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錢仲聯教授
A. 錢仲聯人物簡介
錢仲聯先生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1986年,他被國家教委批准並評聘為首批指導國內訪問學者的導師。作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成員,錢先生曾擔任多項重要學術職務,如《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編委會副主任,以及《中華大典·文學典》、《全清詞》、《續修四庫全書》、《全宋詩》等多部重要文學典籍的顧問或編纂研究室顧問。同時,他還擔任了多個學術學會的顧問,包括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華詩詞學會和中國近代文學學會,以及中國韻文學會的副會長和名譽會長等。
錢先生在教學與研究領域貢獻卓著,尤其在明清詩文研究方面造詣深厚。他的學術著作豐富,如《鮑參軍集注》、《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劍南詩稿校注》等,都體現了他對古典文學的獨到見解。他主編的《清詩紀事》更是集眾人之力的力作,榮獲國家古籍整理評比和全國圖書學會一等獎,堪稱學術界的瑰寶。
錢先生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被收錄於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的《國際人物傳記辭典》,並自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然而,不幸的是,2003年12月4日中午,這位傑出的學者因病逝世,享年96歲,為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1)蘇州大學錢仲聯教授擴展閱讀
錢仲聯號夢苕,浙江湖州人,生於江蘇常熟。著名詩人、詞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國學大師。蘇州大學終身教授。 錢先生1926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館,先後任教於大夏大學、無錫國學專修館、南京中央大學、南京師范學院、江蘇師范學院(蘇州大學前身)、蘇州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先生被評聘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
B. 蘇州大學的知名校友
李濟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董事長。 許德珩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治活動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社會事業行政學系主任。 周谷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雷潔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政治活動家、社會學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趙朴初 全國政協副主席。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費孝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社會學家。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醫預科。 孫起孟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2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榮毅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江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 錢偉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馬寅初 經濟學家、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898年入上海中西書院。 金善寶 農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江南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 謝少文 微生物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21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高尚萌 病毒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胡經甫 昆蟲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劉承釗 動物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34年於東吳大學任教。 周同慶 光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江南大學教授。 談家楨 遺傳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2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陸志韋 語言學家、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13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顧翼東 化學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23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化學系。 錢俊瑞 經濟學家、中科院院士。1928年入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蘇元復 化學工程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化學系。 時鈞 化學工程學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29年保送東吳大學。 宋鴻釗 婦科腫瘤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汪菊淵 花卉園藝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東吳大學化學系。 陸寶麟 昆蟲學家、中科院生物學學部委員。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劉健康 魚類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馮新德 高分析化學家、中科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33年考入東吳大學。 欽俊德 昆蟲生理學家、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 郁銘芳 化纖製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潘君驊 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喬登江 核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任教。 陳子元 核農學家。蘇南蠶絲專科學校教授。 