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結構力學錢教授
A. 關於鄧稼先等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屆中國科協主席,第6至8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屆中央候補委員。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該院院長。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維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周光召教授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中方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協會名譽主席,國際粒子和場學會委員,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學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主席兼理事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委員會委員;被聘兼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00年亞洲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等職。
周光召教授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6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因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周光召教授還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四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3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義大利共和國爵士勛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獎,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捷克科學院、保加利亞科學院、蒙古科學院、法語區工程師科學院、羅馬尼亞科學院、韓國翰林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院士,是目前中國擔任外籍院士頭銜最多者。
郭永懷 (1909-1968)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年逝世。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於敏 (1926- )
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1965年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後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從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
王大珩 (1915- )
江蘇省吳縣市人,1915年生,男,中共黨員,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歷任大連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長春光機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兼),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防軍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我國現代國防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領導下,開拓與發展了靶場光學測試技術、激光技術及太陽地面模擬等國防光學技術領域。為配合我國中程地地導彈發射實驗,中國科學院承擔研製大型精密靶場光測設備的任務,他任總工程師,提出工程總體方案,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一次研製成功,性能達到當時同類儀器的國際水平,滿足了國防尖端武器試驗的急需。繼而在G179、718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170
朱光亞(1924- )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
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黨組書記。第8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共第9屆、第10屆中央候補委員,11至14屆中央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第9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7年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領導設計、建成輕水零功率裝置並開展了堆物理試驗,跨出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負責並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1962年主持編寫的《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對爭取在兩年內實現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目標起了重要作用。參與組織領導中國歷次原子彈、氫彈的試驗,為「兩彈」技術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70年代以來參與組織秦山核電站籌建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80年代後參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工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孫家棟 (1929- )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獲金制獎章,同年回國。歷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總體設計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歷任院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
