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最好的老師
⑴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的師資怎麼樣
首先。老師是一流的。一般外聘的老師,比如華僑大學的 資深教授,集美的教授 當然是他們學校排的上號的。還有的就是老教授,就是退休的教授啊,經過多年的沉澱,他們的教學質量能差嗎????還有一部分是學院自己招聘的老師,據我所知一般是廈大了什麼的重點大學的。最重要的學歷至少是碩士什麼的!!!!!對了,我們還有和西安交通大學合作。所以,以後的師資會更好的 哈哈
其次,個人感覺我們的宿舍環境是全國一流,在我見到的大學宿舍現在都沒有比我們這好的!!!!
校園環境什麼的就別說了對吧!!! 大家都知道!!
最差的就是我們的食堂了。。 那個就是我對學校最大的意見了。不過好消息是下半年將有2家食堂進入 到時候我們就解放了 哈哈 興奮啊!!!
最主要的還是你自己來看看 這個比較真實
別人說的都是虛的吧 呵呵 眼見為實啊!!!
⑵ 華僑大學值得讀嗎是名校嗎華僑大學停止辦學真的嗎
華僑大學是由中央統戰部直屬的大學,它位於福建泉州,是國家重點扶植的大學。由於沒有地處一線城市,大學的校名也比較特殊,很多考生在聽說華僑大學的時候心裡都會產生一些疑惑。比如華僑大學是名校嗎?值得讀嗎?最近網上還傳出了華僑大學停止辦學的消息。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老師馬上為大家解答。
二、華僑大學停止辦學真的嗎?
華僑大學停止辦學是假的 ,校方也已經出來辟謠了,大家不要相信。
近日,網上流傳著華僑大學即將停辦的消息,引發了熱議。隨後華僑大學通過官方微博上緊急發布聲明,稱這則虛假消息已嚴重侵害大學的聲譽,學校已經報警,並將保留依法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⑶ 在華僑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首先針對這個問題,在華大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這個問題應該是來源於之前知乎上的各種在名校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問題系列,我斗膽推測一下能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至少內心裡沒有把華大看低,或者說期待自己所在的學校能夠得到認同。
其實華大人從來沒把自己定位在一個低的位置,這也許跟華大學生高考分數普遍比較高有關吧,我認識很多同學的分數考211甚至部分985是沒問題的,甚至也有把目標定的更高然後來了華大的(很慚愧的包括在下),所以他們難免對華大的期望值稍高。客觀講華大科研實力不是強項,當然這與廈門校區建設分散了學校精力有很大關系。不過現在華大加大了對科研的投入,也引進了不少好老師,期待華大的表現。可能是因為大家高考都還不賴,所以在華大你能看到的「相對」的大牛或還是不少的,所以你會看到績點5.0的學霸,也有本科跟著導師混實驗室然後發了paper的,各種全國比賽拿一等獎的,各種學生會幹部社會實踐經驗爆滿的,家庭背景超牛逼但為人也很低調謙遜的,各種考研大神和出國大神。。。。。。各種各樣的都有,單單從學生能力來講,華大不算差。
(以下這段只說給有野心的學弟學妹們,華大跟牛逼的學校還是差在了格局上,上面說的那些大牛華大有,但是只是少數,華大畢竟不是985,如果眼裡只看到華大的同學,格局就太小了。套用一個學長的話說就是,華大是個容易腐蝕人的地方,因為跟頂尖的牛校比,這里太過寬容,也太過鬆散,大部分人都很舒服愜意的就可以過完大學四年,但是也因為看不到更多比自己優秀的人,感受不到來自於同輩人的壓力,所以也沒有更加努力,跟那些本來就名校還比你努力的同學的差距就容易拉的更大。奉勸大家還是不要只把眼光放在身邊的同學身上,而是全國,乃至世界跟你同行業的同齡人身上。)
