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解教授肥西人
❶ 楊武之的人物生平
楊武之,安徽鳳陽人。
1896年4月14日 出生於安徽合肥(今屬肥西縣)。
1914年 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二中學。
1914—1918年 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預科和數學系本科。
1918—1922年 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學及安徽省安慶中學教師。
1923—1928年 赴美國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28—1929年 任廈門大學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37—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49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50—1952年 任同濟大學教授。
1950—1973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1973年5月12日 在上海逝世。 楊武之的父親楊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書。後來去天津,在段芝貴的幕府中司「筆札」,做類似文書之類的事。1907年,因段芝貴失勢,回家賦閑。次年,想到沈陽去謀職,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楊武之的母親姓王,在他9歲時(1905)也早故。所以,楊邦盛夫婦對楊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楊邦瑞安排。
1914年,楊武之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學畢業。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為楊武之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預科,為期一年,後入數理部本科。規定修業3年,於1918年畢業。這一學歷,在當時的師范教育中屬於最高的層次,各地爭相聘用。最後,楊武之決心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擔任教員兼舍監(訓育主任)。年少氣盛的楊武之,在學校里施行嚴格的紀律,對一批紈絝子弟嚴加管束。學校規定,夜晚10時,關閉校門,使一批在外尋歡作樂而遲歸的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由此,一些不思上進的學生,對舍監楊武之大為不滿,以至尋釁鬧事,准備動武報復。鬧事之後,因學生家長袒護鬧事學生,企圖不了了之。楊武之遂憤而辭職,轉往安慶中學教書。這一事件對他刺激頗深,覺得一介書生,難以和腐敗的政府及土豪劣紳相周旋。楊武之因此萌生「科學救國」的意念,希望以出國留學,振興中華科學,發揚中華文明來改變中國的黑暗現實。在安慶教書期間,積極准備參加留學考試。楊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時即和同鄉羅竹全之女羅孟華訂親,並於1919年完婚。羅孟華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務。他們夫婦之間感情甚篤,終身不渝。1922年,長子楊振寧出生。楊武之的備考也到了緊張階段。 1923年春,楊武之順利地通過安徽省的公費出國留學考試。隨即離別妻子和未滿周歲的兒子,隻身赴美國留學。他先到美國西部的斯坦福大學讀了三個學季的大學課程,取得學士學位。然後於1924年秋天轉往芝加哥大學繼續攻讀。當時的芝加哥大學數學系已臻美國第一流水平,楊武之師從名家L.E.迪克森(Dickson),研究代數學和數論。1926年以《雙線性型的不變數》一文獲得碩士學位。兩年之後,又以《華林問題的各種推廣》,使楊武之成為中國因數論研究而成為博士的第一人。
1928年秋,楊武之學成歸國,先在廈門大學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華大學聘為數學系教授。此後,楊武之一直在清華大學(包括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到解放。1950年之後,留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數學教授。楊武之於1948年底,搭機從北平返回南京,轉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華大學沒有續聘楊武之,他遂留在上海,任同濟大學數學系教授。52年開始在復旦大學任教。50年代,他還在復旦大學講過幾門課,以後因患糖尿病,休養在家。
1957年,楊武之的長子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楊武之十分興奮。他曾於1957、1960和1964年三度去日內瓦小住,與楊振寧歡聚,也會見了在海外的故友和學生,如陳省身等。這幾次聚會,使楊振寧對新中國多了一些了解,直接影響他於1971年夏決定回大陸探親,楊振寧遂成為最早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外知名學者之一。 楊武之晚年身體很差,很少出門。他喜愛傳統文化,尤精圍棋。
1973年5月12日,楊武之在上海逝世。
❷ 鄧稼先與楊振寧的關系
楊振寧和鄧稼先兩家可謂世交。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祖籍安徽合肥,留美歸國後,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祖籍安徽懷寧,他專攻美術史,也曾在美國留學,被聘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合肥與懷寧本就相距不遠,又在千里之外同校供職,兩位教授備感親切,視為同鄉。他們兩家都住在清華園西院,相鄰而居,只有一牆之隔,關系相當密切。楊振寧生於1922年,是家中的老大。鄧稼先比楊振寧小兩歲,上面已有了兩個姐姐。他倆雖然不是親兄弟,卻因年齡相近,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稼先和振寧真正成為 朋友,是在上了中學以後。他倆先後考進崇德中學,這是一座英國人辦的教會學校。振寧早兩年進校,他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是個老師和同學都喜歡的「機靈鬼」。稼先也很聰明,但性格較為沉穩,待人忠實厚道,真誠可靠。這兩個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視對方身上的優點,並看做自己性格的補充。在課余時間,他們常常形影不離,或是趴在地上玩彈球,或是在牆邊以手代拍,摹仿壁球游戲,或是在一起談天說地老臘。兩人相處時,常常是振寧指手畫腳、口若懸河,稼先則是面帶微笑、洗耳恭聽。稼先的母親舐犢情深,時常做些可口的飯菜送到學校。每逢這時,他便叫來振寧一同享用。母親看著他們把食物吃光,再返回清華園。蘆溝橋事變,日本侵略者的槍炮聲打破了他們無憂無慮的學校生活,這對小友也被迫分離。楊武之舉家遷往昆明,楊振寧隨家南下。鄧以蟄因患肺結核咯血不止,只 留在清華,租了小房暫住。因為崇德中學是英國人所辦,日軍不敢貿然令其停學,所以稼先繼續讀了兩年,於1939年隨大姐鄧仲先也到了昆明。
