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教授單波
『壹』 想考傳播學的研究生,請問都有哪些學校不錯競爭還不是那麼激烈啊
院校推薦
暨南大學
推薦理由:地處廣州,中國新聞業最活躍的區域,近水樓台先得月;實力強勁,博士點授權單位,學術力量雄厚。
院校小記:
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2006~2007)》公布了中國研究生教育一級學科評估排名,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位列13,為重點優勢學科單位。雖然暨大的名氣沒有同城的中山大學響亮,可是暨大早在1986年就成為我國第三批新聞學碩士學位授予點之一,2001年又獲准建立傳播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同年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2003年,暨南大學新聞學成為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與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重點學科,兩年之後成功申報新聞學博士點,成為廣東省唯一的新聞學博士點。
回望歷史,暨南大學作為中國最早成立新聞學專業的5所高校之一,20世紀5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與北京的人大、上海的復旦有中國新聞學「金三角」之美譽。暨大新聞學集中體現了南方新聞界務實的特色。暨南大學的名師很多,中國第一位留學法國8年之久的傳播學博士陳衛星就首先在這里收徒講學;黃匡宇教授提出了電視新聞「聲象雙主體論」,並首次從符號學角度對電視新聞學理論進行立體建構。2002年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童兵先生來暨大講座時,曾將暨大新聞專業提高到與復旦、人大齊名的程度來褒揚。暨南大學新聞學為廣東乃至東南亞的傳媒界輸送了大量的優秀畢業生,如《南方日報》總編輯楊興鋒即畢業於暨大的新聞學專業。
報考難度:
2007年暨大新聞學共有336人報考,最終錄取50人,其中包括9名推免生,錄取分數線為367分,其中單科線為55分和90分,上線人數92人;傳播學共有221人報考,最終錄取26人,其中6人是推免生,錄取分數線為363分,單科線為55分和90分,上線人數52人。跨考咨詢師建議:相比傳播學,暨大新聞學專業報考熱度更高些,但錄取人數也更多。暨大新聞傳播學的錄取分數線不低,這可能和同城的中山大學沒有新聞傳播學碩士點有關,想考暨大新聞學的考生需早做准備。
古都學老——西北大學
推薦理由:辦學歷史相對較長,人文底蘊深厚,在西北地區有一定影響。
院校小記:
西北大學是西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新聞傳播教育已有30多年的歷史,為陝西乃至全國培養了眾多新聞與文化傳播專門人才。1972年西北大學就開設了新聞課程,2000年獲批設立新聞學碩士授權點,西北地區最早一批科班出身的新聞人大多出自西北大學。當前全國業界許多單位的重要崗位上,均有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的身影。如新聞學權威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副總編張滿麗、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總編劉雅鳴、陝西《三秦都市報》總編朱冰堯、《陝西工人報》總編劉鵬等。
西北大學新聞學的特色和優勢是,對新聞學基本原理、新聞事業經營管理、新聞文化學、新聞媒介批評、新聞采訪與寫作、報紙編輯、廣播電視新聞、新聞攝影等方面進行廣泛研究。最近,西北大學在廣告學方面的影響日益擴大,這和學術帶頭人楊立川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006年10月,國內廣告教育最高級別的學術盛會——全國廣告教育研究會第5屆學術年會在西北大學舉行,這進一步提高了西北大學在廣告界的知名度。
報考難度:
西北大學是首批列入全國重點大學名錄的高校,是西安唯一的綜合性大學。西北大學2007年的錄取線遵循國家劃線B類地區的標准,即:總分345分,公共課53分,專業課80分。跨考咨詢師建議:考生只有通過國家規定的錄取分數才能參加復試,復試內容每年都有一定的變化,需及時關注學校發布的相關信息。
隴西明月——蘭州大學
推薦理由:西北地區唯一的教育部直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培養出了水均益等傳媒界人才,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
院校小記:
蘭州大學這座西北學術重鎮,在新聞學方面也有著不平凡的過去。蘭大的新聞學曾經紅火一時,培養了大批人才,不少畢業生分配到新華社系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級新聞單位,在全國新聞院系可比性排名中位居第四。在西部各省、市、自治區新聞單位和地縣的新聞單位中,蘭大新聞系的大批畢業生常年工作在艱苦環境中,青藏高原、戈壁沙漠、衛星發射基地均有他們的身影。
蘭大新聞系系主任段京肅教授長期致力於新聞傳播基礎理論研究,1999年被確定為甘肅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副主任李文副教授致力於陝甘寧邊區新聞事業及西北新聞事業研究,1998年當選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楊魁副教授長期從事應用傳播和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在公共關系學領域的研究頗受全國同行關注,現任蘭州大學現代咨詢策劃研究所所長;王天定副教授對新聞傳播道德與法規頗有研究;王作人副教授在基礎寫作和報告文學創作與研究方面有較大影響,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創作大獎。
