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安徽師范大學田園老師

安徽師范大學田園老師

發布時間: 2025-01-09 05:34:53

Ⅰ 劉正國的個人簡歷

1982年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1996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曾應聘中國音樂研究所任《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副主任,曾在安徽省藝術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現為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早年習笛,曾首創笛子的卡腔雙聲和弦奏新技法,代表性笛曲作品有《巢湖泛舟》(華音曲庫里有詹永明改編演奏的此曲,曲譜詳見《中國竹笛名曲薈萃》),《新編小放牛》等。自90年代開始致力於中國古龠的理論研究和樂器開發,創制有「九孔龠」(國家專利)。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人民音樂》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現為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校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家一級演奏員、碩士生導師。著名笛龠演奏家,音樂史學家,國家專利樂器「九孔龠」、「七孔笛」的發明人。在多年的笛龠演奏過程中,他練就了空管吹律這一絕技,可在一根不開任何音孔和吹孔的自然空筒上吹奏出一連串的自然泛音和旋律、甚至演奏出完整的樂曲。即便是一張普通的紙當場捲成一個筒,也可演奏出完整的優美動聽的樂曲。
近年來,他教研並舉,先後獲得「安徽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劉氏九孔龠簡介 :
「龠」是一件被公認為久已失傳了的我國上古時期的重要吹管樂器,劉正國老師多年致力於中國古龠的理論考證和樂器的開發,不僅從理論上考定了「龠」的真實形制為「斜吹」,更從樂器實體的開發上創制出了一種新穎的「九孔龠」(獲國家專利),還躬身訴諸舞台,使失落久遠的古龠文化得以重新彰顯於世,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被海內外眾多媒體評價為「破解了龠如笛的千古之迷」、「開當代古龠演奏藝術之先河」(香港《大公報》)、「使斷響千年的古龠又重續香火、再現輝煌」(台灣《省交樂訊》)。
2009年11月21日,劉正國九孔龠首奏音樂會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隆重舉行,音樂會的藝術顧問由中國竹笛一代宗師陸春齡教授擔綱,特邀台灣琴園國樂團的林谷珍先生擔任導聆,特邀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戴路青先生擔任指揮。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先生、笛子泰斗陸春齡教授、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名譽會長時白林先生分別為音樂會題詞。整場音樂會的樂隊伴奏為上海師大音樂學院民樂團,特邀樂隊伴奏為上海江南絲竹協會中國國樂團。本次音樂會也是上海師大民樂團第一次在賀綠汀音樂廳的演出,他們的表演受到了各位專家的肯定和好評。
音樂會的曲目如下:
《布穀忙》:
該曲為劉正國的笛曲處女作,初稿於1975年,原名《割麥插禾忙》,又名《春播忙》,創作的靈感源於作者插隊落戶的務農經歷。樂曲以徵調色彩的民歌音調為基礎,巧妙地將民間稱之為「割麥插禾」鳥(布穀鳥)的鳴叫音調嵌入旋律進行之中,短小明快而富有鄉土氣息。
《牧歸》:
樂曲以安徽皖南民歌《牛歌》為素材,樂境取唐人雷震的《村晚》七絕詩意,用七孔梆笛高低錯落的演奏,素描出一幅「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山村小景畫卷。
《牧笛》
該曲系劉森先生根據劉熾作曲的雙人舞《牧笛》音樂改編而成。樂曲表現了牧人放牧山坡的悠然自得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贊頌,創作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是一首至今仍廣為流傳、深受聽眾喜愛的北派經典笛曲。本曲的訂譜,主要對中段的「慢板」作了變調處理,以「七孔笛」的附加側孔(即如六孔笛的筒音)作「5」演奏,轉入屬調。在「慢板」與樂曲的前後「快板」的連接上,通過兩個附加樂句來過渡,自然而清新,使全樂曲獲得了先前六孔笛演奏所不可能有的調性色彩上的對比。
《雙聲小放牛》:
《小放牛》本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出傳統歌舞小戲,描寫一村姑向一牧童問路,兩人對歌對舞的富有田園情趣的熱烈場面。戲中的歌舞音樂及對唱小曲【回回曲】在民間極為流行,後被改編成笛子獨奏曲,主要有南派的陸春齡和北派的劉森兩個不同的版本。
該曲以民間的【回回曲】為基礎,並參以陸春齡版《小放牛》進行了創造性的改編。樂曲進一步突出了江南絲竹的韻味,運用了作者所獨創的「咔奏雙聲」吹法貫穿於慢板之中,又在樂曲的快板部分採用了大二度的轉調,以極為罕見的筒音作「4」的「凡字調」指法來演奏,再行轉入下屬調,以筒音作「1」的「乙字調」演奏漸趨高潮結束全曲,整個樂曲的音域達到了近三個八度。《雙聲小放牛》的編曲,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調性布局上都對傳統《小放牛》有著相當大的突破,加之獨特的「咔奏雙聲」技巧和新創制「七孔笛」的運用,使得樂曲更具有一種獨到的韻味,散發出一種異樣的光彩。
