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說除卻巫山不是雲
『壹』 好書·推薦|用古詩來激發想像力,戴建業為孩子們量身定製了這本書
《激發孩子想像力的古詩100首》
戴建業 撰
復旦大學出版社
他是學術大咖,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
他著述等身,已出版《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論中國古代的知識分類與典籍分類》《文本闡釋的內與外》等學術著作十餘部,出版《戴老師魔性詩詞課》《六朝文學史》《兩宋詩詞簡史》等文學評論、文學史多部,《你聽懂了沒有》《我的個天》《假如有人欺騙了我》等隨筆散文集六部。集結出版「戴建業作品集」九卷。
憑借對詩詞的深入研究和幽默講解,他用一口接地氣的麻城普通話,將晦澀難懂的古詩詞講成了段子,吸引了大批年輕學生的喜愛。
隨著短視頻的大火,有人將他的講課視頻上傳到網上。借著互聯網的傳播力量,他瞬間成為風靡全國的「網紅教授」,在各大社交平台坐擁粉絲超千萬。
他就是戴建業。
大家一定都還記得,讀書時被古詩詞支配的恐懼,各種枯燥的教條式教學,讓我們呆板地記住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等這些模板化的「專有名詞」。
可是,在戴建業的口裡,這些詩人卻都鮮活生動,好似我們的身邊人——
講李白時,他說:
「盛唐詩壇里的詩人,個個自我感覺良好,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李白的自戀遠在他們之上,不僅覺得老子天下第一,還認為自己身上有仙氣……除了坐牢那幾天。」
講杜甫時,他說:
「大學課堂里,教授們給杜甫貼上『現實主義詩人』,就好像杜甫永遠盯著腳下的土地,從未仰望過頭頂的星空,其實別以為杜甫老實,實際他也很狂妄。他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原以為是寫別人的,後來才知道,他居然是在說自己。」
講元稹時,他說:
「這個混蛋剛寫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來悼念亡妻,沒有半個月就跟別人談戀愛去了!奉勸女同胞們,男人一激動什麼鬼話都說得出來,男人的鬼話一句都不要信!」
這種故事化的講述,既接地氣又簡單易懂,總是會引來陣陣笑聲和贊賞。不少網友直呼「魔性」,表示如果當年語文老師這樣講課,一定會早早迷上詩詞!
戴建業這種授課風格其實早已有之,很多年前,戴建業就給本科生開過一門選修課:「走近大詩人」。他的講課方式如有魔力,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他的課上永遠座無虛席。無怪乎他會被評為華中師范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第一名,戴教授當之無愧!
除了給大學生授課,戴建業教授心裡也一直裝著祖國的花朵們呢。今年夏天,他認認真真為孩子們選編、評點,量身定製了這本《激發孩子想像力的古詩100首》。
《激發孩子想像力的古詩100首》為萬千讀者所喜愛的戴建業教授從中國古代浩瀚的詩歌藝術寶庫中,專門為孩子精心挑選的詩歌選集。
詩選中大都是名家名作,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小詩,極適合孩子記誦。詩選分為「人生酸甜」「名山大川」「天涯知己」「金戈鐵馬」四輯。這些名家名作,除了能激發與培養孩子的想像力,還能讓孩子擁有豐富的 情感 體驗。名山大川的雄奇,萬馬賓士、千軍決戰的激烈,山泉的叮咚、百花的絢麗,友誼的可貴、人生的萬千滋味等,都能在孩子的世界裡激起層層漣漪,為他們的人生起航及以後的長途跋涉,提供充足的精神養分……
為便於孩子閱讀,每首詩都附有必要的文字注釋與簡短的藝術評點。編選者還根據孩子的特點,精心編織每首詩的「名家簡介」,力求畫龍點睛之效。書中還配有大量精美圖片,以期給讀者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
這本詩選主要是給中小學生看的。
可能有的家長馬上會問:現在小孩負擔這么重,為什麼還要讓活蹦亂跳的小孩,去讀這些「老掉了牙」的古詩呢?
