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靈異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靈異

發布時間: 2024-12-20 03:20:37

⑴ 圓桌派哪一期有李玫瑾

李玫瑾在《圓桌派》第三季第三集,第三季第三期是講識別渣男的議題,邀請了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和畫家李玫瑾老師來當嘉賓,這一期真的很精彩,尤其是李玫瑾老師,第一次看她上電視節目,但她的專業性在節目中有充分的體現,給我們觀眾很多真知灼見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讓我們突然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比如李玫瑾老師在這集中開始就說了其實人類最復雜最高層次的心理就是反思,反思需要兩種能力,第一必須要有抽象思維能力,把一個事情能在腦中重現;第二必須要有一個內化的標准,這個標準是人在逐漸長大中建立起來的,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也就是我們說的良知,如果這個人不具備內化的標准,那麼他就沒有反思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在做錯事後能夠反思自己有哪些不對,再說別人也有不當的地方,那麼這個人就有反思的能力;如果這個人一直在說我怎麼樣,那麼他就沒有反思,全是感受;你看這些知識和觀點是不是特別有說服力。

接著,李玫瑾老師在分析人的心理學人格時,分析了兩種,第一種是以陳世峰為例的邊緣型人格,這種人的性格是好的時候特別好,但是說急的時候馬上急,邊緣型人格在兩個邊緣上跨來跨去,沒有中間段,也被稱作爆發型人格,如果碰到這種人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你一定要認慫,千萬別刺激他,在認慫的基礎上再慢慢去緩解他。還有一種被動攻擊型人格,這種人格的特徵就是比較壓抑,他很恨你但又不能表現出來,他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心理完全不一致,這種人別看他表面沒事,其實內心已經積累了很多的怨恨,說不定哪一天猛的就給你翻臉了,而且這種人一般不表面使壞但背地裡可就不好說了。如果生活中碰到對你特別客氣的人,這種人反而要小心,你也要對他客氣,說話都要小心謹慎。

⑵ 我讀李玫瑾教授的《誰在犯罪》

【2020.8.11星期二多雲轉陰中雨】

時間:6.10-7.23

書名:《誰在犯罪》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頁數:264頁

作者簡介[抄錄]: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她擅長犯罪心理分析、偵查中嫌疑人心理畫像、破解疑難犯罪動機、解析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由來等。

內容:

概括之,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各種犯罪類型以及各自的發展特點,其中穿插真實案例向讀者具體解析各種犯罪人的心理問題由來,從而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效識別並預防犯罪。

第一章  犯罪防控

以2004年雲南大學發生的一起大學生殺害四名同學的案件為始,向讀者輸送了第一個重要觀點——「調查顯示的結果幾乎相同:當人意圖犯罪時,大多存在著無視法律的態度傾向。明文的法律規定對於那些已有犯罪意圖的人,其控制力和威懾力幾乎微乎其微。」

第一章結尾處,如是——「治理犯罪普通治病,不能只看病情而不看病人。看病人則需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性,家庭病史,遺傳情況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犯罪防控也如此,只有找到問題的起點才能找出真正有效的治理和防範的關鍵,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和有價值的犯罪防控。」

不得不承認,第一章就徹底顛覆我的遐想:我每每看犯罪片時,總覺得只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實在不行威逼利誘總能找到生路,想來實在犯蠢,犯罪人已經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對其恐嚇威逼恐怕會適得其反,他們已經不在乎之後的刑罰了,還會怕你的要挾嗎?

第二章  誰在犯罪

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或人格。心理過程是指日常心理現象,包括認識、情緒、意識等。個性或人格指終身心理現象,包括以遺傳為主的氣質、智力等和以後天早年為主的言語、性格等。

犯罪人分為有危險心結的犯罪人和有危險人格的犯罪人。危險心結屬於刺激反應型,犯罪率佔60%。危險心結包括認知執結、情緒瘀結、意識抑結。危險人格屬於持續終身型,約佔40%。以先天因素為主的危險人格是反社會人格;與後天早年撫養有關的危險人格是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書中對這幾種犯罪人都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我就懶得抄錄於此了。)

我就用我自己理解的大白話來簡單說說吧。我不敢保證絕對沒有偏誤噢!姑且聽聽吧。

所謂危險心結嘛,好理解,就是說,一個人平常看起來很正常,跟常人一模一樣,家庭結構完整啦,正常地上學上班結婚生子,但是他們身上存在特殊的刺激源,一旦生活中某些不良的刺激觸發了他們的負面情緒或持久的心理沖突,而無人問津、無處釋放的壓力,久而久之,會促使他們在某些情境下做出失去理智的不當反應,通常是發生暴力行為甚至犯罪行為。

