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嘉講座
⑴ 如何填報志願
同學你好,不可以的,本科都有填報批次的,一般來說是提前批、一本、二本、三本(二本C類)、專科,這樣的順序。
志願填報應該注意什麼:
關於志願填報,不僅關乎到我們未來大學四年的學習與生活,更關乎到大學畢業後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
尤其是能去一所喜歡的院校又是喜歡的專業就讀的話,能為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增添更大的學習動力。
但,志願填報沒那麼簡單,選擇一所院校也沒那麼容易。
例如說考生的成績、價值觀、經濟條件等因素都會影響制約到院校的選擇與錄取結果。
因此,關於院校的選擇,同學家長們還是要考慮的面面俱到。
通常,大部分考生的思維都是:我這個成績,能上哪些大學?
殊不知,這樣的思維導向會導致忽略了究竟哪些大學才是適合自己的。
對於有些院校也許你的分數段是可以達到錄取線,但未必就是適合你的。
關於美術類的專業一般分為:造型類、設計類、傳媒類。
而這裡面的專業分支甚多,由此可見在院校的選擇上還需要多加考慮適合自己並且擅長的專業方向。
例如說集訓時學過設計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設計類比較有名的院校;而造型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可以選擇造型類比較出名的院校。
每個學校的各個專業的教育水平與特色專業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考生在進行選擇時拿捏分析清楚。
與此同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才不容易讓自己產生後悔的餘地。
再有,在進行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學會避開競爭激烈的院校。
對於術科成績既不拔尖文化科成績又一般的同學而言,避開競爭激烈的院校即是避開雷區。
因為,這類的學校並不缺乏考生報考,並且還會是成績拔尖的考生,在這種形勢下毋庸置疑是去當炮灰。
一般經濟發達地區的院校普遍競爭都比較激烈,也就意味著風險也極其高。
有些同學也許會存在僥幸心理,可笑地以為既然大家都認為錄取幾率比較小就不會選擇報考,那就可以嘗試。
然而,往往結局會令人無奈。
這種撿漏的僥幸在平行志願下,可能性已經幾乎為零。
因此,與其高風險地去與競爭激烈的院校進行賭博,不如選擇同樣具備發展潛力,競爭又相對比較小的學校。
⑵ 上班族會有哪些職業心理問題
上班族會有哪些職業心理問題
上班族會有哪些職業心理問題,工作是我們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很多上班族都會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會嚴重的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班族會有哪些職業心理問題?
上班族會有哪些職業心理問題1
IT業:發展快、競爭強導致強迫症
我國IT業發展迅速,IT企業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追逐新的技術,非常強調發展。因此,IT從業人員工作量大,經常加班、熬夜,造成感情生活缺失,生活與工作失衡。而且,IT業從業人員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對自我成功的追求高、對職業發展的要求高、對知識更新的緊迫感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職業危機感都高於其他行業人員。
電信:客戶態度影響人受尊重的.需要
電信是一門新興的行業,但它屬於服務業,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對服務業不尊重的心理定勢造成了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比如,客戶的態度、情緒、言行、客戶的特殊要求、專業詢問、壓力轉嫁以及不理解,都會嚴重影響工作人員的情緒。
公務員:前途不明朗、人際復雜帶來的抑鬱、焦慮
近年來,公務員的職業競爭壓力也日趨增大,現在幾乎在所有的公務員考試中,都有對心理素質的考察項目,可見政府對公務員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公務員接觸的人際關系比較復雜,打交道的人既有領導、同事,不同部門人員,還有各種辦事對象。因此,公務員需要八面玲瓏,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壓力大了,就容易產生煩躁、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教師:外界期望高導致的壓力感
社會對教師的期望是要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人格力量、學術知識。當老師所扮演的角色與學生和家長的期望不符時,老師就會產生角色沖突與壓力。
上班族會有哪些職業心理問題2
「中國職業心理健康問題分四類:第一個是要你的命,包括前不久離開的北師大化學系一位非常年輕的教授,包括微信圈裡讓很多人很有感觸的春雨醫生創始人等就是這種情況;第二個會產生很多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第三個是很多人有職業倦怠,盡管在工作,但是完全是無效的人;第四個是職業壽命縮短,有人只工作20年,寧可坐牢也不願意工作。」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張西超今日表示。
2016中國EAP(員工心理援助項目)與職業心理健康年度論壇當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作為中國EAP的開拓者,張西超在2004年就發起了中國首屆EAP與職業心理健康論壇。今天越來越多的職場中人知道EPA,越來越多企業引進EPA,但中國的職業心理健康情況卻越來越引人擔憂,抑鬱症人數也越來越多。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工作壓力很大,隨著企業不斷擴張,從管理者到員工壓力都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要注意這個症狀不是個人現象,這時就要採取積極心理學干預。
張西超和他的團隊從2002年開始跟很多機構合作,積累了60萬樣本的中國職業心理健康資料庫。按照高心理壓力、低積極情緒;高心理壓力、缺乏活力;高身體壓力、高抑鬱傾向等定位,張西超推算抑鬱的職場中人總數約500萬。壓力最大的人群多集中在三四十歲。
「剛剛離開我們的北師大化學學院的老師和春雨醫生的創始人,他們生命的終結都是三四十歲,我們十幾年的資料庫呈現的也是這樣一個結果。30歲左右心理健康是最糟糕的,從45歲以後,尤其是50歲以後,幸福感逐漸提升。」張西超說。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全球著名組織行為學專家傑弗里·科恩用實證分析告訴大家,學生的學業、工作中的存在感都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幸福感,在機構中找到價值感對年輕人走出心理困境尤為關鍵。
復旦大學副教授蔣昌建建議,EAP跟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一起努力,在產生心理疾病的源頭方面做一些努力。
⑶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組織機構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的組織機構包含了多個重要職務和部門。研究院的領導層由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院長羅躍嘉擔任,同時黨總支書記由王耘同志擔任,副院長陣容強大,包括王耘(兼)、張占軍和任萍等。黨總支副書記的職務由林春梅同志負責。
在管理團隊中,院長助理王文靜和羅良共同協助,而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也頗具實力。實驗室主任由李武教授擔綱,副主任則包括劉嘉和李小俚。此外,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由第二任成員組成,其中包括董奇主任,他同時是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
