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鄭州大學副教授退休金

鄭州大學副教授退休金

發布時間: 2025-01-17 02:31:27

A. 有沒有簡單的辦法拿到講師職稱

職稱成了燙手的山芋,得到者雖填飽了肚子,絕大多數卻被不同程度地灼傷;未得到者為了不再飢腸轆轆,寧肯受點傷害也有怨無悔……(作者題記)

死而有憾

2005年1月22日晚,36歲的焦連偉突然發病,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他是清華大學電機與應用電子技術系講師,博士畢業後留校已近
6年。醫生診斷的死因是:突發性心臟驟停,導致心肌梗塞死亡。

此前,焦連偉從未表現出任何心臟病症。親屬及同事認為,這或許與他長期被忽略的超負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壓力過大有關。

2月22日,《新京報》披露了此事。不過,記者的關注點是高校教師勞累過度。然而,真正令焦連偉勞累過度的恐怕不是科研工作,而是久攻不下的職稱問題。

在電機系,焦連偉的專業水平及為人處事均被周圍人評價為「不錯」。在過去的6年裡,他結合電氣工程學科的前沿課題,圍繞現代電能系統分析及其應用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合作出版著作1部,所參加的科研項目中,「電力系統負荷綜合測辨建模法」還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讀研究生王佃(化名)對一件事記憶深刻??他特意邀請焦連偉做他的畢業論文答辯評委,未料素來平和的焦老師一口回絕。王佃後來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因為他事後才知道焦連偉還沒有副高職稱,無資格擔任答辯評委。

2004年9月,電機系新一輪職稱評定拉開序幕。剛剛回國的焦連偉第一次提出了參評副教授職稱的申請。當時電機系共有10餘人競爭3個副教授名額。當年12月結果出來,焦排再第四名,被淘汰。

門檻難跨

2月20日,剛剛過完春節回到學校的丁曉慧(化名)匆匆翻出自己的職稱計算機准考證,登錄當地的人才考試網站,查閱考試成績。看到自己58分的最終成績,她欲哭無淚。

丁曉慧是鄭州大學的講師。這是第三次面對同樣的打擊了。拿不到這個合格證,即便她教學、科研幹得再好,副高職稱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好在她同時報考了全省和全國的計算機職稱統考,還可以在3月下旬的全國計算機職稱統考中,再拼搏一把。

其實,全國像丁曉慧這樣的例子很多。一些年輕的教師頭痛計算機考試,更多的人則為職稱英語考試犯愁。

去年4月12日的《新聞晨報》報道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工程師王同喜的遭遇。1978年他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主要從事精神多肽的機理研究,近幾年來陸續發表了10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工程師申報高級工程師,必須通過A級英語考試,需要認知6000個左右的單詞和短語,這對上了年紀的科研人員來說,的確是一道難題。為了參加職稱外語考試,王同喜自己購買了《英語多科詞典》《全國職稱英語等級考試指南》《全國職稱英語等級考試大綱》等10多本書籍,每天僅睡四五個小時,人也漸漸消瘦了,但學習效果並不佳。由於年紀大、記憶力差,早上背誦一些英語單詞,晚上也就忘得差不多了。王同喜說:「如今我已54歲了,不想再折騰自己,所以今年我放棄了參加高級職稱外語考試的機會。」

疏而有漏

對於作惡者,人們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此話不無道理。問題是,如果將「天網」比作制度的話,世界上任何一種「天網」實在難以達到「疏而不漏」的地步。更多時候,稱得上「疏而有漏」。我國現行的職稱制度也不例外。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實行新的職稱評聘制度以來,其疏而有漏之處有目共睹:

1.考試作弊年甚一年

2004年12月18日,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計算機(下半年)考試綿陽市某考點。開考後不久,監考人員發現一名替考者。當這名替考者被勸退出考場時,他指著監考人員的鼻子威脅說,「走著瞧。」

不知道是不是監考人員的較真斷了這個「槍手」的財路,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竟然惹得「槍手」如此「惱羞成怒」。當時筆者就坐在考場里,暗自替監考老師捏把汗。日後「槍手」真要捅了簍子,這位監考老師該有多冤枉!

