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吳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吳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1-10 20:39:03

⑴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師資隊伍

安徽郎溪人,文學博士,副教授。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畢
業,獲文學碩士學位;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現在崗位: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師。
獨立主持並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研究項目,第三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第四十五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課題。此前已完成華東師范大學優秀博士研究生培養基金項目。
已出版專著2本:《〈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理學在浙江的傳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獨立編著1本:《近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並參與編寫中文系本科生教材《古典文獻學》,黃山書社出版2006年1版。
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8篇。如《江永〈近思錄集注〉版本源流考》,《文獻》2007年第1期。《明代中後期〈分類經進近思錄集解〉考述》,《圖書館雜志》2008年第4期。《宋葉采〈近思錄集解〉版本源流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徽州汪佑〈五子近思錄〉源流考》,《安徽史學》2010年第3期。《〈戰國策〉的語言藝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通訊》第76期。《清末〈近思錄〉官書局刻本比較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7期。《浦東圖書館專題文獻建設探研》,《圖書館建設》2010年第3期,等。
曾於2006年獲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第九屆中國古文獻學獎學金博士生三等獎。2010年獲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三等獎。 男,1960年生,江蘇淮安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後。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湖南師范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兼任湖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顏翔林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江海學刊》、《浙江學刊》、《社會科學研究》、《江漢論壇》、《社會科學輯刊》、《人文雜志》、《福建論壇》、《社會科學》(上海)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10餘篇,其中40篇以上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文匯報》等報刊全文轉載或摘錄。
顏翔林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專著8部,獨立撰寫《當代美學教程》教材1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懷疑論美學》、《死亡美學》、《後形而上學美學》等在學術界產生一定影響。分別獲得江蘇省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
顏翔林教授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顏翔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原理、文藝理論、中國古典美學、西方美學等方面。美學原理研究獨樹一幟,受到美學界諸多學者的高度評價。 男,1968年4月生於河南省偃師市。本科、碩士、博士,均就讀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02年攻讀碩士學位,師從吳俊教授,2005年6月獲得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陳思和教授,2008年6月獲得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

⑵ 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的大賽評委

曹文軒 北京大學教授
錢文忠 復旦大學教授
葉辛 中國作協副主席
格非 清華大學教授
周令飛 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郭春林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吳俊 南京大學教授
喬剛 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學語文研究會秘書長
秦文君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王鴻生 同濟大學教授
徐建華 東方教育時報總總編輯
愛亞 台灣著名作家
雷啟立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等

⑶ 上海大學的知名校友

政治界
楊尚昆: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1926年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博古: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王稼祥: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進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並擔任學生會主席。
許繼慎:革命烈士,中國紅軍早期傑出高級指揮員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何秉彝:革命烈士,五卅時間主要活動者,1924年進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積極參加中共領導的革命活動。同年12月被選為上海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不久,任上海學生聯合會秘書,共青團上海地委組織主任。同年底,協助劉華開展上海工人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30日,參加「五卅」示威遊行,遭帝國主義巡捕鎮壓,中彈犧牲。時年23歲。
李碩勛:革命烈士,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張治中:著名抗日將領,愛國主義人士,曾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陳賡: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新中國開國大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首任院長,曾作為旁聽生入上海大學學習。
張琴秋:紅軍唯一的女將領,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梁披雲:全國政協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192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徐匡迪:歷任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主任、常務副校長,上海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計委主任,上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兼院長等職。現中國工程院名譽院長,上海大學校董會主席、終生教授,博士生導師。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夏征農: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原市委書記,上海大學顧問。
王力平:原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上海工大計算機工程系校友。
王林鶴:上海市總工會主席、市經委副總工程師、市發明協會副會長,全國勞動模範,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電機系。
周慕堯: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理化系核物理專業。
尹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1985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
薛潮: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管理工程系。
鍾燕群:上海市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199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管理工程系。
景瑩:曾任上海市外經貿委副秘書長、南匯區副區長、普陀區副區長;現任上海市旅遊局副局長,1983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分院(現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科學界
楊雄里: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生物系。
林國強: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
孫晉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科協副主席、全國勞模,1968年畢業於上海科大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
陳騊聲:工業微生物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創立了上海科大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
鄒元爔: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58年創辦上海科大冶金系,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系主任、教授。
嚴東生:中國無機材料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科大副校長、名譽校長,現上海大學名譽校長。
黃宏嘉:國際著名微波與光纖專家,我國微波光纖領域的重要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科大副校長、名譽校長、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名譽校長。
郭本瑜:著名計算數學家,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數學系,原上海科大常務副校長、校長。
鮑家善:著名低溫物理學專家。原上海科大物理系教授,名譽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郭禮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大生物物理化學系。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黨委副書記副台長。1975年上海科大無機材料專業畢業
謝宇: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和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上海工大冶金工程系
干勇: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1982年於上海工大獲碩士學位。
李芸: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黃黔;歷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校長助理、副校長,上海大學教授、副校長,國家科委科技司副司長,教育部科技司司長,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研究司司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等職;是上海工大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為錢偉長院士。
吳傑: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傑出貢獻獎獲得者,美國天普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系系主任,畢業於上海科大。
胡傳平: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長,畢業於上大機械繫。
教育界

