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碩士研究生導師
① 吳曉蓉的人物簡介
吳曉蓉 ,女,教育學博士,四川蒼溪人。2003年6月,被西南師范大學特聘為副教授,同年12月增補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8月被西南大學特聘為教授。2005.10-2007.10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現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學原理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② 著名的女數學家有哪些
1、希帕蒂婭
希帕提婭是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以及哲學家。她也通常被認為是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家。希帕提婭的父親席昂是一位數學教授;作為她的導師,他教給了希帕提婭許多科學與哲學方面的知識。
約在400年時,希帕提婭成為了亞歷山大城中柏拉圖學派的領導者,講授數學、科學以及新柏拉圖學派的哲學。遺憾的是,希帕提婭的許多著作在今天已經遺失,所以人們並不知道她對數學的確切貢獻。人們只知道她的少數工作,例如對丟番圖《算術》的評注。
2、沙特萊侯爵夫人
沙特萊侯爵夫人最著名的工作是艾薩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法文翻譯以及她在動能方而的研究。
她還著有《物理學教程》,講述科學與哲學方面的最新思想;這本書原本是為她13歲兒子所寫的教材。她還對哲學、神學、倫理學有所涉獵,例如她對《聖經》的分析,她對人類幸福的探討以及她爭取女性受教育權的文章。
總的來說,沙特萊侯爵夫人是一位既能取得社會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又能持續不斷地投入到科學研究與寫作中的優秀女性。
3、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
盡管阿涅西對數學做出了許多貢獻並展現出巨大潛力,在父親死後她開始投身於慈善事業。阿涅西的《分析講義》一書包含了從代數到微積分的討論;這本為她弟弟所寫的書也被認為是第一本由女性所寫的數學教科書。
在此書中,還出現了由一種水手結而來、被誤譯為「阿涅西的女巫」的曲線(方程式為 x⊃2;y = a⊃2;(a-y) ),她的名字也因此被熟知。由於她的傑出工作,阿涅西被任命為博洛尼亞大學的數學與自然哲學系主任,但因為慈善事業的緣故她從未赴任。
4、索菲•熱爾曼
熱爾曼從此認為幾何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學科,並決心學習數學;她隨後在父親的圖書館中讀了大量的書籍。但熱爾曼想盡一切辦法反抗並堅持學習,這種情況持續到了她18歲那年,也是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成立的時候。
熱爾曼憑借她在振動彈性曲面上的工作贏得了法國科學院的獎項。這也讓她躋身當時傑出數學家的圈子。熱爾曼也在數論方向有所成就;她把費馬大定理歸結成兩種情形,這在如今被稱作索菲•熱爾曼定理。在數論中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結果還有索菲•熱爾曼素數以及索菲•熱爾曼等式。
5、阿達•洛夫萊斯
洛夫萊斯在這些學科上表現突出,並在數字和語言上頗有天分。年僅13歲的她就設計了一架飛行器。17歲時,洛夫萊斯認識了發明家與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後者成為了她的導師以及終身的朋友。正是因為這段經歷,洛夫萊斯才能在科學和數學領域中做出現為人所知的眾多貢獻。
洛夫萊斯是第一位女計算機程序員(實際上是第一位程序員)。她做出的貢獻既體現在數學也體現在計算機理論上。
她最著名的工作是翻譯了查爾斯•巴貝奇關於計算機分析機的論文:這個一個由查爾斯•巴貝奇發明的、可以進行數學計算的機器。洛夫萊斯提出了創新性理論並進行了復雜的理論分析。
③ 韓啟德是什麼人
韓啟德
韓啟德(1945.7- ):男,漢族 上海市人 1968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 病理生理學家 1997年10月增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2年在西安醫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
1985年9月至1987年8月在美國埃默里大學葯理學系進修。
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長期以來從事心血管基礎研究。近十年在(1(腎上腺素受體((1(AR)亞型研究領域獲重要成果,1987年在 國際上首先證實(1(AR包含(1A與(1B兩種亞型,這項具有突破性意義的 發現很快得到國際學術界和公認,在(1(AR亞型研究的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主要結果在《自然》(Nature)與《分子葯理學》(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雜志發表,近年來系統研究(1(AR亞型