薛鳴球 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學家、中科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於江蘇師范學院。 宋大祥 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中科院院士。1953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生物系。 阮長耿 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述湯 化學家、材料學家、中科院院士。蘇州大學教授。 詹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 陳衍 近代詩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金松岑 詩人、教育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呂思勉 歷史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東吳大學教授。 黃人 文學家。東吳大學中文教授。 王寵惠 法學家,法學博士。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任教。 呂鳳子 書畫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學系主任,江蘇師范學院教授。 章太炎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東吳大學任教。 吳梅 詞曲學家。東吳大學教授。 顧維鈞 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上海中西書院畢業。 雷沛鴻 教育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梁漱溟 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郭紹虞 語言學家、文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 錢基博 國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務主任、教授。 許崇清 教育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俞頌華 著名新聞工作者。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兼新聞系主任。 洪深 戲劇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潘慎明 化學教育家。江蘇師范學院二級教授。 陳調甫 化工專家,化工實業家。蘇州東吳大學化學畢業,1917年獲碩士學位。 顧頡剛 歷史學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林語堂 文學家。東吳大學任教。 錢穆 國學家。1947年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 朱東潤 文學家。就讀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沈青來 數學家。江蘇師范學院二級教授、數學系主任。 童潤之 教育家。蘇州省立教育學院院長。 劉湛恩 教育家,滬江大學校長,191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醫預科,1938年4月7日被日偽特務暗殺。 周予同 經學家。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戈紹龍 耳鼻喉科專家。蘇州醫學院副院長、一級教授教授。 王遽常 中國哲學史家。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徐志摩 現代詩人散文家。東吳大學教授。 吳福楨 我國昆蟲學科和植物保護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農教系系主任、教授。 吳經熊 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 夏承燾 詞學家。國學專修學校教師。 盛振為 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 董渭川 社會教育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鄂森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務長。 梁實秋 文學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朱正元 物理教育學家。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主任、二級教授。 唐蘭 文字學家、歷史學家。1917年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王同觀 婦產科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二級教授。 端木愷 東吳大學行政法教授。台灣東吳大學董事長。 曹聚仁 作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程有慶 化學教育家。江蘇師范學院化學系主任、二級教授。 李一氓 外交家。在東吳大學求學期間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而肄業。 許幸之 畫家、影劇編導。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電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 史學家。東吳大學教授。 胡曲元 哲學家。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教授。 秦柳方 經濟學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楊兆龍 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劉雪庵 作曲家、音樂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倪征燠 法學家。聯合國際法院法官,二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東吳大學教授。 潘漢年 我黨歷史上隱蔽戰線、文化戰線和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就讀無錫國家專修學校。 吳其昌 歷史學家。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焦菊隱 著名導演。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李浩培 法學家。198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 張奎 寄生蟲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一級教授。 周有光 語言學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錢仲聯 國學家。1926年於無錫國學專修館畢業,蘇州大學教授。 陳汀聲 電影技術教育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任教。 楊絳 作家。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 陳白塵 戲劇家和電影劇作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柴德賡 史學教育家。江蘇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吳強 作家。早年就讀教育學院民眾教育系。 