匡亞明:著名教育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社會活動家,原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名譽校長,1926年考入上海大學就讀。
王生洪: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曾任上海科大常務副校長、上海市委統戰部長、原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校長等職,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大工程力學系 。
曹家麟: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上海電力學院校長。
騰建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楊德廣: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原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鄭令德: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委員會書記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上海工大電機工程系校友。
周鴻剛: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管理工程專業碩士。
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校長。
許德良:歷任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副校長,上海市衛生學校校長,上海中醫學院副院長、顧問等職;中共早期黨員之一,曾長期擔任上海大學庶務員。
工商界
周忻: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1990年畢業於上海工大機械工程系。
周文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上海城建集團副總裁兼總工程師,上海大學、同濟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大學力學系博士,導師為錢偉長院士。
張林檢:上海市企業聯合會會長,上海儀電控股(集團)董事長。
馬新生:百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大學研究生學歷。
倪建達:上海城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實城市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1992年畢業於上大經濟管理專業。
劉培森:上海英達國際人才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工大1980屆機械專業。
胡逢康:曾任飛利浦照明電子全球研發中心總經理、飛利浦照明亞太區CTO(首席技術官);現任「縱領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科大電子系77屆。
楊士寧: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首席營運官,上海科大電子系77屆。
唐豪:上海市工商聯合會,上海市商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大學副校長。
王喆:寶鋼集團資深高級技術專家。
李世平:寶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
解建平:寶山工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戴克明:中國戴迪國際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
朱皓:上海慧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
何志明:新航星集團董事長。
彭宏陵:香港宏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董泰康:科威特華僑華人協會主席。
吳俊:昆明俊業鑫化工原料有限公司董事長。
丁紅陽:上海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顧春林:上海德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建祥:上海快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7年畢業於上海工大。
俞勇: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新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93屆校友。
廖建偉:上海興安得力軟體有限公司總經理,90屆校友。
郭瑋:新致軟體公司董事長。
張維華:上海電信黨委書記。
吳錫龍:上海電信總經理。
王文海:寶信軟體公司董事長。
龔少暉:35互聯(中國頻道)CEO,1988年畢業於計算機學院。
錢文明:上海博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95屆自動化專業博士。
龔其恩:美國鵬博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及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1985年畢業於上海工大機械製造專業。
江燕: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科技開發部經理、研發中心主任,上海科大高分子系87屆。
蔡國鈞:全國勞動模範、上海亞太計算機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總裁,上海工大計算機系77屆。
林野:國家電網華東公司總經理,77屆校友。
王國平:中國微影視第一人,全球旅遊視頻網總裁,上大文學院85屆。
余谷:美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總監,上大國際商學院84屆。
人文界
孔另境:著名出版家、作家,曾參加過北伐革命,1925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丁鈴: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2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施蟄存: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陽翰笙;著名編劇、戲劇家、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龔方震:原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研究室主任,中外關系史學會常務理事,畢業於上大法學院。
劉達臨:上海大學社會系教授,亞洲性學聯合會主席,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館長。
葛紅兵:著名作家,中國當代有代表性的文藝評論家。
戴望舒:現代著名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和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學中國電影史專業研究生畢業。
白賓: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畢業於上海科大精密機械專業。
高韻斐: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社長,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新聞學會副會長。
郭敬明:著名青年作家,2002年進入上大影視藝術工程專業,後轉為影視藝術技術專業。
許傑: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畢業於上大中文系,是第一位擔任美國重要藝術博物館的華裔館長。
政法界
翟建: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
鮑培倫: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
江憲:上海市首屆東方大律師。
陶鑫良:全國著名知識產權律師,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
鍾人鑒:著名銀行金融業務律師,上海虹橋正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宋學東: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畢業於上大法學院。
藝術界
黃葆戉:近現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上海大學美術科書畫教授及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主任。
陳逸飛:著名油畫家,文化實業家,導演。1965年畢業於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現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謝晉:著名導演,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首任院長。
邱瑞敏:中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霍尊:上海天韻文化簽約歌手,東方衛視真人秀節目《聲動亞洲》亞洲賽區三強。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冠軍。
滕俊傑:國家一級導演,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1999年進入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研究生班學習。