蘭州大學新聞系專家重點研究的陝甘寧邊區新聞事業史,填補了中國新聞聯播事業史研究的空白,豐富了我國的新聞理論。蘭大新聞系的科學研究注意緊密結合西北地區實際,在邊遠地區新聞事業發展規律方面作了認真研究。
報考難度:
蘭州大學新聞學2007年共有232人報考,錄取29人;傳播學有237人報考,錄取 32人。2006年新聞學有266人報考,錄取30人;傳播學247人報考,錄取31人。跨考咨詢師建議:和東部學校相比,報考熱度明顯低於其他重點大學,近兩年報考錄取狀況基本持平,變化不大。
天府學宮——四川大學
推薦理由:西南地區唯一的新聞學博士點授權單位,在西部有廣泛影響;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龍頭地區,已被劃為經濟開放區,發展潛力巨大。
院校小記:
提起四川大學的人文學科,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宗教學,其次是中文。仔細看以下相關介紹: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位及新聞學博士點研究領域包括: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與傳媒、文化批評、文學人類學、佛教語言文學、廣播影視文藝學,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研究內容還是偏向中文,所以報考川大新聞學研究生的考生需要有較好的文學功底。
四川大學新聞學名師匯聚。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歐陽宏生,是全國首屆「十佳」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1996年開始作為高級理論專家客座中央電視台,從事了一系列課題研究;蔡尚偉教授是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是大型電視系列片《毛澤東在四川》、《巴蜀四帥》、《鄧小平與四川》的主攝像、發起人、策劃人,製作過百餘部(集)電視專題片;吳建教授在新聞攝影、廣告學、新聞傳播教育、媒介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開拓性的努力,構建了較有特色的新聞攝影和廣告學的基本理論體系。
報考難度:
四川大學新聞學2007年的復試分數線為345分,單科成績為55分和83分;2006年的復試分數線為350分,單科成績為56分和84分。總體來說在全國重點大學中競爭激烈程度處於中游。2007年新聞學報名人數為286人,錄取人數為45人,其中8名為推免生;傳播學報名人數為313人,錄取人數為51人,其中9名為推免生。2006年新聞學報名人數為281人,錄取44人,其中7人為推免生;傳播學報名人數為329人,錄取60人,其中9名為推免生。跨考咨詢師建議:這個報錄比雖然低於東部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但在西部地區卻是最高的。
華北精英——河北大學
推薦理由:臨近京畿,有一定的地緣優勢;學術方向新穎,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院校小記:
如果說新聞學的傳統強校以豐厚的學術底蘊吸引青年學子,那麼,一些地方大學則開辟了專業研究與實際結合、與時代結合的新道路。河北大學新聞學雖然在全國名氣不大,但在本省卻是一塊金字招牌。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青年教師和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了實習基地,雙方共同發起成立「河北省媒介發展研究所」,建設本省傳媒業科研基地,針對傳媒業發展和傳媒人才培養中的問題開展科研攻關。
河北大學新聞學方向齊全,近幾年關於媒介經濟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河北大學媒介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鵬,曾經是經濟日報社《中國書畫》總編輯,現在擔任碩士生導師,致力於媒介經濟學與報刊市場營銷研究,是國內媒介理論界權威的學者之一,也是少壯派報業實幹家。河北大學新聞學著力打造開放的平台,每個學期都會請北京的知名教授來校專門為研究生開講座。
河北大學位於保定,距離北京僅「一步之遙」,所以更多的人把這里當作研究、修煉的場所,以期畢業後到北京大展身手。例如,中央電視台的導演崔艷1995年從河北大學新聞系畢業四年後又回到母校攻讀新聞學研究生,隨後順利地進入中央電視台從事導演工作。
報考難度:
河北大學新聞學遵循國家劃線標准。復試時初試成績為500分,占總成績權重的70%;復試總成績為300分,復試成績占總成績權重的30%,其中外語筆試佔100分,專業考核筆試佔100分,專業面試及實踐環節佔70分,外語聽力、口語測試佔30分。跨考咨詢師建議:初試成績占的比重很大,考生在初試時的排名很重要。
華東新秀——安徽大學
推薦理由: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重點綜合性大學,地處華東,與江蘇、上海、浙江臨近,但報考熱度遠小於這些地區。
院校小記: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前身是安徽大學中文系新聞本科班,新聞學碩士點研究方向有新聞傳播理論、新聞業務。算起來全國辦學歷史超過20年的新聞系並不太多,安徽大學新聞教育在改革開放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網上公示的2007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入選名單上,由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芮必峰教授主持、姜紅、呂萌、蔣含平、劉勇等老師主講的《新聞學概論》課程名列其中。2003年安徽大學與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簽署協議,共建新聞傳播學院。與此相配合,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在安徽日報及其所屬的子報刊及網站建立了自己的實習基地。其實,安徽大學新聞學院不僅在本地有著絕對優勢,其影響已經波及全國。北大方正在全國僅捐助了5家高校建立實驗中心,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便是其中之一。