在心血管分布、功能意義以及病理生理改變,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這方面的工作在國際同類研究中具有特色並有較大影響。
在心血管神經肽研究中也有較多成果,關於神經肽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對心血管的作用以及病理生理的研究曾先後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與國家教委科技二等獎。
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在國際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2篇。據不完全統計,發表的論文至1996年10月已被SCI引用1254次。
主編《血管生物學》、《心血管葯理學進程》等書籍。
講授心血管病理生理學、受體學等諸門課程。
1993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已培養博士17名,碩士12名,現在讀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1人,已培養博士後1名。
199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中央委員、醫衛委員會主任與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員。
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秘書長、國際心臟研究學會理事與中國分會主席、中國葯理學會常務理事與心血管專業委員會主任、《臨床與實驗葯理學與生理學》(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中國葯理學報》、《中國病理生理雜志》等十餘種國內外期刊的編委。
1990年獲衛生部授予的「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1991年獲國家人事部與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1994年由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④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的介紹
1932年初,震旦大學校長才爾孟(German G.S.J)決定在大學醫學院內增設牙醫系。1940年,沈國祚教授擔任牙醫系主任(第一任中國籍系主任)。1948年聘請席應忠教授兼任系副主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原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並入震旦大學醫學院後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牙醫系改為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學制4年。當時教學基地設在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席應忠教授為系主任,邱立崇教授為系副主任,後增設張滌生教授為系副主任。1965年,口腔醫學系教學基地搬遷至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增補吳少鵬、黃宗仁教授為系副主任。1981年,口腔醫學系被教育部批准首批恢復招收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張錫澤教授。後陸續批准許國祺、邱蔚六、劉正、薛淼教授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83年,上海市口腔醫學研究所成立,張錫澤教授任所長。1984年,邱蔚六教授任系主任,劉正教授、黃克新同志任系副主任。1985年6月,上海第二醫學院改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87年10月,口腔醫學系改為口腔醫學院,首任院長為邱蔚六教授,張錫澤教授任名譽院長。1996年,張志願教授擔任口腔醫學院院長,張錫澤、邱蔚六教授任名譽院長,先後由周曾同、孫大麟、郭偉、郭蓮任副院長。2001年12月,邱蔚六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7月,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並。2005年10月,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改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現任院長張志願教授,常務副院長馮希平教授,副院長鄭家偉教授。
⑤ 季鎮淮的人物簡介
季鎮淮( 1913-1997),字子韋,一名正懷,字來之。江蘇淮安人。民盟成員。古典文學研究家,著名文學評論家。1941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歷任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究生,清華大學助教、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盟中央第二屆委員,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全國聞一多研究會會長。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聞朱年譜》、《司馬遷》、《來之文錄》,評論《韓愈論》、《近代散文的發展》、《王國維古史新征講義跋》,主編《中國文學史》等。