⑷ 名詞解釋: (1)西方教育哲學流派進步主義 (2)結構-定向教學理論 (3)學習雙機制理論

(1)西方教育哲學流派進步主義一、承先啟後——新中國教育哲學的拓荒者

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任何新文化、新教育的建立,都要伴隨著對已有文化的繼承和革新。適如西漢哲學家揚雄在其論著《太玄》中所言:「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則;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時,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喪其紀。」頗具國學造詣的黃濟先生深悟因革之道:因循和變革是事物生成的條件,但因革又必須合理而得時。

民國時期,在大學教育系科中,教育哲學就是一門重要的必修學科,在教育系的高年級開設,且逐步形成了各具風格的教育哲學著作。有以德國古典哲學為基礎立論的,如范壽康的《教育哲學大綱》(1923年);有受實用主義影響而成的,如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1935年);有以三民主義為指導而作的,如姜琦的《教育哲學》(1933年);更有試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來研究教育哲學的,如錢亦石的《現代教育原理》(1934年),林礪儒的《教育哲學》(1946年),張栗原的《教育哲學》(1949年);還有以多種哲學思想探究教育根本問題的,如傅統先的《教育哲學講話》(1947年)。讀過私塾、進過教會學校、接受過三民主義教育、深受馬列主義熏陶的黃濟先生深切感到,這些論著雖然還不能說臻於完善,但「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上,已較過去大為不同,提出的問題,有的至今尚有研究的價值」〔1〕。

眾所周知,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受蘇聯經驗的影響,教育哲學課程一度取消。即便如此,「由於教育哲學本身有著教育學無法完全取代或包容的特定的研究對象和論題,所以,無論在蘇聯還是在中國,對於教育理論問題的哲學研究實際上並未中止,盡管這些研究不是在『教育哲學』的名義下進行的」〔2〕。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百廢待興,各行各業撥亂反正,教育哲學也迎來了復甦的機遇。在教育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上,黃濟先生和多數與會者呼籲:我國應著手進行教育哲學研究,教育系也要重新開設教育哲學課。然而,要不要建立教育哲學這樣一門學科?教育哲學這門學科如何界定?中國歷史上豐厚的教育哲學遺產如何看待、如何繼承?西方眾多的教育哲學流派如何看待、如何借鑒?尤其是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加以整理和審視?面對著這樣的時代課題和歷史機遇,經歷十年磨難之後終於能夠潛心於學術研究的黃濟先生,以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和深入思考為基礎,不失時機地開始了在教育哲學之路上的艱辛跋涉。