安徽大學新聞學的名師中,院長芮必峰教授是代表。新聞系系主任蔣含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新聞史,1997年參與復旦大學寧樹藩教授主持的中華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研究。
報考難度:
安徽大學執行國家B類劃線標准。新聞學的錄取線,2007年為345分,單科為53分和80分;2006年為345分,單科為55分和83分。
盛世潛龍——上海大學
推薦理由:地處上海,文化產業發達;上海唯一市屬綜合性大學,上海市重點建設,本地資源豐富。
院校小記: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直屬的「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成立於1995年4月7日,是上海大學的特色學院之一,新聞傳播系建院伊始就有。2001年獲傳播學碩士培養資格,2003年獲新聞學碩士培養資格。如今,上海大學在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傳媒經濟與文化產業、國際傳播、文化傳播、廣告理論與實務等領域都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
上海大學的新聞傳播學一直被復旦的光環遮掩,不過上海大學的名師也很多。張詠華曾擔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專業碩士點負責人,1995年作為國家公派美國富布賴特基金高級訪問學者到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大眾傳播社會學研究一年,其研究方向與國際問題聯系密切;戴元光現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院長,上海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是傳播學理論、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社會學、文化傳播等;吳信訓是上海大學傳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是傳媒經濟研究、廣播電視新聞研究、廣播影視與新媒體研究。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走的是務實路線,前不久由學院畢業生導演、學院自主製作的影片《上海公園》,作為2007年度國家正式出產的400餘部電影之一,開創了上海大學的歷史先河。隨後,「當代中國影視批評現狀的批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大學影視與傳媒產業研究基地」也設在這里。在中國的電影之都,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正走出一條與實際相結合的新路。
報考難度:
2007年國家劃定的復試線為350分,單科為55分和83分,而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劃定線為357分,單科也為55分和83分。由此可見,雖為上海地區的綜合性大學,但是上海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分數並不是很高。2007年招生總人數為45人,跨考咨詢師建議:招生規模在上海開設新聞傳播碩士點的高校中排名第一,競爭相對較小,性價比高,考生不妨考慮報考。
珞珈風光——武漢大學
推薦理由:中部地區最有威望的綜合性大學;新聞傳播學研究方向多元化,與國際新聞學研究接軌程度高。
院校小記: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前身是1983年組建的原武漢大學新聞系。20多年來,它一直以努力培養和造就高素質、高層次、創造型、復合型的新聞與傳播學人才為辦學宗旨,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活躍在全國各地。
「新聞傳播實務與媒體發展研究」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設立最早、師資力量最強的一個研究方向;比較新聞學與跨文化傳播研究方向圍繞如何建立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這一重大問題,探討中西新聞傳播業與新聞傳播觀念演變的軌跡,集合了一支高學歷、年輕化並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學術隊伍;「新聞傳播發展史」是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知名新聞學者何微先生是本方向的開創者,在國內率先提出了整體的新聞歷史觀;傳播理論研究方向,主要關注傳播學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以及西方傳播學理論的發展趨勢,強調運用定量的方法對媒介效果進行研究;廣告傳播方向是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興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廣告理論的專著,也是珞珈廣告學派的標志性著作。
武漢大學名師薈萃:羅以澄是新聞業務方面的重量級人物,現在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院長;單波是中外新聞比較研究的學科帶頭人,其論著和論文的引用率比較高,石義彬在傳播理論,張金海在廣告理論,李敬一在傳播史方面都有突出表現。
報考難度:
