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華大學哲學教授秦

清華大學哲學教授秦

發布時間: 2024-12-31 13:01:15

Ⅰ 清華大學哲學系屬於什麼院

清華大學哲學系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人文社科院是清華大學較早實施「通識基礎上寬口徑專業教育」的院系之一,涵蓋了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領導能力的未來領導者。自1926年成立以來,哲學系一直致力於培養具有深厚哲學素養和專業知識的人才。該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授16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1人,其中9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在招生方面,哲學系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背景,除了考察學生的初試成績外,還會注重學生的復試表現以及專業素養。考試科目包括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初試無需額外復習專業方向,而復試則需要准備專業方向內容。總的來說,清華大學哲學系作為中國大學最早建立的哲學系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底蘊,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領導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Ⅱ 清華大學教授名單

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李強-------社會學系教授

吳冠中------美術學院教授

華羅庚------數學系教授

庄前鼎------機械繫教授

俞平伯------國文系教授

劉文典-------中文系教授

趙元任-------國學院導師

格非------中文系教授

汪家鼎-------化工系教授

鍾士模------電機工程系教授

王士倬-----航空工程組教授

吳宓------國學院系主任

施一公-------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童詩白------自動化系教授

梁思成-----建築系教授

熊慶來------算學系教授

張光斗------水利系教授

孟昭英------物理系教授

黃子卿------化學系教授

金岳霖------哲學系教授

李濟------國學院系講師

Ⅲ 當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不顧反對出家為尼的女大學生,現狀如何了

都說人到達一定的境界之後,內心想的事情就會不同,這就叫做思想的差異,比如一個從清華大學畢業的人,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他們想的事情和看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甚至有著天壤之別,大家還記得之前那個不顧反對出家為尼姑的清華女大學生嗎?在當尼姑期間收養26個棄嬰,如今怎麼樣了?




Ⅳ 清華大學哲學系本科的所有教材

在清華大學哲學系的本科課程中,《哲學導論》這本書由王德峰教授編寫,內容豐富,適合初學者掌握哲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這本書注重哲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哲學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西方哲學史》一書由張志偉教授編寫,詳細介紹了從古希臘哲學到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這本書不僅涵蓋了重要哲學家的思想,還深入分析了不同哲學流派的背景和影響。

《西方哲學簡史》是趙敦華教授的作品,它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介紹了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適合學生快速了解西方哲學的基本框架。這本書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的哲學知識體系。

《分析哲學教程》由江怡教授編寫,深入探討了分析哲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這本書注重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哲學論證的嚴密性和精確性,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這些教材在清華大學哲學系的本科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哲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掌握分析哲學的方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為將來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這些教材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哲學知識,還促進了他們對哲學的興趣和熱情。通過深入閱讀和思考,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哲學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清華大學哲學系的這些教材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學生們提供了系統的哲學知識體系。通過學習這些教材,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哲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還能夠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術研究水平。

這些教材的編寫者都是國內知名的哲學學者,他們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為教材的質量提供了保障。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學生們不僅能夠獲得系統的哲學知識,還能夠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Ⅳ 哪個學校的哲學最好

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是二者合一的教學院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始建於1912年(壬子年),於1914年開始招生,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學系。創建之初為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亦稱「中國哲學門」,1919年更名為哲學系。歷史上,著名學者蔡元培、胡適、蔣夢麟、熊十力、唐鉞、鄧以蜇、湯用彤、梁漱溟、金岳霖、馮友蘭、宗白華、朱光潛、馮定、陳康、賀麟、沈有鼎、洪謙、張岱年、胡世華等先後在這里執教。北京大學宗教學系成立於1995年,是中國最早的宗教學系,現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鎮。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宗教學系合並招生,共同培養。

歷史名人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江蘇揚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有《詩言志辨》、《略讀指導舉隅》(與葉聖陶合著)、《經典常談》、《標准與尺度》、《語之零拾》、《論雅俗共賞》、《新詩雜話》,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有《朱自清全集》。

馮友蘭(1895-1990)
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張國燾(1897-1979)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又名張特立,江西萍鄉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來曾參加五四運動。原為無政府主義者,後轉信馬克思主義。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49年移居香港後轉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於多倫多。

牟宗三(1909-1995)
宇離中,山東棲霞人。中國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奪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1949年去台灣,任教於台北師范大學、台灣東海大學。1995年4月病逝於台北。

張岱年(1909-2004)
字季同,別署宇同。 河北省獻縣人。 1933年畢業於北平師范大學,1933年秋在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後任教於私立中國大學,1946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 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中國哲學發 微》、《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和《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 凡》等著作。

任繼愈(1916-2009)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942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擔任教師。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從1987年至今,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其主 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 《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老子今譯》和《墨子》等。