1980年3月,身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教研室主任的黃濟先生,赴華東師范大學參加劉佛年校長倡導的、為期兩個多月的教育哲學研討班,集中聽取了自美國聘請的樊星南先生所介紹的西方教育哲學流派,其中包括進步主義教育哲學、改造主義教育哲學、要素主義教育哲學、永恆主義教育哲學、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和分析哲學。聽課和研討之餘,黃濟先生以強烈的使命感,往來於華東師范大學的圖書館和資料室之間,如飢似渴地閱覽了那裡所珍藏的民國時期幾乎全部教育哲學專著和論文。下半年,黃濟先生即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本科生開出了教育哲學課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首次開設的教育哲學課程。正是在這份邊寫邊講、邊講邊改而成的講稿基礎上,黃濟先生於1982年7月出版了新中國首部《教育哲學初稿》。劉佛年校長在給黃濟先生的信中情不自禁地贊嘆:「您就一些關鍵問題,對中外的重要觀點,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了深入公允的論述、分析、評價,是一本非常成功的著作,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教育哲學,竟然寫得這樣好,實在值得向您祝賀。」〔3〕在《教育哲學初稿》基礎之上,黃濟先生講學之餘筆耕不輟,陸續補充修訂,不斷豐富完善,於1985年6月出版了更能闡明教育根本問題、更加反映時代要求和特點、更能把握教育未來趨勢的《教育哲學》專著。

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人們還在為教育哲學與教育學如何區別、教育哲學是否有必要獨立開設等問題而困惑、爭論之時,黃濟先生不僅開設了課程,而且出版了專著。在談到為什麼要重開教育哲學時,黃濟先生認為,首先是學科設置的需要,是培養視野開闊、理論思維水平高的師資的需要;其次是撥亂反正、有效審視教育基本理論問題並得出合乎規律的結論的迫切需要;另外還是有效應對教育所不斷面臨的新挑戰並完成未來賦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總之,「教育哲學的重新開設,是教育實際提出的客觀要求,是教育科學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4〕。

關於教育哲學的定位,首先涉及其研究對象。黃濟先生認為,對教育哲學的定義雖然多有分歧,但是其中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認「教育哲學研究的對象,應當是教育中的根本理論問題,而不是具體的枝節問題」〔5〕。黃濟先生確認:教育哲學「是教育科學中的一門主要學科」,「具有基礎學科的性質」,「在教育科學中起著一定程度的方法論的作用」,「應當起到概括提高、分析批判以及預測展望的作用」。基於此,黃濟先生為教育哲學的開設規定了三條基本任務:其一,對教育科學中的一些根本問題,從哲學的高度,即從方法論的高度給以理論的闡明;其二,對教育史上和當前教育實際中有爭議的問題,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其三,對教育中提出的新課題作出回答,對未來教育作出科學的預測。〔6〕

黃濟先生對教育哲學學科問題的闡述,在當時對教育哲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哲學的研究與繁榮。其關於教育哲學是「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論問題」等命題,至今依然受到廣泛認同。

二、各美其美——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守望者

文化自覺的首要內涵是「各美其美」,能自覺認知、認同、傳承和發展本民族優秀文化,而絕不可割斷歷史。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完成《教育哲學初稿》的過程中,黃濟先生就強烈地意識到,「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哲學學科體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思想」〔7〕。從那時起,黃濟先生就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注意相關資料的收集,重視相關問題的研究。其實,就在《教育哲學初稿》中,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在不少章節中已有涉及。

1988年,在黃濟先生與陸有銓教授合作撰寫的《我國教育哲學建設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明確提出:「我們的目標,即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哲學」;為此,提出了「發掘和整理我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主張,認為「挖掘和整理我國的教育哲學思想,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哲學一科所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確信「一部中國的教育哲學思想史,為教育哲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產,我們必須認真進行學習總結,做到古為今用」〔8〕。黃濟先生還主張,在發揚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時,「要以儒家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長,集古代優秀文化的大成」;「要把傳統思想與時代精神相結合」。〔9〕