華大是一所有魅力的大學,從其他同學回答就能看出,不管華大怎麼樣,華大走出來的學生(大多數)很愛華大,希望她能越來越好,這其實已經是一所學校的成功了。華大之於我,是一個非常有歸屬感的地方。在華大的時候我就喜歡關注華大的新聞,喜歡漫步在華大觀察她一點一滴的變化,甚至出國以後也會非常頻繁的去關注學校主頁和最新消息。
當然華大的學生多種多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在這里我就只寫一點自己在華大就讀的體驗。
我們剛入學的時候還是老吳當校長的時候,雖然校訓是「會通中外,並育德才」,但給我更深印象的是老吳一直提倡的校園精神「寬容為本,和而不同」,寬容和自由,是我認為華大給人的最好的東西。是的,華大不能給你清華北大能給你的資源,但是如果你願意,你可能會在這里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
我在華大算是比較能折騰的那種人,但就是這些折騰構成了我大學最美好和難忘的記憶。接下來記一點流水賬。
先說一點點關於學生會社團的,剛大一的時候啥也不懂,又不願意加入那些純粹的組織活動型的團體,就知道科技創新好啊,這玩意兒學校重視啊能加分拿獎學金啥的,於是就屁顛兒屁顛兒跑去加入了院科技部(後來發現其實主要工作也還是組織活動),在那認識了第一個讓我仰望的學長,迅哥,也就是當時的科技部部長,機電傳奇人物之一,國獎,科創樣樣都有,同時還充當心靈導師,後來去了上交讀機械碩士。這位學長成為了我當時的目標,我也在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去上交面試回來以後跟我說,感覺華大的學生在氣質上談吐上不比其他所謂211的學生差,甚至我們同學表現的都還更好。在科技部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聯系聯系老師組織組織講座,以及宣傳和組織每年一度的院科創比賽和協助舉辦校挑戰杯等賽事了,不得不說,此賽事的組織工作極其浪費時間和精力,以至於每年辦完比賽大家都累趴了,但也迅速收獲了科技部同事的友誼和默契,以及對科創這一塊兒比普通同學稍微深那麼一丁點兒的認識,還有就是每年自己的作品也都能獲一點鼓勵層面的獎。我大三的時候混到部長,辦比賽的時候請到了廈大,集大和理工機械專業負責科創工作的同學過來交流,也算是稍稍促進了一點兄弟院校間的交流吧。在學院學生會團委幹活這些時間認識了很多朋友,認識了很多有能力或者有口才的人,確實學到了一些在華大組織活動包括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技巧。
當然如果就只有這些,那充其量就是一個比較普通的稍微充實一點的大學生了,每個大學幾乎都一樣,但華大給我的東西其實遠不止這些。
第一回從華大那裡得到點東西是大一的時候,做為機械狗,特別是專業還不咋地的機械狗,覺得機器人應該是我們這個專業喜歡的東西,酷啊,可是找了一圈兒,華大怎麼沒有團隊玩這個呢?於是突發奇想想在華大搞一個團隊去參加機器人大賽,當時的想法是,先以一個社會實踐項目立項申請點錢,先到其他有經驗的高校去調研,取到經後回華大組隊申請經費參賽。當時想法其實是很天真的,覺得有利於提高華大知名度的idea+跨專業的團隊+對方的邀請就能立下項來。於是先找了幾個信息計算機以及機電的大牛學長學姐,忽忽悠悠把他們寫到團隊裡面,然後在網上調研得出,西安高校這一塊很強,西交西工西電的機器人都玩的很好。下一步我們聯系了華大當時研究機器人的鄭老師,鄭老師很高興,非常熱情的幫我們聯系了西安電子科大負責帶團隊的趙老師,趙老師當即給我們發了邀請郵件。