危險人格比較穩定,有遺傳和環境的因素在裡面。反社會人格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徵兆,比較容易發現。反社會人格很難糾正治療,幾乎只能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共同保護以起到犯罪防控的目的。危險人格多是因他們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其基本社會化過程出了問題。犯罪人格屬於「乏愛型」,是指人在基本社會化進程中因缺乏情感撫養而造成其終身的人格問題,以情感缺陷為核心的危險人格者在犯罪時表現出更多的無情與暴力特點。缺陷人格屬於「溺愛型」,是因人在基本社會化進程中給予無度的寵愛、導致其成長中缺乏觀念和性格培養而造成的終身人格問題,以性格缺陷為核心的危險人格者在犯罪中表現出更多的肆意與無恥的特點。(抄錄)

第三章  簡論心理

第四章  心理基礎缺陷與犯罪

純屬理論知識的普及了。太專業了,我復述不了。主要意思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影響的因素會導致人的生理或心理基礎缺陷從而出現犯罪行為。物質匱乏之所以是萬惡之源,恐怕不單純是因為吃穿住行上的困窘,更多的是因伴隨其後的往往是更嚴重的心理貧困。由此我們應該明白,相比一個更優越的生活條件,父母有愛的陪伴與正確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才是至關重要的。

第五章  危險心結與犯罪

第六章  認知執結與犯罪

關鍵詞是偏執。日常生活中時常遭遇挫折,加上認識狹隘與偏執,於是出現歸因錯誤,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由此便可能出現偏執與瘋狂。

第七章  情感瘀結與犯罪

指情緒上的瘀結。情感表達出現過多的障礙,沒有疏解渠道,日益積累,便形成情感創傷,此類情感瘀結導致的犯罪行為多有表達、發泄和滿足的目的。

第八章  意識抑結

簡單說,就是本應該潛藏在意識之下的東西跑到了意識之上了。這是不自主的行為。個體極力地想要隱藏,可是抑制行為失敗了,深層的隱匿的心理內容進入了意識層面構成了人的心理沖突,若是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干預疏導排解,極易出現危害行為。

第九章  危險人格

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的具體概念。

第十章  反社會人格與犯罪

講反社會人格的特徵。

第十一章  犯罪人格與犯罪

犯罪人格形成由來。

第十二章  缺陷人格與犯罪

缺陷人格的犯罪特徵。

第十三章  異常犯罪與責任能力

相關基本概念的介紹。行為變態不等於人變態。介紹了評判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准則。智力因素是責任能力的核心。有能力還意味著有意識。

第十四章  危險心理評估與犯罪防控

介紹了對危險心結和危險人格的防控策略。

說說:

在看案例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經過李玫瑾教授的細致分析之後又覺得一切皆有由來。先天遺傳和後天早年的生長環境至關重要,可以說,影響了人的一生。書中大量的理論知識,專業詞彙,讀來肯定是費力的,當然有不能領會的地方,但是依然不妨礙我推崇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成果。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是被大眾忽略了。她的很多觀點、思想對當代人的成長教育及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李玫瑾教授在呼籲大家,要重視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的健康發展,作為教育者(父母及教師)首先得成為受教育者,讓自己獲得相應的知識與常識,才能更好地幫助自己及他人以免誤入歧途。《誰在犯罪》是比較專業的理論書籍,所以閱讀過程並不像讀小說那樣暢快淋漓,只能是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即使這樣,作為普羅大眾的水平,其中依然有很多地方我的理解力難以觸及,但是憑借著對這類題材的一絲興趣,所以硬是看完了。雖說是囫圇吞棗,但也總算嘗著了一點那味兒!

隔得也比較久了,裡面的專業詞彙,你讓我解釋,我也解釋不出來,很模糊,只是大致有個了解而已,也不見得正確。我必須如實記錄我的真實感受,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最後一句話概括我看完此書後對其中內容的總體印象——人的後天早年(12歲之前)所處的生長環境及所受的教育真的是極其極其極其重要的——可是大多數家長根本沒有這個意識,或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我覺得這不應該成為借口。至於遺傳因素,咱就不說了;畢竟這也無法改變;上帝已經告訴我們了,去改變你能改變的,要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並且努力去獲得能夠區別這兩者的智慧,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的方向。

Ending。

⑶ 易經文字故事(9)~李玫瑾

大家好,我是趙冠棠,易經文字易名創辦人黃裕棠老師弟子,正在傳承易經文字。

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預防等,擔任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位,出版著作《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的心理學研究拯救了很多人,很多人對李教授都是十分敬仰的。