季鎮淮,江蘇淮安季橋鄉人。1913年6月26日出生,193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淮安中學;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後,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師從聞一多先生從事中國文學研究;1944年畢業後,曾在中學任教。1946年到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1952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革」結束以後出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離休。1997年3月1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1941年西南聯大畢業以後,入清華大學讀研究生,聞一多為其導師。1946年起,在清華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52年調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主任。1945年加入民盟,1951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主編《中國文學史》、《近代詩選》、《歷代詩歌選》等。 為照顧戰區學生,盡管甄別考試已過期,臨時大學的教務長潘光旦仍特許季鎮淮以山東大學學生名義借讀。當時臨時大學中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中文系並無學生,全系僅一名借讀生。不出三月,戰火蔓延,學校南遷。季鎮淮報名參加了湘、黔、滇徒步旅行團,在聞一多等先生的帶領下,長途跋涉3500多里,抵達昆明。通過轉學考試後,季鎮淮正式成為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本科生,主持考試的是系主任朱自清。作為影響最深的導師之一,朱先生得到季鎮淮終身的愛戴與崇仰。季鎮淮在聯合大學學習期間,家庭在經濟上已無任何接濟,只有靠學校每月為數不多的貸金生活。當時的昆明,生活費用很高,他偶爾在報紙刊物上寫點文章,稿費也很有限。有時在發貸學金的那一天,在街上買幾塊糖燒餅吃,就是難得的享受。但他仍然擠出錢來買上幾本心愛的書籍。大學三年級,《中央日報》昆明版發表了季鎮淮的《(老子)文法初探》,該文運用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左傳〉真偽考》一書中的比較語言學方法考證了《老子》 ,得出《老子》和《論語》是一個文法系統,《老子》應成書於戰國晚年齊魯人之手的結論,與歷代相傳的老子是東周楚國人的成說不同,從語言學角度推測,充滿新意,大得羅常培教授贊賞,顯示出一位勤學多思的青年學者敏銳求新的學術活力。
1941年,季鎮淮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擔任私立五華中學教員,深受學生歡迎。1941年7月,清華大學成立了文科研究所,聞一多先生擔任文學部主任。這年秋後,季鎮淮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師從聞一多先生讀研究生,當時的研究生只有兩人,另一位就是後來著名的中古史專家、現代文學專家王瑤先生。按照當時規定,研究生的學習期限為二年,而季鎮淮卻為三年,這是聞先生向梅校長提出的:季鎮淮一面做研究生,一面擔任「半時助教」工作,經濟上可以得到一點補助。1941年10月24日,聞一多寫信給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季君本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國文系,成績卓異;近復投考本校研究院,亦以最優成績錄取。本所研究半時助教一職,以季君當之必勝所荷,爰為推薦。倘蒙裁可,仍希將聘書早日發下,以便轉致,並分配工作,至為厚幸。」梅校長當日即處理,30日又有批示「照聘,月薪50元,校貼20元,政府半貼生活費按全發。」此後,1942年8月和1943年8月,聞先生又為季鎮淮聘任助教及續聘事致信梅校長,使他得到安定的學術研究的條件。
聞先生對季鎮淮的關懷、培養不僅表現在生活上,更表現在學術研究上。《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中的《七十二》,是一篇考證文章,是先由季鎮淮提出問題,寫成初稿,然後再由聞一多先生增補材料,撰寫成文的。後來由於季鎮淮一再堅辭,這篇《七十二》最終由聞先生發表,收入《神話與詩》,沒有署季、何兩位先生的名。但是,聞先生加了那篇《附識》,對於季鎮淮做出的成績熱情地表彰,不肯埋沒他。 1946-1986年中,除1955-1957年奉高教部派遣,為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學東方歷史語言系外籍講師外,1952年院系調整前,季先生在清華大學工作,後到北京大學教書。作為聞一多、朱自清先生的私淑弟子,他整理兩位先生的舊作,出版了《聞朱年譜》 ,對《聞一多全集》的出版花費了大量精力,使人們對兩位偉大學者的人品和文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學和研究中,他更是身體力行,使他們的精神和治學方法能夠傳承下去。