一向堅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黃濟先生,一旦意識到該做的事情之時,往往會立即付諸行動;當先生反復強調該做某件事情之時,也許早已行動,甚至近乎成功了。1994年6月,當不少學者依然沉醉於「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爭時,黃濟先生精心策劃並主編的《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概論》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面論述了自先秦諸子學說、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到明清實學及近代新學,總結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從社會觀與教育、人性論與教育、倫理觀與教育、知識論與教學、美學與美育等方面,分專題深入研究了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問題;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天人合一」、「政教統一」、「文道結合」、「知行合一」等特點,作了精闢論述。黃濟先生主張,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應持分析的態度,揚長避短、去粗取精、古為今用,避免全盤否定或全面肯定;持對等態度,以便得出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避免以偏概全或南轅北轍;持積極反思的態度,做全面客觀的分析,避免取其一點不計其餘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教育哲學通論》中的第一編,也是從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發展的歷程談起,從天道觀和人性論出發,尋根溯源,就歷史與社會、倫理觀與道德論、知識觀與教學論、審美觀與美育思想等教育哲學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探索;還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應持的科學態度作了新的說明,特別強調在現代化上下工夫,努力收到「古為今用」的效果;主張「根據時代的要求,在繼承中進行創造和發展,把傳統的優秀文化教育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使其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教育服務」〔10〕。

「九五」期間,黃濟先生主持完成了國家重點課題《中國教育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基本問題研究》。在其所承擔的第四章「中國教育傳統與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關系」中,黃濟先生精闢地闡述了現代化與「西化」、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關鍵是如何才能恰當把握中國教育傳統與現代化關系的復雜內涵,以便在融通『古今中西』的基礎上,創造出更為合理化的中國教育新模式」〔11〕。就古今關系而言,認為「要處理好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對中國教育傳統的繼承和轉化問題」,進而提出了「把中國教育傳統這一歷史前提和資源轉化為現代化的『源頭活水』」的歷史使命。〔12〕為深入挖掘中華文化教育的「源頭活水」,黃濟先生承擔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完成《國學十講》,並率青年學者們精心編撰《中華文化經典導讀》叢書。

三、美人之美——西方教育哲學的淘金者

真正的文化自覺者絕不惟我獨尊,而是要「美人之美」,善於理性地學習和借鑒多元文化世界中各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教育哲學的恢復與重建,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對待西方教育哲學的嚴肅問題。在「左」的思潮依然影響著教育界的20世紀80年代之初,當人們依然為「姓社」或「姓資」爭論不休之時,黃濟先生就鮮明地提出:「對待資產階級的教育哲學遺產,應當同對待其他歷史遺產一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簡單地肯定和否定都是不正確的」〔13〕。黃濟先生確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實驗的廣泛開展,資產階級在教育上,特別是在教學上,尤其是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還是會提出一些合乎科學的、反映現代科學水平的、反映生產發展要求的新東西」;因而他主張:對於其中的「許多可取之處」和「不少有益的東西」,需要我們「作具體的分析,以達到去粗取精的目的」。〔14〕

黃濟先生對西方教育哲學流派一直給予高度關注,並且善於「吸取它合乎科學的有用的東西」〔15〕。《教育哲學初稿》就「現代資產階級教育哲學流派」作專門評介,還附有《西方現代教育哲學流派簡介》。《教育哲學通論》則按「洋為中用」的原則,將「現代西方教育哲學流派」作為第二編大篇幅呈現。黃濟先生主張關注西方教育哲學流派的最新動態,認為若不解決「對西方教育思想的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的問題,「將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礙我國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16〕認為「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外國教育哲學的研究成果,對於豐富和發展我國教育哲學,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時明確提出了研究西方教育哲學的任務: 「對於西方教育哲學的發展過程及其所提出的課題,我們應當仔細地研究其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諸方面的原因,吸收他們的成功經驗,借鑒他們的挫折和教訓,以發揮其在我國教育哲學建設中的參考作用」〔17〕。