Ⅵ 如何調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結合

中國法文化源遠流長,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世界文明古國所少有的。中國古代法文化無論理論的、制度的、行為的,都有跨越時空的合理性因素。中國古代的法文化以人本主義為基點,「德育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是非常注重法、理、情三者一致的。由於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和生命,所以在法制上就提出「以法為教,民刑必教」的觀點,以「教化」為先減少犯罪,這是中國古代法文化很優秀的精神。

比如,古代的死刑決定權很早就收歸中央,這樣的規定從漢以後一直貫穿下來。類似的制度在法典里也有明確規定,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很少有的,是重視人,以人為本在法律上的體現。為此,他援引《慎子》、《韓非子》、《商君書》中一些以法度治理國家的觀點,認為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法家的思想還有待發掘,其中與現在的法治建設有聯系的一些思想很有價值。

著名法學家郭道暉則提出,既要復興我們傳統文化的積極部分,更要防止「中國法文化、或者中國整個文化傳統里的封建專制傳統」的梁孫兄復辟。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刑事訴訟法學專家陳光中認為,面對傳統文化,思想不要片面化,中國的封建法制文化,從主流來看就是封建專制文化、皇權至上的文化。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鮮明,但是並不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卻是我們現在要發揚光大的;主流的專制主義甚至是殘酷文化,也是不可取的。不能把過去的包袱與糟粕當成好東西。這種東西肅清起來很難,比如刑訊逼供。我們在研究與繼承古代文化傳統的時候不能不注意這個問題。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者秦暉在發言中說,在中國,不管是主張孔孟的仁義道德,還是主張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以「秦制」為代表的專制集權。

在今天,不想使中國走出秦制,就不是真正的儒家,不想使中國走出秦制,也不是真正的法治。「五四」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不是「反傳統」是過分還是不足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確應該反傳統,但我們應該區分反對哪一部分,保留哪一部分。

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認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它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在人情的基礎上。中國的人倫社會不是在對自由平等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從孔子起就提倡一橡襲種「無訟」的思想。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中國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是一個禮俗社會,一個熟人社會,不需要訴訟。這種文化體現了我們傳統的對法的看法,平民對法的看法,官員、統治者對法的看法。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提出了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個觀點。

第一,不要將文化都推給古人,這樣就把我們自己的文化權利和責任也都推給古人了,要立足於現實的中國理論與實踐,著眼於整個民族。

第二,很多個人的表現,如果能被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整體上接受或執行,就不應該將其簡單歸結於個人。在回顧歷史的時候,重要的是從文化這個角度來反思大家曾經共同認可、共同接受的那些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辨認我們現實的主體的權利和責任。

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理念差異有多大

談到文化與「法治」,西方文化的沖擊及中西文化的比較是無法迴避的。

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樓宇烈從宗教文化角度,闡釋了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別:在西方,人和神分屬兩個世界,當過渡到法治社會的時候,法的神聖性就順理成章。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強調以人為本,靠人的自覺較多,對法的遵守也是主要建立在對法的道德認同以及道德的自覺自律基礎之上的。

外在約束一定是建立在內在約束之上,現在把內在道德約束放棄了,只靠外在約束是不可行的。「慎獨」、「克己復禮」就是中國以前所依靠的底線。我們現在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就與我們對法沒有一種神聖性的、絕對性的情感或者理性的認識有關。

陳光中以最近發生的兩個法律事件為引,展開了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討論。美國在校園槍擊案不斷發生的情況下,其聯邦法院反而通過了更加放開個人持有槍支權利的決定。與之鮮明對比的,我國對槍支、彈葯的管理從未鬆懈過,近期更凱瞎是成果輝煌。這反映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把個人的自由權利凌駕於社會安全之上,而我們是強調安全第一、集體人權第一,這反映出兩國主導價值觀是有差異的,但都有合理性。所以對於「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不能片面強調一方,而應相互結合。

秦暉認為,中華法本身有些好的東西,應該發揮。反過來講,在西方,不管是衡平法還是羅馬法也都有它的中世紀時代,也很難說那個時代實行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治,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政治史》提出了「「「1「by1「「」的說法,強調皇帝用羅馬法來治理,盡管當時的羅馬法非常發達,但它絕不是現代法治的概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蘇亦工認為,學習西方,也要認識和鑒別西方,注意不要盲目地接受它極端化的思想。對於西方的思想,如果我們吸收來的是其中很極端化的東西,在新的環境下沒有了剋制、沒有了天敵,就可能無限蔓延,引發災難。

如何看待當下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問題

如何化解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會學者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到了法治與道德的關繫上。