「咔奏雙聲」是竹笛演奏上的一種特殊的演奏技法,它是通過「氣」與「喉」兩個不同的聲源來同時振動笛膜,從而獲得「雙聲」乃至「復調」的奇特演奏效果。該技法是由劉正國先生在《獨酌》(「全國第六屆音樂作品評獎」入圍曲目)一曲中首創運用的,台灣及國內的笛界都有過不同形式的介紹。《雙聲小放牛》是劉氏「咔奏雙聲」的代表性曲目。
《巢湖泛舟》:
這是一首寄情山水、歸趣大自然的抒情笛曲。全曲共分三個樂段,是一個有引子、帶再現的具有「A B A」三部典型結構特徵的獨奏樂曲。
「引子」 自由的散板結構。笛子以流利的顫指和自如的琶音,展示出一幅水波浩淼、山影疊現的巢湖秀麗風光的畫卷。
第一樂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題的呈示部。在伴奏樂隊具有波動感的固定切分音型的烘托下,笛子吟奏出一段婉轉如歌的抒情曲調,表達了人們對巢湖自然美景的陶醉和泛舟湖上的愉悅心情。
第二樂段「歡樂的小快板」,對比性的中部。在歡樂的排鼓伴奏聲中,笛子以輕快的吐奏、流利的顫音以及大幅度的上下自如的持續琶音,使樂曲漸趨高潮,表現了千帆竟發、百舸爭流的繁忙景象和游舟競賽、鼓聲逐潮的熱烈場景。
第三樂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題的再現部。這是在激情澎湃後的安寧中,笛子再一次吟奏出婉轉如歌的抒情主題,它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歌唱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該曲為劉正國先生的代表作,創作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1980年由安徽人民廣播電台首錄展播於華東六省一市廣播電台;1982年作者以此曲的演奏榮獲安徽省首屆「大學生之春」優秀演奏獎、創作獎;1996年該曲入載《中國竹笛名曲薈萃》(上海音樂出版社)。早期的原版音響有劉正國1983年的演奏版(現存於安徽人民廣播電台),入編安徽、江蘇的中小學「音樂欣賞」教材。自90年代後,有詹永明演奏版(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台灣國綸企業公司出版)廣泛傳播於海內外。
《花三七》:
樂曲取材於安徽地方戲曲「廬劇」的特色曲牌【三七】腔,創作上採用了連貫發展變化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有戲曲曲牌的獨特韻味,又融入了適合竹笛演奏的特點,恰好地表現了江淮一帶民間人們的質朴豪爽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具有典型的皖中南音樂風情特點和戲曲韻味。
《良宵》
該曲為劉天華先生的二胡名曲,改編為「七孔笛」曲。演奏上,既保留了弦樂的張力和風格(如「5」音的滑奏等),又充分展示了「七孔笛」的寬廣音域和獨特的表現力。樂曲有絲竹般的娓娓訴說,又有寧靜、凄楚的想望,還有激動、奮發的抗爭。整個樂曲強、弱,高、低,跌宕對比,音域達到了三個八度以上,對原曲的風格、音區和表現力都有相當的拓展。
《新編歡樂歌》:
《歡樂歌》為江南絲竹的八大名曲之一,其曲調委婉流暢、風格清新秀麗、情緒歡快熱烈,常演奏於喜慶集會之際。本曲的改編,依「七孔笛」音域寬廣的特點,作了三處拓展:一是在中板部分加入了一段婉轉低回的演奏,使其更富絲竹風韻;二是在快板部分有一段低八度的、快速流麗的反復演奏,增加了音區上的對比;三是於尾部的結束句加上了一個五聲級進向上的擴充,使該曲的結尾有異峰突起之感,更凸顯了整個樂曲的張力。
《婺江歡歌》:
樂曲以浙江婺劇音樂為素材,描繪了婺江兩岸春意盎然的景色,抒發了人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之情。在演奏技巧上,將循環換氣和連續的快速顫指巧妙結合,更豐富地表現了泛金流彩的滾滾江水和歡樂攢動人群的場面。
該曲廣為流行的版本系詹永明先生用排笛(曲、梆笛各一隻)演奏的,堪稱經典。本曲按詹氏的排笛演奏版本,只在一根「七孔笛」上,演繹出排笛演奏的音區、音域效果,忽而低回暢達,忽而高亢引頸,別有一番情趣。
《江南吟》
樂曲取材於江南絲竹樂,以清新優雅、歡快流暢的旋律,生動地描繪出「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江南迷人景色。原曲創作於1981年,是安徽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黃錫麟先生的遺作。本曲的改編,根據「七孔笛」的特點,對原曲的調性作了較大的突破,變宮調色彩為羽調色彩,既不失江南絲竹之特質,又融入了南方崑曲之韻味,更具有「吟」的意味。該曲與笛子名曲《姑蘇行》異曲同工,用領奏、齊奏的形式演出亦頗相宜。
《小橋·流水·人家》
該曲系根據著名作曲家顧冠仁先生的笛曲《水鄉新歌》改編而成。樂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主體分為三個部分:
一、「江南小橋」,慢板,以極其優美抒情的江南民歌曲調,勾勒出小橋疊疊、小溪潺潺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秀色。
二、「快樂人家」,中板,以一段輕松明快的連音與吐音相間的樂句,在互為上下屬關系的調性上反復與變奏,表現了江南農家的質朴形象和快樂情緒。
三、「行雲流水」,快板,以一大段酣暢淋漓、行雲流水般的循環換氣演奏,將樂曲漸趨推向高潮,尾部以激動的情緒再現歌唱性的主題樂句以為呼應,最後在寧情、悠遠的高音區尾聲中結束全曲。
該曲以典型的江南絲竹韻味,充分地展示了「七孔笛」的獨特魅力和張力,全曲的音域達到了三個八度加一個小三度,為傳統六孔笛所不可能及。本曲的改編,徵得顧冠仁先生的同意,並由其親自輔以配器。