1967年以前,先後領導和參加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地地導彈與液體中程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工作。1967年後,開始從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試驗工作。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主持完成衛星總體和各分系統技術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製試驗過程中,深入實際,艱苦奮斗,帶領科技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問題。他為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吳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後為上海冶金所)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54年領導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研製任務,獲得獎勵。50年代,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鋁等代替短缺的鉻,研製蘇聯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取得成功,對建立中國合金鋼系統起了開創作用。60年代,在困難的條件下,冶金所承擔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分離膜的製造技術」任務,與原子能所、復旦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聯合攻關,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該室主任,主持這項工作。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艱苦探索和反復試驗,於1964年試製成功並投入使用。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陳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參加了國家12年長期科學規劃制定工作,負責新電子學研究所的籌組工作。1964年起從事空間技術工作,1976年調入國防科委,在技術上負責衛星測量控制系統的總體設計、設備研製、布局建設以及星地協調工作。1984年調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蘇聯發 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他即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並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數,該方法成為以後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所採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1963年研製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沖采樣示波器。1965年擔任衛星測量、控制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准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參加了我國回收型遙感衛星的測控系統方案的設計和制定工作,為我國十幾顆遙感衛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相繼提出了微波統一測控系統、「雙星定位系統」、遙感小衛星群對地觀測系統和小衛星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方案。他直接參與指導研製成功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在我國同步通信衛星發射和運行中發揮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中共黨員,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68年後,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
他長期致力於我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參與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是中國科學院早期開展航天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領導和參加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姿態測量系統的研製。是空間技術分系統的設計師,在我國返回式衛星姿態控制系統方案論證和技術設計中,提出一系列先進可行的設計思想。領導研製的返回式衛星姿態系統及數據分析指標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1984年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系統總體及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狀態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仿製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並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台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及冷發射、高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王希季 (1921- )
雲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中共黨員,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等職。
我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是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及其後的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倡導並參與發展無控制火箭技術和回收技術兩門新的學科。他創造性地把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作為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出立足國內技術和工業基礎而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製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採用新技術並突破一系列技術關鍵,使衛星增大了功能,延長了壽命,使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僅有的掌握此項高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1982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在他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逝世。
