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王志老師
1.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詳細內容
1 數學物理學部 (191)
艾國祥白以龍蔡詩東陳 彪 陳和生陳佳洱陳建功 陳建生
陳景潤陳木法陳難先 陳式剛 陳希孺程開甲程民德崔爾傑
戴傳曾戴元本鄧稼先丁大釗丁偉岳丁夏畦段學復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賢馮 端 馮 康 甘子釗葛墨林葛庭燧龔昌德
谷超豪關肇直管惟炎郭柏靈 郭尚平郭永懷 郭仲衡郝柏林
何澤慧何祚庥賀賢土洪朝生洪家興胡 寧 胡和生胡濟民
胡仁宇 胡世華華羅庚黃 昆 黃潤乾黃勝年黃祖洽霍裕平
江澤涵 姜伯駒解思深金建中經福謙柯 召 鄺宇平李 林
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方華李國平 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
李蔭遠 李正武廖山濤林 群 林同驥劉應明 盧鶴紱陸 埮
陸啟鏗陸學善呂 敏 馬大猷馬志明閔乃本歐陽鍾燦潘承洞
彭桓武彭實戈蒲富恪錢臨照 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曲欽岳
饒毓泰沈 元 沈文慶沈學礎施汝為 石鍾慈 蘇步青蘇定強
蘇肇冰 孫義燧談鎬生湯定元 唐孝威 陶瑞寶田 剛 童秉綱
萬哲先汪承灝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書 王鼎盛王淦昌
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 王綬琯王湘浩 王業寧王竹溪 王梓坤
魏寶文魏榮爵 文 蘭 吳杭生 吳式樞吳文俊吳有訓 席澤宗
夏道行冼鼎昌肖 健 謝家麟謝希德 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
許寶騄 嚴濟慈嚴加安嚴志達楊 樂 楊澄中楊福家楊國楨
楊立銘楊應昌葉朝輝葉企孫 葉叔華應崇福 於 淥 於 敏
余瑞璜 詹文龍張 傑 張殿琳 張恭慶張涵信張煥喬張家鋁
張仁和張淑儀張文裕 張鈺哲 張裕恆張宗燧張宗燁 章 綜
趙光達趙忠賢趙忠堯 鄭厚植周 恆 周光召周培源周同慶
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 朱光亞朱洪元庄逢甘鄒廣田
2 化學部 (175)
白春禮蔡鎦生 蔡啟瑞 曹 鏞 曹本熹查全性 陳 懿 陳冠榮
陳洪淵陳家鏞陳鑒遠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榮悌陳茹玉
陳新滋陳耀祖程津培程鎔時戴安邦 戴立信鄧從豪鄧景發
方肇倫費維揚馮守華馮新德 傅 鷹 高 鴻 高濟宇 高世揚
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 顧翼東 郭景坤郭慕孫郭燮賢何炳林
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侯祥麟侯虞鈞胡 英 胡宏紋
黃憲 黃 量 黃葆同黃本立黃春輝黃鳴龍 黃乃正黃維垣
黃耀曾 黃志鏜黃子卿 嵇汝運計亮年紀育灃江 龍 江 明
江元生薑聖階 蔣麗金蔣明謙 蔣錫夔 黎樂民 李燦 李方訓
李洪鍾李靜海梁敬魁梁樹權 梁曉天 林國強林勵吾林尚安
劉若庄劉有成劉元方柳大綱 樓南泉盧嘉錫 盧佩章陸婉珍
陸熙炎麻生明麥松威閔恩澤倪嘉纘彭少逸 錢保功 錢人元
錢逸泰錢志道 任詠華沙國河申泮文 沈家驄沈天慧沈之荃
時 鈞 蘇 鏘 蘇元復孫家鍾唐敖慶 唐有祺 田昭武田中群
佟振合萬惠霖汪 猷 汪德熙 汪爾康 汪家鼎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王方定王佛松吳奇 吳浩青 吳新濤吳學周吳養潔
吳雲東吳征鎧 武 遲 肖 倫 謝毓元邢其毅 徐 僖 徐光憲
徐如人 徐曉白嚴東生顏德岳楊石先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
殷之文游效曾余國琮俞汝勤虞宏正 袁 權 袁承業袁翰青
惲子強 曾昭掄張 滂 張存浩張大煜張禮和張乾二張青蓮
張玉奎趙承嘏趙玉芬趙宗燠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同惠
周維善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朱亞傑 庄長恭卓仁禧
3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232)
鮑文奎貝時璋秉 志 蔡 翹 蔡 旭 蔡邦華曹天欽 曹文宣
常文瑞陳 楨 陳 竺 陳鳳桐陳華癸 陳煥鏞陳可冀陳世驤
陳慰峰陳文貴 陳文新陳曉亞陳宜瑜陳宜張陳中偉陳子元
承淡安戴芳瀾 戴松恩 鄧叔群鄧子新丁 穎 方精雲方榮祥
方心芳 馮德培 馮蘭洲 馮澤芳高尚蔭龔岳亭郭愛克韓濟生
韓啟德郝 水 賀 林 賀福初洪德元洪國藩洪孟民侯光炯
侯學煜胡經甫黃家駟 黃禎祥蔣有緒金國章金善寶鞠 躬
孔祥復匡廷雲黎尚豪 李 博 李朝義李季倫李繼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連捷李慶逵 李振聲梁 希 梁伯強 梁棟材梁植權
梁智仁林 鎔 林其誰林巧稚 劉承釗劉崇樂 劉建康劉瑞玉
劉思職 劉新垣劉以訓劉允怡婁成後 盧永根陸寶麟 陸士新
羅宗洛 馬世駿馬文昭 毛江森鈕經義潘 菽 龐雄飛裴 鋼
蒲蟄龍戚正武錢崇澍 強伯勤 欽俊德秦仁昌邱式邦裘法祖
裘維蕃 饒子和沈岩 沈其震沈善炯沈允鋼沈韞芬沈自尹
盛彤笙施教耐施立明施履吉施蘊渝石元春宋大祥蘇國輝
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孫儒泳談家楨 湯飛凡 湯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唐仲璋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塗 治 汪堃仁汪忠鎬
王大成王德寶王恩多王伏雄王家楫王善源王世真 王文采
王應睞 王正敏王志均王志新王志珍魏 曦 魏江春魏於全
吳 旻 吳常信吳建屏吳階平吳孟超吳英愷吳征鎰吳中倫
吳祖澤伍獻文蕭龍友謝聯輝 謝少文熊 毅 徐冠仁徐國鈞
許根俊許智宏薛社普 閻隆飛閻遜初陽含熙楊 簡 楊福愉
楊弘遠 楊惟義楊雄里姚 錱 姚開泰葉桔泉葉玉如殷宏章
尹文英印象初於天仁俞大紱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曾益新
翟中和張春霆張廣學張景鉞張啟發張樹政張錫鈞 張香桐
張孝騫 張新時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張肇騫張致一趙爾宓