2007年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錄取分數只有349分,看似不高,但是專業成績卻要求兩科最低分都是100分。2007年武漢大學新聞學報考人數528人,錄取103人;傳播學報考692人,錄取109人。2006年新聞學報考463人,錄取87人;傳播學686人,錄取121人。跨考咨詢師建議:相比東部地區高校10:1的比例,武大的傳播學的錄取情況頗為樂觀。
海天攬勝——廈門大學
推薦理由:歷史悠久的新聞學教育;東部實力雄厚的綜合性大學。
院校小記:
廈門大學新聞教育歷史悠久,1922 年至 1926 年,廈門大學就有了自己早期的新聞學教育,開創了中國人自己辦新聞教育的歷史。 1983 年,廈門大學成立新聞傳播系,在中國率先以「傳播」冠名,集中體現了廈大新聞傳播人「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廈門大學在廣告學、華夏傳播研究、傳播史研究等領域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尤其是廣告教育,走在全國的前列,素有「中國廣告黃埔」之稱。
廈門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在對台問題和廣告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老師也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張銘清教授是現任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對台和對外宣傳,近年來提出「一國兩制新聞學」,參與中國政府關於台灣問題的兩個白皮書等重要文獻的組織撰寫工作;趙振祥教授是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理論、新聞業務、東南亞華文傳媒,是菲律賓《世界日報》特約評論員;許清茂教授是閩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播史、中國廣告史、台灣傳媒研究;陳培愛教授1983 年參與創建中國大陸高校中首創的廣告學專業,主持並完成 10 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與各類社科研究課題,在廣告學方面頗有建樹。
學院的教學行政大樓毗鄰海景,風景絕佳,內設有收藏豐富的資料室。廈門大學是中國最早培養新聞研究生的大學之一。早在 1983 年,廈門大學就開始招收新聞學碩士研究生了。 1994 年,廈門大學正式設立新聞學碩士點。 2002 年,又增設傳播學碩士點。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學發展中心 2004 年的評估中,廈門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在全國排名第 5 位,標志著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已經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報考難度:
2007年廈門大學新聞學報考人數達288人,錄取28人;傳播學798人,錄取58人。可見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的魅力吸引了大批來報考的同學。跨考咨詢師建議:廈門大學2007年錄取的最低分數為新聞學340分,傳播學343分,雖然看似不高,但接近十選一的淘汰率也讓許多人掂量再三。
院校信息
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研招(博/碩/專業學位) 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研招(一志願全公費) 考研名師暑假復習方案:政治必考60年大慶內容
『貳』 請問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部分都有哪些比較著名的研究學者,他們的著作主要有哪些
陳鼓應 楊伯峻 王力 郭錫良
『叄』 請問武漢大學傳播學有哪些比較著名的老師,以及他們的著作
羅以澄
張金海
姚曦
石義彬
羅以澄,教授,博士生導師。1944年出生,祖籍福建福州,從小在上海學習、生活。六十年代初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一九六六年畢業後,長期擔任報紙和廣播媒介的記者、編輯工作,一九八四年調入武漢大學新聞系任教。現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海德傳播研究院院長,是該校新聞傳播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和新聞學博士點負責人;同時,還擔任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特約編委、武漢地區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河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和地方媒體的顧問等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羅以澄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新聞傳播實務和媒介發展,先後撰寫(或主編)、出版《新聞采訪教程》、《新聞采訪學新論》、《新聞寫作現代化探析》、《新聞傳播評論》、《廣播消息選評》、《廣播通訊賞析》、《應用新聞學600題》等學術專著、教材或教學參考書7部,在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榮獲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和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北省新聞論著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新聞與傳播評論》(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73)
* 代表性成果:「「西方主流媒體的西藏『3.14』事件報道與我國對外新聞傳播的對策探討」 ( 3月11日 ,57)