職稱計算機考試有人作弊,而職稱英語考試作弊更是公開的秘密。一位常年出沒在職稱英語考場的「槍手」私下說,現在幾乎沒有哪個考場沒有他的「戰友」。

「職稱考試忙,考場多荒唐。覓一支好槍,替我上戰場!」在一些地方,作弊者把英語過了六級的高校學生當作最佳「槍手」人選,甚至開出了1000元的高價。

2.評審行賄水漲船高

通過職稱英語和計算機考試者,充其量算是拿到了兩張通往職稱評審的通行證。有了「通行證」,只不過有機會參評而已,並不能和拿到職稱劃等號。何況,職稱考試合格證存在一個有效期的問題。換言之,過了這個村,一旦沒有被評上,想繼續圓職稱夢,還得從頭再來。

李國勝(化名)是湖北某高校的講師。為了評副教授職稱,他早已掃清了外圍「障礙」??擁有了職稱英語和計算機證書。並且,他的科研成果頗豐。所以,他對自己順利通過副高評審,抱有足夠的信心。

即便如此,在2004年的職稱評聘中,他還是落選了。此時此刻,他才後悔沒聽朋友的忠告。他清楚地記得,距離職稱評聘開始前兩個月,他的一個好友便經常給他「敲邊鼓」:老兄呀,千萬別掉以輕心啦,雖然評審的硬體你哪樣也不差,但「軟體」也輕視不得,利用咱那個當評委的老同學的關系,抓緊活動吧。

李國勝是個搞學術的人,偏偏不善於交際。架不住好友的勸告,最後狠狠心,買了一條紅塔山香煙和兩瓶瀘州老窖,為職稱的事去拜訪當評委的老同學,希望他到時候出把力。老同學再三推讓,說咱們多年的交情,何必呢。

不久,這位評委遇到前面提到的李國勝的好友、也是自己的同學,發牢騷說:他(李國勝)也太看不起人了吧,拿這點東西究竟是寒磣我啊還是奚落我呀。

事後,那位好友雖無法跟李國勝明說,只埋怨他不懂「行情」:都什麼年代了,還用八十年代初期的行賄思維模式辦事,這不是拿鈔票砸自己的腳,腳不痛,錯過了機會心痛啊。

3.近水樓台捷足先登

時下,在各界對職稱評聘的詬病中,其中包括對某些握有行政權力的領導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撈取職稱的極為不滿。

縱使職稱制度在制度設計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周之處,但是只要不存在腐敗,基本的公平公正還是可以保證的。遺憾的是,不少地方、許多行業在職稱評審過程中,高職稱往往不是那些碩果累累的一線科研工作者最先得到,而恰恰一些部門領導利用自己權勢近水樓台先得月,在職稱評審中一蹴而就,捷足先登,一勞永逸。

每年職稱評審的名額原本就不多,在一些領導眼裡,原本不多的名額好比「賑災物資」,僧多粥少分給誰都覺得「不公」,不如索性讓自己「先職稱起來」再說。於是,第一批高職稱成了一些部門領導的專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管是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還是一般的企事業單位,只要是有技術職務職稱的,保准都有領導的份兒。誠如媒體所批評的那樣,有些領導幹部是「官一大學問就見長」。官做大不難,學問做大真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日理萬機的領導,整天會議接連不斷,應酬忙得不亦樂乎,每天回家很晚,哪有時間看書學習,更不要說從事專業研究了。眼下的事實是,許多人當官和做學問、搞研究兩不誤,書是每年出,論文幾乎月月有,職稱能不往上竄嗎?

至於說論文有幾篇是自己擺弄出來的,書稿有幾本是自己捉刀的,沒人敢去考究。硬體具備,又有評審的生殺大權,領導不職稱誰能先職稱?