趙國屏趙洪璋趙善歡鄭光美鄭國錩鄭儒永鄭守儀鄭萬鈞
鄭作新鍾惠瀾 周 俊 周廷沖周澤昭朱 洗 朱既明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朱作言諸福棠 庄巧生庄孝僡 鄒 岡 鄒承魯
4 地學部 (192)
安芷生常印佛 巢紀平陳旭 陳 顒 陳國達陳俊勇陳夢熊
陳慶宣陳述彭陳永齡 陳運泰程純樞程國棟程裕淇池際尚
丑紀范戴金星鄧起東丁國瑜 丁仲禮董申保方 俊 馮景蘭
馮士筰符淙斌傅承義傅家謨高 俊 高由禧高振西 谷德振
顧功敘顧知微關士聰 郭承基郭令智 郭文魁 郝詒純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胡敦欣黃秉維黃汲清 黃榮輝黃紹顯賈承造
賈福海賈蘭坡金玉?金振民樂森璕 李 鈞 李崇銀李春昱
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 李曙光李四光李廷棟 李小文 李星學
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 劉東生劉光鼎劉嘉麒劉振興盧衍豪
陸大道呂達仁馬 瑾 馬杏垣 馬在田馬宗晉 毛漢禮孟憲民
穆恩之 歐陽自遠裴文中秦大河 秦馨菱秦蘊珊邱占祥任紀舜
任美鍔戎嘉余沈其韓盛金章施雅風石耀霖斯行健宋叔和
蘇紀蘭孫 樞 孫大中孫殿卿孫鴻烈孫雲鑄 譚其驤 陶詩言
滕吉文田奇田在藝童慶禧塗長望塗傳詒 塗光熾汪集暘
汪品先王 仁 王 水 王 穎 王 鈺 王德滋王恆升 王鴻禎
王鐵冠王曰倫 王之卓王竹泉魏奉思文聖常翁文波吳傳鈞
吳國雄吳汝康吳新智伍榮生武 衡 席承藩夏堅白肖序常
謝家榮 謝學錦 謝義炳 徐 仁 徐冠華徐克勤徐世浙許 傑
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 起 楊文采楊鍾健 楊遵儀姚振興
業治錚葉大年葉篤正葉嘉安葉連俊殷鴻福尹贊勛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袁見齊岳希新 曾慶存曾融生翟裕生 張本仁
張炳熹 張伯聲張國偉張彌曼張彭熹張文佑 張宗祜 章 申
趙柏林趙金科趙九章 趙鵬大趙其國 鄭 度 鍾大賚周立三
周明鎮周廷儒周秀驥周志炎朱 夏 朱日祥朱顯謨竺可楨
5 信息技術科學部 (82)
包為民保 錚 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弼陳星旦
褚君浩戴汝為 董韞美馮純伯干福熹高慶獅郭 雷 郭光燦
何積豐侯 洵 侯朝煥黃琳 黃宏嘉黃民強黃緯祿簡水生
匡定波雷嘯霖李 未 李啟虎李衍達李志堅梁思禮林惠民
林為干林尊琪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汝鈐陸元九羅沛霖
母國光彭堃墀秦國剛 闕端麟沈緒榜宋 健 孫鍾秀唐稚松
王 圩 王 選 王 越 王大珩王家騏王啟明 王守覺王守武
王陽元王育竹王占國王之江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全德
夏建白夏培肅薛永祺楊芙清楊嘉墀姚建銓葉培大張 鈸
張 煦 張景中張嗣瀛張效祥鄭耀宗鄭有炓周炳琨周巢塵
周興銘朱中梁
6 技術科學部 (204)
畢德顯蔡昌年蔡方蔭蔡金濤蔡其鞏蔡睿賢曹楚南曹春曉
曹建猷常 迵 陳 達 陳創天陳芳允陳能寬陳新民 陳學俊
陳宗基陳祖煜程耿東程慶國程孝剛褚應璜慈雲桂戴念慈
黨鴻辛鄧錫銘丁舜年都有為竇國仁范守善高景德高為炳
高玉臣高鎮同葛昌純龔祖同 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可信
過增元韓禎祥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胡聿賢黃克智黃文熙
姜中宏蔣民華金展鵬靳樹梁 柯 俊 雷天覺李 強 李 天
李 薰 李國豪李濟生李敏華李述湯李文采李依依梁守盤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林蘭英劉寶鏞劉敦楨劉高聯劉廣均
劉恢先劉仙洲柳百新盧柯 盧 強 盧肇鈞路甬祥呂保維
馬祖光毛鶴年茅以升 孟少農 孟昭英苗永瑞閔桂榮歐陽予
潘際鑾潘家錚彭一剛齊 康 錢 寧 錢令希錢鍾韓邱大洪
任新民邵象華 沈 鴻 沈志雲沈珠江師昌緒石青雲石志仁
史紹熙宋家樹 宋玉泉宋振騏孫 鈞 孫德和孫家棟唐九華
唐叔賢陶寶祺陶亨咸陶文銓童憲章屠守鍔汪 耕 汪胡楨
汪菊潛 汪聞韶王補宣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 王景唐王立鼎
王希季王之璽魏壽昆溫詩鑄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
吳學藺吳仲華吳自良伍小平肖紀美謝光選邢球痕熊有倫
徐采棟徐建中徐士高徐性初 徐芝綸 徐祖耀許學彥薛其坤
嚴 愷 嚴陸光顏鳴皋楊衛 楊 槱 楊叔子楊廷寶 姚 熹
葉恆強葉培建葉渚沛余夢倫俞鴻儒張 維 張 澤 張楚漢
張德慶張恩虯張光斗 張沛霖張興鈐 張佑啟張鍾俊張作梅
章名濤 章梓雄趙淳生趙飛克趙仁愷鄭時齡鄭哲敏支秉彝
鍾萬勰鍾香崇周遠 周 仁 周本濂周干峙周國治周惠久
周錫元周孝信 周堯和周志宏朱 靜 朱森元 朱位秋朱物華
庄逢辰庄育智鄒世昌鄒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頓 伯奇費爾 陳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馮元楨 傅睿思
高 錕 葛守仁 何毓琦 黃煦濤 霍克弗爾特 霍西金斯 簡悅威 傑 爾
井口洋夫 科 頓 克里斯琴森 庫 什 萊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約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翹 林同炎 羅伯特.康 馬庫斯 毛河光 米歇爾
莫里茨 潘諾夫斯基 丘成桐 薩支唐 沈元壤 司馬賀 田長霖 威 利
威塞爾 吳健雄 吳耀祖 肖蔭堂 辛克維奇 楊振寧 姚期智 張立綱
張永山 朱棣文 朱經武 卓以和
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名單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張偉平43 基礎數學 南開大學
龍以明58 數學 南開大學
王恩哥50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鈺 62 凝聚態物理 南京大學
吳岳良45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離子體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學部(6人)
張 希 41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 清華大學
