年,國務院批准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同年離休後,以更高的熱情,一面從事學術研究,一面培養博士生。
陳元暉同志於1995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作為學者,陳元暉一生著作極為豐富。《教學法原理》、《中國教育學七十年》、《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中國現代教育史》、《論馮特》、《論儒化》等,是他在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哲學各方面的代表作,在各階段還發表過多篇論文。《陳元暉文集》(上、中、下)三卷110餘萬字,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豐富了中華教育遺產的寶庫,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楊清(1915-1983),男,字天誠,陝西省府谷縣人,我國著名心理學家。
1940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讀期間成績優異,曾榮獲檀香山獎學金。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師從著名心理學家艾偉教授,並於1944年獲得碩士學位。1945年至1950年間,曾任教於國立女子師范學院教育系、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國立重慶大學和國立西北大學師范學院,其間發表論文《小學國語默讀診斷測驗試編報告》,並參與編寫了《教育心理學大觀》(商務印書館)。
1950年,黨中央號召知識分子支援東北的文化建設,楊清遂攜夫人陳寶翠由重慶來到東北師范大學。楊清精通英、法、俄、德四國語言,在翻譯和研讀大量西方心理學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為學生開設了「西方心理學史」課程。此外,他還發表了論文《論情感底本質並批判詹姆斯底情緒論》。楊清曾當選為長春市人大代表,歷任長春市政協常委、民盟吉林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和民盟東北師大支部主任委員等職。1954年起開始擔任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長春分會理事長。在1957年的反右斗爭中,楊清被錯劃為右派,撤銷一切職務和職稱。「文化大革命」期間,心理學被打入冷宮,楊清也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後調回東北師大,次年即被迫退休,回到了夫人的家鄉四川省自貢市。
1979年,吉林省省委決定撤銷對楊清同志的錯誤決定,恢復其政治名譽和教授職稱。是年春,楊清回到東北師范大學,曾先後擔任教育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編委。年近古稀的楊清不顧身體多病,將全部精力用於教學和科學研究上,他打破當時教授不給本科生上必修課的慣例,由夫人陳寶翠擔當助教,親自為82級本科生上課;他潛心學術研究,發表論文《心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和《<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讀後斷想》(三聯《讀書》雜志),整理出版書籍《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和《心理學概論》,其中《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作為一部全面、系統、深入、科學地評述西方心理學各流派研究成果的著作,刊行後在國內心理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在生命最後的歲月中,楊清還主編了《簡明心理學詞典》,並組織翻譯了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一書,將西方心理學的新思潮介紹給國內的讀者。
楊清治學嚴謹,培養了大批心理學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心理科學做出了卓越貢獻。1983年6月3日零時,楊清先生與世長辭,享年68歲。 王逢賢(1928-),男,1928年7月生,遼寧省大連長海人,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研究生班。1953年至今一直在東北師范大學從事教育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性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范大學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
現兼任東北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副組長;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等職。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教委師范院校教育學系列教材編委會成員;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材編委會顧問;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所、天津教育科學院顧問等職。
王逢賢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一貫嚴格要求自己和學子,傾心與學術界同仁合作共勉。他是教育系1986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第一位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生導師,也是教育系培養出的第一批博士的導師。大多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他對本校教育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他在現代教育發展戰略、教育本質與功能、教育目標與課程、教育過程優化、教師素質與專業化、教育法制化與教育創新,尤其在德育研究方面有許多的建樹,在海內外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曾發表論文和筆談近百篇,其中獲省部級獎20多項,《中國教育現代化與跨文化交流結合點的選擇》在國內外發表,曾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主編和參編著作10多部,主編《中小學生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引論》曾獲教育部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德育新論》(與魯潔教授合作編著)曾獲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教育學一等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獎。他經常應國內有關單位的邀請,參與學術評審、講學和策劃等活動,也應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學術組織的邀請,多次參加國際性的學術研討、講學、合作研究、聯合培養博士生、指導訪問學者和徵文活動。由於他在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和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1988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香港柏寧頓孺子牛教師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1998年被評為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2000年被東北師范大學聘為榮譽教授(終身性),2002年被吉林省評為榮譽省管優秀專家。他被稱為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選:《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教育》,《光明日報》2002年9月9日),是加拿大RuthHayone編寫出版的《Portraits of Inauential Chinese Ecators》一書中介紹的中國學者之一。該書稱王逢賢教授是「一位傑出的教育教學家」。 梁忠義(1930-),男,教授,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雙陽縣人。1953年畢業於東北師大政治系,1955年畢業於北京師大教育研究生班教育史專業。曾任東北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外國教育研究》雜志主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比較教言學科組成員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科組組長,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省政府決策專家咨詢組成員,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理事及學術委員,中華日本學會理事,吉林省高教學會副會長等。