「庠」在何處

毋庸置疑,現行的職稱制度因設計而造成的某些先天不足,在實際操作中必然導致出令人難受之處。這種「難受」,極具傳染性,又很難根治。筆者尋思良久,覺得再沒有比用一個「庠」字來形容更合適的字眼了。

有人說,職稱評定的內容與業績無關,除了考「洋文」或是古老的「甲骨文」之外,就是考論文,以至亂撒胡椒面的論文滿天飛,人人都向學者靠攏。中國人口眾多,申報職稱的人成千上萬,每人需要三五篇論文,於是,一方面我們的科技水平遠遠低於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另一方面我們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卻是這些國家的好多倍。

一位老教授曾直言不諱地對筆者說:現在,能推動社會進步的論文有幾篇,絕大多數都是些垃圾文字,難怪發表這樣的垃圾論文要收版面費,這也是為「環保」而採取的迫不得已的辦法嘛。就這,你看還是整天有人在擠破頭皮製造垃圾論文呢。

老教授的話雖刻薄了些,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評定職稱的本意,本來是在個人科研貢獻和個人榮譽之間搞平衡,讓貢獻和榮譽等價。實踐證明,因為職稱早已被賦予了超出純精神鼓勵界限的許多有價證券,在利益面前,哪個人願意放棄?不僅不放棄,而且為了追逐它,不惜採取種種卑劣手段,直至將職稱制度扭曲得面目全非。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郝志倫教授認為,目前教授職稱的最大弊端是:沒有按專業評定。比如說,思政專業的教授可以帶其他專業的研究生。這是掛羊頭賣狗肉。有些專業的教授學術很差,但他們所享受的待遇卻和其他教授一樣。

有人在談及現行職稱評定製度時,曾一口氣列舉了其十大弊端:

1.每年耗費了知識分子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許多沒有實際價值,基本屬於形式主義的評審規則;

2.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產生的矛盾;

3.養肥了一批掌握職評實權的貪官;

4.在本應比較純潔高尚的知識界造成了嚴重的學術腐敗現象;

5.成為假文憑、假學位泛濫的重要根源;

6.成為一大批缺乏真才實學的庸人懶人熬夠年頭以後的護身符、功勞簿;

7.造就了一批假冒偽劣的高職稱分子,使得職稱水分大增、明顯貶值;

8.使得一些學術刊物的騙輯從本來為人幕後做嫁衣的角色,成為在自己掌管的一片學術園地里呼風喚雨的實權派人物;

9.養活了一批學術水準低劣的刊物,提供了創收的源泉;

10.製造了一大堆寫完了就沒幾個人看的學術垃圾。

這十大「罪狀」,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職稱制度引發的不良社會後果。由此,足以證明職稱制度的不盡合理之處。那麼,本文所說的該項制度之庠,究竟「庠」在何處呢?至此,已經基本上有了答案。

首先,「庠」在一個「名」上。就個人而言,職稱的確是身外之物。人們追求它,說穿了圖的無非是個名。我有這么多的成果,給我一個和成果相匹配的稱號,合情合理。當然,假如世界上一直沒有職稱這項發明,也許許多人的煩惱早已盪然無存。至少,焦連偉生前不必為此焦慮不已。然而,在一個信息、資源共享的時代,許多人的對職稱的觀點是「你有我也得有」。於是乎,職稱評定開始成了某種角逐某種競技。不久前,某市委黨校一女教師,因嫉妒同事和他人合寫文章,竟然舉報同事「剽竊」。最終雖然真相大白,但被陷害者的名譽卻受到了侵害。為了職稱方面的一個「名」,人世間究竟上演了多少出台上握手稱同志,台下用腳使絆子的丑劇!

其次,「庠」在一個「利」上。如果將職稱中包含的「利」的成分完全剝離出去,相信職稱很快就會成為「黃臉婆」,願意搭理的不多,更不用說為之「爭風吃醋」了。職稱和工資、獎金、住房、子女上學、配偶工作安排、升遷乃至科研經費密不可分,此等沉甸甸的「含金量」,縱使再清心寡慾者,怕是也要動心的,何況那些尚未遠離世俗的凡夫俗子,怎能不受到職稱的誘惑,為之不惜代價呢?