宋禮成69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段 雪 50 化工(應用化學) 北京化工大學
趙東元 44 物理化學 復旦大學
柴之芳64 放射化學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無機化學 北京大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7人)
孟安明43 發育生物學 清華大學
趙進東50 植物生理學、藻類學 北京大學
武維華50 植物生理 中國農業大學
陳潤生 66 生物信息學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楊煥明 54 基因組學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張明傑 40 結構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謝華安 65 植物遺傳育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地學部(4人)
張經 49 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華東師范大學
周衛健54 放射性碳年代學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姚檀棟 52 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氣動力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1人
技術科學學部:5人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共35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孫昌璞 46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數學 四川大學 3 羅 俊 52 引力物理 華中科技大學 4 鄭曉靜(女) 51 力學 蘭州大學 5 席南華 46 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化學部(8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萬立駿 51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5 陳小明 47 無機化學 中山大學 6 周其林 52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香港科技大學 8 塗永強 50 有機化學 蘭州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庄文穎(女) 60 真菌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豐 45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北京大學 3 林鴻宣 48 作物遺傳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內科學(腎臟病學) 南方醫科大學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地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周衛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2 鄭永飛 49 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 莫宣學 70 岩石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陶 澍 58 環境地理 北京大學 5 翟明國 61 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4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劉國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國核試驗基地 2 許寧生 51 真空微納光電子學 中山大學 3 懷進鵬 46 計算機軟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陳定昌 72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 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於起峰 51 實驗力學、精密光測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 王曦 42 材料科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3 王光謙 47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清華大學 4 王自強 70 固體力學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5 王錫凡 73 電力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 6 申長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 鄭州大學 7 劉竹生 69 火箭總體設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2009年中國科學院當選外籍院士名單
(共6人,按學科領域排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 籍 專 業 工作單位 1 菲立普 · 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71 法國 應用數學 香港城市大學 2 哈邁德 · 澤維爾 Ahmed H. Zewail 63 美國 化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3 徐立之 Lap-Chee Tsui 59 加拿大 高等教育及基因研究 香港大學 4 郎尼 · 湯姆森 Lonnie Thompson 61 美國 地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5 馬佐平 Tso-Ping Ma 64 美國 微納電子科學 美國耶魯大學 6 王中林 Zhong Lin Wang 48 美國 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