鄭君里 著名演員、導演。國立社教學院教授。 馬蔭良 著名新聞工作者。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 雲南省省長、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就讀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湯不器 組織胚胎學專家。蘇州醫學院學院二級教授。 陳明齋 外科學專家。蘇州醫學院教授。 周振甫 文學家。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徐遲 作家。就讀東吳大學。 吳大琨 經濟學家。東吳大學任教。 周孝謙 物理教育學家。江蘇師范學院二級教授、蘇州大學副校長。 陳王善繼 放射醫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一級教授、附屬第一院院長。 錢仁康 音樂學家、作曲家。江蘇師范學院任教。 蔣緯國 軍事學家,蔣介石次子。就讀東吳大學物理學院物理系。 饒宗頤 歷史學家,文學家。1943年至1945年任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教授。 陳務民 兒科學專家。蘇州醫學院二級教授。 許國璋 英語教育家。在東吳大學執教英語。 戴愛蓮 舞蹈藝術家。1942年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 陳悅書 血液病學專家、我國血液學專業奠基人之一,蘇州醫學院教授。 王紹堉 台灣東吳大學董事長。就讀於東吳大學。 馮其庸 文學家、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1948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畢業。 柯岩 作家、詩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戲劇系1948級學生。 林斤瀾 作家。1945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方漢奇 新聞學家。1950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范敬宜 新聞學家。1949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金庸 小說家。1946年入東吳大學法學院修習國際法。 楊鐵梁 香港高等學院首席大法官。就讀東吳大學法學院。 熊黛林 中國女演員、模特
C. 錢仲聯的生平事跡
先生以博聞強記、學富五車而著稱。除了天資聰穎與刻苦好學之外,家學淵源,雙親培養亦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其高祖以上皆務農,至曾祖錢孚威始讀書為秀才。錢先生之祖父錢振倫,字楞仙,是清朝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之婿,協辦大學士翁同龢的姐夫,道光十八年(1838)二甲進士,與三甲進士曾國藩為同年,曾任翰林院編修、四川鄉試正考官、國子監司業等職。因丁母憂回湖州,不再出仕,長期在揚州梅花書院、淮陰崇實書院任山長。錢振倫是晚清著名駢文家,曾從《全唐文》中選出駢文編纂成十大冊《唐文節抄》,自著有《示朴齋駢體文》,張之洞《書目答問》予以「今人《示朴齋駢體文》用唐法」之好評。錢振倫於詩學則曾注《鮑參軍集》,後來錢仲聯先生又著《鮑參軍補注》,祖孫同注一書,珠聯璧合,堪稱文壇佳話。錢先生之父錢滮,字幼楞,曾與錢玄同(錢先生之堂叔父)跟隨錢恂(錢先生之堂伯父)留學日本,亦很有出息,惜患病而中途回國。此前錢氏已移居常熟,錢先生正讀小學。錢父邊養病邊課子。錢先生每日放學之後,其父就嚴督錢先生抄讀祖父著作,抄完一部又一部,再反復抄。錢先生於古詩文亦由懵懂無知而逐漸領悟入門,打下深厚的根底。錢先生今日能寫出上乘古體詩與駢文,實得益於其父的嚴教。
錢先生的祖母翁端恩,字璇華,亦非一般女流,乃大學士翁心存之女、協辦大學士翁同龢之姐,擅長詩詞,乃一代才女。葉恭綽編《全清詞鈔》選入其《花閣詞》;徐世昌編著《晚晴詩匯》,亦入選其《花閣詩鈔》多首佳作。錢先生之母沈氏,乃清代著名詩人沈汝瑾之妹,雖不似其婆母那樣才華出眾,但亦熟悉唐詩、山歌、彈詞故事,時學吟唱,講述給四五歲的兒子聽。錢先生文學的啟蒙是在母親懷抱中完成的。他至今仍記得母親唱的吳歌:「米飯好吃田難種,鮮魚湯好喝網難扳。」亦記得母親吟詠的第一首唐詩是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那首名篇。錢母當時決不會想到,她是在為未來的大學者上了啟蒙第一課。
錢先生十四歲的時候詩就寫得蠻好了。做學問是因為他進入了無錫國學專科館專修國學。十七歲錢仲聯師范學院畢業後考入了無錫國學專修館就讀,從此走出了常熟,開始了人生新的里程。在無錫國專,錢先生遇到了日後對其學術生涯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近代著名的理學家、古文家、教育家,原交通大學校長——唐文治先生。雖然唐先生是教理學的,但他非常開明,學生喜歡做詩的就讓學生去做,學生喜歡註解的就讓學生去註解,學生喜歡考據的就讓學生去考據。
唐先生辦的無錫國專主要講授《五經》、《四書》、《宋明理學》、《桐城派古文》、《舊體詩》、《唐集》、《說文》、《通鑒》和《先秦諸子》,這種環境更加激發了錢仲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唐先生對學生除教授學問外,尤為重視道德的教育,並以身示範,校園中「栽培樹木如名節」的話深深地印在了錢先生的心中,並作為日後幾十年教學生涯的准則。
錢仲聯先生帶的博士研究生都是頂呱呱的,甚至有的比錢先生還高明,比錢先生的老師唐先生還高明,有一個叫魏中林的,他在錢先生這里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問題錢先生說自己解決不了,魏中林說:「先生,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我來分析,是這樣分析的。」……哎呀!錢先生佩服得不得了,反而錢先生要拜他為先生了,學生的本領比錢先生大了。
錢先生桃李滿天下,而治學成就就更令人高山仰止。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一位文學博士莫礪鋒評價說:「錢先生他是這樣一種學者,他完全具有老一輩學者的深厚功底。他跟清末民初在無錫國學專科館任教的老一輩學者都有過親身交往,而錢先生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傳統學問,非常深厚,因此錢先生的國學根底非常深厚。現在我們搞這些古代研究的學者,你要我們自己來寫駢文,寫古詩,一般都寫不來,只能研究。錢先生他會寫,所以他是處於轉折關頭的新學問和舊學問都非常好的這樣一位學者,這樣的學者現在我們國家已經不多了,應該說是國家級的了,他已經九十多高齡了。 」
錢先生擅長古詩文的箋注和校注,他做箋注並不只是局限於詩人的本身。他廣泛涉獵古典文學的方方面面,博通群集,由專而博。三十年代,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錢先生開始從事前人詩集的箋注。他第一部箋注的是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十一卷,《人境廬詩草》是晚期詩歌革新的代表、愛國詩歌的典型,該書1936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因其在書中的旁徵博引而引起了全國學術界的注意。時年錢先生29歲,風頭正漸。不久,「9.18」事件爆發戰火四起,國難當頭,嚴酷的現實打破了錢先生個人的書齋天地,他開始用黃詩的表現手法寫出了大量的反映現實、感詠時世的詩篇,並發表於《申報》副刊上,其中《哀沈陽》一篇中,他寫到: 「沈陽城中十萬兵,城南城北屯嚴營,夜半賊來兵盡走,四天如墨無戰聲。平明賊隊搜大戶,穿門為狼入為虎,母從兒走妻求夫,我軍已遠空號呼。」針對當時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進行了有利的抨擊,黃炎培先生讀後拍案叫絕,這些作品的發表在當時的詩壇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被贊為「其骨秀,其氣昌,其辭瑰瑋而有芒」!
