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杜克大學化學系老師

杜克大學化學系老師

發布時間: 2025-02-07 00:26:43

1. 2023年度沃爾夫獎揭曉

北京時間2月7日晚,2023年度沃爾夫獎揭曉,今年的科學類獎項授予了數學、醫學、農業和化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美國華裔化學生物學家何川教授因其在RNA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分享了沃爾夫化學獎。

Ingrid Daubechies

比利時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Ingrid Daubechies是比利時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她於1975年獲得了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物理學學士學位,之後以一篇關於用解析函數的希爾伯特空間的核來表示量子力學運算元的論文獲得了本校的物理學博士學位。

評委會認為Ingrid Daubechies教授在小波理論和應用諧波分析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在1988年引入了光滑緊支撐正交小波基,新的理論徹底改變了圖像和信號的數字處理方式,為數據壓縮提供了標准而靈活的演算法,這帶來了各種技術的廣泛創新,包括醫學成像、無線通信,甚至是增強和重建早期哈勃望遠鏡的圖像,檢測偽造的文件和指紋等。

獎項授予何川、菅義偉弘明和Jeffrey W. Kelly,以表彰他們「闡明RNA和蛋白質的功能和病理功能障礙方面的開創性發現,以及創造出以新的方式利用這些生物聚合物的能力來改善人類疾病治療的策略。」

何川

美國化學生物學家

何川是一位美籍華裔化學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約翰·威爾遜傑出服務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199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00-2002在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於2002年加入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並擔任生物物理動力學研究所所長(2012-2017)。

何川教授是研究RNA轉錄後修飾的世界級專家,2010年他發現了可逆RNA甲基化及其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他的研究跨越了化學生物學、核酸化學、生物學、表觀遺傳學和生物無機化學的廣泛領域,他的課題組解釋了RNA甲基化如何通過表徵蛋白發揮作用,這一過程在許多類型的癌症中起著關鍵作用,包括子宮內膜癌、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膠質母細胞瘤。

菅義偉弘明

日本化學家

菅義偉弘明在岡山大學獲得工學學士(1986年)和工學碩士學位(198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994年),並在麻省理工學院總醫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0年以來,菅義偉擔任東京大學化學系的正教授,也是日本化學會會長。

他發明了一種基於RNA的催化劑flexizyme,這種催化劑超越了自然機制,極大地擴展了可以與核糖體結合的氨基酸的范圍,這種策略能夠快速構建和篩選巨大的環肽庫。這項獨特發明開創了葯物化學的新方法,並開發出了葯物發現的新工具。

Jeffrey W. Kelly

美國化學生物學家

Jeffery W. Kelly教授是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Lita Annenberg Hazen化學教授。他在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多尼亞分校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86年),並在洛克菲勒大學進行生物有機化學博士後研究(1989年)。

Jeffery W. Kelly 教授開創性貢獻揭示了分子水平上蛋白質穩態(蛋白穩態)的基本特徵,包括蛋白質折疊、錯誤折疊和聚集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使用化學和生物學方法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由他主導開發的葯物「tafamidis」可以停止或減緩甲狀腺素運載蛋白澱粉樣變性患者的疾病惡化,這種方法還可能適用於其他基於蛋白沉積的疾病。

Daniel Joshua Drucker

加拿大分泌學家

Daniel Joshua Drucker 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西奈山醫院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家,也是皇家學會的會員。出生於蒙特利爾,就讀於渥太華大學,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1980-81年)、多倫多大學(1980-84年)和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1984-87年)接受研究生培訓(醫學和內分泌學)。

評委會認為他在闡明腸內分泌激素的機制和治療潛力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對GLP-1、GLP-2和二肽基肽酶-4 (DPP-4)活性的發現使得開發多種新的創新葯物用於治療糖尿病、肥胖症和肥胖症相關的共病成為可能。

沃爾夫獎(Wolf Prize)是由著名工業家、發明家裡卡多·沃爾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成立的沃爾夫基金會於1976年設立的獎項,旨在表彰世界各地的傑出科學家和藝術家在促進人類福祉和改善人類交流方面取得的成就。該獎項分為科學類和藝術類,前者包括醫學、農業、數學、化學和物理;後者包括繪畫和雕塑、音樂和建築。

每個領域的獲獎者將得到一份證書和10萬美元的獎金。迄今為止,全球已有375名科學家和藝術家獲獎。

2. 劉祁濤簡介

劉祁濤,出生於1938年2月,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內蒙古東部的一個小鎮擔任教師,開始了在基層教育的耕耘。

1963年,劉祁濤轉至遼寧大學化學系任教,開始了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穩步發展。1978年,他憑借傑出的表現晉升為副教授,隨後在1986年進一步晉升為教授,成為學術領域的權威人物。

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他有幸被美國杜克大學化學系聘為資深研究員,這段海外經歷無疑豐富了他的學術視野。在遼寧大學,他先後擔任了化學系副主任、副校長、校長等重要職務,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對教育事業貢獻卓著。

在社會職務方面,劉祁濤曾是遼寧省政協常委和沈陽市政協副主席,也是九三學社遼寧省委副主委和沈陽市委主委。他在學術界也有著顯著的地位,成為中國化學會第22、23屆理事,化學教育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國家教委化學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作為教育者,他的貢獻得到了認可,被評為遼寧省和沈陽市優秀教師,為培養碩士研究生做出了重要貢獻,已培養出超過10名優秀研究生。他更是被評為第二批遼寧省優秀專家,充分展現了他在學術和教育領域的傑出成就。

3.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華人院士

林可勝(1942年)
吳健雄(1958年)
林家翹(1962年)
李政道(1964年)等等
2012年,美國科學院(NAS)新增選的84名院士中,有八位華人學者:
Yuan Chang,美國匹茲堡大學病理系教授;
趙華(Chiu, Wah),美國貝勒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
董欣年,美國杜克大學生物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駱利群,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庄小威,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Chow Louise(周芷),亞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系教授;
張啟發,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任詠華,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
張傑,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教授。
2013年,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六人為華人學者 :
陳雪梅(Xuemei Chen),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授。
楊薇(Yang Wei),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教授。
鄧興旺,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教授。
盧煜明(Lo, Yuk-Ming Dennis),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
支志明(Che, Chi-Ming),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施一公,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熱點內容
大學論文一般要用多少時間 發布:2025-02-07 03:00:06 瀏覽:837
天津專業大學 發布:2025-02-07 02:59:19 瀏覽:575
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發布:2025-02-07 02:54:09 瀏覽:459
華南農業大學廖教授 發布:2025-02-07 02:46:04 瀏覽:350
美國大學教授的工作思路 發布:2025-02-07 02:37:23 瀏覽:254
北京大學畫家李知宴老師 發布:2025-02-07 02:33:12 瀏覽:898
中央財經大學的專業排名 發布:2025-02-07 02:30:55 瀏覽:388
廈門大學歷年研究生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2-07 02:30:53 瀏覽:596
暨南大學復式公布時間 發布:2025-02-07 02:30:10 瀏覽:352
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 發布:2025-02-07 02:16:58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