2. 請復制一偏一千字以上的計算機專業畢業論文
西南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論文
教師個人教學網站設計
前 言
自四十年代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科學發展迅速,應用領域不斷擴展由於計算機的普及與廣泛應用,現代社會正朝著高度信息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隨著計算機硬體的不斷成熟,成本不斷降低,特別是個人台式計算機,已經是各行各業必不可少有辦公設備,而且近幾年個人台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逐步走後門向我國普通家庭,成為「家用電器」中的一員。計算機的普及與廣泛應用,除硬體方面的因素外,還有微機所使用的各種軟體的開發,推廣和應用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網路的不斷升溫,由其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廣泛運用,網民人數在飛速增長,除了獲取信息外,網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遠程教育)出現在人們面前。網上教學有著傳統教育模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利用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地理位置相互分離的學生,使不同地點的學生可以受到相同的教育,以解決廣大受教育者,尤其是那些無正規時間或集中時間進行學習的人們在時間、空間的經費上的限制,可以使受教育者打破傳統教育在教育資源(師資、教材、實驗和演示設備等)和教育方法(統一模式、集中模式)上的限制。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學習的非同步性; 學習信息的廣泛性;評價的及時性等方面都有極大改善!這些優勢,使得遠程教育在全球迅速普及開來,網上教學已經成為當今Internet技術的主要應用之一!
[摘要] 網上教學是利用計算機通訊技術與教育技術相結合,在計算機網路上開展教學的方式。近年來,它已成為當前教育技術發展中的一個新熱點。遠程將徹底改變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變,勢必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本系統基於B/S開發設計,並側重於介紹教師部分的開發。
[關鍵詞] 網上教學 Internet SQL+PHP B/S C/S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
現代開放式網上教學的特點
網上教學是利用計算機通訊技術與教育技術相結合,在計算機網路上開展教學的方式。近年來,它已成為當前教育技術發展中的一個新熱點。現代開放式網上教學具有很多獨特的新特點。
(1) 共享 在網上可以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員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知識。這包括了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想。教學資源的共享,其實質是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
(2) 交互 網上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利用現代通訊技術以實施遠程交互。網路教學的關鍵是:學員可以與遠程的教師通過電子郵件、BBS等建立交互關系,學員之間也可以進行類似的交流和共同學習。
(3) 隨意 學員只要具備上網的條件可以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它沒有播出時間的限制,也沒有學習進度的限制,學員完全可以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自主的學習。特別適應於就業培訓、在職教育和課外學習等。
(4) 超前性 網上教學可以開設最新的、最具權威的課程或講座,而這在一般學校中卻可能難以實現。
(5) 可更新 網上教學的網頁可以做得比較簡單,而教學知識點的組織及結構的表示則成為主要的問題,必須給予更多的重視。教師可以隨時地補充、修改或更新網上教學的內容。
(6) 社會化 隨著計算機網路教學的發展,學生可以逐步擺脫學校圍牆的束縛,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廣闊的知識天地。教學內容更新的速度可能更快,對學員來說也意味著在將來較短的時間中准備接受更多的知識。
現代開放式遠程教學與傳統的遠程教學也有一定的區別:
在基於網路(Internet)的教育環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通過各種協作式教學策略的運用而實現),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所以是一種全新的網路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式甚至指導教師都可以按照學習者自己的意願或需要進行選擇。學習者可以在家裡或是在辦公室學習(通過計算機終端),也可以在旅途中學習(通過攜帶型多功能微機)。每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均可完成下列操作功能:查詢和訪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種信息源(必要時可以從該信息源拷貝所需的軟體或資料);對選擇出的信息資料進行分析、加工(排序、重組或變換)和存儲;
