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已故金教授
⑴ 徐匯中學有哪些名人
徐匯中學是地處繁華喧囂的徐家匯商業中心的一所古老而寧靜的校園,是一所特色、創新學校。創辦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江南地區洪水泛濫,來徐家匯的難童很多,徐家匯本地居民無力食養,便將難童送至徐家匯天主教堂,請求徐家匯司鐸設法收容並施教育。教士們見他們俊秀可教,時任徐家匯耶穌會院長的晁德蒞慨然允諾,即撥茅屋數間,以充教室。1850生徒增至31人,且均優秀可教,故一改臨時收容為有組織的教導,成立學校,取名徐匯公學,由此形成了徐匯公學的雛形。清光緒四年(1878年),因時局穩定,學生激增,舊校舍不敷應用,決定建三層大廈一所,後加高一層,即今之老校舍(已於1991年改建為尚學樓)。接著,又建西校舍二層(已於1991年改建為重德樓),上層為教員宿舍,下層為教室。1905年,學校為提倡體育,又新辟運動場,即今之大操場。1904年2月,學校因教外學生急增,故設上、中、下三院,實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內生,中院課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動,修養身心;教外生亦組織講學會,後改「規勉社」。學校因而實行分層次的宗教教育與學校文化教育。學生畢業後,送震旦學院或外洋大學進修深造。
徐匯公學因奉耶穌會祖聖依納爵為主保,故亦稱依納爵公學。這是法國天主教在中國創辦最早的教會學校。歷年主持校務的,大多為法意兩國的神父,學校的內部組織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穌會學校的風格外,還帶有濃厚的法意兩國教育制度的色彩,這是與當時國內學校不同的。徐匯公學使用耶穌會公學章程,學校專收男生,為寄宿制男子學校。
1931年,教會向中國政府教育部門辦理立案,易名徐匯中學。1949年上海解放後,實行學校教育和宗教分離的政策,並取消分院制。1953年6月改為市立,並開始招收女生。現校址為虹橋路68號。
徐匯的名人實際上也就是他的歷屆領導,都是當時社會上著名的專家學者
南格祿 1849年創辦,1850年定名徐匯公學
晁德蒞 理學 1852-1866
馬相伯 理學 1871-1874
蔣若虛 理學 1880-1899 ,1901,1904,1905
潘谷聲 理學 1902-1903
張若瑟 理學 1906-1907
山宗泰 理學,院長 1910-1911,1913-1914 ,1932-1934
姚纘唐 理學,院長 1912 ,1925-1928,1934-1937
翟彬甫 理學 1915-1924
萬爾典 院長 1928-1932
張家樹 理學,院長 1928-1937 ,1937-1943
沈百順 理學 1937-1942
張伯達 理學,院長 1942-1943 ,1943-1949.5
王 方 理學 1943-1944
朱樹德 理學 1944-1947
朱洪聲 理學 1947-1949.5
張伯達 1949.5-1951.5
楊士達 1951.5-1963.4
徐 寅 1978-1981.3 ,1960.7-1978 主持工作副校長 ,1979-1981.3 支部副書記
李立農 1984.12-1989.9
汪勁松 1993.5-2006.4 ,1991.7-1993.5 主持工作副校長
庄小鳳 2006.4-2011.2
劉小燕 2011.2-至今
⑵ 中國工程院已故院士簡介(二十一)
接《中國工程院已故院士簡介(二十)》(以逝世時間為序)。
陳士櫓院士(1997年當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陳士櫓(1920年9月24日—2016年4月24日),浙江省東陽市人。飛行力學專家,中國飛行器飛行力學的學術帶頭人,中國航天事業和航天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畢業於西南聯大航空學系,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副博士學位。陳士櫓長期致力於彈性飛行器飛行動力學及控制研究。2016年4月24日,陳士櫓在西安逝世,享年96歲。
范立礎院士(2001年當選,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范立礎(1933年6月8日—2016年5月3日),浙江鎮海人,橋梁結構工程與橋梁抗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橋梁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范立礎主要從事橋梁與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51年范立礎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52年轉入同濟大學路橋系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1955年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至1982年擔任同濟大學路橋系教研室主任;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至1987年擔任同濟大學教務處副處長;1987年至1989年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副院長;1989年至1997年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院長;1997年至2016年擔任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3年獲得第三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2016年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83歲。
石屏院士(2003年當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石屏(1934年3月25日—2016年5月10日),江西省鄱陽縣人,飛機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航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第一設計所副所長。石屏長期從事飛機設計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從南京航空學院畢業,進入洪都航空工業集團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 ,歷任設計員、設計組長 、副所長、副總設計師,K8、K8J飛機型號總設計師;1986年被任命為K-8飛機總設計師;1992年被任命為教8教練機總設計師;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6年5月10日在江西南昌逝世,享年83歲 。