在動亂的歲月里,錢先生的家也曾遭受過查抄,還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但所有這一切並未影響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當別人在興風作浪的日子裡忙碌的時候,他卻在埋頭耕耘,大有「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做派與氣度。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培恆這樣說:「在這樣一個處境下,他還是不斷地鑽研,不斷地做學問,我覺得這種精神很使人佩服!」
正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錢先生完成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陸游《劍南詩稿校注》,此集卷帙巨大,正集有八十五卷,外加題外詩,同時他又另外做題校、補錄易詩、剔除誤入陸游集的他人詩作,並將詩文中的典故、人物、篇詞、地理、背景等等一一注釋,由於陸游詩全集向來無著本,錢先生的這部巨型校注,可謂是一個創舉,工作之艱難、工程之浩大無人能及!莫礪鋒教授這樣說:「 九千多首,不容易,注一注,那錢先生全都做了註解,而且注的非常好,非常詳細,所以我研究宋詩的時候也是著重讀了錢先生的書。雖然錢鍾書先生和錢仲聯先生他們研究的路子不太一樣,但是在學術上,應該說,錢鍾書先生對錢仲聯先生也是很欽佩的。因為我看過他評錢仲聯先生韓愈的詩的注,當然錢鍾書先生對錢老的書提出了一點意見,但總的來說評價很好。我們知道,錢鍾書先生一般要受到他的高評是很困難的,所以他們是一個檔次的。」
文革浩劫之後,中國教育又重新走上了正軌,1981年,錢先生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說來有趣,這其中不能不提到錢鍾書先生。198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那個時候是非常少的,不像現在博士生導師比較多了。那時候全國古代文學方面的博士生導師大概有八個,四個集中在江蘇。當年蘇州大學為錢仲聯教授申報的是碩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時,材料經評委錢鍾書先生看過,他驚訝於錢仲聯先生的過於謙遜,對在座的評委感嘆說:「錢仲聯教授只申報碩導,我們這些人可是沒有資格申報博導的啊!」在座的評委感到很為難,錢鍾書又說:「如果錢仲聯先生只帶碩士生,那麼,我也只能帶碩士生,我是沒有資格在他面前做博導的。」錢鍾書一言九鼎,錢仲聯先生被破格定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9月26 日,在錢仲聯先生九十五歲壽辰之際,國內外學術界的專家雲集蘇大,為錢先生從事學術活動七十五周年舉辦了專門的研討會。孫家正特地發來賀函:「感謝錢老為國學做的傑出貢獻!」一代宗師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的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也特地在香港揮毫潑墨「昆侖萬象」四個大字相贈;同時《解放日報》也刊登了王元化先生所做的壽序:「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為一種人文主義之教育,賢者多以文學創造為旨歸,而傳統文學創造之主流,端在詩歌一脈,虞山夢苕庵錢公仲聯先生,一代詩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