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上海復旦大學死去的老師

上海復旦大學死去的老師

發布時間: 2025-01-09 19:34:19

⑴ 於娟的患病經過

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於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於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但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

(1)上海復旦大學死去的老師擴展閱讀:

於娟,女,出生於1978年,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

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熱議。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於娟辭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

⑵ 復旦大學教授李郁芬逝世,她去世原因是什麼

李郁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當時,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征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李郁芬老師在12月8日凌晨2時42分時因病搶救無效導致去世。

⑶ 司佳是什麼病去世的

司佳的離世源於一種影響心臟內膜的非常罕見的癌症——心包間皮瘤。她是在2019年6月3日早上住院並接受手術時知道自己病情的。到7月中旬,她看起來已經康復,但突如其來的復發把她從朋友和家人身邊帶走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人間慘劇呢?作為復旦大學教授,按時體檢肯定是有的,體檢的層次肯定是高的,為什麼司佳教授就沒有機會了呢?雖然司佳教授沒有留下如於娟老師那樣發自肺腑震聾發聵的言語,卻仍然能帶給我們深刻的教訓。因為司佳的特殊身份,她的離世盡人皆知,可此時此刻,又有多少普通人離世呢,又有多少普通人掙扎在癌症造成的身心痛苦中。

2018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鍾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原發性肝癌全球每年新發病例85.4萬例,中國46.6萬,約佔全球的55%;每年因原發性肝癌死亡81萬例,中國為42.2萬,約佔全球的45%-50%。

癌症患病率呈井噴式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中晚期癌症的死亡率上升也是不爭的事實,體檢越來越多越來越細也是不爭怕事實,醫學技術飛速發展也是不爭怕事實。如此矛盾的現狀交織在一起,是不是讓人很是困惑。一個癌症患者確診,全家人都如同被判刑,生活中便充滿了陰霾。

肝癌隱匿性很強,因為肝臟上沒有痛覺神經,早期很不容易被發現。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肝癌前兆根本不是前兆,什麼肝區疼痛、黃疸、消化道症狀、眼黑、皮膚發癢、消瘦等,到了這步境地,已經邁入中晚期。其它癌症也是如此,之所以說癌症可怕,就是因為「它悄悄地蒙住你的眼睛,不告訴你它是誰」。所以,我們靠前兆發現早期癌症根本不現實,那麼多癌症都有前兆,你背得過來嗎,背得過來每天看什麼前兆,人還怎麼學習、工作和生活?

所以一級預防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實惠的。多麼簡單的幾句話:

會吃飯,種類多一點不挑不揀,油、鹽、量少一點,吃得慢一點,吃得雜一點,吃得少一點。

戒煙,世界上最不文明的行為就是抽煙,害人害己,受害的是自己最親最近的人,讓她們長期吸你的二手煙,讓她們得病,讓她們短壽,這與謀殺犯罪有什麼區別?

限酒,少喝一點,偶爾多喝一點也無不可,舒緩壓力,但怕你酗酒,如果管理不住自己,跟小孩子玩游戲上癮又有什麼區別呢?

適量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可是很多人把不動當成一種享受,中國居民運動指南夠客氣了,說每天走6000步,可是這才到哪兒。可即便這樣,很多人都做不到,免疫力沒有了,癌細胞也專盯有縫的蛋。

心理平衡,關於事業和健康的討論,生命價值的討論觸目可見可聞,實際上很多人仍然不明白。我說的明白是知行合一,這個問題我說的也最多,心理平衡不是讓你整天開心快樂,那樣就不是人了,教別人要開朗樂觀的人實在無聊。生活的壓力、家庭的不幸、事業的失敗、愛情的失敗等等我們經常面對,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可語於人者只二三,我們如何每天開心。我們要做到在不良情緒里不要太久,要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學會發泄情緒,而不是沉浸在憤怒、抱怨、痛恨、悲傷之中不能自拔。正是有各種情緒交織,人生才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樂,才有些意味。如糖水一樣風平浪靜,笑嘻嘻的生活有意思嘛,關鍵就是平衡二字。

順應自然,這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核心之一,於娟說她晚上12點之前就沒睡過覺,我們總是以事業的名義去透支自己的身體,摧殘自己的免疫力抵抗力,尤其是精英階層更是如此,工作狂,工作不要命,為了名也好為了利也好,人的能量就這么多,為什麼不細水長流呢?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寫完《平凡的世界》就累死了。而瓊瑤都80多了還在工作,還活力四射。所以生命不要透支,健康不要透支,細水長流對自己有利,對社會貢獻也更大!