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台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B.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的知名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及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1953年10月生於上海。
198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
1986年——1988年在德國羅斯托克大學造船系作訪問學者 ,完成科研報告「大型集裝箱船在隨浪狀態下的穩性」。
1997年——200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副院長。
長期以來從事海洋移動式平台設計及大型船舶穩性研究,曾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並用發表科研論文數十篇,編寫國家規劃教材《移動式平台設計》。
潘斌教授還擔任中國海學會理事,上海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海洋平台」編委等職務。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天系,現工作於上海交大機電控制研究所,從事流體傳動及控制研究。從事大學教學40餘年,先後講授《結構力學》、《液壓傳動系統》、《液壓傳動》、《氣壓傳動與控制》。
曾主編《液壓傳動》、《工通插裝比例控制元件及其在船舶中的應用》等著作五本。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 上海軟體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上海市政協委員,原國家教委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委員。
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製造專業。曾在在鎮江學院教授本科生《船舶經濟學》、《企業管理》;在杭州電子學院教授本科、研究生《工程經濟學》、《企業管理》;在上海交大教授研究生《技術經濟學》、《工程經濟學》、《變化管理》;在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研究生《管理經濟學》、《戰略管理》、《生產動作管理》。
曾發表論文50餘篇,專著教材9冊,獲省級優秀論文三等獎、省級優秀教材二等獎2次,承擔重大科研項目20項,獲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獎。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講授《船舶設計原理》、《船舶靜力學》、《船舶原理與結構》、《船舶與海洋工程法規》、《專業英語》以及研究生《計算機輔助》、《船舶的設計》等課程。
出版教材《船舶與海洋工程法規》、《船舶原理與結構》等專著,論文若干篇幅發表於國內外刊物。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後留校在機械工程系從事電加工技術探究和教學工作,1984年底負責模具技術研究所加工室籌建,先後擔任電加工研究室主任和模具總工程師,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模具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特種加工學會副理事長及數控線切割技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模具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及電加工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電加工理論及模具製造技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在研究電加工機理時,曾發現電極之間的膠體系統是放電加工過程十分活躍的因素,所總結的研究論文曾在英國召開的第22屆MTDR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並獲1979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所主持的純鎢材料深小孔加工技術研究獲國家教委198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負責國家經委1995~1997年度重點科技攻關「皮革塑料花紋輥製造技術」課題時,又創造性地開發了電火花滾花技術和照相反腐蝕工藝,獲國家經委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1989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所承擔的模具電火花加工計算機模擬研究獲上海市2000年科技進步三等獎。代表作是國防工業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電火花加工理論基礎》專著,已發表《超大厚度電火花線切割理論與實踐》、《模具加工過程的計算機模擬》、《高速走絲線切割工藝效果模擬》、《高速走絲線切割工藝效果模擬系統》等80餘篇論文,並編寫了《特種加工》和《模具製造工藝》等高等學校教材。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國家級監理工程師
畢業於中南礦學院(現中南大學)測量專業。長期從事工程測量專業教育與科研工作。曾先後在山東礦院、上海鐵道學院、上海交大、光啟學院東海學院講授《測量學》、《工程地質學》、《道學工程》、《岩土工程檢測與監測》等課程;
參加編寫《軌道工程測量學》、《測量與實驗及實習》;發表測量教學的科研方法論文十餘篇,岩土工程檢測和監測方法論文十餘篇。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長期從事工業自動化教學與研究。曾教授本科、碩士研究生《電機與電力拖動》、《自動化控制系統》、《自動化控制理論》、《半導體變流技術》、《計算機集成製造與管理系統》、《微機原理與介面論術》、《電氣傳動系統的工程設計》等課程。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系原主任
畢業於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多年擔任工學碩士研究生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並向本科生、專科生講授《機械製造工藝學》、《機械振動學》、《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機床夾具設計》、《機制工藝》 等課程。
