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宗教教授徐弢
A. 徐弢人物簡介
在基督教與佛教對話的背景下,徐弢教授深入探討了兩者的哲學觀念與實踐方法。他出版了《托馬斯·阿奎那的靈魂學說探究》和《超驗神學與人間佛學的比較研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次報告,並主持了多項科研項目,展現了他在宗教哲學領域的深厚造詣。
通過與海外專家的交流與合作,徐弢教授不僅豐富了中國學術界的國際視野,也推動了跨文化的宗教研究。他的學術成果不僅體現在專著與論文上,還包括譯著如《美國大學之魂》、《蘇格拉底之道》以及《當代心靈哲學導論》等,進一步拓展了學術研究的范疇。
作為教師,徐弢教授在武漢大學開設了多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撰寫超過兩百萬字的講義,主持了教學改革項目,並獲得了多項教學榮譽,充分展現了其在教學與學術研究領域的雙重貢獻。
通過這些成就,徐弢教授不僅在宗教哲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理解,推動了學術界的發展。
B. 徐弢的介紹
徐弢,安徽人。1990年開始研讀基督教神哲學經典,曾在華中師大跟隨高新民教授研究心靈哲學,在北京大學跟隨趙敦華教授攻讀基督教哲學史;2003年聘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講師,2005年晉升副教授,2010年晉升教授,2011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近年來主要致力於基督教哲學和比較宗教研究,已出版專著3部,譯著5部,發表論文60餘篇。主持「基督教靈肉觀念的解釋模式研究」(201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個項目,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和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現代宗教學術史研究」的子課題負責人、參與「中世紀哲學史文獻選編」等多個重大項目。其研究成果取得較大社會和實踐意義。
C.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的師資簡介
戴茂堂
1987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價值哲學學會副秘書長、湖北省倫理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倫理學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特別是西方倫理學和西方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八部,分別為《超越自然主義――康德美學的現象學詮釋》、《西方價值觀念與當代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與當代中國》、《西方倫理學》、《西方美學史》、《文藝倫理學論綱》、《湖北文明村鎮建設研究》、《倫理學講座》。主編《價值論與倫理學論叢》、《價值論與倫理學叢書》、《德國哲學》、《西方哲學原著導讀》等。另外還翻譯了哈奇森的《論激情和感情的本性與表現,以及對道德感官的闡明》等。此外,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哲學動態》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有3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主持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在內的各項科研課題。其學術成果曾多次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具有較好的學術影響和良好的學術聲譽。
徐瑾
2006年獲湖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專業:中國哲學,方向:中西哲學比較)。
2009年獲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專業:倫理學,方向:基督宗教倫理思想)。
獲湖北大學2006年度「優秀碩士論文」。
獲武漢大學2008年度「徐復觀獎學金」。
現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學位點負責人;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倫理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尤專攻「道德形而上學」及「宗教倫理學」。
開設課程:中西哲學及倫理學比較(研究生課程)、西方倫理學、馬克思哲學原著、科學與社會專題(本科課程)、批判性思維(楚才學院課程)
徐弢。南開大學哲學博士,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講師。研究領域:西方近代哲學,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哲學)
陳俊。1999年和2004年先後在華中師范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和哲學碩士學位;2008年在武漢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跟隨朱葆偉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湖北省自然辯證法學會理事、湖北省科技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科技的倫理與政治研究。主講課程:為本科生開設《西方哲學原著導讀》、《科學思想史》,為研究生開設《科技哲學原著選讀》。曾獲得湖北大學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湖北省第十二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