⑷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遇害身亡,案件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殺害王永珍的嫌疑犯也是復旦大學的老師姜文華,姜文華是一名博士生,他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曾經發布過很多優秀的論文。很多人疑惑是什麼把一名數學天才逼成了刀客,原因很簡單,因為姜文華在復旦大學工作了6年沒有升為副教授。復旦大學有一條非升即走的規則,面對學校不再簽約自己,姜文華變得有些暴躁,甚至覺得學校的人在故意刁難並且陷害自己。在和王永珍談話時,姜文華動怒將對方喉嚨割破。

網友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很多網友替姜文華感到可惜,他這么優秀的一個人,本應該沉浸工作,卻被復旦大學的工作制度耽誤了。復旦大學雖然很有名氣,但既然在裡面工作的不開心,姜文華完全可以到期後解約,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憑借著姜文華的學歷出了復旦大學,仍然會有許多國企崗位等著他挑選。而他卻選擇了犯罪道路,就算不判死刑,等坐完牢出來可能已經兩鬢斑白。我覺得學歷高不等於心理素質強,希望學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⑸ 復旦大學因乳腺癌去世的老師是誰

她叫於娟,走的時候才32歲,走之前還提醒人們不要過度耗費自己的健康,她說得很對,很多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注意才一步步釀成大禍,其實很多都是可以預防的,瘤醫生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多了解下。

⑹ 東華教授邵騰車禍真相,富二代啊,寶馬,究竟怎麼了

大學生撞死博士、學生撞死老師是否應該受到處罰?!
---------沉痛悼念邵騰教授
2010年9月7日晚上,在上海松江大學城剛為學生上完課的邵騰教授,不幸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輛快速駛來的寶馬轎車撞飛十幾米遠,身上和頭部嚴重受傷,經醫治搶救無效,於9月10日上午含淚離開人世。
邵騰教授是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前在東華大學人文學院任教。他在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發展研究等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先後發表論述數十篇,其中主要有《哲學的對象體系和價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兩階段論探索》、《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雙維多級構造的整合研究》、《論社會主義佔有資本文明問題》、《馬克思〈手稿〉中享受性理論探索》、《家庭服務業的社會意義及其發展方向》、《科學:自然倫理的終結者》等。所授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史、《共產黨宣言》導讀、青年馬克思思想研究、《紅樓夢》品讀等。博士論文為《現代化:理論與運動》,承擔並完成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本的歷史極限與社會主義》。
邵騰教授為人謙和、待人誠信、治學嚴謹、求真務實、勇於探索、成果明顯。他是國內難得的長期從事哲學研究的專業學者、教授,並在中央黨校進行過深造。邵騰教授的去逝,對他家人而言,少了家中的核心,妻子沒有了好丈夫,父母沒有了好兒子,孩子沒有了好父親,妹妹沒有了好哥哥。對於學生而言永遠失去了一位好老師,對於同事和友人而言永遠失去了一位好夥伴、好朋友。邵騰教授的去逝,很多人為期感到惋惜和難過!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社會而言,人們缺少了一位啟迪智慧的學者!國家要培養一名博士、教授不容易。而這一切全被一位冒失的肇事者毀了!對此,我們又怎麼能夠輕易地放過肇事者?邵騰走了,熱愛邵騰的人並沒有走!我們將拭目以待,無論肇事者有多少錢,有多少關系;無論是負主要責任,還是次要責任,你都將有責任向受害者的家屬表示懺悔和道歉,社會將會對其處理結果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據了解,肇事者是華東政法大學四年級學生蘇露。令人氣憤的是,作為一個撞傷別人、並使人致死的大學生,在傷者醫治搶救期間,竟沒有一點愛心!沒有一點同情心!!不知道去看望病人!!!當傷者死亡之後,也不懂得即刻去關心和慰問!作為一位在推崇法理的政法大學學習的學生竟然如此不懂做人的最基本道理,誰將應該為其感到羞愧和恥辱!!!
今天,在舉世矚目的世博會期間,人們希望有更好的、和諧的、安定的生活!希望不要有怨恨和不滿!!更不希望放過致人於死的肇事者!!!
肇事者用汽車把受害者撞出十幾米之外,導致受害者嚴重受傷並死亡,肇事者的車速到底有多快?應該進行考證!警察為什麼不對肇事者給予拘留?很多人不能接受!廣大民眾希望上海市公安局能夠對此事進行專門調查!!!
當肇事者的車速過快以至於沒有能夠及時採取防範措施,明顯不能做到安全第一原則時,某報記者為什麼在沒有深入調查的情況下就斷定肇事者車速正常,並在報上進行不實的報導。我們強烈要求相關報社領導對不負責任的記者報導背景情況進行再次審查!!!
同時,我們還要強烈呼籲:肇事者所在的學校應對開車到校的學生再次進行安全教育,特別是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如何切實做到安全第一原則。並對致人於死的肇事者進行嚴肅處理,且給相關方以及家屬通報!!!
只有肇事者得到應有的處罰,才能使其本人切實地懂得安全第一的重要性!才能使死者的家屬感到不怨!!才能使更多的人們見到社會公平公正!!!

