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學教授扶貧的一個村樁
1. 李保國心得
李保國心得
李保國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他從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自己親身去實干,他的精神將永存我們的心中!
學習李保國心得一
近日,李寶國這個名字讓無數人感到了震撼,作為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農學博士,從1981年起,李教授就號召學生和他一起紮根太行,一紮就是三十多年。他的足跡踏遍太行,研發出多項專門適用於太行山區的林業技術、打造了數個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帶領太行山10萬群眾脫貧奔小康,被村民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教授能夠3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深入太行山區,為山區林業發展殫精竭慮,奉獻了畢生心血和汗水,最終積勞成疾,永遠離我們而去。李教授雖然身體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用知識和技術畢生幫助山區人民的精神永不磨滅。
我們清河縣落實總書記「三嚴三實」,開展「兩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向李教授看齊,要化悲痛為力量,弘揚他的高尚精神,為建設美麗邢台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砥礪奮進。
要學習李保國同志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他累計培訓農民9萬餘人次,示範推廣種植面積1080萬畝。他獨創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准件一樣生產蘋果。他指導「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11個縣(市),帶動7萬多農民走上致富路。我們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精準攻堅,引導貧困群眾解放思想,堅定信心,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
要學習李保國同志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單是山區土質治理,李保國同志和他的團隊就整整研究了十幾年。他起早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從荒山禿嶺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我們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紮根基層一線,干在實處,扎扎實實把各項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要學習李保國同志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李保國同志始終把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企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做,不但不從企業、農戶拿錢,不佔一點股份,而且很多時候,下鄉往返的路費、請專家前來培訓的費用,他都是自掏腰包。我們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始終做到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干凈做事,奮發有為,積極為建設美麗邢台美麗清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習李保國心得二
「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這是李保國終生的追求,他這樣說,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如今的太行山上不乏他帶出來的「農民專家」。他永遠地離開了卻給後人留下了學不盡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名服務基層的大學生村官,我們要學習李保國真干、實干、苦幹、能乾的精神,踏踏實實的紮根農村。
真干。李保國30年如一日的紮根在太行山上最艱苦的農村,帶領學生們在這里與村們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實現綠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帶領全村人民實現了集體致富。
實干。工作中需要這樣的人,我們也要做這樣的人——一名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工作的人。身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工作無小事,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更好的展現我們的良好形象。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更好的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苦幹。人生路上,我們需要這樣的指路明燈,指引我們譜寫完美的人生篇章。對於服務基層的我們,他是我們在工作中學習的楷模,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群眾的政治品質;我也是一名中共黨員,工作中要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幹事沖在最前頭,不怕苦不怕累,爭當工作中的優秀中共黨員。學習他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
能幹。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份子,雖然我們不能像李保國教授用他的專業技能常年的紮根在第一線,但是我們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助力脫貧,出色的完成本職工作。學習他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這是一個大寫的人。傳播中華傳統美德,淡薄物質財富,追求永遠的精神財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這樣大寫的人。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斗,小身軀凝聚大能量。以李保國同志為目標,學習他心繫百姓,為民謀福的品質;學習他學以致用,艱苦奮斗的精神。
學習李保國心得三
4月10日凌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8歲。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得知李保國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時間作出批示,對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人表示親切慰問,要求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2016年4月11日《河北日報》)
巍巍太行,獵獵風旗。李保國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黨員幹部的先進楷模,紮根太行山區,立志做「太行新愚公」。今年2月,xx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中央新聞媒體,分別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集中報道了李保國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幫助太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先進事跡,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同時,河北省委作出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這次河北省委書記又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向李保國學習什麼?
