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瑞添大學教授

瑞添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4-12-19 22:48:33

⑴ 高家寶的高家寶教授

1936年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畢業,先後擔任河南省立鎮平工業學校教員兼機織科主任,河南紡織業改造所所長、經濟部天津工商輔導處技正等職。1948年8月任北洋大學紡織系副教授代系主任。全國解放後,歷任北洋大學紡織系教授、天津大學紡織系和天津紡織工學院紡織系紡織材料教研室主任、教授等職,是學校首批碩士生導師。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天津大學支部委員。 1910年1月高家寶生於河南項城范橋村。祖父是清朝秀才,一生以教家館為生。父親也是秀才,畢業於北洋優級師范學校,早年參加同盟會,並與同學一起在項城等縣發起革命,失敗後流亡多年,後來主要職業是任中學和師范學校國文教員。高家寶兒時由於地方混亂,祖父去世,父親在外,家庭比較困難。8歲入一家陳姓家館讀書,14歲考入項城縣立高級小學。16歲考入河南省立第四中學,靠借貸讀完一年書。1927年受革命新思潮的影響,高家寶滿懷救國救民的熱忱,17歲的他背著家裡和同學一起赴開封參加了北伐革命軍,很快進入第二集團軍官學校。不久傳來母親病重消息,部隊准他長假回家。革命的高潮過去後,他繼續在河南第四中學讀書並因品學兼優獲得了項城縣獎學金。192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河南省立開封高級中學。1932年他抱定了工業救國的目的,考取了北平大學工學院並選擇了與國計民生關系密切的紡織系學習。然而「九·一八」事變,民族的災難繼續沖擊著他伏案苦讀的求知之心,大學期間他再次投身於愛國洪流,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那天寒風凜冽、滴水成冰。高家寶和同學們由新華門出發,經西單、西四,然後奔向沙灘、東單,再到天安門舉行學生大會。一路上冒著敵人的大刀、棍棒、水龍頭的襲擊,高呼著「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衛華北!」等口號英勇前行。高家寶認為一個有為的青年,首先應該也是一個愛國的青年。
高家寶說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父親對我說,我是一介寒士,但貧而不媚,我們世代都是讀書人,要靠自己的才學吃飯,決不能去奉承人去求一官半職。」也許正是父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思想和文人要講究氣節的精神給予了他人格養成中主要的啟迪。高家寶一生追求進步,篤學愛國,崇尚教育,注重實踐,為紡織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高家寶畢生從事紡織教育。 1947年暑期後,在原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在津校友們的倡議和籌劃下,北洋大學工學院開辦紡織系,當時只有二年級學生一個班,專業教師只有吳文琅教授和安瑞鳳助教兩個人。1948年初吳文琅教授辭職,高家寶先生來到北洋大學紡織系任副教授代系主任。除教學外,他積極進行紡織系的建設,制訂教學計劃,安排課程設置,聘請教師等,當時北洋紡織系就開設了《織物構造》、《紡織原料學》、《機織學》等課程。另外,紡織系剛剛成立半年,一切都在建設中,沒有實驗設備,經費也很少,高家寶多方聯系,想辦法解決辦學所需的圖書和實習實驗設備。他和北平大學紡織系畢業的在津校友一起努力,把原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的館藏外文期刊調撥到了北洋大學。後來又了解到在日本侵略軍佔領時期,原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全套毛紡織染機器設備被日本人運到天津成立了一家毛紡廠,抗戰勝利後,這個毛紡廠歸天津企業公司所屬,他便積極奔走聯系,陳述創辦紡織教育、培養紡織後俊、振興民族工業的重要性。在他的呼籲下,天津企業公司同意將毛紡廠無償調撥給北洋大學紡織系,作為學生實習實驗基地。但學校怕經營不善經濟虧損,提出只要廠房機器和設備,不要工人,最後沒有接受成功。但高家寶並不氣餒,他又利用多年和各個紡織廠的關系,以及通過找同學和熟人,為學校紡織系無償調來了一些織布機、提花機和實驗儀器,同時還向工廠要來一些機器零部件和各工序的半成品等,初步解決了實驗問題,成就了北洋大學紡織系的雛形,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8月,高家寶擔任北洋大學紡織系教授,紡織系主任由張朵山先生擔任。新中國成立後,高家寶組織有關教師學習蘇聯紡織教學計劃和教材,結合我國實際編寫出紡織材料實驗教材,促進了我國紡織高等教育的規范化發展。高家寶長期擔任紡織材料教研室主任職務,重視專業基礎課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1956年天津大學紡織系紡材實驗室已成為天津大學對外開放的重點實驗室之一,承擔過印尼、尼泊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越南、朝鮮、蘇聯等國留學生的實驗教學,當時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當時朱德、陳毅等國家領導人都到實驗室視察過。 高家寶先生教學嚴謹,特色明顯。一是重視實踐,他總是親自帶學生實驗,且要求非常嚴格。二是誨人不倦,他總是親自給學生輔導答疑,循循善誘。
紡織材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學時安排上,實驗課占的比重很大。高家寶年輕時候一直工作在紡織教育和生產第一線,有許多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深知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他非常重視實驗教學,想了很多辦法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安瑞鳳先生回憶說:「高家寶先生在每堂實驗課前要加實驗預習課,假如明天有3小時的實驗課,早一天晚上他便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做預習實驗,盡管當時也有實驗員,但作為教授的他每次必到,指導學生學習寫實驗報告,了解實驗項目、實驗內容、實驗原理以及怎樣操作等,同時解答學生的疑難和問題,等到第二天上實驗課時,同學們幾乎都能馬上進入實驗狀態、實驗課的效果特別好」 。