1985年由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獲「吉林英才」獎章,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主要著作有:《戰後日本教育與經濟發展》,人民教育出版社;《職業技術教育手冊》,東北師大出版社;《現代外國教宵》,大連海運出版社;《戰後日本教育——日本經濟現代化與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實用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經濟現代化與教育》,東北師大出版社;《七國職業技術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引論》,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教育發展戰略》,吉林教育出版社;《戰後日本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當代日本社會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當代日本職業訓練》,山西教育出版社;《教師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金和德,男,1923年7月生於浙江省金華縣。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和德1951—1954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習,是建系後的第一屆學校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等職,多年來,他一直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1987年東北師范大學創設了教育服務區和實驗區,進行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實驗。在教改的大潮中,金德和教授長期深入教改第一線,他的足跡遍布了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東豐縣等,親自對農村中小學培訓教師,幫助搞教改和科研工作。1990年金德和教授主持了「農村三結合教育體系研究」評題,並和富維岳教授共同主持了「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評題,並出版了《農村三結合教育體系研究》和《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兩部著作,曾獲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金和德教授是東北師范大學開展農村基礎教育實驗研究的帶頭人之一。金和德教授以自己淵博的教育理論和多年在小學從事教學和領導工作的實踐經驗在支援農村基礎教育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深受農村廣大師生的歡迎。被東豐縣贈予「師德楷模」牌匾與農村教育專家的稱號。
金和德教授在小學語文教法的教學和科研方面,在吉林省乃至全國有廣泛影響。先後出版過《小學實用教育學》曾獲吉林省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金和德教授曾榮獲長春市優秀共產黨員、吉林省英才獎、吉林省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教育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1993年金和德教授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吳傑,男,1921年2月生,江蘇省常州市人,1950年8月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是建國後第一位來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的大學教育系本科畢業生,一生均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在教育系任助教、講師、教授、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
吳傑教授在教育系一直從事教育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教育系第一位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導師,是教育系教育學原理碩士學位點的主要研究生的導師和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點的奠基人。吳傑教授在教學工作中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培養了一大批學生,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4名,均成為東北師范大學和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吳傑教授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在教育學尤其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面,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他的研究工作貫穿兩條主線:歷史的回顧與總結和科學技術在各個發展階段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影響。用這種研究思路全面、系統地探索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最早的,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其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他編著的《教學論——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一書,該書1990年4月獲國家教委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1995年獲國家教委組織的首屆文科科研優秀成果獎。除該書外,他主編了東北三省高師教材《教育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外國現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他還撰寫了《從凱洛夫教育思想體系中解放出來》等多屆有份量的論文。他是中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的分支學科教育學編寫組的副主編和撰稿人,是「七五」期間國家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全國群書編寫出版計劃重點項目《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編委。
曾任全國教育控制論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學研究會理事;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教委「四年制初中課程設置與中和教材的實驗研究」課題組顧問;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教材·教法》特約通訊員。1988年5月30日吳傑教授病故。 李桂林,男,1924年2月生於吉林省磐石縣,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入東北師范大學(原東北大學)歷史系學習。
李桂林教授是教育系建系初期第一批從東北師范大學各個系調入的青年教師之一。1952年開始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教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李桂林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其成果在國內有較大影響。也是教育系教育史碩士學位點的創始人之一,是教育系中國教育史學科的帶頭人。他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生、進修生,他培養的多名碩士研究生,已經成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國內有關單位的骨幹力量。1964年,他編寫的《中國近代教育史》(東北師范大學鉛印)是國內該學科最早的教材,曾被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的等多所師范院校使用。通過在國內去江西等地調查,搜集資料,最後他主編的《中國現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曾被河南、遼寧省、陝西省等多所師范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他還主編了《中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著有《中國現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是陳元暉主編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中的《普通教育》卷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他發表了《評生活教育》等多篇有份量的論文。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系曾專聘他為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系培養了7名碩士畢業研究生,其中2名成為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日本東京大學的歷史學者,曾兩次專訪李桂林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生也曾專訪李桂林教授。
李桂林教授曾任全國教育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史從書編委會常務編委。 郭占基,教授,男,山東招遠人,生於1929年,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郭占基教授1952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長期擔任心理學教研室主任。
郭占基教授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育心理學方面有較大的影響。他是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點的創始人之一,是教育系教育心理學最早的碩士生導師。他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生、進修生、多名教育心理學碩士畢業生,大多為所在單位的骨幹。他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出版)教育心理分支學科編寫組副主編;是中國心理學會編輯的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心理研究成果《中國心理科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書的編委;是《實用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副主編。在心理學教材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參編和統稿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是章志光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副主編,是《教育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主編之一,還翻譯了日本的《社會學習心理》(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他撰寫了多篇有分量的論文,其中《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問題之一》(《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1990年獲國家教委全國首屆教育科學評獎優秀成果二等獎。曾主持中華社科基金「八五」重點項目《人際關系對學生社會性動機發展的影響》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青年友誼觀調查研究》(《心理科學通訊》1987年第3期)一文,在《中國心理科學》一書中,作為重要成果予以肯定(見該書第634頁)。