按照「洋為中用」的原則,黃濟先生在對西方教育哲學流派的評析時,首重追本溯源,把握源流關系,善於分析各流派的利弊得失,既不盲目推崇,又不簡單否定,而是實事求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聯系實際,力求為我所用。黃濟先生就影響教育實踐較大的進步主義與改造主義、要素主義與永恆主義作了對比分析,並對「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作出公允的評價;通過對存在主義與分析哲學的對比分析,客觀評價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黃濟先生確信:「學習西方哲學和教育哲學,對於深入理解和正確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對於開闊我們的理論視野,增強理論思維能力,開展教育實驗活動,促進教育科學發展,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8〕

四、美美與共——中國特色教育哲學體系的擔綱者

將「己美」與「他美」結合起來,熔古今中外教育哲學思想於一爐,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哲學體系,是黃濟先生由來已久的願望。黃濟先生的《教育哲學初稿》就是「結合中外古今的有關論述」之作。後來,黃濟先生決心「把傳統思想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搞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教育哲學體系來」〔19〕。

作為從「舊教育」走來的現代學人,黃濟先生時刻警惕「傳統」之弊;作為從「封閉」時代走來的「開放」時代的學者,黃濟先生力避「保守」之嫌。黃濟先生相繼發表《試論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1986年)、《簡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1990年),在《對教育本質問題的再認識》(1998年)一文中論及「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多元化與一元化的關系」,而《論如何看待「國學熱」》(2006年)、《再論如何看待「國學熱」》(2008年)、《關於國學學科的建制和學習中的幾個問題》(2010年)等文均力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本土與國際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黃濟先生所津津樂道的是毛澤東的古今中外法:「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在的活人,向外國人學習是為了今天的中國人。」〔20〕基於此,黃濟先生明確提出:「任何科學研究,決不能割斷歷史,也不能閉門造車,要採用古今中外法,博採百家之長,為我所用」〔21〕。

沿著教育哲學研究之路,黃濟先生不斷擴展研究視野,不斷深化思考的問題:從現代教育哲學領域延伸到古代教育哲學思想,從西方教育哲學流派擴展到中國當代教育的基本問題,在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研究資料並有了許多新感受的基礎上,於2001年2月推出了47萬字的《教育哲學通論》。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曾先後榮獲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通覽《教育哲學通論》全書,黃濟先生站在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高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古今貫通、中西融合」的研究思路,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學流派作了系統的梳理和評價,既積極吸收我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精華,又善於借鑒國外教育哲學流派的學說,力求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並著力結合當前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現代教育意識的教育哲學新體系。其視野之開闊、資料之豐富、內容之精深、見解之精闢、論述之精到、體系之完備,在國內同類著作中獨樹一幟。從先秦諸子百家經典名著,到民國各具特色的教育哲學著述,乃至當代學者的教育哲學論述;從西方教育哲學流派,到中國當代各種文化教育思潮,乃至教育哲學未來發展走勢;從政治、經濟、科技,到文化、哲學、教育,乃至宗教、美學、倫理,穿越幾千年漫長歷史,橫貫中西不同文化形態,涉及眾多學術領域,線索錯綜復雜,文獻卷帙浩繁,若無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野,恐難有創獲;若無甘願「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淡定與執著,則難以致遠;若無「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定難有累累碩果。

遙想當年,一向謙遜的黃濟先生,只希望其《教育哲學初稿》在「雪泥」上留下一點「鴻爪」、「一個標志」。誰知,當春來變暖之時,竟漸漸化作一團團泥水,滲透於田地,滋養成沃土,並結出甘美果實。行文至此,不由想起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詩句:「落紅並非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花並沒有忘記根的哺育,而是帶著無限的眷戀,化作春泥而呵護根葉,以回報根葉的滋養之恩。如今,黃濟先生仍以「天公若肯假年月,自當續播爭寸分」自勉,以其「落紅」般人格境界,「雪泥」般人文情懷,潤澤花木根葉,培育著更加絢麗的花朵。