和教師或其他學習者直接通訊(進行咨詢、輔導、討論和交流);和教師或其他學習者共享或共同操縱某個軟體或文檔資料的內容。由於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的、豐富多採的互動式人機界面,能為學習者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聯想記憶特點的、按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因而易於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並為學習者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有可能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真正達到讓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實現自己獲取知識自我更新甚至創造新知識的理想目標。
在基於網路(Internet)的教育中,除了可實施傳統的講授式策略(包括利用雙向可視電話系統的同步式集中講授,和利用電子郵件或下載教學內容、瀏覽網頁等非同步式講授)、討論式策略(通過Internet先登錄到一台主機上,然後進入BBS系統參加討論)以及個別輔導策略(可通過用Java語言編寫的實時運行的CAI課件來實現,也可通過自由下載的CAI課件實現)以外,還可實施最具網路特色的探索式教學策略和協作式教學策略。
現代網路教學可以分為:在線式教學(On-line),如實時通信等;離線式教學(Off-line),如電子郵件等。在網路教學過程中,不僅有自學模式,也有群體教學模式。網路教學不在是一人一機的封閉式學習環境,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實現雙向教學,採取有提問、有反饋和交流的教學方法。
而傳統的遠程教學多是採用靜態網頁的形式單向地進行教學,缺少交互和交流,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相比之下,現代開放式的遠程教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提出問題
隨著本校校園網的建設完成,寬頻進入宿舍、教室等校園內的每一個角落,為了更好的利用網路優勢,實現網上教學,需製作一個統一的教學網站系統來實現和管理網上教學,它可以減輕全校教師教學負擔和滿足學生課後自學的需要。
「教師個人教學網站」是一個適合「教學」、「輔導」及「測試」一體化的個人網站系統,網站提供的功能和日常教學一樣由教師教案、作業、疑問解答、測試等功能模塊組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學習和提問。問題定義是軟體定義時期的第一個階段,要精確完成軟體的定義還需經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兩個階段,所以上述定義中出現不十分明確的描述是再所難免的。
· 可行性研究
教師個人教學網站相當於一個遠程教學系統。網上教學系統是基於網路開展的,特別是基於INTERNET開展的一種計算機輔助教學。
其示圖如下:
關於「教師個人教學網站」的可行性問題,主要取決於資料庫的科學性,其次是實現系統的技術的可行性,再其次是操作的可行性。
資料庫的科學性,主要取決於入庫內容的科學性,它涉及到資料庫中的各種參數,即資料庫中的各種屬性欄位;對資料庫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應與用戶一道分析確定資料庫中的各個屬性欄位,降低數據的冗餘程度。
以下是進一步澄清問題的定義後,得出有結果:
a、 資料庫欄位:
科目 ID 章 節 教學內容 作業及解答 掌握程度 疑問解答 在線測試
b、 資料庫E-R圖:
或:
「通用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賀元成1 溫懷玉2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瀘州646005)
摘要檔案是科學知識的寶庫、是文化的積累和沉澱,是統計分析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決策的權威
依據。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檔案管理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檔案系統的通用性,靈活性、可擴展性
成為最關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動態檔案結構的概念,系統沒有固定的檔案資料庫文件、數
據庫結構和資料庫類型,在運行過程中根據使用單位的需求動態生成檔案結構,實現了在一
個資料庫欄位內存取任何類型電子文件,並自動從資料庫提取、識別和運行電子文件的方法,
實現了檔案管理系統軟體的通用性,具有良好的應用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檔案管理;通用性;動態管理;電子檔案
建立基於計算機網路的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形
成一個現代化的集檔案數據採集,加工、存儲、檢
索、輸出和發布於一體的檔案數據處理中心,是實
現各單位檔案信息管理標准化和現代化的前提條
件,是提高檔案管理效率、提高檔案服務水平的根
本途徑。「通用檔案信息管理系統」軟體的研發促
進了檔案管理部門以新的觀念、新的制度、新的模
式與手段開展檔案信息管理工作。軟體實現了檔
案信息管理電子化、網路化,增強檔案管理的科學
性,規范性和易操作性,改變了傳統繁瑣的檔案管
理模式。該軟體的通用性設計避免了各類型檔案
系統的重復投入開發,具有良好的應用推廣價值。
1 系統的需求分析
「通用檔案管理系統」主要研究通用的檔案管
理信息化解決方案,研究各單位各行業檔案系統
的普遍特徵,研發適合各類型層次單位的檔案信
息管理系統軟體。在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檔案
管理的基礎上,通過通用性的研究,將該系統的可
應用拓展到其他單位或者行業的檔案信息系統建
設,以期提高地方檔案工作信息化水平,系統主要
應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1)開發「檔案信息管理系統」
主要研究檔案的整理與組卷、檔案歸檔管理、
檔案內部與遠程查詢、電子文檔的管理、列印編
目、借閱管理、統計分析等功能的設計與實現,全
面實施檔案管理微機化管理,增強其科學性、通用
性、規范性和易操作性。
(2)開發「公共檔案web 發布系統」
對需要讓公眾查閱或對外交流的檔案通過互
聯網web 頁面進行發布,做到經濟高效、方便快
捷。
(3)加強通用性研究,促進推廣應用
由於該軟體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系統特別
注重通用性的研究,以減少重復開發,節約人力物