再次,「庠」在一個「濫」上。嚴肅的制度,拒絕「濫」字。平心而論,我們設置的職稱評定製度,無論從系列上還是從名稱上,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當然,眼花繚亂的同時,職稱的絕對數量多到幾近泛濫的地步。職稱成了「糧票」,每個單位都可以按時領到。如何分配,就看單位內部怎樣處理了。不是因崗設職稱,而是採取計劃經濟時代的計劃名額供給,這種「生產」辦法,怎能不造成職稱泛濫成災的局面?「教授滿街走,講師多如狗」的民謠早已為此作了很好的注腳。

此外,「庠」在一個「級」上。現行職稱制度存在著等級制度,只能一級一級地往上爬台階,想越級幾乎不大可能。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多麼出類拔萃的人,想直接從助教當上副教授,等於痴人說夢。這種無視個人能力、貢獻的評定製度,嚴重損害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費。

最後,「庠」在一個「腐」上。通常,人們總以為反腐敗只是政界的事,孰知,學界的腐敗現象,一點也不亞於政界。目前,職稱制度之所以倍受非議,很大程度上和職稱評定中的腐敗有關。評定時的暗箱操作,導致了職稱評審的歪風邪氣,最終也使這項制度的可信性受到威脅。

他山之石

針對現在的職稱制度,讓不少有識之士非常羨慕以往的職稱制度。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的郝志倫教授告訴筆者,以前,北大和清華在職稱聘任方面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只要校長認為哪個人具備教授資格,就有權直接頒發聘書。像國學大師陳寅恪,由梁啟超先生向清華大學當時的曹校長推薦。曹校長得知陳的學位只是學士,而清華的教授一般都是博士,不願聘任。梁啟超說,我也沒有博士學位,不照樣是教授嗎?後來,曹校長聘陳寅恪為教授,陳很快成為清華校園內大名鼎鼎的大學者。倘若擱在現在,恐怕陳寅恪到退休也混不到教授職稱。還有魯迅,只是個大專學歷,到北大不照樣直接當教授?但魯迅到別的地方教書,人家只聘他當講師。這說明,當時的職稱僅在單位內有效,不是現在的「全國通用糧票」。

郝志倫教授認為,在國外,一般都是由高校自己評定,在這個學校可能是教授,到另外一個學校可能就只是副教授,沒聽說有由國家出面評聘的。研究員,在國外也不是職稱,香港亦如是。

奧地利駐華外交官約瑟夫?斯托金說:「在奧地利,除了必須使用外語的工作,沒有要求升職前必須通過外語關之類的硬性規定。」

文志傳先生在其2003年4月14日發表的《職稱改革要在革除積弊上動手術》一文中,曾舉了一個美國政壇名人的例子。

人所共知,基辛格是博士,其實也具有教授資格??出任美國國務卿之前,他在哈佛任教授。人們之所以稱博士而不稱教授,是因為博士是學位而教授是職務。基辛格出任國務卿,按規定辭去教授職務,因為離開了教授崗位,就不能再有教授的職務。但是他所具有的教授資格依然有效,從國務卿卸任後如果有學校聘,依然可以當教授。他曾經打算回哈佛大學,但是提出不授課的要求,被哈佛拒絕了,因為哈佛不需要不授課的教授。

何去何從

職稱制度遭到這么多的非議,不覺令人發出職稱制度向何處去、其出路在哪裡的疑問。

去年,吳三博先生曾撰寫《職稱也該退出歷史舞台了》的文章,以「職稱制度已經與市場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背離」為由,主張讓職稱「退休」。

當然,持這種觀點的絕非吳先生一人。不過,盡管職稱制度存在諸多弊端,但是不是它已經到了「罪不可赦」的地步,一定要從肉體上消滅它呢?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郝志倫教授反對取消職稱制度。他認為,當代大學肯定是要有職稱的,取消職稱制度只能是因噎廢食。現在的職稱含金量確實降低了,現在急需做的工作是改革這項制度而非取消它。