高家寶輔導答疑在學校是非常有名的,往往是一個同學問,周圍的其他同學都在聽,四周甚至站滿了其他年級的同學。他對問題的回答通俗、精闢、好記、好懂,以多年在工廠當技術員、工程師的豐富經驗,能夠使同學們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高家寶在幾十年的教學工作中始終堅持對學生課外輔導答疑,始終堅持循循善誘,耐心啟發引導。每晚總是早早到教學樓答疑室等候學生,經常是從傍晚到深夜,最後實在太晚了,同學們才意猶未盡地離去。
高家寶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他定期收看學生的聽課筆記,對完整准確的給予鼓勵,記錄錯誤的及時給予修正。同樣,他十分注意青年教師實踐教學的培養,年輕教師的講稿他要親自看、親自改,年輕教師的課他要親自聽、親自教。正是先生的言傳身教,當時紡材實驗室理論聯系實際做的非常好。 上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是一個春光融融、馬蹄踏踏的黃金時代。高家寶這個愛國的知識分子,在新生的共和國里懷著一種為祖國建設快馬加鞭工作的使命感,恨不得一天當作兩天用。當時解放軍的軍服都是純棉製品,戰士在風雨里摸爬滾打很快就磨破了,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提高軍服的耐磨、耐穿性非常重要,高家寶等教師和天津紡織工業研究所與總後軍服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織物機械堅牢度研究」項目,目的是提高棉軍布的耐穿性。完成這個項目需要非常艱苦的系統工作,從紡織品設計開始,要設計不同支數、不同捻度的紗線,織成不同密度和組織結構的織物,這樣就要進行科學的排列組合。根據設計紡成紗、織成布後,要對各種紗線性能和不同織物的堅牢度進行實驗和分析,以探索合理的產品設計及加工工藝,獲得堅韌結實的軍用布。這是相當復雜而嚴密的工作,需要有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和細致耐心的工作精神。高家寶和課題組成員在繁重的教學之餘,為了完成這個課題加班加點不分晝夜地工作,他從不以教授自居。無論實冬天北風呼嘯、寒氣逼人,還是炎熱的夏天,都堅持到實驗室上班,在那裡一呆就是一整天,如織物的拉伸力實驗是必須站著乾的,耐磨實驗一刻不能離開人,繁重的工作,年輕人時間長了都會腰酸背疼,他卻一直堅持到底。年輕的同事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說,實驗數據我們記錄就行了,你用不著天天來,可高家寶笑著說:「我多年在工廠工作,從實驗過程就能看出問題,再說我喜歡和你們在一起。」趕上工作輕松,他還給大家講過去的故事,有聲有色,十分和諧。當時在一起工作的還有解放軍總後的同志,都覺得高先生可敬可愛。他們說:「高先生比我們這些小夥子還能吃苦。」後來這些解放軍同志和他成了忘年之交,只要有機會來天津都要看看高家寶。從1959-1962年,高家寶和課題組的人員經過四個春夏秋冬、寒暑輪回的艱苦努力,終於如期完成了任務,受到部隊的贊揚。
高家寶一直主張科學研究與國民生產實際相結合,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帶領紡材教研室的同志們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為許多工廠解決了一些具體問題。同時他把生產中發現的情況帶入課堂,通過分析上升到理論高度,編寫了許多結合實際的講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從黑發到白發,高家寶為他熱愛的紡織教育事業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智慧。「文化大革命」中,高家寶雖受到沖擊,但痴心不改,「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以70歲的高齡積極投身到學校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工作中,成為我校第一批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導師。在大家眼裡,這位舉步遒勁、風度儒雅的學者風采依舊,除了歲月給他的雙鬢添上的幾縷白發外,在他的身上你幾乎讀不出「文化大革命」歲月留下的任何痕跡。
黃淑珍回憶說:「先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胸懷寬闊,不計前嫌。打倒『四人幫』後,以對國家、對紡織事業高度的責任感一心撲在紡織研究生的培養上。」楊弘回憶說:「高家寶先生對所帶的研究生非常負責,82年前後,他指導的研究生崔曉亮,做針織品熱處理課題,經常到我負責的萬能強力機處做實驗,高先生也常跟著去,記得他知識面很寬,對國內外紡織技術發展的新動態非常了解,不斷要求研究生要看T.R.J和J.T.I(英國紡織學會志和美國紡織雜志)、以及梅里安德(德國的紡織雜志)的文章。當時滌綸彈力絲研究和生產方興未艾,高先生談起當時剛剛出現的滌綸低彈絲、高彈絲滔滔不絕,經常是過了上午12點還在講解,有時到下午一點多也完不了,經常誤了吃飯的時間」。高家寶認為,一個研究生不僅要有很寬的知識面和專業技術技能,而且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對指導的研究生他嚴格要求、一絲不苟。汗水澆開園中花,現在,高家寶所帶的研究生都學有所成。
高家寶是一位愛國、優秀的知識分子,他一生獻身紡織教育事業,為培養紡織人才傾盡心血,他朴實、淡泊名利的胸懷,正直、善良的品德,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為學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⑵ 東北大學師資力量