力和財力。以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應用為起點,
直至推廣應用,促進本地區及周邊地區檔案信息
化的建設。
(4)總結經驗、技術創新
系統看法過程中注重開發經驗的總結和開發
技術的創新,為開發類似的信息管理系統提供借鑒。
2 系統研發的原則
通過考察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實踐總結
基金項目:四川省軟科學項目(05ZR025-12,2007R16-005)、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2006A170)和瀘州市重點科技項目
(瀘市科[2006]21 號、瀘市科[2007]27 號)資助
作者簡介:1 賀元成(1965 ),男,碩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機械工程,信息化。
2 溫懷玉(1977 ),男,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軟體工程。
「通用檔38 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2007 年第4 期
出系統開發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遵循這些原則
可以提高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成功機會。這些基
本原則如下:
(1)針對性原則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目的是及時、准確地收集
檔案的數據並加工成信息,保證信息的暢通,為單
位各項決策、經營、計劃、控制活動提供依據,因此,
在系統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開發人員應始終與用戶
保持密切聯系,不斷地、及時地了解用戶的要求和
意見,這是開發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2)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是系統開發所要遵循的最重要原則,
系統必須滿足用戶管理上的要求,既保證系統功
能的正確性又方便實用,需要友好的用戶界面、靈
活的功能調度、簡便的操作和完善的系統維護措
施。為此,系統的開發必須採用成熟的技術,認真
細致地做好功能和數據的分析,並充分利用代碼
技術、菜單技術及人機交互技術,力求向用戶提供
良好的使用環境與信心保證。
(3)系統性的原則
管理信息系統是綜合信息管理的軟體系統,
有著鮮明的整體性、綜合性、層次結構性和目的
性。它的整體功能是由許多子功能的有序組合而
成的,與管理活動和組織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協
調。系統各子功能處理的數據既獨立又相互關
聯,構成一個完整而又共享的數據體系。因此,在
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必須十分注重其功
能和數據上的整體性、系統性。
(4)創新性原則
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不是簡單地用計算機模
仿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而是發揮計算機自動化
管理的各項優勢去改革傳統的工作。建立的管理
信息系統不僅能夠代替人去完成一般的事務性工
作,還要求具有一定的分析統計、智能功能,彌補
傳統方式的不足,完成人們認為應該干而又不能
乾的工作。
(5)動態適應性原則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動態適應性還要強
調管理信息系統的可擴展性。隨著單位規模的擴
大以及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會出現新的管理要
求。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管理信息系統必須具有
良好的可擴展性和易維護性。
(6)標准化原則
無論是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本身,還是檔案管
理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都應該遵循和保存相應
的標准。
3 系統開發相關技術
3.1 軟體開發方法
應用軟體系統主要有兩種開發模式:生命周
期法和原型法。生命周期法強調自頂向下分階段
開發,並要求在實際開發前必須先對系統需求嚴
格定義,原型法開發則首先由技術設計人員提供
一個「樣品」,用戶再向開發人員迅速「反饋」,並不
斷對其修改提高。通過開發實踐表明,原型法是
一種更好的開發模式。這是因為建立快速原型進
行系統的分析和構造可以增進軟體人員和用戶對
系統服務的需求理解,使比較含糊的具有不確定
性的軟體需求明確化,可以防止以後由於不能滿
足用戶需求而造成的返工,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
失,縮短開發周期;原型法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學習
手段,讓用戶盡早的熟悉和學習系統;使用原型法
可以很容易的確定系統的性能,確認各項主要系
統服務的可用性,確認系統設計的可行性,也很容
易生成最終版本。
3.2 軟體系統運行模式
C/S 模式是較為成熟的軟體運行模式,基於
區域網設計,運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為當今主要
的軟體所採用,B/S 軟體運行模式是軟體結構發
展的趨勢,基於互聯網設計,客戶端不需要安裝程
序。相對於單一的C/S 模式或B/S 模式,這種混
合模式的優點在於:保證敏感數據的安全性,特別
是加強了對資料庫的修改、刪除和增加等操作的
控制能力;經濟有效的利用校園網內部的計算機
資源,簡化了一部分客戶端程序;既保證了復雜功
能的交互性,又保證了一般功能的易用性與統一
性。因此學院的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採用C/S 模式
和B/S 混合模式進行開發。
3.3 NET 系統開發平台
通過.NET,Microsoft 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開發
平台,這個平台將推動以新體系為基礎的協同
Web應用開發,.NET開發平台的組成如圖1 所示。
NET 開發工具,包括:IDE(Visual Studio.