看來,要想讓小孩坐下來讀古詩,你就得把詩歌講得有趣;要想讓父母給小孩買古詩來讀,你就得讓他們明白讀古詩有益。
英國那位「老奸巨猾」的培根,勸人們讀書的訣竅就是「誘之以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可惜這段名言過於膠柱鼓瑟,它們看上去言之鑿鑿,其實大多似是而非——讀史難道只能使人明智而不能使人莊重?讀詩難道只能使人靈秀而不能使人明智?培根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不如我們老祖宗孔子說得精彩:「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孔子將「興於詩」作為成才和成人的起點,孔子多次告誡兒子和學生要認真學詩:「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小孩為何要好好學詩呢?可以用詩啟發想像,可以用詩感發志意,可以借詩觀察 社會 ,可以借詩領略自然,可以以詩樂群交友,可以以詩抒寫哀樂……詩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服務國家,還可以借詩來識記各種鳥獸草木的名字。總之,讀詩不僅僅能使孩子越來越「靈秀」,它還能讓孩子的想像越來越豐富,讓孩子的觀察越來越細致,讓孩子的 情感 越來越細膩,讓孩子的談吐越來越文雅,讓孩子的體驗越來越深刻,讓孩子的精神越來越和諧,讓孩子的人格越來越健全……
詩為什麼「可以興」?孩子為什麼要「興於詩」?漢人說「興」是「引譬連類」,也就是由此物聯想到彼物,是指學詩可以培養讀者的想像力;宋人說「興」是「感發志意」,也就是激起人們的 情感 意志,是指詩能激發人們的生命活力。
人的智力主要涉及想像、直覺、邏輯、記憶、語言等層面,其中想像是判斷才華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標,沒有想像就不可能有技術發明,就不可能有科學突破,就不可能有藝術創造。遺憾的是,今天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不是引發小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而是在殘酷地窒息青少年的想像力。各種無聊且無用的培訓,不斷重復同一類型的習題,孩子所有時間和空間全被填滿,他們失去了任何學習的樂趣,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還哪有去天馬行空想像的心境和精力?引發想像力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去精讀古代優美的詩詞,讓孩子有寬松的成長環境,有快樂的學習心情,這樣,他們對「遠方」才會有美好的憧憬,他們的思緒才會浮想聯翩,他們的精神才會超越塵世進入美好的詩境。
如果說,想像、直覺等因素是創造的前提,那麼生命的激情和沖動則是一切創造的源動力。沒有了生命激情和沖動,所有才智都將休眠乃至休克,任何創造活動都無從談起。要想點燃生命的火花,要想激發生命的沖動,古代那些壯美的詩詞是最好的「興奮劑」。朗誦一下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個傻瓜也會領略到那種目極千里的眼界,那種無比開闊的胸懷,還有那「更上一層樓」追求沖勁。
我們民族的文化修養深厚,我們使用的漢語形象生動而又富於表現力,幾千年來我們的先人用它為人類創造了無數詩歌的藝術瑰寶,為世界貢獻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這本詩選精選了名家名作100餘首,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小詩,分為「人生酸甜」「名山大川」「天涯知己」「金戈鐵馬」四輯,希望在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同時,也讓孩子有豐富細膩的 情感 體驗:讓他們盡可飽覽祖國名山大川的雄奇,可以一睹萬馬賓士、千軍決戰的激烈,可以聆聽山泉的叮咚,可以欣賞百花的絢麗,更可以體驗到各種美好的人生,可以感受生活的的酸甜苦辣……
要想豐富小孩的想像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那就讀詩吧!
每首詩都有必要的文字注釋,簡短的藝術評點。沒有作詳細藝術分析的原因,是想給孩子讀詩時留下想像的空間。西方一位教育家曾批評說,我們今天給幼兒讀的經典讀物,成人過於瑣細的藝術分析,活像是在嚼飯喂人,既讓孩子讀起來索然無味,又養成了孩子閱讀偷懶的惡習。今天的兒童玩具過於精巧,遠不如從前的簡單玩具更能讓孩子們好奇。
我們編者和編輯盡心,但願孩子們讀來開心!
