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王能教授
『壹』 醫學生論文致謝
醫學生論文致謝(精選5篇)
論文致謝詞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表示尊重所有合作者的勞動,它有利於促進形成相互幫助的社會風氣。致謝提供的信息對讀者判斷論文的寫作過程和價值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下面和我一起來看醫學生論文致謝(精選5篇),希望有所幫助。
醫學生論文致謝 篇1
不知不覺又是凌晨一點,論文還沒有最後定稿,漫漫修改之路還需繼續努力,也許是主體內容基本寫完,此刻有些小勝利的感覺,突然有很多感慨,信手拈來以作致謝。回想四年的緊張充實學習過程,收獲很多。
首先,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王研究員。回想當初要考導師的研究生時,非常忐忑,作為情報界的大專家能否收我這個理工科背景沒經過深入情報訓練的學生為徒呢?王老師在學界是出了名的治學嚴謹,我能否順利畢業呢?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傾心於導師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觀點。當知道被錄取時還是很興奮的,可以從導師那裡得到好多想法了!在以後的每次與學生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都體會到了導師的睿智和一語點破之功。每次交流,都讓學生在做人、做事、育人和生活小事中受益良多。感謝導師在整個博士課題研究過程中的耐心指導和建議,感謝導師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給予的幫助和關懷。導師敏銳的思維、嚴謹的治學態度、忘我的科研精神、誠摯謙遜和仁愛善良的品格對我影響頗深,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感謝雷研究員、刁研究員、趙研究員、王研究員和樓副研究員在課題開題和中期考核中給予的指導和幫助,感謝他們為課題研究提出的寶貴意見。
感謝劉副研究員在課題研究中的幫助。感謝吳副研究員給予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
感謝我所在的醫學圖書館陳館長和張政委,感謝兩位領導大力支持我的博士學習,尤其是在論文撰寫階段,讓我能夠拋開工作上的瑣事,全力以赴完成論文。感謝我所在的信息服務部何瑋主任,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有時沒能顧及工作,感謝他的理解和支持,感謝部門老師給予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
感謝我的父母,感謝我的兩個哥哥,他們在生活上給予我很大支持。感謝我的愛人,感謝他全力支持我的學業,特別感謝我的公婆,給予我無私的幫助和關心,為我們小家庭付出很多。感謝可愛懂事的李小朋友,雖然帶你比較辛苦,但因為有你,我的生活才更多姿多彩,才會變得更勇敢更有擔當。
最後感謝所有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幫助過我而無法一一列舉姓名的人,感謝你們默默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醫學生論文致謝 篇2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三年的時間匆匆而過。在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進行博士學位的攻讀過程中,深深的體會到了母校厚重的學風及濃郁的科研氛圍。在畢業論文即將完成的時刻,回首前塵,往事歷歷,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我首先感謝我的老師王教授,是王老師將我從一個氣象學的門外漢領進了氣象科研的大門。王老師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將我本身所學習的計算機學科和醫學氣象學相結合。王老師總是能對我的文章的不足之處進行不厭其煩的指導,您提出的方案猶如黑夜中指路的明燈。無論是在工作和學習中,王老師以他廣博的知識、嚴謹求實的治學之道、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還要感謝和藹可親的尚老師,他為我解答在氣象學學習及研究中遇到的許多問題。
深深感謝我的好友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董老師,你在專業方面的素養令我敬佩,在論文上給我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在一起討論問題的那些日日夜夜令我終身難忘。由衷的感謝師姐師兄師妹,你們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和幫助,給了我莫大的鼓舞。
感謝養育我的父母,在三十七年的人生路上,是你們無私的愛一直陪伴著我令我能夠安心的完成學業;感謝我的妻子,在我繁忙的學習及工作中是你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令我沒有後顧之憂;感謝我的寶寶,是你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每當看到你,繁重的學習及工作壓力便盪然無存。
感謝所有支持及幫助過我的朋友,我愛你們。
醫學生論文致謝 篇3
遵從內心的執著追求,憑借身邊的眾多推力,我開始了博士學習生涯。期間的學習與積累,經歷了無數波折,無論是最初面對研究課題的懵懂彷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挫敗灰心,還是理清思路時的激動興奮,以及思想碰撞後的豁然開朗,都伴隨著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家人和朋友的關注,也是這些成就了我學術的進步與品格的提升。謹以感恩之心記述如下:
感謝導師陳維毅教授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我的指導與幫助。導師淵博的專業知識、實事求是的治學思想、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的進取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時刻激勵著我以努力求真的態度面對研究課題,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思考整個研究過程。從發表期刊論文,到博士論文的撰寫,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老師對我用心良苦的幫助和指導。
師從楊教授,也許是我一生的幸運。先生的品格與學識之魅力,學高與身正之師范,著實讓我領略了一個大師的風采。先生的善良與智慧引導我不斷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其淵博的學識與開闊的視野引導我排除萬難,勇敢前進。從對論文的整體架構,到研究選題、思路明晰、資料篩選、結果分析等環節的具體指導,無不滲透著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不懈追求的學術精神,用自己的點滴詮釋著「導師」的含義。