人事科學研究院的副研究員李建鍾博士正在進行一項與職稱問題有關的研究課題。他提出,職稱外語考試應該引進外語水平證書互認機制。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也在不斷進行職稱制度方面的改革探索。2001年5月,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圍內停止各類專業技術職稱評審,代之以崗位競聘;北京市簡化職稱評聘程序,包括延長職稱外語等級考試合格證有效期、減少計算機應用水平(能力)考試模塊、取消調入本市單位人員的職稱認定、簡化專業技術人員轉換系列手續等;江蘇省規定今後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不再成為所有人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的先決條件,而作為評審條件之一,由評委會根據實際要求掌握。

改革現行的職稱制度,根子不在於取消還是保留外語和計算機考試,而在於從制度的層面予以修正。熟悉職稱評審制度的人都明白,時下我們的職稱制度沿用的是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首腦負責制。也就是說,在職稱評定問題上,單位的行政領導無權直接聘任,要受同級黨組織的領導。其實,職稱屬於純技術職務方面的事務,沒必要有太多的婆婆挑選「兒媳」。今後,職稱制度要想走出飽受非議的泥沼,重新回到傳統的直接聘任的道路上,還職稱一個本色。

一點曙光

今年1月,筆者在廣西大學逗留期間,聽說法學院從美國引進一個年僅25歲的歸國博士,該校直接聘任他為教授,此舉在廣西大學引起不小的震動。

2月19日的《南國早報》報道了此事:最近,廣西壯族自治區2004年職稱評定揭曉。年僅25歲的廣西大學教師張鴻巍博士因學術成果豐碩而破格晉升為大學教授。

張鴻巍今天獲得的職稱,應該是今後中國職稱制度改革的一個標本,職稱這頂桂冠戴到誰的頭上,不是看他的學位、工作年限、論文數量以及是否通過了職稱考試,而是用成果說話。惟有如此,才是職稱問題上的實事求是。否則,就是形式主義,教條主義。

B. 800元錢在1982年是什麼概念

我舅舅結婚沒有買房子,剛花八百元。在當時還富裕戶呢!

八三年左右,我家建了三間平房,買的舊鋼筋一角錢一斤,大部分勞力都是自己動手,只買了幾百元錢的材料。

800元,在82年是一筆巨款。

記得當時省重點高中的講師(中級職稱,當時一所高中僅有十人左右有這樣的待遇)一月的工資是47元,當時屬於縣城的高收入群體了,800元相當於這樣的老師16個月的工資,大體上相當於現在12.8萬元現金,也就是一輛中檔轎車。

當時一個高中生,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15元左右(中上等收入家庭),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800元相當於一個高中生4-5年的生活費。

當時一個農民出外打工,比較重的體力活一天1-2元,800元相當於農民工500天重體力勞動的報酬。

當時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孩子結婚200元就夠了,800元相當於四個孩子結婚的費用。

在當時,親友之間借錢,一般是借10-20元,800元,足夠五十個人借錢。

因此無論怎麼說,當時800元都是一筆巨款。

四口之家一年非常寬裕所有生活費用。

現在的年輕人,對上個世紀國家和家庭的貧窮沒有認識,也沒有概念。

坦率地說,不要說普通百姓,就連當時的的天之驕子——大學生,畢業時的工資,西安市是每月48元。

1982年,工作十多年的我,工資為65元。在基層工作十多年的我,省吃儉用,僅積攢了幾百元錢。因此,800元錢在當時是天文數字,一般家庭是承受不起的。

說實在話,當時的物價確實很便宜。一碗陽春面8分或1角錢,一碗豆付腦5分、1角錢。但工資很低,學徒工每月18元。我57元的工資,和縣公安局、法院領導一樣多,單位的同志說我是地主、富農,幾次調工資就不投我,致我十幾年沒有漲過工資。

站在同事的立場,工齡比我長,但初中小學程度的他們,工資只有三十幾元錢,當然有意見。

總之,那時,我們國家站起來不久,一切都在摸索起步階段。從公務員到普通員工,都是講拼博,講奉獻,勒緊褲腰帶戰天斗地,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命運。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我們國家已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初步繁榮富強。你們生逢好時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你們吃水不忘挖井人,珍惜現在,珍惜擁有,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

看到這個問答,想說說800元錢在1982年是一個什麼概念?