2021年6月20日
樣張試讀
資料:復旦大學出版社
『貳』 孫紹振解讀古詩詞
1.孫紹振如何用「還原
——《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讀後(1)福建龍岩一中 邱靜芳 古代詩詞的鑒賞在高考中屬於雷打不動的固定考點,長期是教學復習迎考的重點,而且提高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所以無論怎麼說,掌握古典詩詞的鑒賞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孫教授強調,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統一的對象加以剖析,不應該從統一性出發,而是應該從差異性,或者矛盾性出發。
因此,就要善於從看來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異的地方,而且要善於看來相異的作品中,看出來相同的地方。這是科學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長期培養的。
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異所在,是分析的前提。孫紹振教授在他的《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一書中,解讀了27首古代詩詞。
為了便於學習,筆者試著對他的解讀方法作個歸納。一、多角度提出質疑1.與同題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讀《敕勒歌》,提出這個問題:類似寫草原的民歌並不少見,為什麼這一首卻成了經典性的,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成就?2.從詩話家已有的定評中提出質疑。如解讀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北風卷地白草折」一句,有這么一段文字: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注,謂其性至堅韌,經霜草脆,故能折斷。
這種說法也許有根據,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堅韌,就不易折斷。至於經霜草脆,則不是西北草的特點。
草枯則黃,枯久則朽,朽則發白。這是北方普遍的現象,並不是某一種草的特有現象。
為什麼古代的學者要這么費勁地考證西北實有其物呢?3.從詩歌類型角度質疑。如寫景抒情詩歌,解讀《春夜喜雨》,提出:詩憑什麼感人?解讀《望廬山瀑布》,提出:從哪裡可以看出李白的感情呢?4.藉助詩話家的定評,進一步質疑。
如解讀《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提出:眾口一詞都說好,但是好在什麼地方,一千多年來,那麼多詩話家,卻幾乎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解讀柳宗元的《江雪》,提出:這也是一首以圖畫來抒情的傑作,歷代詩評家,一致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大多數是印象式的論斷,並沒有把道理講出來。
如解讀《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批點唐音》說:「此篇鮮媚如晚唐,但不俗。」孫教授接著寫道:為什麼並沒有感到俗艷呢?自從這個問題提出來以來,幾百年了,還沒有人從理性上回答過。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5.從風格還原上提出質疑。孫教授強調分析的最終目標是抓住作品的特殊點,要對作品的風格或者作家的特點窮追不舍。
如解讀《西江月遣興》,直接提出:它很有特點,特點何在?6.在同一種表現手法上比較質疑。如解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大多詞評家都集中贊賞她的十四個疊詞。
疊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從修辭技巧來說,這樣連續性的疊詞並不是越多越妙,孫教授接著列舉了許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後提出質疑:為什麼其他人用的疊字給人多餘繁冗的感覺,而李清照卻不會?從而探究其深層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內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還原情感邏輯提出質疑按常規情感來理解,提出假設。
再與詩歌的情感邏輯發展作比較。前後對比,提出質疑。
如解讀《獨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時,孫教授解讀道:和孤獨聯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悶、煩厭。這對於人來說,有一種否定的性質,詩人完全可以宣洩他的苦悶和煩厭。
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俗了,就沒有李白的特點了……但是,就在這樣的極端孤寂之中,詩的情感,卻發生了一次倒轉。面對無聲的敬亭山,不但沒有感到煩厭,相反倒是感到「不厭」。