感謝研究所樹教授對我無私的幫助,樹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學生無私的幫助,無數次讓我內心為之一震。每一次遇到困難,每一次面對尷尬,老師都會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這促使我必須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之意。
感謝研究所趙老師對我的幫助,趙老師朴實的工作作風讓我深深為之感動。他憑著無私的態度支持著研究所每一位老師的工作,用其愛心和責任心支持著研究所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這種默默無聞的支持成就了無數成功與喜悅,這種贈人玫瑰的工作情結本就是一朵艷麗的玫瑰,伴隨我們快樂地完成自己的學業。
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我的研究所安所長,李教授、路教授、劉副教授、王副教授等全體老師,老師們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協作攻關的精神鼓舞著我,讓我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在研究工作中不斷歷練和提升自己。
真誠地感謝師弟師妹們對我的幫助,你們的勇往直前與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每一次與你們的交流都是我心靈的沐浴,給了我前進的勇氣和動力,讓我可以從容地面對各種挑戰。
感謝我的父母,以一種最純潔的愛滋養和歷練著我,幫助我擦乾眼淚,教我用愛與智慧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一切。
感謝我的愛人,善良與智慧鑄成其朴實無華的人品,刻苦、耐心與堅毅幫助其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其身邊的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呵護著我,讓我在每次跌倒後都會感受到一雙臂膀厚實的扶持。
感謝我的孩子,每一次感到沮喪和無助時,都會看到孩子純真的笑容與真心的安慰,是其善良與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激勵我勇敢而快樂地面對生活揚帆起航。
謹以此文獻給支持和幫助我的老師、親人和朋友!
醫學生論文致謝 篇4
光陰荏苒,轉眼八年,不知不覺來到畢業時節。回首在華中科技大學這八年學習和成長時光,情景往事,歷歷在目,有追求夢想的虔誠執著,有追趕目標時的通宵達旦,有面對困難時的堅忍不屈,有初次嘗試時的新奇,有滿懷收獲時的喜悅,當然也有迷惘無奈時的痛苦,也有錯過失去時的遺憾。自八年前踏入學府校門到即將離別,從化學繫到第一臨床學院,從武昌新屋熊到漢口航空路,一路走來,心中感概萬千,有那麼多關心、指導和幫助過我的人,有那麼多值得我尊敬和感謝的人,認識他們是我一生的財富。
首先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沒有您們含辛茹苦為我創造條件,沒有您們在背後默默支持我,沒有您們一如既往的相信我和鼓勵我,就不會有我的今天。感謝我的恩師劉承雲教授在我進老年病科一年半的時間里,給予我的關心、指導、信任和幫助。劉承雲教授高尚的醫德醫風,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平易近人、謙和低調、耐心負責、嚴謹務實的為人處事品格永遠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感謝母校華中科技大學,是您給予了我們八年制最一流的學習的平台、師資條件,更重要的是您給我們「華中科技大學學子」品牌和自信。感謝化學系、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及武漢協和醫院的老師們,是您們傳授我知識,教授我技能。感謝我的輔導員朱雪琴老師,周覺民老師,劉亞玲教授對我的關心和輔導。感謝我臨床見習和實習的指導老師,他們是內分泌科吳漢妮教授,心內科廖玉華教授,消化內科陳婕教授,胃腸外科劉俊教授,兒科金潤銘教授,老年病科王朝暉教授、柯琴梅教授。
感謝協和醫院老年病科彭雯教授、戚本玲教授、何平教授、劉通順教授,桂慧華老師、戴紅梅老師、陳麗霞老師等為我科室學習提供的幫助。感謝陳星霖師姐、雷映紅師姐、左培媛師姐、劉雨薇師姐在科研設計、科研思維、數據處理方面的耐心指導和幫助。
感謝相處八年的室友彭明剛博士,李季博士和牛毅博士,感謝你們對我生活上的熱情照顧。最後,感謝參加我畢業答辯的各位評委,感謝您對我的點評和指導。
醫學生論文致謝 篇5
值此論文完成之際,首先向尊敬的導師王潔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時光如梭,轉眼三年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三年來,導師敏銳的思維、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果斷干練的作風、誠摯謙虛的品格和寬厚善良的處世方式,永遠值得我學習和效仿。導師在我的學業上尤其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給予了我許多教誨和指導,將使我終生受益。多年來,導師還在生活方面給予了我諸多慈母般的關懷和愛護,使我在感激之餘常常感到心有不安。我將更加努力,不辜負恩師的期望。
薛付忠副教授對本研究給予了大量的指導和鼓勵。薛教授勤奮的科研作風、與時俱進的科研精神和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真正體現了一位學者的風采。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山東省CDC的康殿民主任和王志強醫師,以及莒南縣和平邑縣CDC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給予的幫助和支持。同時,本研究的資料收集還得到了山東省CDC陳仁友、張曉菲、郭婕、范軼歐和袁群醫師以及本教研室孫林博士的幫助,在此一並感謝。
感謝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領導和老師在我學習期間給我的幫助和支持。
感謝本教研室老師和同學對我學習、生活上的幫助和關心。
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和弟弟,每當我在學業上受到挫折時,總能從他們那兒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我還要感謝一直支持我、關心我和照顧我的男友,在地圖測量、論文資料整理和圖像繪制過程中,他分擔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使我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最後,向所有關心我、愛護我和給予我幫助的所有人再一次致以誠摯的謝意!
;『貳』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名單
王鋒
張卓磊
陳朱琦
劉承美
劉宏芳
劉紅梅
邱於兵
譚必恩
唐翔鷹