求公正

⑺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逝世是怎麼回事

具體如下:

1、事件概況:鍾揚生前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他艱苦援藏16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9月25日,鍾揚在赴內蒙古為民族幹部授課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年僅53歲。

2、謹慎品質:心懷「築夢」理念。築夢一生是鍾揚的理想境界。在高原上,小小感冒甚至都是致命的,有感冒症狀就要吃葯把它「壓」下去,很多時候,葯都是一把一把地吃。

鍾揚同志說:「一不小心,把半輩子的葯都吃完了……」心臟肥大、痛風、記憶力下降等等,都可能是援藏幹部因不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後遺症。在援藏的最後一年,鍾揚同志的身體狀態已經到了崩潰的臨界點,但他仍背著家人,繼續在西藏野外考察,搜集資料,「築夢」不止。

深度解析

奉獻一生是鍾揚的人生臻境。他說:「沒有持久的熱情和長期的投入做不成事情。」鍾揚同志常年穿的一條牛仔褲是在拉薩地攤上買的,只花了29元。但是對藏大師生卻非常慷慨無私,他私人出資發起了「西藏大學學生走出雪域看內地」活動,先後組織了80多個西藏大學學生赴上海學習。

只要是藏大老師申報項目,無論成功與否,他都補助2000元,用於支付申報過程中產生的費用;這些年,他自掏腰包給藏大師生的扶持,加起來至少幾十萬;為真正方便師生辦事,2014年,他主導成立了復旦大學研究生服務中心,全年無休接待辦事,服務理念現已植入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員工的思想深處。

⑻ 一生清貧,一身浩氣——悼念張熏華老師(朱民)

朱民

2021年2月5日

2020年11月8日,我回復旦大學參加經濟學院舉辦的慶祝張薰華老師教學75周年學術研討和慶祝張老師百歲華誕活動。早早地趕到會場,會場外的空間臨時布置了張老師的一生的圖片展,我正端詳間,一抬頭見校黨委書記焦揚陪著張老師夫人寧老師走來,連忙迎上去,顧不上和焦揚書記打招呼,上前幾步,抱住寧老師,真是止不住的高興。我扶著寧老師緩緩地看著圖片,聽她細細地講述圖片背後的故事。見到寧老師來了,大家都趨前來打招呼。洪遠朋老師過來,寧老師惦著洪老師的心臟疾病,拉著他的手問長問短。肖雲過來了,他是張老師的學生,現任南昌副市長,寧老師還惦著他的雙胞胎兒子,也關心故鄉的發展。經濟學院張軍院長過來,寧老師提到當年張老師對張軍的破格錄取,還惦著要把當年張軍的考卷找還給張軍。和張老師一樣,寧老師心裡滿滿的都是學生。