這不是無理嗎?不,這里隱含著詩的情感的邏輯特點。……這里,李白的妙處在於,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如孫教授在自序里所說的,各種還原法、比較法都是低層次的操作性方法,而最高層次,從哲學上說,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他說,「如果我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話,那也不過是,我把這種方法用得很徹底,用得很堅決,將之轉化為操作性方法,並使之系統化。」
筆者笨拙,並沒從紛繁復雜的分析之中看出其系統性,但是,確實知道了孫教授如何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1.抓住詩歌創作特點如解讀王之渙的《涼州詞》時,引出《萬首唐人絕句》編者提出的問題:「此詩各本皆作『黃河遠上』。
惟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按玉門在敦煌,離黃河流域甚遠,作『河』非也。
且首句寫關外之景,但見無際黃沙直與白雲相連,已令人生荒遠之感。再加第二句寫其空曠寥廓,愈覺難堪。
乃於此等境界之中,忽聞羌笛吹《折楊柳》曲,不能不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詞。」表面上是一字之爭,實質是關於詩的寫實性還是想像虛擬性質的分歧。
因而,這首詩歌解讀時,孫教授抓住詩歌創作的特點,進一步解讀道:「詩歌的感人力量並不僅僅來自真切的畫面,來自視覺寫實,同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比其他任何藝術形式,更為依賴假定、想像來超越現實,如果拘泥於寫實,詩人的感情就比較難以滲透在景觀之中而得以自由發揮了。只有在假定的、虛擬的情景中,主觀的情感才能滲透在客觀的情景之中,得到比較自由的發揮。
2.孫紹振如何用「還原
——《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讀後(1)古代詩詞的鑒賞在高考中屬於雷打不動的固定考點,長期是教學復習迎考的重點,而且提高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所以無論怎麼說,掌握古典詩詞的鑒賞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孫教授強調,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統一的對象加以剖析,不應該從統一性出發,而是應該從差異性,或者矛盾性出發。因此,就要善於從看來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異的地方,而且要善於看來相異的作品中,看出來相同的地方。這是科學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長期培養的。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異所在,是分析的前提。
孫紹振教授在他的《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一書中,解讀了27首古代詩詞。為了便於學習,筆者試著對他的解讀方法作個歸納。
一、多角度提出質疑1.與同題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讀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北風卷地白草折」一句,有這么一段文字:
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注,謂其性至堅韌,經霜草脆,故能折斷。這種說法也許有根據,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堅韌,就不易折斷。至於經霜草脆,則不是西北草的特點。草枯則黃,枯久則朽,朽則發白。這是北方普遍的現象,並不是某一種草的特有現象。為什麼古代的學者要這么費勁地考證西北實有其物呢?3.從詩歌類型角度質疑。
解讀柳宗元的《江雪》,提出:這也是一首以圖畫來抒情的傑作,歷代詩評家,一致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大多數是印象式的論斷,並沒有把道理講出來。
如解讀《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批點唐音》說:「此篇獻媚如晚唐,但不俗。」孫教授接著寫道:為什麼並沒有感到俗艷呢?自從這個問題提出來以來,幾百年了,還沒有人從理性上回答過。在我看來,這是因為……5.從風格還原上提出質疑。孫教授強調分析的最終目標是抓住作品的特殊點,要對作品的風格或者作家的特點窮追不舍。如解讀《西江月
遣興》,直接提出:它很有特點,特點何在?6.在同一種表現手法上比較質疑。
如解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大多詞評家都集中贊賞她的十四個疊詞。疊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從修辭技巧來說,這樣連續性的疊詞並不是越多越妙,孫教授接著列舉了許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後提出質疑:為什麼其他人用的疊字給人多餘繁冗的感覺,而李清照卻不會?從而探究其深層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內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還原情感邏輯提出質疑