郭道暉提出「為政以德」應該作為「依法治國」的補充。他認為「德治」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能處於輔助的地位。先秦時期孔孟所講的「以德治國」,是要統治者為政以德,實行仁政,並非針對老百姓而言。其實,要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執政者也要為政以德。司法是社會規范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不講良心,司法也不能實現公正。

《檢察日報》副總編輯王松苗闡述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他認為:第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不矛盾的,依法治國講的是依法治權,以德治國講的是以德治事。法治不是萬能的,很多事情靠道德教化反而更有效果。「依法治權」與「以德化人」應該也完全可以統一。

第二,「以德治國」是有中華傳統的法律文化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強調寬恕,強調「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與現代「調解」一脈相承,有利於息事寧人,和諧關系。

第三,「以德治國」與當代法治生活需要是合拍的,能夠滿足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有時候非黑即白的判決非但不能緩和矛盾,而且加劇了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我個人認為,法律在和諧社會裡面只能起到安定社會的作用,但是要實現誠信友愛,法律是做不到的,只能靠道德。法律永遠無法濃化人的感情。

第四,我們要對法治充滿信心,讓法治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安排。同時也要讓德治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使兩者和諧統一,共同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教授認為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中,有一些可以繼承甚至照搬、照用的,還有一些是絕對不能照搬照用的,而是應該從精神的層面和價值的層面去借鑒。對調解制度要有一個辯證的態度。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行政法學專家應松年從當年公務員法的起草,聯想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他指出,中國古代有行政方面的規范、制度,沒有現代的行政法制度。

所以,他在贊成文化對法治有巨大影響的同時,認為現代法治不能建立在某種文化基礎之上,而應建立在某種經濟基礎之上。

當今中國要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專制道路當然不能沿用,必然要走法治這條路,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套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治之道。

吸取傳統營養,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法治的建立要求法治觀念的率先確立來作為其思想基礎。對法治文化觀念的理解和詮釋成為與會學者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衣俊卿認為,任何法制體系、制度背後都有文化的影響,沒有發現到是因為還未自覺,所以要「跳出來」看,要找深層的文化模式對中國法治確立所產生的影響。現代的法治應該是在一種理性文化基礎上建立的,但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理性文化,而是經驗文化。從「辛普森案」可以看出美國當時對程序的尊重已經到了何種程度,從「趙作海案」可以看出我們對法律還是不夠「敬畏」。

衣俊卿說,現在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拿幾個觀念來指導法治,而是要讓法治成為一種自覺。對法的「敬畏」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法治不僅僅是公、檢、法機關的事情,它是一個法治國家從行政到公、檢、法再到民眾等所有社會層面對法律的態度,這也是對我們法治現狀的診斷和治療。

李德順總結說,法治文化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理想,即讓法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司法部門的具體任務和特殊權力,法律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權利和責任。立足於中華文化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和改造,探索出應有的和合理的東西,將其按照法治的精神制度化、體系化、程序化。這樣壯大的是我們自己,也讓我們能理直氣壯地面對世界。

Ⅶ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介紹

陳來,哲學博士,198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哲學碩士,同年留系任教。


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師從張岱年先生、馮友蘭先生。


198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0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評定為博士生導師。


曾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2009年,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領域為中國哲學史,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宋元明清理學、現代儒家哲學。研究成果代表了本領域的領先水平。個人專著有《朱熹哲學研究》、《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宋明理學》等。


獲得中國圖書獎二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多項獎項。多部著作與論文被譯為英文、日文、韓文等。2009年,三聯書店將其已出版的專著整合為《陳來論著集》十二種出版。


(7)清華大學哲學教授秦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正式成立於2009年11月1日,直屬清華大學,為跨學科研究機構,國學研究院特聘及專職研究人員以高、精、尖為原則。國學院設立訪問學者制度,支持學者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亦可自帶經費申請到研究院訪問。根據情況設立課題組和研究項目,經學術委員會批准立項,實行課題負責人制度。建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吸引清華本校各人文學科及其它名校博士畢業人員參加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熱點內容
美國重讀大學 發布:2025-01-05 15:03:51 瀏覽:716
廣州本b大學老師工資 發布:2025-01-05 14:42:17 瀏覽:551
湖南大學教授簡介 發布:2025-01-05 14:34:55 瀏覽:619
2014年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發布:2025-01-05 14:34:50 瀏覽:389
暨南大學重修考試時間 發布:2025-01-05 14:24:38 瀏覽:19
耶魯大學公開課美國獨立戰爭 發布:2025-01-05 14:24:31 瀏覽:210
蘇州科技大學副教授工資 發布:2025-01-05 13:37:23 瀏覽:293
上海的大學旅遊教授 發布:2025-01-05 13:34:32 瀏覽:127
大學城台北城房價 發布:2025-01-05 13:10:30 瀏覽:677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郵箱 發布:2025-01-05 13:09:22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