會議簡朴莊重,聞訊而來的各界人士把大大的禮堂擠得滿滿的。焦揚書記、伍伯麟老師、洪遠朋老師等先後對張老師的教學和學術貢獻做了發言。我的發言則是張老師對我影響最為深刻的他的人格力量。我提到張老師一生都勇敢地追求真理,敢於對《資本論》中的計算提出異議。張老師不懈學術研究,在60歲、70歲、80歲、90歲高齡都有新的學術突破,從《資本論》研究深入到生產力研究,再到生產要素研究,然後深入到人口、土地和環境的研究,不斷創新。張老師嚴謹學術但慈愛學生,對學生關愛有加, 他曾任我們77級的班主任,我們都深有感受。張老師當時住在醫院,未能出席研討會。午餐期間,我們幾度舉杯,以水代酒祝張老師 健康 長壽。

2021年2月1日,突然傳來張老師去世的消息,雖然早有預感和准備,但仍然感到心在下墜。2月3日,我趕去參加張老師的追悼儀式。寧老師一再的堅持,秉持張老師一貫的風格,追悼會格外簡朴。學院讓我代表學生發言,我剛開口「張老師走了」,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流著眼淚,我斷斷續續地講了我從入校40年來張老師對我的關愛,張老師那溫暖和善良的人格光芒。講著講著,講不下去了,寧老師站起來,輕輕地抱住我,淚流在了一起。

想起張老師,就會想起他在復旦大學第九宿舍那簡陋的居室。這是復旦大學早年建造的一批教師樓,灰色的外牆,經歷多年的風雨已經黝黑發暗,沒有電梯,樓梯的扶手鐵銹斑斑,水泥地面斑駁不平。張老師的家,屋內格局簡單狹小。小小的客廳,靠牆一排簡單的書櫃,靠書櫃是一張用餐的八仙桌,兩把椅子,窗前還有一張極其簡陋的學生書桌,把室內擠得滿滿的。這是我從1978年初考入復旦大學讀書、任教、出國和回國40年裡多次去過的地方,坐過同樣的椅子和用過同樣的桌子,沒有任何的變化,一如既往的簡朴。更不變的是張老師和寧老師親切的笑臉和溫暖的雙手。

在這里,留給我多少溫暖的記憶。

記得二年級,初夏之際,復習考試時,我在馬克思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演繹方法上卡住了。從抽象到具體,那麼,抽象的具體是怎麼來的呢?在那個時候,沒有手機,也不用預約,晚飯後,我就直奔張老師家去了。張老師親切地招呼我坐下,遞上扇子,寧老師給我送上了綠豆湯,我就直接提出了我的困惑。張老師在書桌上隨手畫了一個由小到大的圈,解釋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擴張和豐富的邏輯,使原始范疇的本質在後續范疇的展開中不斷再現和豐富,使全書成為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張老師解釋,這就是「思維具體」。張老師接著又畫了一個由大到小的圈,返身解釋了在實踐觀察中從具體到抽象的提煉和歸納過程的思維方式,直到找到理論和實際統一的起點范疇,是為「具體思維」。我頓時豁然開朗,那一天晚上,我興奮了好久,遲遲不能入睡,兩個圈圈反復出現在腦中,變大、縮小、重疊、分開,奇妙而又神奇。