總結兩位恩師聞一多與朱自清先生在文學史研究上的貢獻,季先生以為其最終的事業即在著成完整通史,他多次提到聞、朱兩位先生有意寫作中國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於兩位導師早逝,季先生自覺有責任代償心願,完成遺志。而其把握數千年中國文學的研究策略,同樣得益於聞、朱二位老師。聞先生考察中國古典文學,便從杜詩人手,「由杜甫研究而擴及全唐詩的研究;由唐上溯六朝、漢魏,直到古詩的源頭《楚辭》 、 《詩經》 」(《聞一多先生與中國傳統文學研究》);朱先生研治中國文學批評史,「首先著眼於古代以來批評史上若干傳統的概念的分析研究,弄清它們原來意義和在各個時代的變化」(《紀念佩弦師逝世30周年》)。以聞、朱二先師為楷模,季先生的中國文學史研究也採取了「重點突破」與「以點帶面」相結合的可行辦法。 1913年出生,江蘇淮安人。
193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淮安中學。
1941年西南聯大畢業後,入清華大學讀研究生,聞一多任其導師。
1944年畢業後,曾在中學任教。
1946年起,在清華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52年調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主任。
1945年加入民盟。
1950年代,出版了被譽為「大家小書」的評傳體著作《司馬遷》。
195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主編《中國文學史》、《近代詩選》、《歷代詩歌選》等。
1960年代初,與游國恩等主編了著名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四卷本《中國文學史》,負責明清詩文及近代文學部分。
「文革」結束以後出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離休。
主編。
1997年3月1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季鎮淮教授是著名的文學史家,1946-1986年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1979-1984年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早年在西南聯合大學,曾就教於聞一多、朱自清先生,在清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時更是聞一多先生得意的及門弟子。季先生秉承聞朱遺風,發揚舊時清華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畢生兢兢業業,從事高等教育和文學研究事業。他執教多年,桃李滿天下。學嚴謹,學風正派,追求科學。在學術上默默地耕耘,扎扎實實地做學問,從不追逐時髦和轟動效應,學術上具有很高的造詣,取得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成果。
他曾作為主編之一,編寫了高等學校文科部頒教材《中國文學史》 ,該書曾在1988年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對全國大學中文系的文學史課程建設起到很大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季先生主編了《近代詩選》、《歷代詩歌選》,並擔任《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編委和近代文學分支主編,還著有《司馬遷》、《聞朱年譜》、《來之文錄》、《來之文錄續編》等著作。 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中,他選取了處於兩端及中間部位的秦漢、唐朝、近代為主攻方向,又在其中擇出足以代表此一時代文學成就、有承前啟後之功的司馬遷、韓愈與龔自珍用力考究。以作家研究為基礎,輻射開去,理清各個階段的的理論與方法脈絡;再上下勾連,左右旁通,貫穿全史。
他有一首仿龔自珍《三別好詩》的自作的絕句:昌黎文集定庵詩,漢史諍諍血淚詞。吾亦自有三別好,江河萬古令人思。然而,季先生用功處雖在個別作家,著眼點卻在整部文學史,考論三家不過是其賴以構建全史的一方基地或重要支柱。 對於文學史寫作,季先生也有一套成熟的意見。他曾借用桐城派「義理」、「考據」、「辭章」並重的說法,加以概括、發揮。所謂「義理」,即正確、合適的理論與方法;「考據」,即充足的資料;「辭章」,即文字好讀。三者之中,最別致的是對文章的看重。學術論文講究材料充實,之有據,卻很容易導向行文枯燥,非有專業興趣,不能卒讀。而季先生根深蒂固的好文習性,是他把各類文體一律作為藝術品對待,自覺地當作古人所說的「文章」來寫。他作《司馬遷》一書,對相關史料雖竭澤而漁,落筆時卻化繁為簡,將大量考證壓在紙背或移入注釋,引文力求簡練,因而出語可信而又文脈暢通。季先生將這一道工序看作是文學史著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此前所有的努力都要靠它最終實現。為完成這部理想的文學史,季先生作了長期的積累與准備,直到病重期間,仍然不忘《中國文學史》的修改。