而我對李玫瑾教授的仰慕,則來自於她對兒童教育的思想。李教授從深源處談起兒童的教育,我聽了之後認為她的教育理論非常好,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很多講座視頻網上都可以搜到,或許對您的教育觀念有些指導。

今天我要說的重點是,李玫瑾教授的名字。李教授算是成就斐然,我想她的名字一定是非常好的。果不其然,名字磁場與八字吻合,也就是說這個名字無形之中會鏈接宇宙大磁場,一生相對比較順利。五行齊全,有健康格局,有事業格局,這就說明李教授會對自己的事業有完全的掌控感。而且有比較好的貴人運和實干精神。這些信息足以看到李教授的輝煌。前面我們看過柳傳志,李昌鈺的成就,今天我們又看到李玫瑾的名字,這些都是成功者,他們的名字也推動了他們的輝煌。

好的名字陪伴你美好一生!

  黃裕棠老師來自中國台灣台北,現居住廣州。易經文字易名創辦人,姓名文字磁場能量科學見證人。首創無地雷字起名,易經文字易名和氣場圖騰理論在北京有作品登記,享有著作版權。

易經姓名黃裕棠老師弟子~趙冠棠

趙冠棠簡介:15314394431

中國專業人才庫高級姓名學分析師。2004年開始接觸易經姓名學,先後學習了11種姓名學。最後師承易經文字易名創辦人黃裕棠老師,現在正在傳承易經文字絕學。分析過的名字都說很准,經老師改過的名字很神奇。有緣一起見證文字的神奇。

⑷ 居然被一個犯罪心理學教授刷屏了,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六歲前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這個問題,讓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來回答,會不會讓人覺得有點別扭?

近日,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講刷屏了!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葯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在她眼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規律是可以追尋的。

「大手牽小手」將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內容與她此前在其他場合的部分觀點整理成文,真的非常有價值!推薦大家一定細讀!

6歲之前一定要說不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和爸爸媽媽鬧,家長應該說不行就是不行。

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和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

但到了十三四歲,家長突然跟孩子說:「我以後不給你錢了,你不能去網吧玩。」結果會如何?

孩子還會和你鬧,但他有好多種途徑——離家出走,因為他腿硬;還有的,會跳樓自殺或者服毒自殺。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名12歲的男生,就因為母親說了他,就服毒自殺了。

有人問,為什麼這么點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殺呢?

因為在孩子的眼中,家長的愛是沒有限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用「愛」來威脅家長,只不過,他還不知道死亡的意義。

所以,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相關訓練。

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怎麼會說話,大多數情況下是覺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聲來表達;但3-5歲就不一樣了,孩子的哭聲已經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 我就哭!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里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里不走了。

很常見是不是?

記住,家長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後抱到卧室里,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干涉。

第三步:記住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這不公平

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麼在他聽來都是噪音

不要離開,他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邊看著他鬧。

所以,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鬧吧」

孩子當然會接著哭啊鬧啊,說不定人一歪腦袋還會磕到桌角上,你別擔心,他肯定知道疼。

你問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許會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著磕。

放心,孩子沒那麼笨,他知道疼,不會繼續去磕。

等哭到精疲力盡了,你給點兒愛,拿熱水毛巾給他擦擦臉,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也挺難受的。

擦完以後孩子會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

這時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邊一放,跟上一句話:還哭嗎?要哭接著哭。

你看,你沒有打他罵他,也沒有不文明,你只是你這種方式告訴他——

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

我也不跟你鬧,你就鬧吧。

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鬧沒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點——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

給孩子留條交流的路

剛才說到,孩子哭累了,不鬧了,這時你要說一句很重要的話——

以後有什麼事情,能不能好好說?

如果你能說服我,說不定我會考慮你的要求。」

這是給孩子留一條路,跟家長溝通和交流的路。

孩子可能又會和你說,「我想要那輛小汽車啊」

你就可以問他,「那這輛小汽車和家裡的有什麼區別呀?」

注意,這是鼓勵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個原則,記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滿足一次。

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給。

所以,這樣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間一個好的關系——

1. 你明確說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鬧了

2. 如果他真的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有了這個基礎,到了青春期,你們倆的關系就好相處了。

等待為了更大的滿足

再來說說,讓孩子學會克制誘惑。

剛才咱們討論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鬧,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這是人成長中必備的素質,要學會克制誘惑。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等待可以獲得更大的滿足。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讓孩子「管別人」