跟張老師學《資本論》既害怕,也是享受。害怕,因為《資本論》難讀,張老師講得又深又活,要跟上不容易。但更多的是享受,張老師講授《資本論》的課真是精彩。他遵循原著邏輯和思路,提綱挈領,要點突出,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對書中的難句難點,他從不跳過,總是逐節逐句闡述。記得最後還形成了《〈資本論〉難句試解》,成為全國經濟學研究生爭搶的材料。張老師特別重視馬克思的方法論。第一堂課,他就說,學習《資本論》,一是馬克思的基本理論要讀透,二是要重視和學習馬克思的方法論。張老師自己身體力行,用馬克思改造黑格爾辯證法的方法,創造性地用「圓圈的圓圈」方法,生動形象地把三卷《資本論》的內容剖析透徹,講述得淋漓盡致。一共六個圈層,即生產力的源泉(人口、資源、環境)生產力圈、商品所有制(市場經濟)圈、要素所有制(公有或私有)圈、政治圈、法律制度圈和意識形態圈。這六個圈層之間是辯證聯系,既包括人類 社會 整體,也反映了人文 社會 科學之間的關系。他形象地、創新地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幫助我們理解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聯系。

就這樣,張老師用他的圈圈論,把《資本論》的內在邏輯和演化演繹得精美,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展示了《資本論》的邏輯美。我總記得張老師瘦瘦的身材,在兩塊大黑板前,一個圈一個圈地演繹馬克思的《資本論》,我在下面聽得如痴如醉。那時候在宿舍床邊牆上,我用三張大紙畫了張老師的三個大圈圈,時時揣摩。《資本論》讀完了,張老師教會了我辯證邏輯的思維方式,特別是思維上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表述上從抽象到具體的豐富,逐漸幫助我形成了嚴謹的思維和表述模式。在以後的近40年裡,張老師教我的辯證邏輯的思維方式幫助我一次又一次攀上學習的山峰,幫助我一次又一次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做出政策決斷。

三年級的時候,張老師在《中國 社會 科學》上發表了《試校〈資本論〉中的某些計算問題》的論文,對《資本論》中的幾個計算錯誤提出校正。這件事不但立即轟動了經濟系,也在復旦大學引起巨大的反響,文革剛過,又是對《資本論》的指錯,一時復旦院內議論紛紛,氣氛頗為緊張。這可是中國經濟學界第一次有人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有錯誤。我們當時正在學《資本論》第三卷,我立即找了張老師的論文和原著對照,似懂非懂之間,覺得張老師是對的,但也覺得風險很大,可以不必較真。我直覺這件事很重要,想問明白,就直接去張老師家,提出了我的疑慮。張老師笑眯眯的臉一下變得非常嚴肅,他說,我們對經典理論,第一對文獻要真讀懂,讀透,深刻領會馬克思科學的精神,解釋要忠實原著。第二要實事求是,有問題就要指出,但要真誠中肯,這也是維護經典的最好辦法。第三,馬克思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在病痛和貧困中用一生寫就《資本論》,作為理論研究者,我們也要弘揚馬克思主義嚴謹學風。說到這里,張老師笑了,他說若馬克思在世,他也會同意的呢。我一直欽佩張老師的學術鑽研,也欽佩張老師的正直和善良,但從此更欽佩張老師的道德勇氣。我後來和洪文達老師提起這件事,洪老師非常嚴肅地說,張薰華教授這篇論文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其內容本身。我們要用馬克思本人一貫堅持的科學精神對待馬克思主義。我們都要學張老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了,畢業之際卻也惶惑。當時我原來的工作單位想要我回去當領導,到政府部門參與實際改革也很有吸引力,同時我也覺得知識學得不夠,還想繼續學習,也和班裡的很多同學一樣准備考研究生。張老師目光遠大,他預感到在改革開放的大勢下,為國家培養經濟人才是當務之急,經濟系的招生一定會擴大,現有復旦經濟系師資力量嚴重缺乏。他更考慮到如何培養一批中青年教師,把復旦經濟系老教授們的優秀經驗、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傳承下去。他向學校提出,在考研和分配之前,先安排一批77級學生留校任教,得到了學校的支持。這一次,是張老師把我叫到他家裡,提出要我先行留校。事出突然,我有些猶豫。張老師緩緩地說:「學校希望你們留校既是為復旦,也是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是未來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對你們的培養。我平時觀察,你有點宋承先教授的書卷氣,有教書的能力,也有獨立研究的能力,教學相長,你會成長很快。」最後,他加重語氣說:「希望你以大局為重。」我高高興興地留校成為了復旦的一員。張老師的「大局為重」的觀點也影響了我整整一輩子的人生。