向李保國學習,就要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群眾的政治品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對黨忠誠、對群眾忠誠,根本要把黨和人民放在心中。30多年來,李保國把個人融入到帶領群眾發展,做好為群眾服務的具體實踐中,他每年在農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跡遍布河北太行山所有山區縣,用生命書寫了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始終對黨忠誠、忠於使命,心繫群眾、勇於擔當,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計辦好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
向李保國學習,就要學習他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而太行山區是河北省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李保國紮根太行,致力於技術扶貧,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先後完成太行山板栗、蘋果、核桃栽培等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在脫貧攻堅中,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把精準脫貧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動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全省310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
向李保國學習,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人的價值須以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大小來體現。李保國始終堅持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始終把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企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做,把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化為自己的信念動力,變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任勞任怨、甘於奉獻,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積極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巍巍太行,「愚公」情深。花開無聲,芬芳傳遍原野;春風無形,綠影鋪滿大地……
;2. 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早些年,李保國曾陪著一位領導到邢台一個山村考察,進村看的第一戶生活就很困難,家裡一貧如洗,全家只有一條炕席一床被子,揭開鍋,就是玉米面餅子。領導一見,趕緊從兜里掏錢。李保國勸他先別掏錢,最後一起想辦法,可領導說看著實在可憐,得救濟。第二戶、第三戶……到第六戶,領導兜里的錢掏光了。李保國打趣地「擠兌」領導:「你再掏啊——反正我不借給你。」
「得看這里頭根本問題在哪,光從兜里掏錢,這不解決問題。」李保國說。
記者:您身上有一個特別矛盾的地方,就是您個人不太追求金錢、利益,但是您做的這些具體事,又都是從經濟效益、從產業的角度出發的,不但不迴避利益,反而是專門帶著老百姓逐利。這是為什麼?
李保國: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還是那句話,我想幹事。為了「干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優效果,如何根治問題、形成良性發展機制。我幹事的時候重實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實利,這事才能幹成干好不是?就好像掏錢的這個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慮的是怎麼把廣大農民從這種貧苦生活中解放出來,這是我的思維方式。
記者:您紮根山區30多年做了這么多事,其實都是圍繞這種思路來的?
李保國:對,就是從根本上保證綠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時間,建立了蘋果喬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樹形,開發出蘋果生產的128道工序,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准件一樣生產蘋果——一旦形成規模和機制,事情辦起來就很省力。
現在我搞了兩個大的產業聯盟,一個是核桃技術創新聯盟,一個是蘋果技術戰略聯盟,我都是理事長,合作成員有問題我們去解決。每年我掏錢把成員們聚起來組織兩三次培訓,很方便。但是到沒進入聯盟的新區去推廣就很費勁,就得一個個下去培訓,費時費力。
記者:這也是您後來一定要發展產業的原因?
李保國:做產業就更能解決問題了,它不是只讓一個人富起來、一個村富起來,而是能讓這一帶富起來。我做產業是從市場開始做,市場分析、市場定位之後,我再選擇品種,從生產技術、營銷手段、品牌創造到市場運作,從市場調研開始到市場運作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技術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這樣我生產的是商品不是產品。現在我做的產業帶,板栗近百萬畝、核桃150萬畝、蘋果十幾萬畝,帶動10多萬農民脫貧致富。一個個幫,不可能產生這么大的效果。
記者:但是這樣一來,您要承擔的東西可比單純做技術多多了。
李保國:我從來也不怕擔事。
我剛到山裡頭做項目的時候,才二十多歲,有一回,板栗鬧蟲災,眼睜睜看著那蟲子把樹葉吃光,從村外,一天往村裡吃進來100米啊。我布置打葯,可是村裡主要幹部正好不在,打葯的錢批不下來,五天了這葯也沒打了。拖到第六天,我忍不下去了,早晨五點多,我跑到村委會辦公室,打開大喇叭廣播直接招呼在家的黨員幹部,馬上到辦公室開緊急會議!我那回是真火了,我說你們誰家要是著了火,還等不等領導發話?樹是集體的,不是你們家的,你們就不當事嗎?打葯的錢,我個人掏腰包!
記者:為什麼這么動感情?
李保國:我那時候天天在地里頭,農民們種板栗樹,都是我管著。我這個人,走到哪兒都是這一身正氣。我又不是為我個人干,我在那兒做科研,幫著他們做生產,我是去幹事的!碰上這樣的問題,我就拿我個人當那個「最大的官」,這個主兒我就得做下來。要想幹事,那還能怕事?該站出來就得站出來,該擔住了就得擔住了。
每年有200多天在鄉下的李保國,戲稱自己是「最黑」的大學教授。一笑起來,他的眼睛幾乎完全眯起,憨憨地露出兩排牙齒,乍看之下,像個再普通不過的老農民。可事實上,李保國並不像外表看上去那麼好脾氣,交談中,他總喜歡用反問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雖然語速平緩,但想插進去話並不容易。需要表示強調的時候,他會刻意加重語氣,原本「土味」盎然的衡水口音,也會切換成更加標準的普通話。
記者:您好像很習慣說「必須」「不許」,態度一向都這么強硬?