王得麗
王宏
王帥
王艷
吳康兵
吳鈺周
尹國川
張國安
張敬東
張連斌
張天樂
鄭炎松
鍾芳銳
周興平
周志彬
朱錦濤
朱麗華
陳振宇
王芹
周軍
高中洪
甘泉
李忠安
李濤
劉紅梅
譚必恩
吳康兵
解孝林
薛志剛
朱錦濤
白榮獻
陳芳
付朝陽
馮文芳
郭巍
李海玲
李曼
魯登福
劉敏
劉鵬
梁麗芸
梅付名
莫婉玲
聶輝
彭海炎
彭紅
鄔勇奇
王華軍
肖軍武
王楠
趙雲斌
趙旭
『叄』 重慶大學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重慶大學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13位專家組成,他們分別來自中國工程院、長江學者項目以及多所知名高校。委員會結構嚴謹,旨在推動能源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以下為委員會成員介紹:
岑可法,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擔任主任職務。岑院士在能源利用技術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推動能源技術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
廖強,長江學者,重慶大學教授,擔任副主任職務。廖教授在能源技術研究方面有著突出貢獻,特別是在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方面,他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理論成果。
徐明厚,長江學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副主任職務。徐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見解,特別是在能源系統優化和能源轉化技術方面有顯著成就。
余達仁,長江學者,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委員職務。余教授在能源工程技術領域有廣泛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經驗,對於推動能源技術進步貢獻良多。
姚強,長江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委員職務。姚教授在能源系統設計與優化方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是能源技術領域的專家。
王如竹,長江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委員職務。王教授在能源轉換與節能技術領域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對能源技術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
何雅玲,長江學者,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委員職務。何教授在能源系統與節能技術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累,對推動能源技術進步有重要作用。
金保升,新世紀人才,東南大學教授,委員職務。金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創新思維,對推動能源技術發展有積極作用。
堯命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大學教授,委員職務。堯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深厚的學術積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推動能源技術進步有重要作用。
杜揚,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教授,委員職務。杜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實踐經歷,為推動能源技術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劉石,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委員職務。劉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對推動能源技術進步有重要影響。
高翔,浙江大學教授,委員職務。高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廣泛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推動能源技術發展有重要作用。
張力,重慶大學教授,委員職務。張教授在能源技術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對推動能源技術進步有重要影響。
『肆』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名單
王鋒
張卓磊
陳朱琦
劉承美
劉宏芳
劉紅梅
邱於兵
譚必恩
唐翔鷹
王得麗
王宏
王帥
王艷
吳康兵
吳鈺周
尹國川
張國安
張敬東
張連斌
張天樂
鄭炎松
鍾芳銳
周興平
周志彬
朱錦濤
朱麗華
陳振宇
王芹
周軍
高中洪
甘泉
李忠安
李濤
劉紅梅
譚必恩
吳康兵
解孝林
薛志剛
朱錦濤
白榮獻
陳芳
付朝陽
馮文芳
郭巍
李海玲
李曼
魯登福
劉敏
劉鵬
梁麗芸
梅付名
莫婉玲
聶輝
彭海炎
彭紅
鄔勇奇
王華軍
肖軍武
王楠
趙雲斌
趙旭
『伍』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發展歷程
在一個具有強大工科、醫科及理科的高等學府建設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科門類,確立明確而切實可行的學科建設方向是關鍵。因此,在本科組建之初,歷史研究所即在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的領導下確立了優先發展中國文化史、形成該校歷史學科優勢和特點的指導思想。圍繞這一學科建設方向,歷史學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近3年來,歷史學科在學校有關領導、各有關職能部門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有力扶持下,積極引進有關高級專門人才,注重名校名家弟子,注重德才兼備,注重不同的學術風格,成績顯著。近年引進的人才分別畢業或工作於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大都年富力強,具有較大的學術成就,並富有學術創新精神,為本學科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潛力與活力。