曾慶元院士(1999年當選,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曾慶元(1925年10月20日~2016年6月3日),江西省泰和縣人。橋梁動力學專家,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慶元長期從事橋梁結構振動與穩定的教學和研究,創立了列車一橋梁時變系統橫向振動分析理論,並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提出了彈性系統動力學總勢能不變值原理及系統運動穩定性的總勢能判別准則,對經典動力學理論作了重要補充,為鐵路橋梁工程向大跨、高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著有《列車橋梁時變系統振動分析理論與應用》、《列車脫軌分析理論與應用》、《鋼壓桿穩定極限承載力》及研究生教材《結構動力學》和《結構穩定計算》。
牛憨笨院士(1997年當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牛憨笨(1940年2月11日—2016年7月4日),山西壺關人。光電子學和超快診斷技術專家,物理電子學專家,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原深圳大學光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深圳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院長。牛憨笨1960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1962年任學生政治輔導員,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1978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8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89年晉升為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9月調入深圳大學工作,組建了深圳大學光電子學研究所。
胡壯麒院士(1995年當選,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胡壯麒(1929年08月31日-2016年07月10日),中國共產黨黨員,上海市人,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連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1952年胡壯麒從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1981年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系學習;198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高溫合金與特種鑄造研究室主任;198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學委會主任;1990年擔任博士生導師;1992年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當選為亞太材料學院院士;1998年擔任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7月10日在沈陽逝世,享年87歲。
劉建航院士(1995年當選,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劉建航(1929年4月26日—2016年7月31日),河北深澤人,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原上海市地鐵總公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高級工程師 。1951年劉建航從交通大學畢業;1952年進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6年擔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排水室工程師、院黨總支委員、地鐵組組長、工程師;1960年擔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長、工程師;1985年擔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總工程師;1992年擔任上海市地鐵工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兼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年7月3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歲 。
劉大鈞院士(1999年當選,農業學部)
劉大鈞(1926年7月2日—2016年8月22日),江蘇常州人,作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劉大鈞1949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系;1952年10月任南京農學院助教;1953年9月任南京農學院講師 ;1959年獲得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生物科學副博士學位;1972年1月任江蘇農學院講師;1978年3月任江蘇農學院副教授;1981年1月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1983年5月任南京農學院教授;1983年12月任南京農學院院長;1984年10月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8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
⑶ 國內有哪些大學的哲學系比較出色各自有什麼特點
1、北京大學
武大的哲學院規模龐大、師資力量雄厚,旗下有心理學系、國學院,根本不像是所謂的冷門院系。武大從其他地方聘請了很多業界高手過來,如程煉,homas M.Besch,Matthew Lutz,整體來說,武大的的哲學屬於遍地開花型的,中哲(國學)、外哲(當代)格外突出,宗教、邏輯也都不錯。
⑷ 世界名人,要有重大貢獻
1、 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0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留學生預備學堂,3年後,以十門功課共1000分的特優成績獲公費留美。留學8年,他先後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為建立民族制鹼工業,1921年,侯德榜毅然決定回來報效祖國。在他的技術指導下,在20年代指導建立了亞洲最大鹼廠——天津塘沽鹼廠,生產出「紅三角」牌純鹼。1926年,「紅三角」參加了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榮獲最高榮譽——金質獎。本來,侯德榜可以出售專利,獲取高額報酬,但他卻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制鹼專著《純鹼製造》,把制鹼技術的奧秘公之於世,讓中外化工學者共享。1937年,侯德榜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南京硫酸銨廠,開創了我國化肥工業的新紀元。1943年,他率先在實驗室完成連續生產純鹼和氯化氨的聯合制鹼工藝,被世人稱為「侯氏制鹼法」,為世界制鹼技術開辟了新途徑,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強烈反響。從此,中國制鹼化學工業一躍而登上世界舞台。1955年,侯德榜被選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59 年,他被任命為化工部副部長。