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們來自多個知名研究機構,如段樹民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范明研究員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高上凱教授來自清華大學,郭愛克和李朝義兩位研究員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工作。李武研究員同樣在實驗室任職,林崇德教授、陸祖宏教授、馬蘭教授、譚力海教授、田捷研究員以及王曉民教授和徐林研究員也都在這個重要機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分別來自東南大學、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香港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和首都醫科大學等。
⑷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歷史沿革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的早期發展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與優級師范科(1902-1908)
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光緒2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它的創辦,開啟了中國現代高等師范教育的先河,同時也成為中國心理學教育的開端。據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學生通習的科目(相當於公共必修課)即設有心理學。
1903年《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其中規定講教育原理,當講明心理學之大要。《奏定優級師范學堂章程》中規定各類科一概通習第一年心理學,第二年應用心理學,每周2時刻。當時的學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學校所用的教材或講義多譯於日本。當時的師范館和師范學堂還聘來教授心理學的日籍教師,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師大學堂師范館赴任,擔任「正教習」。他是師范館教授心理學課的第一位心理學教師。現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學講義線裝本及鉛印本。線裝本的出版時間約在1902~1903之間。書中依心理活動的認識、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論述的,並為當時西方心理學的最新內容。這一本心理學講義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心理學教科書,也是中國最早來自日本的心理學書。該書除作為師范館每個師范生的必讀心理學課本外,也是當時在中國和日本行銷的新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6月《學部訂定優級師范選科簡章》設師范選科為培養初級師范學堂和中學堂教員,本科通習兩學年心理學。
京師優級師范學堂與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08-1923)
1908年,京師大學堂優級師范科改名為京師優級師范學堂,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京師優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12年頒布的《高等師范學校規程》規定,教育學為必選課。此後,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規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史和教授法。這是最早的關於對師范生進行系統的專業教育的明確規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到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授,主講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
1920年,張耀翔(註:張耀翔(1893-1964),湖北漢口人,心理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為最早將歐美心理學傳入中國的學者之一,曾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心理學會和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到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講授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同年9月在北高師建立心理學實驗室,這是中國最早的心理學實驗室之一。
1921年,張耀翔在《教育叢刊》上發表心理測量和新法考試的文章,並在我校首先將心理測驗列為入學考試科目之一。
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張耀翔教授被推選為首任會長兼編輯部主任。中華心理學會總會和編輯部辦事處設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2年,中華心理學會會刊《心理》雜志出版,張耀翔擔任主編,編輯部設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心理實驗室。這是中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也是東方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在當時,《心理》雜志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共出版14期,發表論文163篇,140萬字。其內容涉及心理學的各個領域:普通心理、實驗心理、動物心理、兒童心理、青年心理、社會心理、變態心理、心理學史、應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測驗、教育測驗等。由於時局不寧、經費困難等原因於1927年停刊。
1922年張耀翔教授在北京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其目的是為了「探討吾民真正輿論之所在」,該測驗共包括八個題目(比如「假如你有選舉權,你將推舉誰做下任大總統?」),共收回問卷913份。這是中國的民意測驗的開端。
北平師范大學與西北聯合大學(1923-1952)
1923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更名為北平師范大學。
1927年,著名心理學家陳大齊在北平師范大學任心理學教授。
1931年,北平師范大學與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合並,定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同年,陳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講普通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潘淵教授也到北平師范大學任教。