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羅家祥教授,師承北京大學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教授,在兩宋政治史、學術文化史等學術領域具有獨到的研究,曾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年青基金等資助的研究項目多項;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雷家宏教授,在民俗史、地方史及家族制度史等研究領域成就斐然;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李傳印教授,受學於國內外知名學者瞿林東教授,在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建樹,他們均已成為該校歷史學科一個學科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此外,來自於武漢大學的劉金華博士,來自於華東師范大學的金學清博士,於武漢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李瓊等人,也都具有較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理論素養,將在未來的學科發展中顯示出鮮明的學術個性和學術實力。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歷史研究所將根據本學科發展需要,再引進3-5名在學術上有較大建樹的高級專門人才,並進一步整合和優化現有資源,從而使該校歷史學科具備一支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學術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在,該校歷史學科圍繞專門史(中國文化史)進行重點建設,並已取得令人矚目的可喜成績。
在專門史專業中,已形成三個明確的學科發展方向:
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
學術帶頭人李傳印教授。李傳印教授曾承擔或參與國務院特批項目《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古皖國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與政治關系及其現代啟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等重要課題的研究,《南北朝時期史學與政治》、《北朝譜學與北朝政治》是其見功之作。
兩宋學術文化史
學術帶頭人羅家祥教授。羅家祥教授在完成宋代政治史的有關研究之後,即轉向兩宋學術史的研究,先後承擔了《王氏新學與宋代社會》、《從新學到理論—11世紀後半至13世紀初年宋學主流的嬗遞》、《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課題,並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1項,其《北宋黨爭研究》、《北宋王氏新學的興衰及其理論價值》、《王氏新學的歷史命運及其內在原因》、等研究成果獲得學術界的好評。
中國民俗文化史
學術帶頭人雷家宏教授。雷家宏教授在宋遼金學術文化史、中國古代社會史、民俗文化史、地方史等方面均有較深的研究。作為史學工作者,還參與湖北省及武漢市區域經濟建設的一些重要活動,獻計獻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上述3個學術發展方向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該校歷史學科的建設,擴大了該校歷史學科的影響。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歷史學科將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和本學科的發展特點,加大建設力度,會有更大的起色。其基本目標是在歷史學科的8個二級學科中,再建設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兩個碩士學位點,力爭在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計劃於2007年著手進行專門史博士學位點的申報工作。 學科組建之後,十分注重科研工作,將此提到事關本學科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積極組織並大力鼓勵開展科研工作,大力鼓勵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的申報。
所獲成果
截至目前為止,本所已獲國家社科基金1項(羅家祥教授,《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 2人次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標課題的申報並獲批准(羅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1人次參加國務院重大研究課題1項(李傳印教授,《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1人次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李傳印教授,《中國歷史上腐敗與反腐敗研究》),1人次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李傳印教授,《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 1人次參加教育部組織的精品教材撰寫工作(羅家祥教授),武漢市資助的科研項目課題1項,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研究基金1項。在科研方面,已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23篇。這些科研活動的展開和成果的取得,已經顯現出本校本學科的優勢和特點,極大地擴大了本校歷史學科的影響。但是,在這樣一所以理工科著稱的高等學府,我們充分認識到,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特色,展示出歷史學科的人文價值,僅在本學科領域取得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投身各種教學活動,以科研工作帶動教學工作,實現歷史學科人文價值的創造性轉化。歷史學科現在的教學工作現分為兩個層次,即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和本校各院系本科生教學。
在本科教學工作方面