孩子自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小時候,都是別人幫他;即便一點點長大,現在學業壓力那麼大,爸爸媽媽也不會給孩子子再去增加什麼負擔,好好念書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學,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學,他會覺得,這是我憑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學,和其他人沒關系。

這么想很自然,因為從小到大,他在家裡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別人。

其實,應該讓孩子學會「管別人」。

比如,孩子五歲左右,能跟家長一起坐在飯桌上吃飯了。這時候家長要立下一個規矩——家長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個事很簡單,但非常有效。

我們知道,孩子一般放學了,四五點了,就開始有點餓了。可是我們吃飯一般在六點前後;很多老人心疼,覺得孩子餓了,先吃吧。

我覺得,晚吃這一個小時,孩子餓不壞,也餓不死。

我們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飢餓。

人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後的痛苦還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要讓孩子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也會經歷類似的痛苦。

也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一個家、一個整體,要有「別人」的意識。

這是從吃飯中學會了忍受。

再舉個例子。

我女兒小時候,跟我回爺爺奶奶家。她看到我在剝橘子,守在旁邊很想吃;我剝好橘子後只給她一瓣,告訴她:「把這瓣橘子給爺爺送去。」

她拿在手裡看看我,看看爺爺,不想送去;我就告訴她,「你要是不送給爺爺,接下來我就不給你吃。」

於是她乖乖地去送了。隨後,我還要求她把橘子分別送給了外婆、姑姑和爸爸……

橘子眼看就剩下最後一瓣,這時女兒做了一件事——

她拿起最後那瓣橘子,塞到了媽媽的嘴裡。

我表揚了他,並且重新剝了一個完整的橘子給她。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整個家庭有了概念,這就是防止自私的觀念培養。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吃飯時如果家裡哪個成員還沒回來,就要撥出一份留著。到後來孩子就自然成習慣了,腦子里有別人了。

讓孩子學游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進行挫折訓練,這在性格訓練過程中十分重要。

很多大學生,讀到碩士、博士了,都從樓上跳了下去。動不動就跳下去,失戀了跳,連為了論文推遲答辯沒通過這事都跳了下去。

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兩手一攤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視自己的生命,這一方面說明他們心中比較自私,上面我們說過的,心裏面沒有他人的觀念;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謂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實與意志力息息相關。意志力的培養,不是憑借智力培養得出來的,而是通過體力的培養。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適當吃一點體力之苦。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

像我們小時候經歷過拉練訓練,其實非常好,走不動也得跟著走,不然沒有退路,這種適當的訓練方式就很好。

說到這里,我想說說,現在有這樣一類家長非常愚蠢,動不動就告學校——孩子受傷了告學校,有點什麼事就就找學校,這種行為其實很愚蠢。

這樣一來,學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但有些訓練就得學校來干!如果學校沒有進行這些吃苦耐勞的教育的話,家長其實很難做。你父母有可能帶著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嗎?幾乎不可能!

這樣,就使孩子喪失了接受必要的經歷和教育的機會。

如果現在學校體力訓練搞不成,我再給家長一個建議——讓孩子學游泳。

游泳這事也要趁早。七八歲甚至五六歲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練會說你們家長都出去吧,你們在這兒孩子學不了。

為什麼呢?因為接下來,教練會拿著桿子把孩子都趕到泳池裡,甚至是把孩子抱起來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裡使勁撲騰啊!其實,在教練的看護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問孩子一個問題:「第一次下水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孩子一定會說,「嚇死我了,我喝了好幾口水」……

家長繼續問:「那後來怎麼樣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嗎?!」

你要告訴孩子,以後人生過程中也許會遇到挫折,可能也覺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撲騰、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

以後他再遇到這個挫折,你就給他講這個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這些問題,都要在12歲之前做。

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熱點內容
萬盛到重慶大學城 發布:2024-12-20 12:08:22 瀏覽:125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高子芬教授 發布:2024-12-20 12:04:19 瀏覽:578
同濟大學市政工程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4-12-20 11:57:53 瀏覽:755
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的大學 發布:2024-12-20 11:54:43 瀏覽:556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發布:2024-12-20 11:53:35 瀏覽:601
馬航大學生 發布:2024-12-20 11:52:57 瀏覽:739
南京醫科大學楊濤教授糖尿病 發布:2024-12-20 11:41:07 瀏覽:673
大學副教授什麼職稱 發布:2024-12-20 11:38:21 瀏覽:876
辯論賽視頻大學生 發布:2024-12-20 11:06:23 瀏覽:25
孝義大學城有多少人 發布:2024-12-20 11:06:17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