然後我們又動起了剛來華大上任的丘校長的主意,因為他原來是西交大副校長,當時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三個人大晚上吃完沙茶麵直接按照學校網站上查到的校長電話打了過去,通了以後我戰戰兢兢的說,想到西安高校調研機器人比賽情況,沒想到校長很爽快的答應了,說沒問題,我們要是去的話他就可以幫我們聯系,當時感覺,哎呦我去,我太牛逼了,給校長打電話還把事兒辦成了,這下還不分分鍾立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事實證明我當時還是太年輕,雖然立項書快寫出花兒了,但是後來項目並沒有批(可能實際寫的是坨翔但當時自我感覺良好)。一群人等啊等啊發現一分錢都沒批,本來就臨時拼湊的團隊也都散了都說不去了,最後整件事就真的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了。不過這還沒完,還有後續,大二的時候,我們又以協會的名義,攢了一個機器人學社,組織學校的同學學習機器人的相關知識,原來科技部的同事阿哲做社長,我還有另外一個科技部的同事小偉做副社長,鄭老師做我們的指導老師,阿哲是懂一些真知識的,包括後面來的幾個學弟,比如高中搞過比賽的王學弟,都是懂一些相關知識的,這個協會辦起來以後也舉辦了一些類似於單片機基礎知識入門,購買學習機,組織低年級同學參觀學校機器人實驗室,校外拉贊助等活動,但這個團隊終究也沒有走向成功。事後總結,第一,我們決心和愛好還是沒有到位,後來想想當時就算沒有立項,但是都做到那個份上了自費去一趟西安就當長見識了多好。第二,我們流於形式了,其實從頭到尾,我們就沒有一個真正的,能做出東西的團隊,立項也好協會也好,都是形式上的東西,最關鍵的還是人。無論鄭老師還是老丘,他們提供了資源,但是我們自己沒有把握住。
第二個華大提供的機會是大三時福建省第一次工程實踐大賽,簡稱無碳小車比賽,這個比賽要求選手三人一組,設計一輛能將重力勢能轉換為動能並且沿著特定軌道行走的小車,重點是,小車所有零件從圖紙到加工必須學生自己解絕,這和以往參加的挑戰杯很不一樣,說白了,挑戰杯就好像你非要想做一個無比創新改變全人類生活方式的產品但往往最後其實你就做了一張展板,但是這個比賽你要自己設計機構,三維建模,模擬,采購,加工,是一套很完整的鍛煉工程思維的東西,要知道當時大夥建模都還停留在用CAD畫畫平面圖的水平,三維建模簡直是大神才會做的事情。當時我還是科技部管事兒的,把這個比賽跟一個初高中飛機火箭賽車模型什麼都玩並且玩到國家級比賽的學弟鄭胖聊了以後馬上迸發出了激烈的思維火花,當天下午聊了一下午的方案,我也被他在機構設計方面的見識深深折服,另外找了隊員明哥組了一隊,開始了大三上學期長達兩個月之久的泡實驗室生活,想一想後來睡實驗室的傳統也是那時候養成的,苦笑。當時我組織大家參加的時候還有其他幾組隊伍,不過後面堅持下來的只有四組,不過真正拚命的其實就是我們這組,以及另外一組小明明和志權兒的隊伍,idea輸出基本都來源於我們這組,主要是鄭胖,這點不得不佩服。在這整個過程就是跑杏林或者島內買材料,軸啊軸承啊亞克力啊,然後跑回來找實驗室傅老師幫忙切割,能自己加工的小零件自己加工,然後不停的出錯,改圖,重新買材料,加工,出錯,改圖。。。。最後比賽的車都是第七代了。。。准備比賽固然有意義,但是真正到了福大參加比賽的那一刻心裡滋味還是很復雜的,當全福建包括廈大福大集大廈理這些隊伍都在一個場地裡面做調試的時候,我彷彿看見整個福建學機械工程實踐能力最好的一撥人聚在了一起(有些誇張,但確實比賽的人平均水平高些),看了很多其他小組的車才發現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這個比賽也的的確確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初期設計就不完善,雖然想法好但是設計基本功弱,整個建模完成度不高導致反復加工浪費時間,過於追求輕量化但缺乏穩定性導致路面干涉太大,最後我們的成績也不太好。當時華大有四個小組去福州比賽,基本都是一個套路,主要零件都是玻璃板激光雕刻的再加上用碳纖維管以及小型賽車差速器加狗骨頭的配置等顯得非常狂炫酷拽,對比大多數小組全鋼板車身加鋼皮帶輪,雖然成績不佳,但是在輕量化和外形方面我們幾組絕對是全場最佳啊有木有,以至於賽後其他學校的人都傳言說華大老有錢了,其實我們那錢都是自己墊的。。。當然這些後來學院都給報銷回來了。在這個比賽的過程中,學院其實是很支持我們的,不僅賽後把錢報銷了,為了讓我們去比賽還幫我們全部緩考了。