歷史學科自組建以來,即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學科優勢,積極投入該校本科教學工作,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羅家祥教授在投入研究生教育的同時,先後開設有「中國傳統文化專題」、「21世紀中國國學大師選介」、「中國通史」等課程;雷家宏教授先後開設有「中國歷史文化」、「家族制度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史專題」等課程;夏增民講師先後開設有「中國政治史」、 「中國人文傳統」、「中國歷史專題」等課程;李瓊講師先後開設有「中國抗日戰爭史」、「20世紀中國政治力量對比」等課程,這些課程具有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受到學校有關部門及廣大師生的歡迎。2003年引進的3位博士(其中含一位教授)也已全身心投入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如李傳印教授除承擔歷史專業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外,還為本科生新開「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傳統社會理想及其實踐」等課程,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此外,金學清博士和劉金華博士也開設了具有歷史學特色的公選課。此外,其它一些歷史學科的課程也正在組織和建設中。截至現在為止,歷史研究所已先後為全校各院系本科生開設公選課16門。極大地豐富該校人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本學科將根據現有師資的專業方向,不斷調整、充實和提供具有歷史學特色的、適應該校特點的高質量的課程,為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做出貢獻。
在研究生教學工作方面
歷史學科已形成完備的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和管理體系,組織和建設了「中國古代思想史專題」、 「學術思想史研究方法」、「兩宋史料學」、「兩宋政治史」、「兩宋學術文化史」、「史學理論與方法」、「魏晉南北朝史料學」、 「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中國民俗文化文獻學」、「中國民俗文化史專題」、「民間信仰與社會文化專題」等課程。現有師資力量已能充分滿足歷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學習需要。在2003年如期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2004年,本學科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將有較大的增長。歷史學科的一些教師還積極參與該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組織的人文講座和校內各類學術團體舉辦的學術講座。如2003年4月,羅家祥應該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邀以「胡適與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為題作學術演講;2003年12月,羅家祥教授應華中科技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之邀以「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為題作學術演講;2003年11月,雷家宏教授應該校歷史文化協會之邀以「家族制度與中國文化的幾個問題」為題作學術演講,這些活動均受到學生的好評和歡迎。 近3年來,為建立該校歷史學科的學術地位,擴大該校歷史學科的影響,歷史研究所積極以各種方式組織進行學術交流,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國外學術界,歷史研究所與國外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系。如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歷史系、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歷史系等院校的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建立了學術交流渠道,為該校歷史學科走上國際學術舞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今年3月,劉金華博士將代表該校歷史學科應邀赴香港合作進行學術研究。在國內學術界,歷史研究所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積極組織參與各類重要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努力提高該校這一新興學科的影響。努力進行對外學術交流。近兩年來,本所已有5人次參加了高水準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曾先後邀請歷史學專業的專家學者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作過4次學術講座,已與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建立了各種學術交流和學術互訪關系。此外,羅家祥教授代表該校歷史學科幾次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歷史學科系主任聯席會議,大力宣傳該校舉辦文科的宏大構想,大力宣傳該校歷史學科建設的思路。年是本學科在國內學術交流方面較頻繁的一年。3月,歷史研究所張豈之教授、羅家祥教授應邀參加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武漢舉行的座談會;5月,雷家宏教授應邀參加由《楚天金報》和東湖管理局舉行的「東湖與西湖的對話」學術討論會;9月,配合該校校慶,歷史研究所舉行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系列學術報告會;10月,該校歷史研究所羅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參加在武漢大學舉行的關於東湖人文景觀建設與歷史文化學術座談會,為地方經濟建設獻計獻策;10月,李傳印教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新中國的史學成就與中外史學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11月,夏增民老師應邀參加廣州考古發現的「南越國遺跡」學術討論會,並提交論文《由廣州南越王墓所見文化遺存透視嶺南文化變遷》;11月,雷家宏教授應邀參加《楚天金報》、東湖管理局、湖北省旅遊協會舉辦的「東湖十景」評審會;12月,歷史研究所邀請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瑞明教授來該校作學術講座;12月,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等科研院系30餘位專家學者應邀來該校歷史研究所參加歷史學科建設與發展座談會。本學科所有教師同心同德、精誠團結,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為本校及本校歷史學科贏得了榮譽,也為本校本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拓展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