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東昌中學的文化

東昌中學不僅硬體設施卓越,同時也很重視軟體設備。學校每年除了舉辦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系列活動另外也開展了五項團體賽、足球比賽、籃球比賽、十佳歌手比賽、以及每年年底舉辦的東昌Ever派對等等。
DBL街舞社、彩藤心理社、論壇水務局、SF社、羽毛球社、cosplay社、月海美學社、理學社、魔術社、音樂劇社、彗星樂隊等眾多社團也是人才濟濟,無一不體現著學生的特長與特色。各個社團也會在Ever派對上展示。學校努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個不是只會「死讀書」而是有自己特色與特長的綜合性人才。獲獎
日期 學科競賽項目 獲獎名次指導教師
2月化學 2002年浦東新區高中化學競賽暨上海市「東華杯」高中化學競賽預賽區重點中學組三等獎:黃亭玉
2月 生物2003年浦東新區中學生物競賽 區重點中學組三等獎:駱驍俊、楊鳴辰、陸越、周明遠周玲華
3月生物 2003年全國生物學競賽上海市賽區三等獎:沈琳、駱驍俊 周玲華
3月 生物2005年全國生物學競賽上海市賽區 一等獎
4月語文 《中文自修》杯上海市第十六屆中學生作文競賽二等獎:張憨怡、朱珉、王寅 胡婷婷、紀淑賢、馮齊
三等獎:蕢敏揚、秦堯寅 王玉麟、楊俊
4月 勞技上海市第八屆頭腦奧林匹克擂台賽《刺不破的氣球》 銀擂獎:朱強、曾淑麗李廣武
銅擂獎:唐詠毅、張翔
4月 勞技2003年浦東新區中學電子技術競賽 三等獎:嚴晨績趙崇恆
9月語文 2003年浦東新區學生普通話大賽(高中組)二等獎:王寅 馮齊
優勝獎:戎茸
11月物理 第二十屆全國中學物理競賽(上海賽區)三等獎:池黎明 季福強
區重點高中組團體二等獎
11月化學 浦東新區「白貓杯」應用化學與技能競賽一等獎:陳鈺、盧旎婕、翟曉斐、金晨 吳國輝
二等獎:蔣壁佼、葉楓、薛寧 陳穎
施軍、謝博文、謝燕 賀瑛
金磊、曹鳳、吳思綺
三等獎:張成棟、田瑞豐、俞燕萍
李姝姝、馬瑞蘭、錢夏芸、張閃
11月 英語2003年浦東新區高三英語競賽 三等獎:徐海卿吳國祥
11月勞技 2003年浦東新區中小學生第二屆科技擂台賽機器人優秀展示獎 沈燕
11月 勞技第二屆浦東新區中小學科技擂台賽OM擂台賽(小車拔河) 高中組三等獎:戴佳楓、康詠毅李廣武
12月生物 2003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三等獎:陳哲 朱靜
高中組:團體一等獎 李廣武
12月 勞技2003年浦東新區第三屆紙質承重三角架創新擂台賽 個人一等獎:章婷
二等獎:劉天宇、馮凱
12月勞技 浦東新區第四屆「洋涇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吳俊、陳鍾韜、張帆 沈燕
12月 音樂2003年浦東新區中小學生金孔雀舞蹈節教學比武 特等獎林曉梅
3月生物 2005年全國生物學競賽上海市賽區一等獎 吳星白劍平
--以上為二零零三年獲獎情況 教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序號 獲獎人 學科 成果類別 成果名稱 獲獎情況 頒獎單位 獲獎時間 1 徐洪橋 語文 論文 樟樹下的深情 2006學年度浦東新區教師徵文評選一等獎 浦東新區教研室 2007.05 2 金人俊 語文 論文 撥動心靈的琴弦 2007學年度浦東新區教師徵文評選三等獎 浦東新區教研室 2007.05 3 翁海紅 語文 論文 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 上海市第四屆古詩文論文評比一等獎 上海市教研室 2007.10 4 楊俊 語文 論文 在編選中學詩詞鑒賞 上海市第四屆古詩文論文評比三等獎 上海市教研室 2007.10 5 孫麗傑 語文 論文 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調查分析 第十四屆聖陶杯中青年教師論文大賽一等獎 第十四屆聖陶杯中青年教師論文大賽組委會 2007.05 6 孫麗傑 語文 論文 轉寄文學閱讀教學的操作與要義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屆普教科研大會二等獎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 2007.12 7 唐素良 語文 論文 源自心靈的教學 第四屆雲南省教育工作者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雲南省教育報刊社 2007.06 8 劉賢傑 語文 論文 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 全國第三屆教育科研成果評審全國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央教科所 2007.05 9 時海成 語文 論文 上海語文高考平均分何以總在92分徘徊 全國第三屆教育科研成果評審全國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央教科所 2007.05 10 紀淑賢 語文 論文 入畫融情悟理 構建中學特色教師教育體系課題階段成果一等獎 中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獎勵基金會 2007.07 11 謝一功 數學 論文 教師教學風格對數學的影響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2 謝一功 數學 論文 教學案例《線性規劃的解》的實踐與思考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3 左佳平 數學 論文 