東北大學的師資陣容強大,截至2011年5月,學校在職教師總數達到了3122人。其中,專任教師2401名,包含了一支高素質的教授隊伍。共有418位教授,其中包括5位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享有崇高聲望的院士,他們是學校科研和教育的重要支柱。


學校還擁有一批傑出的海外引進人才,如7位國家千人計劃的學者,19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和研究成果為學校增添了重量級的力量。此外,2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1位「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以及10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的人才,都在為學校的科研和教學貢獻著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在教師隊伍中,教學經驗豐富且享有國家認可的有3位國家級教學名師,同時,博士生導師的數量也達到了283人,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師資保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學校擁有博士研究生3069人,碩士研究生5613人,而普通本科生的人數更是達到了24514人,顯示出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廣闊規模和深厚底蘊。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大學的院士陣容包括聞邦椿、張嗣瀛、陸鍾武、柴天佑、王國棟等著名學者,以及左鐵鏞、殷瑞鈺、殷國茂、李正邦等特聘院士,他們的學術貢獻和影響力為學校的科研工作增添了無比的光彩。




(2)瑞添大學教授擴展閱讀

東北大學,簡稱「東大」,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始建於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大學。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曾任校長和名譽校長。「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等,都有東大師生無所畏懼、捨生取義的壯舉。在這座古樸的校園里,孕育出中國第一個大學軟體園,梁思成在這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築系。東北大學是國家東北地區最高學府,乃東北人文地理之象徵,文化傳統之化身,人物精華之薈萃。躋身世界名校,培養俊彥精英。展望未來,東大正向著世界一流大學而奮進!

⑶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擊劍隊的教練叫什麼名字

杜瑞玥是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擊劍隊的主教練。這所學校是重慶市最早開設擊劍課程的中學之一,至今已有七年的歷史。杜瑞玥教練不僅教授學生們擊劍的技巧和戰術,還通過擊劍訓練培養學生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永不放棄的精神。擊劍課程不僅僅讓同學們學會了擊劍運動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學生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與自己的情緒進行交流和處理。

在擊劍訓練和比賽中,學生們學會了如何應對壓力,如何在關鍵時刻保持鎮定,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進步。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們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和堅韌。擊劍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磨練意志、培養性格的途徑。杜瑞玥教練希望通過擊劍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面對挑戰,成為一個更加堅強和自信的人。

擊劍課程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校的體育教育內容,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的平台。通過參與擊劍訓練和比賽,學生們學會了團隊合作,學會了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以及如何為團隊的成功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擊劍課程還培養了學生們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公平競爭的精神,讓他們在比賽中學會尊重對手,公平競爭。

杜瑞玥教練的努力和付出,為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擊劍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挑戰。通過擊劍課程的學習,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擊劍技術,更在品格和精神層面得到了提升,為他們的成長之路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發布:2024-12-20 01:52:03 瀏覽:672
醫學大學特色專業 發布:2024-12-20 01:47:56 瀏覽:517
美國大學人力資源管理 發布:2024-12-20 01:47:14 瀏覽:320
成都中醫葯大學一級教授 發布:2024-12-20 01:43:06 瀏覽:971
吉林大學法學教授出走 發布:2024-12-20 01:42:57 瀏覽:194
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發布:2024-12-20 01:36:37 瀏覽:608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教授 發布:2024-12-20 01:36:37 瀏覽:960
清華大學院長名單 發布:2024-12-20 01:32:13 瀏覽:707
重慶大學城影院 發布:2024-12-20 01:22:40 瀏覽:723
大學宿舍樓名稱 發布:2024-12-20 01:19:32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