李保國:工作上,我說的對,那就必須聽我的。我現在做起來了三個產業帶,三個產業帶的龍頭企業都是我扶植起來的,經營是他們來,但所有的運作思路都是我的,我是管指揮他們的。我從來不追求企業給我多少錢,但你必須聽我的,給我干成事。
記者:您為什麼有這個自信?
李保國:我懂科技,又不圖掙他們的錢,就是要幫他們富起來——我腳底下有根。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4月13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作出《關於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扎實開展,引導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不懈奮斗,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決定,在全省黨員幹部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
全體黨員要向李保國學什麼?
對黨忠誠、心繫群眾的政治品質
把農民變成專家,是李保國的心願。可要達成這個心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在崗底村剛開始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類似這樣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還有很多,可他從來沒有嫌麻煩過。
黝黑的臉龐,憨厚的笑容,粗糙的雙手,隨意的衣著――的確很難讓人想到這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而「把我變成農民」,正是李保國「這輩子最過癮的事」之一。
「我的足跡踏遍了河北省山區,30年與農民朝夕相處,我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感情,我學會了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交談,傳播新技術。我根據不同需要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示範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080萬畝。」
他常說,我是黨員,就應該帶頭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時刻聽從黨的召喚,始終與黨一條心,堅持傳播正能量,始終沖在扶貧攻堅一線,充分展現了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堅強黨性。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始終對黨忠誠、忠於使命,心繫群眾、勇於擔當,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計辦好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
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
李保國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個山村,從事山區林業技術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工作。30多年來,他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實用技術,先後培育了邢台縣前南峪村、內丘縣崗底村、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16處山區開發先進典型,幫農民增收35億元,帶動 10餘萬農民脫貧致富。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把精準脫貧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動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全省310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
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當年的太行山,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區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國跟課題組的同事們選擇了極度貧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前南峪村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乾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國的指導下開始爆破整地嘗試,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術基本形成。又過了4年,整套石質山地爆破整地技術體系歷經近十年孕育,終於破殼而出。李保國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徑流」,這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的溝溝壑壑改變了模樣,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事不避難、勇於擔當,知難而進、頑強拼搏,把各項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
「常年給這些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每年至少也得有幾百萬元的收入吧?」這些年,這樣的問題,李保國不知面對過多少次。
事實上,他既不拿工資,也沒有占股份。
他的話,發自肺腑,見心見肝――
「我始終認為,農業是公益事業。給農民服務是公益,給農業企業服務也是公益。農業企業發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時,還能夠輻射帶動周圍山區的發展,最終還是對農民有利。」
「國家給我發著工資,一個月八千元,吃不清喝不清。這么多年,名、利,我沒追求過。我相信,你只要幹事就行了,終究會有人認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以善為本,尋找行善之地。