NET集成開發環境),用來開發和測試應用程序;.
NET 編程語言(例如Visual Basic.NET 和新的
Visual C #),用來創建運行在CLR 下並且使用
類庫的應用程序。
2007 年第4 期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9
3.4 系統相關資料庫技術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平台具有支持大量
並發數據訪問的處理能力,大規模數據的存儲能
力、快速的檢索能力,並發處理能力和各種異構數
據庫平台之間的傳輸、存儲和轉換能力。目前供
選用的有SQL server、oracle、db2。其中SQL Server
是一款面向高端的關系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它
提供新一代大型電子商務、數據倉庫和資料庫解
決方案。並且提供了豐富的管理工具支持數據的
完整性、安全性和作業管理,具有分布式資料庫和
數據倉庫功能,能進行分布式事務處理和聯機分
析處理,支持客戶機/伺服器結構。
4 系統流程與功能設計
4.1 檔案系統管理流程
檔案資料由文件形成部門進行預立卷、組卷、
擬定標題審卷後,收集送交檔案管理部門,檔案管
理部門對有問題的盒(卷)提出修改建議返還文件
形成部門,修改完畢錄入案卷目錄、填寫案卷封
面,辦理移交手續歸檔。經檔案檔案管理部門,對
外提供借閱、統計、分析、查詢等服務,並由檔案管
理部門負責銷毀工作。總體業務流程見圖2。
4.2 檔案管理系統結構
(1)多層分布式結構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是以單位現有網路為基
礎,是建立在單位數據中心(統一資料庫、共享數
據庫)之上,涵蓋了單位的全方位檔案信息的管理
平台。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以統一門戶的形式把各種
信息化服務集成在一起提供給檔案用戶,並實現
統一身份認證。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採用.NET語言平台開發,
資料庫基於SQL 的多層B/S 應用系統,把能夠執
行特定功能的應用邏輯代碼分裝成應用對象並發
布到應用伺服器中,以供WEB伺服器調用,多層
分布式應用結構如圖3 所示。
(2)統一的數據中心
統一資料庫、共享資料庫在檔案管理信息系
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通過數據中心的建設為應用單位建立一個
符合國際、國家和行業標准(如國家《檔案管理信
息化標准》)的共享資料庫;
②建立單位的共享資料庫;
③數據中心平台包含數據交換平台來實現單
位各業務應用系統與數據中心的交換,從而實現
單位數據的共享,解決單位數據的一致性、准確
性、實時性;
④數據中心平台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共享視
圖、異構資料庫的腳本轉換器、觸發器、中介庫、消
息機制等技術。
4.3 信息綜合查詢子系統
綜合查詢共享數據平台從各個業務系統抽
取出數據後,使共享數據平台的數據無論是從橫
向的范圍內,還是縱向的時間積累上,都是全面
的,規范的,權威的數據,根據許可權供領導、員工、
社會人員查詢。配置與查詢的關系圖如圖4 所
示:
40 「通用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2007 年第4 期
領導、員工、其他人員使用系統管理員或各業
務系統查詢配置管理員設置的賬號功能許可權和查
詢配置進行方便的查詢。
4.4 數據信息安全子系統
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子系統從最低層的
硬體安全到頂層的統一密碼保護設計到整個系統
的任何一個應用點,通過硬體與軟體防火牆、認證
與日誌軟體、殺毒軟體及各種安全配置的綜合應
用,達到對整個系統安全保護的目的。
4.5 系統功能模塊
系統功能分為系統設置、合卷管理、文件管
理、報表系統、借閱管理、系統查詢、系統維護、系
統幫助幾大模塊,具體功能模塊結構如圖5 所示:
5 系統的性能特點和意義
5.1 系統性能特點
通過技術創新,使檔案系統軟體具有良好的
性能,第一是實現了檔案管理系統軟體的通用性,
任何類型的單位均可根據自身檔案特點自定義檔
案類型、檔案結構和檔案欄目。第二是提出了動
態資料庫的概念,系統沒有固定的資料庫文件、數
據庫結構和資料庫類型,在運行過程中根據使用
單位的需求動態生成,大大增加了軟體的靈活性。
第三是提出了一種一個欄位內存取任何類型電子
文件,並自動從資料庫提取、識別和運行電子文件
的方法。
系統實現各種類型檔案信息的立卷和歸檔,
能存儲任意類型的電子文件。如能滿足不同層次
的人員對檔案信息錄入、編輯、登記、核算、統計、
交換、查詢、處理等。由於研發工作基於長期認真
調查研究,所以具備了下述明顯的性能特徵:
合法性:系統符合並滿足國家檔案局關於檔
案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能較好落實《中華人民共
和國檔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
法》,並能結合並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管理實施方
案。
安全性:系統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提供了多層
安全機制,對數據維護提供訪問許可權控制,為不同
的人設置不同的許可權,提供數據鏡像,必要時對系
統數據進行安全恢復; 具有計算機犯罪和病毒的
防範能力,確保數據永久安全。
可靠性:系統在成本可以接受的條件下,從系
統結構、設計方案、設備選型、廠商的技術服務與
維護響應能力,備件供應等方面考慮,使得系統故