如果再上這節課-反思數學閱讀材料的教學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4 左佳平 數學 論文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優勝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5 楊雪、朱新、趙向傑、顧冬磊 數學 論文 任意角的三角比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優勝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6 鄭燕紅 數學 論文 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的單調性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優勝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7 王玉萍 數學 論文 兩個教學片段的比較與反思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8 江晨 數學 論文 一節高三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改進實錄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9 琚亞波 數學 論文 如何讓學會學會問問題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屆普教科研大會優秀獎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 2007.12 20 范宜瑤 物理 論文 實驗教學中開設研究性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全國中學物理新課程教研論文評選一等獎 物理教學參考雜志 2007.09 21 林夕勛 化學 論文 加強反思水平教學的研究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 第二屆杏壇杯全國師德論文大賽一等獎 中國教師報 2007.11 22 唐增富 化學 論文 浦東新區中學化學教師信息素養現狀調查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屆普教科研大會一等獎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 2007.12 23 唐增富 化學 論文 利用數字化平台構建互動化學平台 實施新教材推進素質教育全國徵文活動一等獎 化學教學參考雜志社 2007.06 24 唐增富 化學 論文 以校本研修促進新課程實施著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第12期浦東教育論壇交流論文評比一等獎 浦東教育論壇項目組 2007.12 25 唐增富
吳民生 化學 論文 製取溴苯實驗裝置的改進 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學化學專業委員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學化學專業委員會 2007.01 26 陳雷華 體育 論文 對中學體育與健身改革淺識 浦東新區第七屆中學體育論文評比二等獎 浦東新區教發院課程教學教研部中小學體育協會 2007.05 27 阮琳瑋 體育 論文 對高中設置體育備課組的思考與研究 浦東新區第七屆中學體育論文評比二等獎 浦東新區教發院課程教學教研部中小學體育協會 2007.05 28 滕雲華 體育 論文 二期課改體育與健身的實踐與思考 浦東新區第七屆中學體育論文評比三等獎 浦東新區教發院課程教學教研部中小學體育協會 2007.05 29 趙國弟等 學校 課題 上海市二期課改基礎型課堂標准校本化研究 浦東新區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三等獎 浦東社發局 2007.06 30 張延青等 學校 課題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師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浦東新區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 浦東社發局 2007.06

熱點內容
山東大學附屬生殖中心招聘 發布:2025-01-10 23:26:16 瀏覽:741
大學城科技 發布:2025-01-10 23:26:02 瀏覽:114
河北科技大學專接本專業 發布:2025-01-10 23:23:25 瀏覽:115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考研 發布:2025-01-10 23:21:54 瀏覽:349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療科 發布:2025-01-10 23:04:55 瀏覽:781
山東大學專業代號 發布:2025-01-10 22:59:50 瀏覽:773
大學宿舍什麼條件 發布:2025-01-10 22:21:08 瀏覽:517
東華大學動畫考研 發布:2025-01-10 21:48:58 瀏覽:113
2019美國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10 21:39:05 瀏覽:586
大學專業藝術學科 發布:2025-01-10 21:27:08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