郭占基教授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心理學報》編委、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評審組成員。
Ⅱ 胡赤軍東北師大歷史系講師
胡赤軍,1957年11月生於吉林長春,擁有碩士學歷,是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的一位講師。他同時擔任副教授,並指導碩士研究生。在學術領域,胡赤軍發表了多篇具有影響力的論文,包括《近代中國對西方的茶葉貿易》、《20世紀初中國大豆出口研究》、《20世紀初東北的大豆出口與各國市場》以及《近代英國對華鴉片貿易的主要利益》等。這些文章主要關注於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發展和經濟活動,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外,他還參與編纂了六部學術著作,並成功完成了吉林省1996年社科規劃第一批項目"近代東北的開發與對外貿易"的課題研究,該研究為了解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胡赤軍的學術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他著有《近代中國東北經濟開發的國際背景(1896-1931)》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進一步體現了他在學術領域的貢獻和影響力。
Ⅲ 我想問問東北師大歷史學方面考研哪個導師和專業比較好
東北師大歷史學研究生導師名單:
姓名 性別 職稱 職務 系別
於群 男 教授 校圖書館館長兼網路信息中心主任 世界史系
王晉新 男 教授 歷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委員會成員等職 世界史系
鄧峰 男 副教授 世界史系
孫群郎 男 教授 教師 世界史系
李曄 女 教授 世界史系
周鞏固 男 教授 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史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世界史系
周頌倫 男 教授 世界史系
宮秀華 女 教授 世界史系
徐家玲 女 教授 院部門工會主席 世界史系
高嵩 女 副教授 世界史系
梁茂信 男 教授 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美國研究所所長 世界史系
董小川 男 教授 東北師范大學工會副主席,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系系主任,黨支部書記 世界史系
王德忠 男 教授 中國契丹女真及遼金史研究會和吉林省歷史學會理事 中國史系 旅遊管理系
王彥輝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呂永華 男 副教授 中國史系
孫力楠 女 副教授 中國史系
劉厚生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劉曉東 男 教授 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中國史系
劉景嵐 女 副教授 中國史系
曲曉范 男 教授 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系主任
權赫秀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武少民 男 副教授 中國史系
羅冬陽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趙玉田 男 副教授 教法函授部主任 中國史系
胡赤軍 男 副教授 世界史系
高樂才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韓東育 男 教授 東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其他
韓賓娜 女 教授 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系系主任 中國史系 旅遊管理系
程舒偉 男 教授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黨總支書記 中國史系
詹子慶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張曉華 女 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旅遊管理系
李小白 女 副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王恆偉 男 副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朱寰 男 教授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吳宇虹 男 教授 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長,歷史文化學院古典文明系系主任 古典文明系
張強 男 教授 古典學教研室主任 古典文明系
郭丹彤 女 教授 古典文明系
李曉東 男 副教授 古典文明系
趙軼峰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謝乃和 男 副教授 中國史系
趙克生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刁書仁 男 教授 中國史系
傅佳欣 男 教授 民族民俗博物館副館長 中國史系
Ⅳ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院歷史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學院在遼寧本溪的老校舍中,展現出輝煌的業績。1955年,學院在全國率先舉辦有蘇聯專家參加的世界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亞洲史研究班,培養了包括伊文成、彭樹智、王春良、馬家駿等在內的多位著名史學家,以及鄒有恆、戚佑烈、朱紹侯、苑書義和韓成文等一大批著名的史學人才。這一時期,學院教師編寫出的歷史專業教材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世界史學科也因此成為國家教育部重點扶植建設的學科。
在80年代,學院的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院先後獲得了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三個博士點(因1997年國務院對學科進行調整,原有的兩個世界史博士點被合並為一,碩士點亦然),以及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地區國別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五個碩士點。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專業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0年,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向美國派遣和接受"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的單位。這些成果為學院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進入1995年至2005年的第三個時期,學院於1995年被確定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保護基地。1996年,學院成為國家"九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1997年獲得專門史碩士點。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等院校世界歷史學科唯一的重點研究基地。2001年12月,世界史專業被國家再次確認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2年,學院在歷史文化學院增設旅遊管理專業。同年,整個歷史學科又成為"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2003年,歷史學科成為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和國家勞動人事部設置的博士後流動站所在單位。至此,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覆蓋了整個歷史學科,形成了完備的高學歷教育體系。2004年,學院根據東北師范大學的發展規劃,歷史系正式更名為"歷史文化學院",下設中國史、世界史、古典文明和旅遊管理四個系,附設古典文明研究所、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所、美國研究所、東亞文明研究所、史學理論研究所、東北史研究所、教法函授部,以及世界文明史中心(教育部)、東北邊疆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多年來,歷史文化學院一直是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所在單位。
(4)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擴展閱讀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名歷史系,始建於1949年。學院現有教師67人,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19人,外籍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其餘為講師和助教。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8人,有12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67%以上的教師有出國留學經歷,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比較合理,40歲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師27人。在承擔本科教學的教師中,45歲以下有博士(含在讀)學歷的教師達90%以上。學院有學生1049人,其中本科生600人,碩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函授生300人。全院師生比為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