接下來就是在大學里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承志車隊。可能好多同學還不知道這是干什麼的,甚至以為是騎自行車車隊。我當時第一次知道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的時候也是目瞪口呆的,10年的時候這項國際賽事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引入國內,21個大學組建了車隊參加,每個車隊由大學生自己親自設計,加工裝配組成一輛方程式賽車,再由學生自己擔任賽車手,在專業的賽道上比賽,當然嚴格賽事規則及車手裝備要求保證了這個比賽的安全性。我也是搞無碳小車的時候查資料查到這么個比賽,馬上給其他組員宣傳了這個比賽,當時大傢伙兒就覺得這tmd才是我們搞機械的學汽車的應該乾的事兒,這才是真正讓我們熱血沸騰的事兒,大傢伙一拍即合決定從福州比完賽回來搞起。於是大三下的時候,包括原來做無碳小車團隊中的幾個人,又找了幾個我認為靠譜的隊員,我們就組建了一個大約十人左右的小團隊,然後從老師那裡騙取了實驗室的鑰匙然後把實驗室作為長期據點,立志要在華大做出方程式賽車來參加11年的比賽。人有了,最大的問題就是錢,當時我們為了要錢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泉州廈門各個企業,當然主要是華大各個處各個院,搭上點邊兒的都求了個遍,當時我們院的黨委書記一聽要20萬直接搖頭跟我們說不可能,那段時間真的很有壓力,而且校內輿論也都不是很看好我們,論壇上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我們做不出來(雖然我估計大多數同學不知道我們鼓搗這事兒)。在經歷了各種拒絕各種踢皮球各種給臉色各種放風箏各種放空賬以後,終於還是我們院的原院長現已經升級為校領導的老江被忽悠動了,答應給3萬,沒錯,是3萬,然後他再攛掇設備處給我們掏2萬,教務處給我掏2萬差旅費,這樣我們就有了第一筆啟動資金,也得以順利報名這一年的比賽。不過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事實上5萬人民幣用來做一台大學生方程式級別的賽車肯定是不夠的,不過大家總算是吃了一點點定心丸,開始真正的設計階段,也在全校范圍內招募了隊員,各個學院的都有,那段時間真的是最開心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那時候除了依然每天要想辦法解決資金的問題,就是天天和其他院校的車隊們討論技術,采購等等問題,認識了很多所謂牛校的同行,也認識了很多社會上的前輩,他們都給予了我們車隊很大的幫助。當然在真正把車做出來的過程當中大家的付出也是相當多的,經歷了各種難關,有的人堅持不下走了,也有新鮮血液流進來,資金實在不夠了大家自己湊,作為學生設計加工經驗的嚴重不足導致各種失誤,進度嚴重後拖,隊員之間出現矛盾等等,大家都挺過來了。最後真的把一輛賽車擺在大家的面前,它可以被開動,並且還去了上賽的賽道比賽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車隊在華大留下來了,她叫華僑大學承志車隊,承載了我們那一撥兄弟,後面一撥又一撥車隊人的志向。今天再看,這個車隊確實也給華大的氛圍,至少是機電的氛圍帶來了一點點積極的影響,這就值了。我感謝這個比賽,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平台,讓華大學子有機會跟這個行業未來最頂級的人才交流,並且躋身於其中。如果不是因為在這個比賽中看到了差距,我想我現在也不會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