二
北平淪陷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均遷往雲南昆明,於市郊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間,合並組建起西南聯合大學。這所抗戰期間名揚全國的高等學府,擁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和教授,可謂群英薈萃。楊振寧於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本科學習結束後又進修兩年碩士研究生課程,所以他總共讀了6年。鄧稼先於1941年到達昆明後,也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在校學習4年。這樣,他倆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學習。戰爭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給振寧和稼先造成更多的接觸機會。他倆相差三個年級,可是在野外躲避空襲的時談含州候,卻可以隨時相伴了。當初崇德中學的一對頑皮小友,這時已成為英姿勃發的年輕大學生,他們的關系依然水乳交融。振寧志懷主遠。談吐中常以天下為已任,同學們俏皮地稱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又因他頭腦聰明,反應敏捷,外號叫「楊大頭」。稼先為人朴實忠厚,和善可親,同學們親昵地稱呼他「鄧老憨」或Pure (英文純潔、純真之意)。西南聯大的學習生活,對振寧和稼先一生都很重要。他們學到了豐富的物理學知識,也錘煉了意志,增強了友誼。他們親身體驗到民族被蹂躪的痛苦,決心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將來對富強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
1945年抗戰勝利後,楊振寧報考公費留學生被錄取,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鄧稼先在西南聯大畢業後,隨校北上,在北京大學任物理助教。後來,鄧稼先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在赴美之前,他寫信徵求振寧的意見,到美國哪所大學就讀較為合適。振寧經過仔細斟酌,建議稼先到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進修。原因是,一來此校離芝加哥很近,兩人可以經常見面;二來普渡大學理工科水平很高,排在美國理工大學的前10名之內,而且收費低廉,經濟上易於保證。
稼先採納了振寧的建議。正 這時振寧的弟弟振平要去美國上大學,於是楊父將振平託付給稼先,二人結伴而行,於1948年同乘一船到達舊金山。稼先將振平送到芝加哥振寧處。然後到普渡大學就讀。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認識到核物理的重要性,它成了世界性的熱門學科。稼先和振寧不約而同地意識到,掌握 這門學問,是到達科學前沿的必經之路。兩人所選的專業都是理論物理,亞學科都是理論核物理,而且他們的博士論文也同屬原子核物理范圍。1949年暑假,稼先來到芝加哥,與振寧、振平團聚。三人同租了一間房子,一起遊玩、散步、聊天,同溫兒時的情景,探討學術上的問題。這是他們在美國時間最久、玩得最盡興的一次聚會。在振寧和稼先的家裡,至今仍保存著當時二人互相拍攝的照片。振寧已經取得博士學位,不久應聘去普林斯頓研究所工作。後來,他與在美國留學的杜聿明先生的女兒杜致禮結為伉儷含蔽,並在美國定居,從事理論物理的科學研究。稼先此時正在撰寫博士論文。早在西南聯大讀書期間,稼先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他有幾個要 的同學,都是地下黨員。
新中國誕生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後,鄧稼先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完成學業並取得博士學位,他沖破重重阻撓,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於8月29日就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在美國學習期間、振寧和稼先都是用兩年時間攻下了博士學位,他們都掌握了當時處於世界最前沿的理論核物理科學,為他們將來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❸ 楊振寧一生簡介
一、一生簡介:
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1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千個字。 他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
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將其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
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當選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二、楊振寧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於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後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拓展資料:
學術成果
1、相變理論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漂亮地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2年楊振寧和合作者發表了3篇有關相變的重要論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獨立完成的關於2維Isin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這是楊振寧做過的最冗長的計算。Ising模型是統計力學里最基本卻極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論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廣泛認識。1952年,楊振寧還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並發表了兩篇關於相變理論的論文。兩篇文章同時投稿和發表,發表後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 論文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現它的根的分布決定了狀態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於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這兩篇論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論文中的單位圓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數的零點位於某個復平面上的單位圓上。在統計力學和場論中,這個理論精品就像一個小而精緻的貝殼至今魅力不減。