巴蜀書社約請季先生為「學者自傳」叢書撰稿,他始終不為所動,而專心致志地著作文學史。季先生說過:「講幾條文學史的發展規律容易,真正深入進去很難。所以,要知人論世,作出恰當的評價,得出切實的結論,就要進行長期的研究。中國文學的歷史悠久,一個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只有一代兩代人接續不斷地做下去,才能寫出理想的、有影響的文學史。魯迅、聞一多二位先生未竟的事業,我們後來者有責任代完其志。……文學史研究正如大海一樣是無盡的,我要終身追索下去。」 50年代,《司馬遷》一書就已完成,「文革」中,他又看起了英文原版的天文學著作,原因是他對《史記》中的《天官書》還有不解之處。龔自珍《詠史》中的「金粉東南十五州」究竟何指?這個小問題,困擾過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很多人的著作中,均因不明詞語來源,將「東南十五州」注為「泛指長江下游蘇、浙、皖三省的富庶地區」或「泛指江南地區」。廣大讀者因此難得確解,常生疑問。季先生也久久尋求這個問題的出處,為此請教過馮沅君、吳晗、段熙仲先生,均不得其解。1994年,季先生重讀《資治通鑒》,終於在胡三省注中,為這個苦苦追尋了四十多年的問題找到了確切的答案。他的每篇文章都是言必有據,言之有物,從不作泛泛之談,常從考據一個字,一個習語人手,有時是正確的,或自圓其說,有時費很多功夫,卻推翻了自己最初的設想。所以為文審慎、謹嚴、苛刻,不輕易發表文章。他每寫出一文,都要經過反復的思考,不斷補充、修改、提煉,直到覺得比較成熟時才脫手。他從不想引起什麼轟動,只是扎扎實實地研究問題,探求真理,奉獻給世人一點實實在在的、有價值的東西。他說:「文章無論長短,也無論關於古人或今人,在我都是用力作的;每寫成一篇,即使只有千把字,也是一次戰斗的結果」。
在學術研究上,季先生從來不願偷工減料走捷徑。《韓愈》書稿,「文革」前即已完成,因遭遇十年動亂,未能及時出版。1983年,齊魯書社向季先生徵稿,雖然學生夏曉虹力勸,季先生始終不肯脫手。他以杜甫「毫發無遺憾」的警語自求,感覺原稿有多處需要補充加工,以舊的面目示人便對不起讀者。在哮喘病頻犯,白內障日重,借書、讀書已越發困難的情況下,對《韓愈》一書的修改仍時斷時續艱難地進行。對全書的總體結構,他有意作較大調整,把韓愈放在唐代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論述。這需要重讀大量的資料,對於一個年邁體衰的人,該具有怎樣的勇氣才能做出如此的決定!季先生果然從《全唐文》讀起,從頭開始。韓愈生平中的大事小節,他都逐一考證,不輕易放過。雖然直到臨終,也沒有完成這項工作,但他的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來者。
季先生不僅治學非常嚴謹、細致,而且非常謙虛,對前輩、同輩、後輩學者都非常尊重。他的文集請弟子作序;江蘇師范學院的錢仲聯先生長於箋注之學,注韓愈、陸游、黃遵憲,是著作等身的大家。季先生對錢先生很佩服,經常在學生面前盛贊錢先生的學問,可以說達到了傾倒的程度。他不僅將錢先生聘為《中國大網路全書》近代文學分支的顧問,而且特別將條目定稿會議會址安排到錢先生的家門口,江蘇師院旁邊的東吳飯店。 多年來季先生在讀書、教書、研究之餘,創作了很多詩歌。初中時在淮安同鄉會的刊物上,他曾發表關於描寫災民逃荒情景的七言絕句五首,引起有些老師的注意。高中作文課上,他做的《農民嘆》三首,老師何紹春稱贊有古歌謠意味。大學期間,羅庸先生認為,季詩「諸作俱見性情,兼富意境,惟時有淺弱之句,多讀自有進益」。以後兼修朱自清先生的宋詩課,「從此有宋詩的影響,詩作風格的變化也好似宋詩的作法」。從中學開始直到90年代初,近70年季先生保持了寫詩的習慣,這些詩既是他生活工作的紀實,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變革的歷程。在研究工作中,他曾主編《近代詩選》,對晚清詩人大多做過專題研究,結合自己的創作,對新詩的現狀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觀點:
「新詩走錯了路,與晚清』詩界革命『接不上頭,當然他們不能成功。新詩歌還得走回頭路。」「舊詩沒有前途,……如今舊體詩大行是表面現象……因為還未找到出路。這個出路,晚清大家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就已開始在找,……到』五四時代『,興起了白話詩,舊體詩未亡,但出路無人找了……看來要打破舊體詩與白話詩的界線,找到新的出路,明確方向與方法,闖出新路來……接著梁啟超』舊風格含新意境『講下去,似可以得出新的結論。」「……今日的律詩,只押韻可以放寬,平仄仍需講求,對仗為主要特徵,更不可不用力完成。」「欲求新,須在內容上抓住感興,寓形式格律於渾然一體之中。」「……語言隨時代變化而益豐富,作詩取其所需,以調協為主。」「詩不敘事無史之作用,詩即取消其本職,成為文人消遣之工具,所以身價跌落矣。……亦可以論史的作用,不是議論,而是』著議『……就是提出問題,發人深思、研究,其背後有歷史。近代詩起變化,始於龔自珍,至魯迅而達於高度新發展。毛主席的詩詞是劃時代的大發展」。「我想像的新體詩,是解放的,能表現新世界的,構詞不分白話文言。它是從古典詩來的,而有現代詩的色彩。民間歌謠,元明戲曲和彈詞的形式都仍採用,要能敘事和著議,容納新事物、新名詞、新思想、新文化。不一定是長詩,短篇的也可以作。散文化不免,但也不一定散文化。總之由內容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