按常規情感來理解,提出假設。再與詩歌的情感邏輯發展作比較。前後對比,提出質疑。如解讀《獨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時,孫教授解讀道:和孤獨聯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悶、煩厭。這對於人來說,有一種否定的性質,詩人完全可以宣洩他的苦悶和煩厭。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俗了,就沒有李白的特點了……但是,就在這樣的極端孤寂之中,詩的情感,卻發生了一次倒轉。面對無聲的敬亭山,不但沒有感到煩厭,相反倒是感到「不厭」。這不是無理嗎?不,這里隱含著詩的情感的邏輯特點。……這里,李白的妙處在於,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3.古詩詞解讀:籣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語出 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蘭:香草名。幽谷:僻靜的山谷。莫服、莫乘:沒有人佩帶、乘坐。行義:施行仁義。不為莫知而止休:不因沒有人知道而停止。
翻譯:蘭花生長在無人的山谷,不會因為沒人看而不芳香;船在江河上,不會因為沒有人乘坐而不浮在水上;君子做事,不會因為沒人知道而停止不做。
比喻君子行仁義之事不求名不避寵。
第一句化用《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以蘭喻君子,強調修心養性。第二句以舟喻人,強調人生沉浮時堅守氣節。
4.王希明:古詩詞鑒賞有沒有標准答案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談到古詩詞,很多人會思考一個問題:古詩詞鑒賞有沒有標准答案? 在筆者看來,確定的特別是知識性的問題,自然有標准答案。
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古詩詞的內蘊是否具有確定性,所引起的審美接受的過程及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雖然,個體由詩歌文本而起的想像,只能從個體的生活經驗以及文化積淀中來,接受者的審美趣味不同,審美經驗也不同,生活的經歷具有個體性,所以詩歌鑒賞必然具有極強的個體性。
但是,有些古詩詞內容確定,情感是類型化的,故此其意蘊還是具有相對確定的特點。比如,辛棄疾的一些反映報國無門之情的詞。
這類詩詞,不管鑒賞者是誰,可以都會引起喚起類似的情感。這些詩詞的鑒賞,大致來講,是可以有標准答案的。
但是對更多的古詩詞來說,情況卻非如此。一則,有的文本天然具有模糊性。
比如李商隱的 《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作者要表達的情境也許是確定的,傳達的情緒也是確定的。但是,呈現在讀者前的文本非常模糊,情感通過比興象徵來傳達,讀者只能大致感覺其中情緒的流淌,而無法真正具體落實。
這樣的詩,是無法給出標准解讀的。所以,金元之際的詩人元好問要感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對於這一類的詩詞,在意蘊方面,要尋求確定的答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多是在知識性的比如典故,技術性的比如手法的層面提出問題,來尋求確定的答案。
古詩詞作為高度凝練的語言材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省略,有「言不盡意」之處。而漢語語法相對自由,比較起詞形有變化 (比如因過去時將來時等時態而不同) 的語言,漢語缺乏詞形的變化。
語言的特點增加了詩歌的多義性,使多種解讀可以並存。比如,通行本 《詩經》 的第一篇《關雎》,最後「窈窕淑女,鍾鼓樂之」,到底是既定事實,還是主人公「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之際的幻想,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僅僅是黃粱一夢,其實是無法斷定的。
這種詩譯成有詞形變化的語言,就會被迫挑選其中一種。比如這一句,英國著名漢學家Arthur Waley譯為「Shy is this noble lady/With gongs and drums we will gladden her.」,這是將來時,結果未 卜;而學者辜正坤則譯為「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宣稱男主角最終贏得了淑女的芳心。
這種詩如果保留其解讀的多種可能性,則可以大大增加閱讀樂趣。如唐代詩人皇甫松的 《采蓮子》:「船動湖光灧灧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末二句的主語省略,根本無從判斷是誰拋蓮子,也無法判斷要被人知的「人」是誰。