* 代表性成果:「「傳媒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2篇) ( 3月11日 ,63)
* 標志性成果:《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56)
* 盤整資源與激情釋放——2003—2004年度中國傳媒市場盤點 ( 2月26日 ,9509)
* 我國新聞學10年發展的哲學思考 ( 5月12日 ,6163)
* 我們離主流新聞網站還有多遠? ( 9月18日 ,5822)
* 新聞網站的市場前景、存在問題及策略探討 ( 9月18日 ,5858)
* 我國證券類金融報道理念與運作的反思 ( 9月1日 ,6324)
* 他國形象誤讀:在多維視野中觀察 ( 7月15日 ,5978)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廣告傳播、傳媒經營管理
張金海,1951年生,湖北省石首市人。197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78年就讀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1997年晉升為教授,現擔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海德傳播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國廣告教育研究會會長。先後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論文集、教材15部。
張金海教授早年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參與《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魏晉南北朝文學卷」的編撰,出版《黃鶴樓集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唐代藝術詩選注》(中州出版社,1991年)、《中國古典四大名粹·詩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古文觀止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多部著述,近年仍有《全唐詩校編》(副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杜牧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03年)等著述出版,成果累積達200萬字。
20世紀90年代初,張金海教授進入傳播學領域,致力於廣告學專業和傳播學學科的建設。主編《珞珈廣告學從書》系列教材(兩輯共10種,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一2002年)、廣告經緯》(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世界經典廣告案例評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廣告學》(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廣告學概論》(中央電大指定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廣告學教程》(全國10所高校組編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個人專著《廣告經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在廣告傳播領域,張金海教授主要從事廣告傳播理論、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以及廣告文化的研究。他出版的《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廣告理論的專著,是國內廣告學研究從經驗走向學理的標志性著述,也是珞珈廣告學派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國內廣告理論研究的一流水平。他出版有《廣告經營學》,承擔有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廣·告規范化研究》、國家教育部「九五」規劃項目《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研究》,經多年潛心探求,撰成《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規范研究》一書,則為張金海教授廣告傳播的運作與管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述。
張金海教授治學嚴謹,在學術領域不斷開拓創新。他所創立的武漢大學廣告學專業,經近10年的發展,目前在國內同類專業中,已處於領先地位,並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張金海教授則是這—專業的學術帶頭人,珞珈廣告學派的開創者,並已成為全國廣告學界、廣告教育界頗具影響的著名學者。
近年,張金海教授的學術研究又由廣告學領域進而拓展至傳媒領域。他所主持的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海德傳播研究院,在傳播尤其是傳媒研究方面已頗富成果。目前,張金海教授正圍繞他所主持的國家「十五」「211工程」項目「現代傳媒的經營管理」,集中從事傳媒的經營管理研究。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廣告經營與管理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世界十大傳媒集團產業發展報告 ( 3月11日 ,96)
* 代表性成果:學術著作:整合:集團化背景下的報業廣告經營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廣告學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6篇) ( 3月11日 ,91)