2、玻色子多體問題
起源於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首先,他和黃克孫、Luttinger合作發表兩篇論文運槐,將贗勢法用到該領域。正友在寫好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之後等待實驗結果的那段時間,楊振寧和李政道用雙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確的基態能量修正,然後又和黃克孫、李政道用贗勢法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項,但當時無法得到實驗驗證。出乎他們的預料,近年來,這個修正項隨著冷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而得到了實驗證實。
3、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旁清友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 年,楊振寧發現 1 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 1967年,楊振寧還寫了一篇於翌年發表的文章,進一步探討了此問題的S 矩陣。 後來人們發現楊-Baxter 方程在數學和物理中都是極重要的方程,與扭結理論、辮子群、Hopf代數乃至弦理論都有密切的關系。楊振寧當年討論的1維費米子問題近年來在冷原子的實驗研究中顯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發明的嵌套Bethe假設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來解出了1維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後來成為高溫超導的很多理論研究的基礎。
4、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對稱性是物理學之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之一。從經典物理以及晶體結構,到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對稱性分析是物理學中的有力工具。楊振寧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 他往往能准確利用對稱性,用優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結果,並且突出本質和巧妙之處。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楊振寧被稱為"對稱之王(Lord of Symmetry)"。
5、1950年,楊振寧關於p0衰變的論文以及他和Tiomno 關於β衰變中相位因子的論文奠定了他在此領域中的領先地位。1956年,θ-τ之謎是粒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當時普遍討論宇稱是否可以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從θ-τ之謎這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走到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提出"宇稱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守恆,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許不守恆"的可能,將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變過程獨立出來,然後經具體計算,發現以前並沒有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他們更指出了好幾類弱相互作用關鍵性實驗,以測試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吳健雄於1956年夏決定做他們指出的幾類實驗中的一項關於60Co β衰變的實驗。次年1月,他領導的實驗組通過該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確實不守恆,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盪。因為這項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6、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預印本引起Oehme於1956年8月致信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軛(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這導致楊振寧、李政道和Oehme發表論文57e,討論P、C、T 各自不守恆之間的關系。此文對1964年CP不守恆的理論分析有決定性的作用。
7、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
1960年,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實驗信息,利用實驗物理學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楊振寧在理論上探討了高能中微子實驗的重要性。這是關於中微子實驗的第一個理論分析,引導出後來許多重要研究工作。
8、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
1964年,實驗上發現CP不守恆後,引發出眾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楊振寧和吳大峻沒有理會那些脫離實際的理論猜測,而作了CP不守恆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後來分析此類現象的唯象框架。這反映了楊振寧腳踏實地的作風,也明顯顯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