障發生的可能性減少,影響盡可能小,系統能24
小時不間斷提供服務,能承受大容量的用戶訪問。
靈活性:系統在能滿足用戶目前需求的基礎
上,具有易擴充、易修改的特徵,對功能的變化和
環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具有友好的用戶
界面,使操作簡單、直觀、靈活,易於學習掌握。
高效性:系統在技術上立足於長遠發展,選用
開放性系統,採用先進的體系結構和技術發展的
主流產品,保證了整個系統高效運行和所採用的
計算機網路技術設備和技術指標在幾年內不落
後。
5.2 系統開發的價值意義
本系統的開發適用於各種類型單位檔案的管
2007 年第4 期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1
理。以檔案工作的基本理論為指導,結合計算機
和網路管理的特點開發而成的,其意義如下:
(1)檔案系統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各個單位
檔案信息的決策支持功能;
(2)有利於通過檔案的有效編目和存儲發揮
本單位檔案的文化積累、沉澱作用;
(3)利用計算機及網路系統提供強大的查詢
檢索功能,方便快捷,提高了檔案信息共享程度,
大大提高了檔案的應用水平和利用率;
(4)使用檔案管理系統後,原始檔案的使用率
下降,使得檔案保存時間大大延長,而且通過使用
真空壓縮技術降低檔案的佔用空間,倉儲費用,管
理成本下降;
(5)檔案的日常管理維護、整理編目、統計編
研等工作由檔案管理人員在計算機上實現檔案數
字化及管理。取代了檔案管理人員大量繁重的手
工操作,使檔案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人性化;
(6)基於Web 的檔案管理系統對於檔案資源
共享,拓寬管理范疇具有很大實用意義;
(7)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有利於提高檔
案管理部門的服務水平和提升檔案管理部門的社
會形象;
(8)檔案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通過檔案軟體系統的研發,檔案管理信息化的
建設可促進當地信息化的發展;
(9)良好的通用性減少了各個單位的重復開
發,節約了社會人力物力和財力;
(10)項目研發推廣使用,改變了傳統繁瑣的
檔案管理模式,克服了以形式壓制內容的尷尬,體
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思想;
(11)檔案管理系統的研究及成果應用,促進
檔案管理部門和檔案管理專業技術人員以新的觀
念、新的制度、新的模式和手段,重新審視檔案管
理工作,充分發揮檔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2)本系統的使用完善了檔案管理流程,可
以及時高效地管理檔案。這既提高了管理效率,
避免了檔案的流失或損壞,促進檔案管理部門和
其他職能部門工作協同運作;直接避免了檔案丟
失破壞帶來的損失,避免了查詢、統計、分析不便
帶來的經費浪費,減少了檔案管理人員工作量,給
使用單位創造了良好的節約效益;
(13)該系統完全按照商業化軟體標准進行開
發設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隨著信息化的大力開
展,必將產生良好的推廣價值。
6 結束語:
通用檔案管理系統項目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
對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研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完成了《通用檔案管理系統》的研發工作。
通過系統的研究與建設,加強了檔案管理信息化
理論的研究,改進和優化了部分軟體開發工具的
功能,實現了檔案管理系統的通用性,系統已應用
在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瀘州市交通局等單位,取得
了良好運行效果。
參考文獻:
[1] Bruce Schneier.網路信息安全的真相[M].吳世忠,馬芳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49 ~ 149.
[2] 李艇.計算機網路管理與安全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5 ~ 147.
[3] 殷肖川,劉志宏,姬偉鋒,萬映輝.網路編程與開發技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172 ~ 259.
[4] 楊輝,吳昊.防火牆———網路安全解決方案[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66 ~ 149.
[5] 梁旦,徐國華,朱良根.基於網頁監控與保護的安全資料庫系統[J].計算機應用研.
[6] 丁元,劉靈師,熊德安.檔案保護與檔案信息編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
[7] 孟朴忱.科技(企業)檔案管理工作實踐.沈陽市檔案局,內部資料.1997.
[8] 劉金樹,孫成德.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檔案信息化.沈陽:遼海出版社,2004.
[9] 徐芳.檔案知識普及讀本.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42 「通用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2007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