Ⅱ 專科可以直接考研究生嗎

專科生可以考研究生,但是需要專升本後考研或者專科畢業工作兩年後考研。

專科生報考研究生的條件:

一、畢業工作2年同等學力。專科生取得國家承認學歷(包括:電大,夜大,函大、職大,自學考試),需要畢業2年或者2年以上,並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

二、專升本後再考。也就是通過正規方法取得本科學歷後可報考碩士生考試。現在比較好的報考方法就是取得本科學歷後再報考。取得本科學歷可以通過成人高考或者自考等其他形式繼續攻讀本科段課程。在拿到本科學歷之後在報考研究生,就會省卻這作為同等學力資格報考的煩惱了。

三、要報考的院校要有招收專科生考研。不是所有院校都有招專科生考研。並且各院校對招收專科生考研的要求是不同的。這里建議專科生要考研前先要選院校,再從院校的招生簡章里看專科生考研的要求是否符合,或者直接與招生單位聯系咨詢。

(2)安徽師范大學田園老師擴展閱讀:

報考條件

(一)報名參加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三)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四)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路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要求報名時通過學信網學歷檢驗,沒通過的可向有關教育部門申請學歷認證。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後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Ⅲ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介紹

作品名稱作品摘要作品評價作者介紹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醞釀構思,沉潛求素,到2011年終於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的衍變軌跡。江南三部曲分別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透視精神的江南烏托邦
從《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到《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格非寫作了近20年,寫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中國史,第一部寫辛亥革命,第二部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三部寫新世紀。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沒變,人沒變,世界變了。但到《春盡江南》,將落點放在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對當下知識分子精神狀態作深入透視,把宏闊的歷史命題濃縮到深入的精神層面——20世紀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世界的追索,的確與社會歷史緊緊聯系在一起。
專家點評: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構思,2003年前後正式動筆寫作。格非自稱,「這是用10多年的心血寫成的作品。」《江南三部曲》得到了眾評委一致好評,認為這是近年來最有厚度和整體性立意的作品。 劉勇,男,筆名「格非」,生於1964年,江蘇鎮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慾望的旗幟》、《塞壬的歌聲》、《小說敘事面面觀》、《小說講稿》等。他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這邊風景
《這邊風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農村勞動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因各種緣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傳》和各版本評傳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聞卻遲遲未露面的小說。小說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帶有歷史沉重的份量,又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極為生動,懸念迭生,獨具新疆風情。 新出的小籠包還是陳年老釀
《這邊風景》,初次定稿於1978年,塵封了35年後,當作者王蒙近80歲時,書稿新鮮出爐。它描寫了上世紀60年代農村的階級斗爭、伊犁風光、新疆生活風貌以及十幾個民族的日常往來,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生活的赤誠與熱情。這部寫於特殊時期的作品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文革」文學的空白。作者自己還在思考,文學是冒著熱氣的新出鍋的小籠包呢,還是醞釀許久的陳年老酒呢?
專家點評: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包明德說:「王蒙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文學勇氣和敘事自覺,向讀者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新疆的故事。以一個獨特視角,藝術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風貌,熱情歌頌了誠實的勞動、正直的品格、民族的團結和美好的愛情,我看了以後很感動。」81歲高齡的王蒙自稱,這是一本下了苦功夫的書。「沒有許多年的農村生活,沒有與各族農民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維吾爾語的熟諳,沒有對於生活、對於大地、對於邊疆、對於日子的愛與投入,不可能有這部作品。」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生命冊
《生命冊》是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巔峰之作。作品主人公「我」,是一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知識分子,一個「背負土地行走的人」。他從鄉村到省城,從省城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一路走來,「我」的身份也從大學老師、北漂者槍手、南方股票市場上的操盤手,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葯廠負責人。「我」是一個深刻、冷靜,內斂、節制,不偏執,不輕狂,有著一切自省者的特點和帶有知識分子尊嚴的人物,所以自始至終都在默默地觀察和審視著周圍的一切。找不到、回不去的故鄉
