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工科教授賺錢嗎
1. 大學老師工資大概多少
大學老師一般年薪是8-15萬。
大學講師的工資基本上由四大塊組成:職務工資+津貼+課時費+補助。年輕的大學講師在剛參加工作時的工資並不高,一般在5000-7000元間浮動,隨著科研項目和相關教學活動的增多,大學講師年收入可達十萬左右。
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校開出的待遇不盡相同,但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通常而言,985高校對新晉教師的承諾年薪大多在15-20萬之間,並為其提供科研啟動經費、周轉房、子女入學等相關福利待遇。
而普通省屬高校的承諾年薪則大約在10-15萬,其中海歸博士的年薪要比國內博士畢業生的年薪高上一截。
(1)大學工科教授賺錢嗎擴展閱讀:
老師升職加薪注意事項
在大學講師的晉升過程中,學術成果占據了十分重要的部分,而教學年數、專業功底、教學質量、所研究領域在本校本院的不可替代性也都是在晉升中的參考因素。在學術組織中獲得晉升,既是對大學講師學術能力的肯定,也是大學講師自我實現的需要。另外,優秀教師、優秀論文、學者獎金等榮譽也是大學講師需要極力爭取的。
晉升的流程一般是先由本人提出滿足相關條件的申請材料,經學院內全體教授對申請人是否達到所申請職務水平進行廣泛討論,即所謂的「同行評議」,採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通過,再由校學術委員會和校長批准執行。
此外,大學講師還可向研究員的方向發展,就職於各大研究所,從事更加精專的學術或課題研究。
2. 一個工科大學教授一年的科研經費500萬,他自己可以賺多少
國內不清楚,但是美國一般一個教授申請的管外渠道的經費一半交給學校(大學提供版場地和研發的一部分權東西),自己能拿20%,剩下的30%才是額外的研發需要和發工資給你的研究生。所以如果你要能申請到500萬美金作為研發經費,你能堂堂正正的拿走10萬美金,但是這10萬美金是你這幾年研發的收入(學校發給你的工資除外),當然你每年還可以申請增加科研經費,只要嘴皮子利和PPT做的好。
3. 大學教授工資有多少
1. 通過實際接觸,我們發現大學教授和副教授的收入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與所在大學的層次和學科密切相關。
2. 例如,某中部省份的985高校經管類教授,他的年收入大約為12萬元。同時,他還擔任市直部門一把手的職務,年薪為18萬元。
3. 另一位給我們上課的副教授,他的年收入大約為7萬元。他曾提到,他在周末為某上市公司做了一天半的培訓,課酬為4500元,這幾乎相當於他一個月的工資。
4. 關於博士導師的收入,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的數字,但他每年都能成功申請到多個國家級課題,單個課題的經費都在30萬元以上。這使得他能夠承擔高昂的生活費用。
5. 有些教授在學校之外也有收入來源,例如,擔任獨立董事等職務。我們的一位副教授,現在已經晉升為教授,同時擔任3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
6. 對於博士同學來說,他們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在高校任教。雖然他們的去向各不相同,但收入差別不大。
7. 有一位同學留在了當地的省屬一本高校,據他說,他們學院的院長年收入大約為12萬元,教授大約為10萬元,副教授大約為6-7萬元。他自己現在是副教授,年收入在10多萬元。
8. 他的同學們的情況與他相似,只是沒有享受到學校集資建房的優惠。
9. 有趣的是,他結婚時,有一位副教授送給他的禮物是一張使用過的超市卡,這張卡原本價值500元,但這位副教授只打算送300元,因此卡里只剩下200元。
10. 這種情況說明,一些副教授由於學歷或科研能力的限制,只能依靠工資和上課課酬為生,生活壓力較大。
11. 相比之下,我碩士同學中那些去了三本院校的,現在基本上也是副教授,但年收入不超過6萬元。
12. 總的來說,大學教授的收入差異很大,這與所在大學的層次和學科有關。理工科教授往往有更大的財力,因為他們經常在外面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聯合研發,年收入可能達到上百萬。
13. 然而,大多數教授仍然是在一本或二本院校工作,主要職責是教學和科研,很難在外面兼職。曾經有一次,我所在的公司想要與一位教授合作申報一個課題,但因為不是985高校或財經院校,合作最終未能實現。
4. 大學老師為啥有錢
首當其沖當然是工資。
根據報告顯示, 985院校的老師人均年薪達81215元,高職院校人均年薪為49698元。就上面的數據看來,如果只靠工資的話,高校老師的收入實際上也不算什麼。
那麼是有其它一些「額外收入」啰?
其實這部分收入也並不是大家想不到的,一些大學教授作為其研究領域的技術權威、學術權威,是有諸如技術評審費、專業書籍出版的稿酬之類的收入的。當然,根據領域及專業度不同,這方面的收入也略有不同。
普通民眾真正想不到的高校老師高收入來源,其實在這個地方——
國家近幾年在大力鼓勵創新創業、並且十分注重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所以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助力實現產學研結合及其成果的轉化。
很多做科研的大學老師不僅在學校任教,還可能同時是某企業的老總,又或者在某些企業從事研發工作。
他們自己在校外利用企業的資源研發前沿的技術,將成果又帶回大學進行教學。在為企業帶來高額的利潤同時,又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帶動了技術的進步,他們獲得較高的收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當年武漢大學的教授張廷壁研發了卟啉鐵工業化生產的工藝後,以技術入股獲得了紅桃K集團10%的股份,在十多年前就實現了個人資產過億!
另外,國家有一些科研項目的研究經費也是非常高的,一些高新科技項目如晶元開發,或者物理類做量子或材料的研究經費也通常是幾十上百萬。
有能力的老師完全可以申請科研項目進行研發、再把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進行轉化。那麼,作為實際的研發人自然是可以共享其收益的。
另外對於一些工科學院的老師,還有一個方面也非常賺錢——那就是我們常見常見的科研成果之一:專利!
基本上在科研過程中,研發出的新技術,都會作為專利去申請。獲權之後,將其實施、轉讓或者許可也能獲取高額的利潤。
如今年三月,復旦大學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IDO抑制劑許可給美國HUYA(滬亞)公司。根據協議,滬亞將採用里程碑付款方式支付累計約6500萬美金。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發布《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這部分收益應該全部留歸學校所有。
而作為直接研發人員的高校老師,從中獲得獎勵也是理所當然的。比如,2015年4月向全社會徵集意見的《職務發明條例草案》裡面,就提出了將專利收益至少5%作為研發人員的獎勵的條款。
部分地方政府也頒布了相應的獎勵措施。如:2016年7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就規定:「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按不低於70%的比例劃歸成果完成人及其團隊所有,……」
如今,大家已經接受了歌星、影星高收入和企業高管年薪百萬的事實,卻不能接受高校教師也可以有高收入,這件事情確實值得思考。
我們一直在講中國是製造大國,政府也一直致力於將我國的經濟從傳統低技術勞動密集型轉型為高技術高附加值型經濟。但如果不尊重科技創新的基礎——人才,這個目標又怎麼能實現呢?
大家一直都在說中國留不住人才,中國人沒有創新。而高校老師的收入提高,恰恰是社會需要人才的表現。如果連高校老師收入高這個事實都不能接受,那又何必抱怨中國沒有創新呢?
5. 寧波大學的講師收入一年有幾萬老師生活得滋潤嗎
講師5-6萬(不包括助教)
副教授7-8萬(混得好的也有10萬左右,但一般是工科的比文科和經濟的多)
教授10萬以上(若有科研成倍翻,若擔任領導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