* 代表性成果:「傳媒經濟與傳媒產業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1篇) ( 3月11日 ,76)
* 標志性成果:「中國廣告產業發展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29篇) ( 3月11日 ,81)
* 論廣告傳播理論體系的建構 ( 3月11日 ,77)
* 廣告負面影響新視角——淺析廣告對社會誠信的傷害 ( 3月11日 ,76)
* 品牌延伸戰略再透析 ( 3月11日 ,76)
* 網路與數字傳播時代廣告告知功能的回歸 ( 3月11日 ,77)
* 網路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消解及其利用 ( 3月11日 ,75)
* 廣告社會價值的爭議及其重新解讀 ( 3月11日 ,78)
* 不對稱信息與廣告傳播——兼論網路與數字傳播時代廣告告知功能的回歸 ( 3月11日 ,78)
* 消費信息與廣告傳播——網路與數字傳播時代廣告告知功能的回歸 ( 3月11日 ,78)
* 誰來保護廣告創意人 ( 3月11日 ,78)
* 廣告素養的概念框架與影響因素 ( 3月11日 ,80)
* 整合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務探析 ( 3月11日 ,88)
* 我國傳媒新一輪擴張態勢 ( 2月26日 ,786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媒的產業化發展 ( 2月26日 ,7307)
* 傳媒廣告:2003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述評 ( 5月10日 ,6447)
* 2003年《楚天都市報》讀者意見調查結果摘登 ( 5月7日 ,6096)
* 2003年《楚天都市報》讀者意見調查的相關情況 ( 5月7日 ,6114)
*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傳媒集團經營管理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進展情況 ( 5月7日 ,6078)
* 集團化背景下的報業廣告經營(目錄) ( 5月7日 ,627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媒的產業化發展 ( 5月7日 ,6084)
* 《現代廣告·品牌與中國企業發展》專欄:欄首語 ( 11月26日 ,6044)
* 《現代廣告·品牌與中國企業發展》專欄:品牌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 11月26日 ,6109)
* 2002年武漢市民媒體接觸狀況調查(三):接觸廣播電視行為 ( 11月26日 ,6255)
* 2002年武漢市民媒體接觸狀況調查(二):讀報行為及讀報意願 ( 11月26日 ,6128)
* 2002年武漢市民媒體接觸狀況調查(一):武漢市受眾調查實施方案 ( 11月26日 ,6130)
* 2001年《楚天都市報》讀者意見調查報告 ( 11月25日 ,6124)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續3) ( 11月25日 ,6457)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續2) ( 11月25日 ,6651)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 ( 11月25日 ,6256)
* 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緒論(續1) ( 11月25日 ,6382)
* 廣告與文化三題 ( 11月25日 ,6366)
* 武漢傳媒業發展的幾點構想(綱要) ( 11月18日 ,6204)
* 試論商業廣告的文化傳播性質與功能 ( 11月12日 ,6687)
* 媒介的產業化與廣告經營 ( 9月1日 ,6333)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石義彬、單波教授的論文《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表述活動的歷史與邏輯》榮獲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石義彬,男,1955年3月30日生,漢族,湖北省隨州市人,中共黨員,哲學碩士、文學博士(新聞學專業)。現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習與工作經歷:
1978年武漢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畢業留外文系任教。
1985年武漢大學哲學系現代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5年至今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
1987年-1989年在美國西東大學傳播學系學習;
1994年9月參加大陸、台、港、澳兩岸四地新聞傳播學研討會;
1995年—1996年赴美國依阿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研究;
1995年9月在美參加依阿華大學舉辦的傳播學國際研討會;
1998年10月—1998年12月應邀赴法國波爾多三大、巴黎等地訪問講學;
2002年獲新聞學專業博士學位
教學工作:
1995年至2000年以來,一直主講新聞學專業必修課「大眾傳播學」和「英美報刊選讀」,主講碩士研究生必修課「傳播學理論研究」,「傳播學原著選讀」。
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
1.主持「二十世紀傳播學批判學派研究」(武漢大學重點項目子課題。經費1/10萬。);
2.主持湖北省專項資助項目「大眾傳播與湖北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經費20萬);