1985年我赴美前夕,前去張老師家辭行,心中忐忑不安,我很害怕張老師會批評我, 因為我辜負了他的期望,沒有在復旦經濟系堅持下來。張老師一如以往的溫和,微笑著。他說:「這幾年你很努力,蔣學模老師通常不太表揚人,但在我們會議上對你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很滿意。我看著你成長,很高興。我很理解你,國內的經濟改革日漸深入,遇到的理論問題也日益增多,你出去學學,掌握新的工具,也會有幫助。」寧老師則在一邊不斷地叮囑出門在外注意身體和安全。最後,張老師送我到門口說:「你出去學習不容易,一定非常忙,平時也不用寫信,每年末寄張賀卡,讓我們放心。」捧著張老師厚厚的關愛,我踏上赴美的航班。

1996年我從美國回國後去見張老師,之前問系裡張老師的住址,告訴我還在第九宿舍,我就很驚訝。依著舊有的記憶,一路小跑,上得三樓,推門進屋,張老師的家一如我10年前告別時一樣,沒有任何變化。望著我一臉的惶惑,張老師看出了我對他居所的疑慮,緩緩地說:「我一輩子清貧,習慣了,現在也退休了,這地方夠住,也有空間做點學術研究,就夠好。」寧老師安靜地說:「他喜歡簡單,我們習慣了,清貧了一輩子,這樣挺好。」我轉為深深的敬佩,心一顫,眼淚掉了下來。我問張老師有什麼我們學生能做的嗎?他沒有接我的話,轉而不斷地問我在美國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寧老師在一邊,握著我的手,還記得當年我和我弟弟同期考入復旦,問起我弟弟的情況。

2010年初春,我赴美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臨行前,再一次向張老師辭行。張老師很高心,他幽默地說:「這幾天滿世界都在說你的事,你要為世界做貢獻,為國爭光。」他說:「正好前幾天有人送他一點茶葉,推也推不掉,你喝茶,你就帶去吧。」寧老師早早把茶葉找了出來,我就帶著張老師的叮囑和茶葉,再次跨上赴美的征途。之後六年,張老師的「為世界做貢獻,為國爭光」時時在我耳邊響起,醒聵震聾,激勵我奮力前行。

2014年春,我回復旦為洪文達老師種一棵樹以為紀念,也去看望張老師。剛過二樓的樓梯拐角,還沒上樓,就見到張老師已經在家門口依著門框等我了。張老師94歲了,講話不太清楚,寧老師告訴我他也已經不太認人了,但聽說我去,早早等在門口。這次,我握住他的手,聽他斷斷續續地談起往事和關於環境的研究。突然,他說:「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你,也看到你們總裁是位女士,你為什麼不做總裁呢?你看,你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寄回的賀年片,我都擱在書架上呢,等你做總裁。」聊了一陣又一陣,臨走時,張老師堅持要下樓送我,還不讓我攙扶他。慢慢的,慢慢的,張老師一步一步挪下樓梯,總算在二樓同意停下來,揮手道別。

2016年秋,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期滿,打點行李,又一次踏上回國之路。安頓之後,我即回復旦看望老師。先去張老師家裡,還是那熟悉的第九宿舍。我向張老師匯報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張老師明顯弱了,聽力也衰退很大,他偏著頭,仔細地聽。當我提到,我退休了,准備放慢一些。張老師突然很嚴肅地打斷我,一字一頓地說:「你不辱使命,我們都很高興。你沒有回復旦我們都有些失望,但清華也是好地方。退休可以,學術研究不要放棄,我的新研究都是在退休後開始的呢。你的基礎好,看了世界,可以和中國的事結合,做新的學術研究。」我深深地感動於張老師的期望和厚愛。

2017年9月, 為紀念77級和78級入校40周年,復旦大學舉辦了隆重的活動。我們都從各地趕回母校相聚。在經濟學院組織的座談會上,張老師居然以97歲的高齡趕來了,精神很好。他向大家問好,祝願大家繼續在學術研究上有進步。會後照相,老教授都坐在第一排,張老師居中,我們學生站在後面。剛排好隊型,張老師突然要我坐到前排他的身邊,我是學生,當然不敢。婉拒之間,張老師卻堅持,我只能走過去握住他的手坐下,卻也留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相片。