「前邊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後邊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斷完善自我,尋找能做事的地方。這輩子,干點自己喜歡的事,干成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任勞任怨、甘於奉獻,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積極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時評:哀思之後,請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學習他視科技如生命的學習追求。他大學畢業20年後,為了不斷接受新知識,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讀博士,因為他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幫助更多山區百姓脫離貧困、遠離貧困。在學習中,他堅持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開展科學技術研究,以較真精神先後完成太行山板栗、蘋果、核桃栽培等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在扶貧戰役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要堅持學習學習在學習,讓技術扶貧進一步根植於太行大地,向李保國同志一樣,不僅要為太行山區「輸血」,更要激活太行山區一個個「造血」 細胞。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傳承他帶百姓似親人更勝似親人的民本情懷。30多年來,李保國把生命的點滴融入到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做好為群眾服務的具體實踐中,用他的話說那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誠然,他已與農民血脈相連。農村脫貧是河北省全面脫貧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如今,李保國同志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逝者已去,在哀思與追憶之後,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他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本思想,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惑,讓千千萬萬的「李保國」在本職崗位上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砥礪他讓綠浸染太行的責任擔當。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的太行山區,要想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掉隊」,唯有「滾石上山」式的勇氣才能攻下一座座貧困的城池。面對如此險而艱的形勢,李保國並沒有選擇做安逸的大學教授,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帶領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不斷的攻堅克難中,讓窮山溝變成了花果山,成為太行山區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地方。我們唯有向李保國同志那樣,敢於與困難較真、勇於對問題亮劍、樂於同險阻作斗爭,才能讓河北人民全面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早日實現。
歲月無痕,惟石能言。歲月如歌,惟其精神歷久彌堅。讓我們提振精氣神,繼承和發揚「太行新愚公」精神,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增添一抹抹新色。
精選李保國的名人故事
5月23日下午,中央電視台「時代楷模」發布廳內,演播室的背景屏幕上,金黃色的「時代楷模」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李保國先進事跡在這里錄制。
「我們印象中的教授,他的背景應該是書齋、講台、學生,我們今天認識的這位教授,他的背景卻是大山、村莊和鄉親。」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敬一丹站在舞台上,充滿敬意地向觀眾們介紹李保國。
大屏幕播放的視頻短片上,精彩、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斷閃過,重現了一個紮根山區、無私奉獻的教授形象:
「村民不敢嘗試,他自掏腰包買套袋幫他們試用新技術;村民不懂技術,他手把手教給他們無公害蘋果怎麼種植;他卷著鋪蓋卷在崗底村一待就是7年,為村民開辟了一條種植和經營一體的致富之路。」
節目錄制完成後,李保國妻子郭素萍在發布廳外手捧「時代楷模」紀念章和榮譽證書,想起李保國潸然淚下。河北日報記者 趙 威攝
「他帶領村民挖溝填土種植核桃,把當年寸草不生的狐子溝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核桃種植技術也傳遍了整個太行山脈。」
「崗底村在山頂開辟了一塊墓地,把李保國的部分骨灰埋在了那裡,讓他親眼看著太行山變得更美更綠。」
……
短片播完,台下靜默了,隨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緩緩走上舞台,接受敬一丹的現場采訪。
「保國跟農民很熟悉,他自己就是農民出身,知道農民生活不容易,就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辦點事;保國對學生很嚴格,他帶的學生沒有一個沒得過獎學金,沒有一個延期畢業。」
「從今年過年後,保國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勸他去醫院看看,他老說沒時間。假如他能更愛惜自己一點,把工作節奏稍微放緩一點,也不會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郭素萍深情的講述,讓大家了解了一個更為真實的李保國。台上,敬一丹幾度哽咽;台下,觀眾更是無法抑制感動的淚水。
伴隨著屏幕上的巨型畫軸徐徐展開,中國楹聯學會和中華詩詞學會為李保國創作的楹聯和詩詞逐漸展示在觀眾眼前,鏗鏘有力的朗誦聲在演播廳內久久回響——
「種果植林,昔日山區成富境;視農為己,民心深處有豐碑。」
「科技帶頭,播綠荒山結碩果;辛勤注腳,嘔丹長夜寫華章。」
在催人奮進的音樂聲中,郭素萍從頒獎者手中接過紀念章和榮譽證書。手捧沉甸甸的榮譽,她擲地有聲地說出「保國走了,但我們的團隊還在,我們一定會把他沒來得及乾的事幹完、干好!」時,演播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朴實的話語中,飽含著郭素萍對這份職責的堅守,以及對延續李保國夢想這份事業的執著。
河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孫萌是李保國的學生,多年來一直跟著老師在山區奔忙。可在錄制現場再次聽這些熟悉的事,她的眼睛仍是紅紅的。「我們會把李老師的精神延續下去。」孫萌說,要像老師一樣,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淺顯易懂的話告訴給老百姓,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讓更多農民成為真正的專家。
;3. 孫永峰教授用致富鵝幫鄉親們脫貧,你身邊有怎樣的脫貧暖心故事
一、孫永峰教授用致富鵝幫鄉親脫貧致富
孫教授是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院副院長,他每天忙於實驗,為養殖基地農民傳授養殖技術,鄉親們在他帶動下紛紛養鵝,如今走上致富道路,孫教授說看到農民富了很欣慰、很高興。
在致富康莊大道上,有無數個致富帶頭人,他們一心為民、造福一方,為他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