發揮想像,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幾種情形:(采蓮少女)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被她看的少年) 知半日羞。(采蓮少女)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采蓮的其他女子) 知半日羞。
(采蓮少女)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路邊經過的行人) 知半日羞。(采蓮少女的同伴) 無端隔水拋蓮子,(少女發現自己) 遙被人 (自己同伴) 知 (自己貪看少年) 半日羞。
(采蓮少女的同伴)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少年) 知半日羞。事實上,不管採取哪種作為標准答案,都是對這首詩趣味和美感的一種戕害。
可能有人覺得,因為古今時移世易,不管物質層面的還是文化層面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才導致我們對古詩詞的誤讀,古詩詞在古代應該是可以找出准確的「標准解讀」的。實際上,標准答案可能壓根就不曾存在過。
相當一部分詩,不但有多種解法,而最為時人接受的解讀方式也往往是不斷變化的。還以 《關雎》為例。
這首詩,漢代以來佔主導地位的是 《毛詩序》「後妃之德」說,具體講是賢德不妒,後世孔穎達 《毛詩正義》、朱熹 《詩集傳》 等無不贊同。此外還有 《毛詩正義》 後妃「思得賢才之人與之共事」之說等等。
明清以來,學者多另倡新說,如崔述 《讀風偶識》 認定此詩是寫「君子自求良配」。對於這些說法,現當代學者多不信服,紛紛認定這是一首戀歌。
像余冠英廣為流傳的 《詩經選》 中就判定此詩是寫男女戀情。這樣的一首詩,如果要提供標准答案,出題者是要提供古時最權威的「後妃之德」說呢,還是提供如今的戀情說? 如果說符合本意才是標准答案,放在 《詩經》 的解讀史中考察,後者未必就比前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更深一層說,甚至連那些明顯的誤讀都未必沒有價值。20世紀有的文學批評流派,比如英美新批評就專注於文本的語義分析,認為作品可以獨立自足。
照此說來,哪怕是不符合作者本義,只要是文本可以衍生出這種解釋,就可以認可。而我們本民族文學批評史上,不但有「詩無達詁」的說法,甚至還有著悠久的「誤讀」傳統。
春秋時期賦詩言志,採用的方法便是 《左傳》 中所言「賦詩斷章,余取所求」,孤立地抽取 《詩經》 中的一章甚至幾句或一句,來結合眼前情境,並不管本義如何。比如 《左傳》 襄公八年晉范宣子想要聯合魯共討鄭國,就賦 《摽有梅》,此詩原義是女子盼望男子及時求婚,這里卻。
5.教授魔性解讀古詩 事件是怎麼回事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火魔性解讀古詩爆紅網路。
以下為事件新聞原稿,供參考: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火了。有人說,他普通話不標准,是大學課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網友紛紛表示想聽……
「你以為陶淵明種豆種得蠻好,實際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種得這個水平,絕不寫詩。」最近,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的一段講課視頻火了。
先來看看網上流行的幾個戴教授講課片段。
評講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普通的老師會從詩的韻律、意境評講。而戴老師的方式是這樣的:「種個鬼田」「要是我種得這個水平,我絕不會寫詩」。
八卦的戴教授還喜歡挖掘名人隱私:「三個人搞得蓬頭垢面,都沒有成仙,那才是一代浪漫的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悼念亡妻的古詩,經戴教授的解讀後,突然畫風一轉,「這個XX,沒有半個月就跟別人戀愛!」
6.古詩詞解析,
【出處】這是首漢樂府,《漢鐃歌十八曲》之一,名叫《有所思》漢樂府《有所思》作者·廬夫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②?雙珠瑇瑁簪③,用玉紹繚之④。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⑤。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⑥!雞鳴狗吠⑦,兄嫂當知之。
妃呼豨⑧!秋風肅肅晨風颸⑨,東方須臾高知之⑩。 注釋】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個人。
②何用:何以。問遺(wèi慰):「問」、「遺」二字同義,作「贈與」解,是漢代慣用的聯語。
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種龜類動物,其甲殼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裝飾品。簪:古人用以連接發髻和冠的首飾,簪身橫穿髻上,兩端露出冠外,下綴白珠。
④紹繚:猶「繚繞」,纏繞。 ⑤拉雜:堆集。
這句是說,聽說情人另有所愛了,就把原擬贈送給他的替、玉、雙珠堆集在一塊砸碎,燒掉。 ⑥相思與君絕:與君斷絕相思。