花甲之年,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冊》面世。它積累了半個世紀,習慣於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書寫平原大地上土地的榮枯和拔節於其上的生命的萬般情狀。在他的筆下,鄉村與城市、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慾望並置,其試圖從中摸索出時代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聯。小說,既有對二十世紀後半期政治運動中鄉民或迎合或拒絕或游離的生存境況的描摹,亦有對鄉人「逃離」農村,在物慾橫流的都市誘惑面前堅守與迷失的書寫。他說,現在的鄉土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鄉土了,許多人已經找不到「故鄉」了。在書的扉頁上印有泰戈爾的詩:「旅客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邊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專家點評:李佩甫也是在他寫作生涯的第38個年頭,迎來了茅盾文學獎。《生命冊》是他花甲之年完成的「平原三部曲」收尾之作。他從一風、一塵、一樹、一花寫起,書寫了整個平原上的各種風土人情及一個村莊50年的生存狀況。獲獎後,李佩甫表示,要「感謝我的平原,感謝平原上的風,感謝平原上的樹」。 李佩甫 ,大專學歷,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 1979年參加工作,歷任許昌市文化局創作員,《莽原》雜志編輯、第二編輯室主任,河南省文聯、作家協會專業作家,《莽原》雜志副主編,河南省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作協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作品有《黑蜻蜓》《村魂》《田園》等。繁花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於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復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上海普通話建立的博物館
有人評價,《繁花》以滿紙滬語建立了一個文學的博物館,多少年以後你要回過頭來看上海,到小說里找就行了。作者金宇澄是文學編輯,非職業作家,作品超出很多職業作家,被公認為是寫當代上海里弄生活的最好作品。
這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上世紀60年代的少年舊夢,90年代的聲色犬馬,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
它概括起來就是小說中姝華的那封信 「年紀越長,越覺得孤獨,是正常的,獨立出生,獨立去死。人和人,無法相通,人間的佳惡情態,已經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涼的旅行。」
專家點評:藝術是需要個性的。傳統是生活乃至文學最基本的發動機,金宇澄用滬語創作了《繁花》,整部作品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和鮮明的文本識別度。他選擇改良的方言口語,因為他認為「相對於固定的普通話而言,方言更有個性,更活潑,它一直隨時代在變化,更生動,也更有生命力」。 金宇澄,原名金舒澄,上海人,小說《繁花》的作者。1952年出生,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上海文學》的編輯,2012年以滿紙滬語完成了一部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一問世就反響強烈,一舉摘得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2013年憑借《繁花》獲得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和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黃雀記
《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復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奸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 香椿樹街的殘酷青春
《黃雀記》蘇童用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風格、節奏來敘事。故事並不復雜,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奸案,三個受侮辱與損害的青年人的糾纏、成長和命運背後,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異,香椿街充滿了他獨有的細膩的南方情調、氣氛。它的很多故事後來轉移到精神病院。也許我們這個時代真的有病,有些事註定要發生在不正常的地方。
專家點評:「新歷史主義」小說家蘇童,把香椿樹街的故事寫了很多年,《黃雀記》獲獎讓他感到終於對自己有了個交代。《黃雀記》被認為是香椿樹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長篇小說,是蘇童香椿樹街寫作的一個重要標簽。 蘇童,原名童忠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江蘇省作協副主席。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並且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提名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蜚聲海內外。2015年8月,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熱點內容
大連理工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研究生專業課 發布:2025-01-09 19:57:17 瀏覽:94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偉 發布:2025-01-09 19:50:22 瀏覽:111
南開大學招收在職博士 發布:2025-01-09 19:48:44 瀏覽:118
南加州大學基因治療張教授 發布:2025-01-09 19:44:21 瀏覽:430
英國大學藝術專業排名 發布:2025-01-09 19:43:36 瀏覽:974
上海復旦大學死去的老師 發布:2025-01-09 19:34:19 瀏覽:442
雲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學位證 發布:2025-01-09 19:31:20 瀏覽:445
大學生著裝 發布:2025-01-09 19:12:11 瀏覽:796
高級老師夏教授燕山大學 發布:2025-01-09 19:10:32 瀏覽:591
美國賓漢姆頓大學吧 發布:2025-01-09 19:09:12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