2. 林祥謙(1892—1923)。福建閩侯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892年10月19日(農歷八月廿九日)出生在今閩侯縣尚干鎮一個貧苦的農家。14歲時祥謙進馬尾船廠當學徒,1912年到武漢江岸機務廠當工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京漢鐵路江岸工人俱樂部幹事、江岸分工會委員長。1923年,在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大罷工中,林祥謙是京漢鐵路總罷工委員會江岸罷工負責人,領導鐵路工人,堅定地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進行斗爭,不幸於2月7日被軍閥吳佩孚逮捕,是夜12點,綁在江岸東站的站台燈柱上。敵人威迫他下復工令。他拒不答應,在被劊子手連砍兩刀後,仍大義凜然毫不動搖地回答:「沒有總工會的命令,我頭可斷、血可流,決不下令復工!」林祥謙最後被敵人殘酷殺害,壯烈犧牲,年僅32歲。
3. 鄭振鐸(1898—1958)。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大革命失敗後,旅居巴黎。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抗戰爆發後,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1949年以後,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民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
4. 謝婉瑩(1900—1999)。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筆名冰心。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讀者》等。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5、林徽因(1904—1955)。福州人。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情生活很豐富而含蓄,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感情聯系。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寫下有關建築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為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築論文。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只可惜她壯志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斗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6. 高士其(1905—1988),生於福建福州市。中國著名科普作家、科普作家,他長期致力於科普創作,以極大的熱情,克服身體殘疾造成的困難,創作了大量的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學故事和科學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20歲從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畢業,先後就讀於美國威斯康幸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不幸的是,在一次實驗中他感染了甲型腦炎病毒,逐漸全身癱瘓。此後數十年間,盡管他「被損害人類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依然向人們奉獻了數百萬字精美的科普文藝作品。為紀念和表彰我校已故校友、著名科學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對科學與人類特別是科學普及事業所做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704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高士其星」。
7. 鄧拓(1912—1966),福建閩侯人。他從小就酷愛文學藝術。1930年參加了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七年秋到達解放區後,歷任《晉察冀日報》社長,晉察冀新華總分社社長等。解放後先後任《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和北京市委文教書記等職。一九六一年,鄧拓應《北京晚報》的要求,開設了《燕山夜話》專欄。以馬南邨為筆名。在此之後,他又與吳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線》雜志上開設了《三家村札記》的專欄。這些雜文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中時弊而又短小精煉、妙趣橫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支持。林彪、江青等人,出於整垮北京市委,進而搞亂全國,亂中奪權的陰謀,對《三家村札記》和《燕山夜話》最先舉起了屠刀。姚文元對《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的作者橫加罪名,鄧拓因此而含冤自盡。鄧拓的雜文重史識、史論,抓住現實,旁徵博引,含蓄委婉,可謂雅俗共賞。
8. 吳孟超(1922—)。福建閩清縣人。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12次擔任「國際肝炎肝癌會議」等重要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共同主席。吳孟超院士的主要科技成就如下:(1)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 (2)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3)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他從事肝臟外科領域研究近五十年來,發表學術論文796篇,獲得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獎勵26項,獲中央軍委授予的「模範醫學專家」稱號和國際肝膽胰協會授予的「傑出成就獎」等榮譽26項。年逾八旬的吳孟超院士,為了中國的肝臟外科事業,至今仍奮斗在臨床、教學、科研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