2019年仲夏, 我回復旦拍一個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拍片結束,我提到要去看張老師,攝制組提出也要跟去,我們就一起去了第九宿舍。張老師99歲了,他不說話,就是緊緊地握著我的手,我心裡有無盡的溫暖和感動,我們就這樣靜靜地坐了好久。鏡頭里定格了張老師握住我的手,簡陋的第九宿舍,書架上兩排我多年從海外給張老師寄回的賀年片,暖暖地閃爍著。

張薰華老師是1947年入黨的老黨員,解放前復旦大學地下黨的組織者,是1950年陳毅市長任命的復旦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學校工作進入正常運轉後,他堅持要求去經濟系教書,直到我考入復旦大學的1977年和離開復旦赴美,張老師一直是經濟系主任。從那時起到今天,40年間,我多次去張老師家裡,總是那熟悉的地方,那熟悉的感覺,坐同一把椅子,用同樣的桌子,沒有任何的變化。張老師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物質生活簡單,粗茶淡飯,簡朴服飾,長居第九宿舍陋室。張老師在工作上務實,學術上嚴格,但做事規范又改革。張老師思路極其嚴謹,但又時時大膽創新,他不斷開拓,深入 探索 各種經濟規律,敢言人所未言。張老師對學生嚴格,卻又呵護有加,我們同學有困難,他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張老師更重視我們的為人,記得讀書時,張老師在課余和我們談得最多的是「治學做人」與「做人與做學問」的要務。張老師本人,真是一生清貧,一身浩氣。

就在和張老師一次一次的接觸中,在他寬廣的胸懷里,在他人生履歷的經驗之中,我逐漸懂得人生。在張老師不斷的關愛中,我得以成長。追隨張老師的40 年,在復旦大學濃濃的學術和精神文化氛圍中,我得以提升。我從張老師身上感受最深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和氣質,對人類和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獨立精神,開放自由,追求知識,追求真理,關愛後生,敢於創新,正直、寬愛、嚴謹、樂觀,雖千難萬苦,而百折不撓。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我。

張老師安詳地躺著,一如從前。我向張老師鞠躬,鞠躬,再鞠躬。

張老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⑼ 56歲復旦大學國務學院教授周志成逝世,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2022年8月16日,56歲復旦大學國務學院教授周志成逝世,不少人對此表示了惋惜。1966年,周志成出生了,並且於199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專業是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專業,後來留校任教。1996年,周志成被聘為副教授,並於2005年聘為研究員。周志成先後擔任過復旦大學黨委委員,人事處處長,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等職位,在復旦大學幾乎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從周志成身上,人們可以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他所傳達的理念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讓不少年輕人一直延續著他的方向繼續前進。

⑽ 92歲復旦大學李郁芬教授逝世,她這一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1956年李郁芬加入中復國共產黨制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後來因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並從此隱姓埋名,直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才為世人所知。所以李郁芬教授一生獲獎無數,她的貢獻精神和大無畏需要我們去謹記和發揚。

熱點內容
研究生對導師的形象比喻視頻 發布:2025-01-10 05:38:58 瀏覽:705
美國大學東亞研究必修課 發布:2025-01-10 05:38:16 瀏覽:990
清華大學教授被開除 發布:2025-01-10 05:36:08 瀏覽:373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鵬 發布:2025-01-10 05:34:50 瀏覽:322
遼源大學城在哪裡 發布:2025-01-10 05:23:19 瀏覽:28
非上海戶籍考上大學落戶 發布:2025-01-10 05:11:33 瀏覽:622
山東冒名頂替上大學進展 發布:2025-01-10 05:10:05 瀏覽:151
重慶機械工程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1-10 05:10:01 瀏覽:682
安安大學生 發布:2025-01-10 05:07:50 瀏覽:332
武漢理工大學考研書目 發布:2025-01-10 05:07:03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