學術著作有《日晷設計原理》;編寫教材《機械製造技術基礎》;先後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承擔並完成國家和上海市的多項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獲國家專利1項,獲上海市非職務發明二等獎1項等,多次獲得交大優秀教學獎。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原上海交通大學外語教研室主任
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及翻譯。曾教授本科生英語、英語翻譯、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研究生英語精讀等課程。
先後翻譯各種科技、機電、儀表、農副業、軍事等資料約三百萬字, 《農業英語閱讀與翻譯》副主編。獲1994到1996學年度教學成果獎三等獎;獲1995年到1997年本科英語教學優秀獎 上海交通大學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
現任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教育培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模具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鍛壓學會精鍛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模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模具行業會資深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采購部模具高級顧問。
畢業於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繫。長期從事金屬塑性成形及模具技術教學與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黑色金屬冷擠壓許可變程度研究」1980年國防工辦事大科研成果一等獎。「冰箱壓縮機曲軸冷擠壓工藝獲1988年輕工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冷擠壓技術研究及應用」獲1991年上海市科技結合生產重點工業項目會戰振興三等獎。發表「冷擠壓工藝余料塊的研究」等論文。合著有《冷擠壓技術》、《冷擠壓工藝與模具圖冊》等。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工業項目會戰先進工作者。普通高等教育機電類規劃教材「塑性成形工藝與模具設計」一書主審。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從教四十年來,先後教授本科生《流體力學》、《船舶操縱與搖盪》、《船舶操縱性預報》、《運載器動力學》等課程,講授研究生《船舶操縱與控制》,《實驗學》等課程。
曾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第一負責人)。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中船總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兩項。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畢業於上海交大超重運輸機械專業。畢業以來,一直在機械原理零件室教研室從事機械原理和機械統計課程教學,並擔任碩士研究生的《高等機械原理》課程教學。
1997年獲上海市教學改革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8獲上海市寶鋼優秀教師獎;1999年獲國家級優秀成果一等獎
曾主編《機械原理實驗技術》、《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原理教研實習與指導》。參編:《機械原理----面向21世紀教材、機械設計原理、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手冊》等。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博士
1997年8月畢業於復旦大學。
1997.9-2003.9擔任本科生的《高等數學》教學任務
2002.9-2003.1教授本科生《偏微分方程》
2002.1-2002.7教授本科生《復變函數》
2002.9-2003.1教授研究生《數理方程》
2003.1-2003.9教授研究生的《偏微分方程》。 上海交大副教授、博士
1998年10月畢業於浙江大學結構工程專業.
2001.9-2002.1講授碩士研究生《鋼筋混泥土非線性有限無理偏與應用》。
2002.10-2003.1講授工程碩士《鋼筋混泥土非線性有限無理偏與應用》。
曾參加國家「863」課題兩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次,申請負責中國博士後基金一項,中國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完成論文40餘篇,其SCI檢索一篇,EI檢索10多篇。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高級建築師,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曾教授《房屋建築學》、《高層建築設計》、《建築構造》、《建築設計》、《建築概算》等課程。
並參與北京首都機場,深圳科學家大廈、京、津、滬等地設計項目近50多個。
出版《農村建築設計圖集》、《藝術與生活審美指示》等專著。
C. 浙江大學結構力學考研用的是什麼教材
浙大沒有對結構力學教材進行指定,下面分析幾版教材,建議使用龍馭球版《結構力學》 因為這個版本是使用最廣的:
1、龍馭球版《結構力學》
這應該是用的最多的教材,也是最常見的版本,龍馭球是清華老院士,這本教材的另一個作者袁駟也是龍馭球的學生,教材後邊還附有一個結構力學求解器,非常好用!這個教材比較基礎,什麼知識都有來龍去脈,講的很細,難度不是很大,作為本科生教學和考研前期准備還行,但是光做這上面的題目對付考研還是不夠的。是華南理工大學考研指定的教材之一。其他一些沒自編教材的院校一般都是這本教材。
2、李廉錕版《結構力學》
李廉錕老師也是清華的畢業生,是國內最早寫結構力學教材的一批老先生之一,這本教材第 5 版了,這本教材也是比較基礎,但相對於龍馭球版的教材,要相對簡練一些。課後習題也不是很難,是中南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和華工橋隧考研的指定教材。
3、王煥定版《結構力學》
王煥定老師是哈工大結構力學的教學帶頭人,教材內容不錯,課後習題也不錯,天大連續好幾年的靜定結構位移計算都是出自這本教材的課後習題原題,最近兩年沒遇到了,但其課後習題作為前期的一本習題集還是不錯的。
4、楊茀康、李家寶版《結構力學》