1933年,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學則》規定教育系的課程中分設有教育心理組,其課程有心理學、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測驗、兒童及青年心理、學科心理、社會心理、變態心理、動物心理、實驗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學家朱希亮、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孫國華在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任教。
1936年,比較心理學家蔡樂生曾應聘教授高等實驗心理、動物心理、學科心理等,並擔任四年級教育心理組論文指導。
1937年,盧溝橋事件發生,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北平師范大學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1939年,原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年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並於1940年起遷往蘭州。期間,教育系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中有教育心理學課。當時教學條件較為簡陋,計有心理儀器40餘種。
1946年,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在北平復校。
1947年,中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偉應北師大之請來校講學。
1949年,北平解放並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設有心理教研組,該教研組組長為教育系主任彭飛,其他成員主要有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主要研究知覺和心理學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統計專家薛鴻志。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的發展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成立於1929年,首任系主任為德國人葛爾慈教授。葛爾慈師從科學心理學之父馮特(W.Wundt)的高足、德國實驗心理學大師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學系繼承了德國實驗心理學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國際一流的實驗室。
當時的輔仁大學匯聚了國內心理學界不少名師,如王征葵、林傳鼎等人。心理學系十分重視統計、測量、實驗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訓練。同時很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培訓,把英文、德文列為必修課程,要求學生閱讀心理學原著。輔仁大學心理系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學家荊其誠、張厚粲和陳仲庚等都畢業於此。
在抗日戰爭時期,一些高校西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成為北京唯一的心理學人才培養基地,對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
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與文化大革命前的發展(1952-1966)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國大學理學院、燕京大學教育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以及輔仁大學先後並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教研室、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陸續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合並,著名心理學家彭飛教授擔任教育學系主任。教育學系成立了心理學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員有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郭一岑、伍棠隸、朱智賢、尹德新、薛鴻志,來自輔仁大學的林傳鼎、謝斯駿、張厚粲,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彭飛、李屏西、孫昌齡、蘆玉、章志光等。心理學教師隊伍達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日後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
1960年,北師大教育學系開設了五年制心理學本科專業,當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教研室,負責人分別為彭飛教授和朱智賢教授。
在十年「文革」期間,心理學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心理學的發展陷於停滯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學者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心理學的科研、編譯和著述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1978-)
1978年,教育學繫心理學專業重新恢復本科招生。1980年3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將心理學專業改為系的建制。
1981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正式決定將心理學專業從教育學系分出,獨立設置心理學系,彭飛教授擔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後,張厚粲、彭聃齡、郭德俊、舒華、車宏生教授先後擔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兒童心理學研究所(1987年更名為發展心理學研究所)。朱智賢教授擔任第一任所長,此後依次為林崇德教授、申繼亮教授、方曉義教授。
1985年,創辦《心理發展與教育》刊物,並於1994年獲評中文期刊心理與教育類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擔任所長。
2001年11月22日,根據北京師范大學學科建設規劃,心理學系、發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合並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這是中國高校成立的第一個心理學院,開啟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發展的新篇章。車宏生教授擔任首任院長,許燕教授擔任第二任院長。現任院長為劉嘉教授。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心理學的未來發展趨勢,心理學院的奮斗目標是:經過10年左右的艱苦努力,把心理學院院建設成為綜合發展、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心理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十五期間應基本完成包括學科專業設置與課程教材建設在內的結構性調整,建立一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學發展趨勢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學術探索與社會服務協調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