往事如煙,一個小小的問題,讓思緒回到從前。1982年我中專畢業,分配到東北工作。我記得我的實習工資36元,加上其他補貼每個月工資是55.88元。

一個月工資買不起一張回家的火車票(海拉爾––―呼和浩特59.5元)

那個時候媽媽還在上班,每個月工資記憶中是46元,1985年退休,退休金每個月65元。

我記得給媽媽算過一筆帳,從1958年參加工作到1985年退休,工資不到2萬元。

我父親是在1982年年初病故的,生前他每個月工資54元。

在我記憶中,在工人家庭長大的我們(兄妹三人),平均每個月每個人的生活費20元,在當時算好家庭了。

而我周圍的孩子們,許多家庭的生話都比較困難,平均生活費不足5元。

出生在60-70年代的孩子,許多孩子因家庭困難,每學期2元的學費都拖很久才交。學校組織看電影,1角、2角的電影票錢都掏不起。

那時候一本1元錢的新華字典,許多同學都買不起。

我啰啰嗦嗦談了一大堆,就想說,當時的800元,真的是很大一筆錢。

我們應該感謝偉人鄧小平,在深圳「畫了一個圈」,第一個經濟特區在深圳誕生,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的路。

今天國家又在深圳「畫一個圈」,未來深圳竟然會變成這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又將走向何方,讓我們共同期待……

@揮灑積蓄已久的 情感 謝謝大家的關注

導語:800元錢在1982年是個天大的概念,是年輕人想不到的概念,是物質消費水平和現代不一樣的概念。

舉例說明一:那時候豬肉2元一斤,此刻豬肉30一斤,按照當時物價計算800元能買400斤豬肉,也就是兩頭豬了;此刻800元能買30斤豬肉了,也可以哈!

舉例說明二:八二年人工日工資,一般地區每天20元吧,800元就是一個工人一個多月的工資吧,此刻工人工資不是平均每月8000元了嗎?30多年後的今天,向10倍基本合理!

舉例說明三:那時房子估計200元每平,和如今的平均2萬左右每平,肯定不能同日而語!要是那時起存38年銀行,估計此刻你會瘋掉,因為物價騰飛了,若是買了原始股估計您發財了……

結語: 社會 大發展,經濟大騰飛,存錢不如消費哦,錢是王八蛋,沒了怎再賺。保持身體 健康 ,保持良好心態,有足夠的現金流,你就不會慌!千萬不要盲目去做對比,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哦!

800元錢在1982年是什麼概念?

1982年是改革開放初期,在此之前讀大學學費和生活費是免費的。那時800元是什麼水平呢?舉個例子那時大學生工資只有47~53元錢,15年工齡工人工資36~41元,縣長14級幹部不到150元。農村一棟3間磚瓦房可賣800~1000元錢。你父親要讀大學必須賣掉自己的住房。那時正值改革初期,農村剛分田到戶,農民主要還靠種田維持生活,是沒有掙錢的門路的。除非自己宅基地有大片樹木,竹園賣出錢來,800元錢要賣多少棵大樹,多大一片竹林。要想農民手中有800元現金確實不容易。當時從農村到城市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結婚最少得1000元左右,很多農村讀書出來參加工作的只有賣掉祖宅,一座宅子只能供一個農村融入城市的年輕人結婚之用。當然如果要剛從農村走出讀大學是不可能賣掉房子的,因為還有父母兄妹要居往生話呀!所以只有放棄讀書的機會,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農村條件好了,年輕人都可進城打工或做生意。家家都有不菲的收入。如果說哪家孩子考上大學了要拿8萬元錢讀書,一般家庭都可以承擔。特殊困難家庭政府也有貸款讀書政策, 社會 上也有愛心人士幫扶,因貧困輟學的極少。這都說明國家富了給貧困學子帶來了福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一定要珍惜。