⑦雞鳴狗吠:猶言「驚動雞狗」。古詩中常以「雞鳴狗吠」借指男女幽會。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訓為「悲」,呼豨,訓為「歔欷」。 ⑨肅肅:颼颼,風聲。
晨風颸(sī思):據聞一多《樂府詩箋》說:晨風,就是雄雞,雉雞常晨鳴求偶。颸當為「思」,是「戀慕」的意思。
一說,「晨風颸」,晨風涼。 ⑩須臾:不一會兒。
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東方高」,日出東方亮。
這二句是說在秋風颼颼的清晨,聽到晨風鳥求偶的鳴叫,我的心更煩亂了,太陽是會察知我的心的純潔無瑕。 【賞析】 這是《漢鐃歌十八曲》之一。
鐃歌本為「建威揚德,勸士諷敵」的軍樂,然今傳十八曲中內容龐雜,敘戰陣、紀祥瑞、表武功、寫愛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雲:「短簫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皆序戰陣之事。」
(《漢鐃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稱,表現一位女子在遭到愛情波折前後的復雜情緒的。 開頭五句寫其對遠方的情郎心懷真摯熱烈的相思愛戀:她所思念的情郎,遠在大海的南邊。
相去萬里,用什麼信物贈與情郎,方能堅其心而表己意呢?問遺(wèi),猶言贈與。她經過一番精心考究,終於選擇了「雙珠瑇瑁簪」。
「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種似龜的動物)那花紋美觀的甲片精製而成的發簪。「雙珠」,謂在發簪兩端各懸一顆珍珠。
這在當時可謂精美絕倫的佩飾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猶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裝飾起來,更見美觀(紹繚,纏繞之意)。
單從她對禮品非同尋常的、不厭其煩的層層裝飾上,就可測出她那內心積淀的愛慕、相思的濃度和分量了。這幾句寫物寄情,以少總多,表達已言簡意豐,情調復纏綿悱惻。
試看漢末繁欽《定情詩》中「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何以結恩情?佩玉綴羅纓。」「何以慰別離?耳後瑇瑁釵」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啟發而化出,此亦正可發明本詩「何用」三句意蘊之妙處。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晴光灧斂的愛河上頓生驚濤駭浪,愛情的指針突然發生偏轉,「聞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寫出了這場風波及其嚴重後果:她聽說情郎已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靂!驟然間,愛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窩燃起了憤怒的烈火。她將那凝聚著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憤然地始而折斷(拉雜),再而砸碎(摧),三而燒毀,摧毀燒掉仍不能泄其憤,消其怒,復又迎風揚掉其灰燼。
「拉、摧、燒、揚」,一連串動作,如快刀斬亂麻,乾脆利落,何等憤激!「從今以後,勿復相思!」一刀兩斷,又何等決絕!非如此,不足以狀其「望之深,怨之切。」(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語) 「相思與君絕」以下六句,寫其由激怒漸趨冷靜之後,欲斷不能的種種矛盾、彷徨的復雜心態。
「相思」句較上文「勿復相思」之果斷決絕,口氣已似強弩之末。蓋「相思」乃長期的感情積淀,而「與君絕」,只一時憤激之念,二者本屬對立而難統一,故此句實乃出於矛盾心情的嘆惋,大有「剪不斷,理還亂」之意蘊。
循此緒端,自然生出「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的回憶和憂慮。「雞鳴狗吠」「喻風聲布聞。」
(《詩比興箋》)《易林·隨之既濟》:「當年早寡,孤與(宇)獨居;雞鳴狗吠,無敢問者。」即指鰥夫與寡婦夜間來往,驚雞動狗,已露風聲。
此處亦謂女子憶昔與郎幽會往來,不免風吹草動,使兄嫂備悉隱情,而今若斷絕,居家將何以見人?對兄嫂又如何解釋?所謂「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隙穴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亂終棄的嚴重後果,自然使她不無顧慮和動搖。
何況那「雞鳴狗吠」中幽會的柔情蜜意時刻,仍然頑固地在牽動著她那舊日的縷縷情思,使她依依難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顧後,心亂如麻的處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的一聲歔欷長嘆。清人陳本禮《漢詩統箋》雲:「妃呼豨,人皆作聲詞讀,細觀上下語氣,有此一轉,便通身靈豁,豈可漫然作聲詞讀耶?」聞一多《樂府詩箋》亦雲:「妃讀為悲,呼豨讀為歔欷。」
訓釋至為允當。三字悲嘆,在感情、語氣上承上啟下,直貫結尾二句意脈。
「肅肅」,形容風聲凄緊;「晨風」,即晨風鳥。《詩·秦風·晨風》:「鴥彼晨風,郁彼北林。
未見君子,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