湖南大學的指定教材,內容也很朴實,也算國內比較早的教材之一。李家寶老先生(曾是湖南大學副校長)1951 年考入的廣西大學土木系,1956 年就參與了最早的結構力學教材的編輯,所以同龍馭球,李廉錕的版本內容(包括模式和講解方式)都是差不多的,作為湖南大學指定的教材,考湖大的同學可以看看。洪範文老師寫的教材,也是湖南大學結構力學教研室編的。湖南大學最近兩年的出題老師變了,題型風格當然也就變了,11 年變化就挺大的了(但還是能找到原題,11 年的力法跟天大考的一個題,西南交大05 年考過,結構動力學是北京工業 06 年的原題,題都不難,但對於沒復習到一定境界的同學,或多或少會有些不適應),12 年更是全部大題,考湖大的同學注意復習的方向了,貌似跟華南理工類似。。。 5、朱慈勉版《結構力學》
同濟大學結構力學指定教材,個人認為最有深度最值得一看的教材,內容言簡意賅,講得很精練,分析得很透徹,是一本好書。朱慈勉教授強調結構的概念分析,這本書的課後習題有些難度,甚至超過考研真題的難度,可以選擇性的做做了
6、朱伯欽版《結構力學》
同濟大學教材,同濟本科生的教材,內容還是相當不錯的,值得一看! 7、單建版《結構力學》
D. 浙江大學土木水利考研經驗分享
浙江大學土木水利考研經驗分享
個人介紹:本人現被浙江大學建築與工程學院擬錄取,土木水利專業碩士,本科為土木專業,工作了一年,師傅對我也很好,也支持我考研,我隨之踏上了邊工作邊考研的「不歸路」,六月正式開始准備,那時師傅給我的工作也不繁瑣,也算全身心投入考研,最終考的還行,思政71,英一73,數一109,專業141,總分394,這和我的理想狀態一樣,很滿意了。現將考研經驗以及浙大考研基本概況介紹如下,將重點介紹浙大今年最新筆試專業課內容並將與土木水利的考研概況作一下詳細對比,希望能對後續有意選擇浙大土木的考生有所幫助。
浙江大學研究生復試的時間,相對於其他高校來說較早,每年集中在3月中,後疫情時代,我的復試採用線上復試,復試的時間大體上兩天,第一天可以決定90%的人擬錄取,還剩下10%的人需要調整專業方向(不算調劑,就是有方向招不滿人而已),採用「釘釘」平檯面試,提交自己的身份證件和准考證等相應的證件,一共三場面試,第一場英文面試:5個老師,依次的問題是:自我介紹、介紹自己做的課題、介紹鋼結構的好處、比較混凝土和鋼筋的區別、最後是中文回答思政問題;第二場面試:就是圍繞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高層結構、抗震設計的專業課中文回答;第三場面試:圍繞科研經歷作答。當晚凌晨12點就收到擬錄取通知。
導師的選取,浙大採用雙選制,我初試成績才出來就給兩位老師發郵件,切記不要廣撒網。
浙大整個復試占總分的30%,初試佔70%。初試復試七三開,這樣的比例,其實給予了高分考生了較小的風險,所以我的建議是低分考生爭錄取,高分考生爭排名。
考研與高考截然不同,高考是一群人在戰斗,有老師有同學;而考研,是一個人的戰斗,只有自己一個人,高考所有的備考工作都有人幫你做好做周到,學習材料搜集信息後勤工作都有老師家長的鞍前馬後,而考研是孤獨的。但孤獨過後,結局註定很美。
心態很重要
考研,考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量,也是對人的意志品質的考驗,更是對人的心態的考驗。
說白了就是磨人,你比別人耐磨,那你可能會勝出。
到了最後要考試時候的心態就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了,可能是誰相對不差,誰相對能堅持,誰相對能有耐心,那可能誰就贏了,就上岸了。
(一般3-4月份開始著手准備,差不多,不長也不短,戰線拉的太長了,比如超過10個月,那人可能到最後可能會非常疲憊,堅持不下來,太短的話,時間確實不夠用,考研的東西非常多,不花時間,肯定是不行的。)
個人的建議是,3月份之前開始著手准備,花點時間和精力,做個宏觀的規劃,對自己有個初步的了解,對考研有個初步的想法。
(比如上文提到的專業課試卷宏觀分析這個時候就可以做做;英語和政治可以做一套完整的試卷,英語也可以不寫作文,政治的大題可以只列出提綱,再和標准答案相比較,這樣才能知道自己薄弱的地方,擅長的地方。英語和政治可以報個網課,看看視頻就行了,也不貴,大概幾百塊錢的吧。專業課的話,還是需要一個宏觀的規劃的。)
但最重要的是,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的。
你得先讓自己知道,到底有幾分的把握能上岸,到底復習到什麼程度才可以上岸。
以上的這些工作的目的有三個:
一來是看看自己是否適合考取碩士研究生,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肯定是不行的;
二來是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勝算,有多大的把握,能否承受考不上的風險;
三來則是為制定接下來的計劃打個基礎。
現在這個階段應該已經開始報名了吧,大家的學校基本確定了,可能會覺得有一種歸屬感的,感覺自己就是這個學校的人,相應的可能會沒有那麼緊張了。
而且,隨著大家復習程度的加深,遍數的增多,急躁、焦慮與緊張等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少,到現在這個時候基本上是心如止水,非常平靜。
即使題目有不會的或者是沒有見過的,也能夠從容面對,而不是像之前那樣,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利用好歷年真題
我選的這個學校的歷年原題都有網上都有的,基本上從開始招收研究的那一年的真題就有的,而且重復的地方還不少,這也算是我選這個學校的一個原因吧。
由於真題的數量足夠多,而且專業課的題目有不少的重復,可以將歷年真題做個整合,分門別類地整理出各個科目的歷年真題,心中會對專業課有個大概的了解。
大家可以參照這個方法,花上一天到兩天的時間,做個宏觀的估計,只看題目,只研究知識點,不看答案,把相關的題目和知識點歸攏一下,看看是否有所收獲。
考研這個事情,確實是個大事情,不過再大的事情,也都是由無數個小事情組成的。
我做事情喜歡從宏觀到微觀,先做宏觀的分析,如果這都不行的話,就直接放棄(很多學校,是不按照既定套路出題的,知識點經常考出大綱之外,這點其實也正常,考研畢竟是個選拔性考試,不是一個通過性考試的);
微觀上,就是梳理知識點了,按照學的時候的重點慢慢梳理,每個學校的重點大差不差,偶爾有不一樣的地方,全都背下來就好了。
最後就是宏觀和微觀結合,把真題當作考題,完完全全地答一遍,可以對照書,也可以找同學或者學長、學姐甚至是老師,大家一起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說不定,你這道題目或者這道題目的知識點,就會出現在試卷上。
以上僅供參考,祝學弟學妹們考研順利上岸!
E. 中國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1、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3、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4、黃禎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畢生致力於醫學病毒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世界病毒學界所公認,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流行規律、免疫診斷、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了疫苗研製等多方面工作,為我國的病毒性傳染病的控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5、張青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論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