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大學劉丹老師
① 請問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怎麼樣
歷史文化學院創建於1986年,原名歷史系,2000年改為歷史與社會學系,2003年改為歷史與社會學院,2009年改為現名。歷史學是魯東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自1958年建校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近代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文化史、簡牘學與科舉學、美國史、區域歷史文化、世界宗教史等6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現有專門史、歷史文獻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學科教學(歷史)等5個碩士點,已涵蓋8個二級學科中的4個。有歷史學、人文教育2個本科專業。
本學院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支,教授11名,獲博士學位者15名(博士後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省級學術骨幹4名,市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
本學院有深厚的學術底蘊與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早在1990年李永璞教授就發起成立了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1996年專門史(文化史)被批准為「九五」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主要兩個方向:其一是簡牘學、科舉學等歷史文獻研究。該方向多年來一直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並重。已故著名學者李衡眉教授在古代昭穆制度、古代婚姻制度以及其它先秦史方面著力尤深,出版《昭穆制度研究》、《先秦史論集》等著作7部,在《歷史研究》上發表《昭穆制度與周人早期婚姻形式》、《古史傳說中帝王的性別問題》2篇學術論文。李炳泉教授注意利用秦漢簡牘來研究秦漢邊疆史地和秦漢官職,近年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兩漢戊已校尉建制考》、《關於漢代西域都護的兩個問題》、《兩漢農都尉的設置數額及其隸屬關系》等論文10餘篇,現任國家重大課題《中華大典》的《秦漢政治分典》的主編。梁方健教授注意利用金文和郭店楚簡著有《魯國史》、《山東通史》(先秦卷)等多部。周興副教授研究和主講兵家經典《孫子兵法》,被評師網評為全國「魅力教授」。陳長文副教授主攻中國古代科舉文獻和科舉制度,著《明代科舉文獻研究》,並在《光明日報》、《文獻》等期刊發表《簡論「科舉文獻學」之研究》等系列論文30餘篇,首倡科舉文獻學,課題《中國科舉制度下的教育慈善事業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其二是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文化史。研究重點是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及民族思想,尤其是唐代羈縻府州和沙陀、粟特人的研究。如樊文禮教授獲國家、省級項目各一項,在《民族研究》上發表4篇系列論文,出版專著《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團》、《李克用評傳》等。劉慧琴副教授出版《來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入華粟特人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等3部。高賢棟副教授出版《南北朝鄉村社會組織研究》專著一部,發表的學術論文《北魏孝文帝時期的禮制建設》、《北朝時政謠諺與民間信仰》、《論孝悌觀念在北魏的確立》等多篇。
中國近現代史側重於近代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研究方向,把研究對象確定為有許多社會成員參與,對整個社會、對民眾心理產生廣泛影響的社會思潮與民族精神。緊緊圍繞近代思潮尤其是自由主義、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三大思潮,以及中華民族精神展開重點研究。俞祖華教授等著《中國民族精神論》、《中華民族精神新論》、《深沉的民族反省》等多部,論文百餘篇。獲中國圖書獎1項,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2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另外,李永璞教授1990年發起成立了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介紹與研究叢書》等大型叢書,學會資料室現藏政協「文史資料」為全國最全的一家。
世界史有兩個研究方向:其一是美國史研究,圍繞美國族裔文化及美國的政治、經濟這兩個重心。早在90年代初黃兆群教授就在美國民族和種族理論方面提出了「一體多元論」。高春常教授則專注於美國黑人史,尤其是黑人宗教史的研究。高春常教授著有《文化的斷裂》、《非裔美國人的重建經歷》等3部,《文化的斷裂》獲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英國歷史傳統與北美奴隸制的起源》和《大西洋視野中的北美黑奴新教》2篇。黃兆群教授出版《熔爐下的火焰:美國的移民、民族與種族》、《紛然雜陳的美國社會: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文化》、《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政策》等專著6部,主持完成國家「八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美民族問題和種族問題研究」。王書麗副教授出版《政府幹預與1865-1935年間的美國經濟轉型》(人民出版社2009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政時期美國聯邦政府證券監管問題研究」。其二是世界宗教史研究,本學科方向的研究重心一直在歐洲宗教文化方面,在希臘宗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其中張淑清教授側重於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研究,獲國家社科項目、國家民委項目各1項,魏鳳蓮副教授側重希臘宗教的研究,而劉丹副教授側重於西歐基督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播。3人都在《世界歷史》上發表過有關領域的重要文章,各人的研究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彼此支持。張淑清教授著有《中世紀西歐的猶太婦女》(人民出版社 2009年),其中關於猶太婦女在猶太教中的地位研究在國內引起了一定的反響;魏鳳蓮主譯《新全球史》上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獲第8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一等獎。
區域歷史文化,多年來一直立足本埠,以區域歷史文化及其輻射為研究重點,選擇既有區域特色,又備受國內外學術關注的領域作為研究重點,如山東半島與海上絲綢之路、全真道等方面的研究。高度重視對當地文化和歷史資源的挖掘和提煉,如對膠東地區仙道文化、紅色文化、海疆文化、開埠文化、民俗文化、基督教文化及中日韓關系等領域的深入研究。不僅為當地文化建設服務,同時也為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搭建了與國內外交流和對話的平台。劉鳳鳴教授《山東半島與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趙慧峰教授出版和發表了《膠東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本土視野與近代基督教問題研究》等大量相關論著。
建院以來出版專著100餘部,發表論文1000餘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2篇,《歷史研究》6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5篇。獲中國圖書獎1項,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9項、三等獎19項。承擔國家社科項目3項,教育部社科項目5項,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0項。
本學院有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較高的人才培養質量。歷史學專業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於2007年被批准為省級教學團隊,最近有望獲批國家級教學團隊。自1986年招收本科生以來,經過25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 「尚德樂學」的院風和自己的辦學特色:一、強化精品意識、質量意識。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三、突出團隊建設、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率100%。現有中國古代史省級教改試點課程1門,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優質課程2門。承擔省級教改項目4項,校級教改項目9項。其中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俞祖華教授主持《以教學團隊精品課與教學方式為重點,推進歷史專業改革與建設》;二等獎2項:李衡眉教授主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加強歷史學專業建設》,俞祖華教授主持《歷史研究性學習:基礎教育新課程與高師歷史專業教學改革》;三等獎2項。2009年獲山東省研究生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現已開設26門碩士研究生課程。院資料室藏書12萬冊,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全院教師在《歷史教學》等期刊上發表教學研究論文多篇。由俞祖華教授任分卷主編的《中國通史教程·現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已被全國150多所高校採用,獲批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