一哥「俗眼看 社會 」之——

此事有點不靠譜

或許老人有其他難言之隱,比如考砸了、頂替了或是成份過高、政審等問題,肯定不是錢的事,尤其是800元。

其一,89年,100元送我上大學。那年我考上了鄭州大學 歷史 系,因為奶奶和父親都得了病,家裡窮的快揭不開鍋了,我去上學時是鄉親們給我湊的100元,學費76元(畢業時退了),書本可以到圖書館借,除了轉商品糧戶口繳了兩袋玉米換成糧票外,其他費用沒有了,學校每月補糧票29.8斤(後來漲到35斤),不夠吃可以找女生,不過要喊姐的。一個月補助19元左右吧,基本上餓不住。師范、體肓類還要高點。

其二、93年多少工資我是參加工作後才知道的,我93年到縣供銷合作社工作,那時大學畢業為行政22級,本科實習期72元,第二年108元,單位工資最高的一位享受副縣級的副書記280元,這個我記的很清楚,因為還要省錢養家,當然我在單位是報工資的辦事員啊。

其三、至於82年,我印象不太深,只記得那年上學躲雨時在機井房撿了2毛錢(4個5分的硬殼),吃了好幾天菜,不再開水就饃了,至今回憶起來還感謝那對在機井房偷情的男女,因為除了錢之外還有……那些年生產隊過節割肉好像都是六七毛錢一斤吧。其他記憶不多了。

真的或許老人另有隱情吧。

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生的月工資是56元。800元錢,差不多相當於大學畢業生一年半的工資。

1982年,老家的三間房子被賣掉了。三店房子共賣了1500元。差不多是500元錢一間房子。

1982年,這里的白面是0.185元1斤。800元錢,大約可以買4000多斤白面。豬肉是0.9元1斤。大約可以買900斤豬肉。

1982年,這個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每個月12元。 大約可以供養60多個人一個月的生活。

當時人們的工資低,物價也低。每月五六十元工資,就可以養活全家四五口人。

但是,有一點還要提出疑問。因為當時大學生考入之後,基本上可以不用家裡出錢供養。困難學生都有助學金。當時的助學金,好一點的大學,在25元一個月左右。除去吃飯,還能結余幾元錢。所以,上大學並沒有必須一次性交800元這個說法,是不是哪裡誤會了?

C. 鄭州大學副教授退休工資

平均11599元一個月。
鄭州大學副教授工資待遇,在職朋職業圈上已有4位圈友現身分享:副教授平均工資為11599元/月,其中33%的工資收入位於區間6000-9000元/月,33%的工資收入位於區間12000-15000元/月。
據分享數據統計,鄭州大學副教授平均年終獎為20833元。
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男性為60周歲(教授級高工65周歲);女性為55周歲(教授級高工60周歲)。

D. 百家講壇的講師有那些

《百家講壇》受歡迎的講師有易中天、曾仕強、於丹、紀連海、錢文忠等等、

1、易中天

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漢族,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

(4)鄭州大學副教授退休金擴展閱讀: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 網路

E. 鄭州高校,大學教師的待遇如何 基本上工資多少

鄭州大學的待遇,講師8-10萬,副教授12-16萬,教授保底19萬,以上依據個人情況略有差異 (以上是基本工資,超工作量和科研獎勵不封頂,多勞多得)。

熱點內容
大學錄取專業調劑 發布:2025-01-17 04:32:11 瀏覽:373
大學生個人簡歷英文版 發布:2025-01-17 04:22:51 瀏覽:382
家長對大學生的期望 發布:2025-01-17 04:22:48 瀏覽:323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呼吸內科 發布:2025-01-17 04:20:45 瀏覽:839
怎麼做個大學教授 發布:2025-01-17 04:12:18 瀏覽:790
遼寧大學農學專業 發布:2025-01-17 04:12:11 瀏覽:907
2017大學生美術比賽 發布:2025-01-17 04:10:01 瀏覽:207
廣西大學研究生貸款 發布:2025-01-17 04:01:14 瀏覽:434
大學教授誰說書比較好 發布:2025-01-17 03:49:32 瀏覽:126
2003同濟大學博士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5-01-17 03:48:16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