3.主持湖北省專項資助項目「網路傳播與湖北社會發展研究」(經費6萬)
4.主持橫向項目「媒介效果研究」(經費3萬)
5.主持「傳播學批判理論研究」(武漢大學海德傳播研究院,2萬元);
主要科研成果:
一.論文
1.《也談新聞失實》,載《新聞學探索錄》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2.《批判視野中的傳播理論發展》《國際新聞界》1996年第5期;
3.《新穎獨到的理論視角》,《湖北日報》理論版1997年3月6日;
4.《論信息時代媒介的權威性》,《廣西教院學報》1999年第3期;
5.《論轉型時期政治文化的建構》《江漢論壇》1999年第3期;
6.《且看西方的新聞自由》,《光明日報》理論版1999年6月11 日;
7.《論新聞語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江漢論壇》1999年第9期;
8.《論新聞語言的本質特性》,《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9.《受眾意識的強化與雅俗互動的文學態勢》,《人民日報》理論版,2000年5月13日;
10.《新聞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年5 月16日;
11.《二十世紀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概觀》,《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2.《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表述活動的歷史與邏輯》,《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3.《比較與整合:西方媒介理論新動向》,《新聞與傳播》2000年第4期(人大報刊資料中心)
14.《比較與整合:西方媒介理論新動向》,《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3期
15.《關於新世紀新聞人才培養的一點思考》,《湖北日報》理論版,2000年3月15日;
16.《教育改革的首選課題——素質教育》,《參考消息》2000年3月28日;
17. 簡訊息:依託互聯網的傳播新媒介《新聞前哨》2003年第2期
18. 論謠言生成的效果《湖北社會科學動態》2001
19. 中國傳媒公共領域的歷史考察(2003年6月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國際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
20. 對麥克盧漢媒介 思想研究現狀的檢討《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年卷
21. 鮑德里亞後現代傳播理論的歷史譜系《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年卷
22. 互動媒體與營銷傳播《廣播電視研究》2003年6期
二.著作
1.專著:《科學發現觀的演進》,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國家重點項目研究成果)。
2.專著: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譯著:《二十世紀科學哲學與科學方法論》(合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4.譯著:《追尋記憶的人》(合譯)華夏出版社
5.譯著:《災難的星球》湖北少兒出版社
6.譯著:《媒介效果》2004年
獲獎情況:
1. 1997年10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 1997年9月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3.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獎三等獎
4. 曾多次獲得武漢大學優秀教師、武漢大學優秀工作者和武漢大學優秀研 究生管理工作者稱號。
耕耘有思想的學術 創建有學術的思想——記石義彬教授
* 代表性成果:「「全球媒介傳播與文化身份認同研究」系列論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60)
* 轉制改革下公益性傳媒的治理結構創新 ( 3月11日 ,59)
* 我國傳媒治理結構的理論淵源與創新 ( 3月11日 ,61)
* 新聞與創新——淺析創新新聞學 ( 3月11日 ,58)
* 關於中國傳播學教育的幾個問題 ( 3月11日 ,58)
* 我國當代女新聞工作者職業地位批判 ( 3月11日 ,57)
*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視角 ( 3月11日 ,59)
* 「以偏概全」:一種隱蔽的新聞失實 ( 3月11日 ,61)
* 西方新聞傳播的後現代表徵透視 ( 3月11日 ,61)
* 國家形象塑造中的媒體策略——以奧運報道為例 ( 3月11日 ,59)
* 網路社會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傳播思考 ( 3月11日 ,58)
* 媒介儀式、空間與文化認同:符號權力的批判性觀照與詮釋 ( 3月11日 ,59)
* 後現代主義產生的媒介背景——電視 ( 3月11日 ,59)
* 文化身份認同演變的歷史與現狀分析 ( 3月11日 ,57)
* 再論大眾傳媒時代的傳媒消費取向 ( 3月11日 ,58)
* 二十世紀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概觀 ( 2月26日 ,7689)
* 論新聞語言的本質特徵 ( 5月12日 ,6581)
* 比較與整合:西方媒介理論的新動向 ( 5月12日 ,6522)
* 合著:科學發現觀的演進 ( 5月12日 ,6205)
* 二十世紀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概觀 ( 5月11日 ,6190)
* L』Histoire de l』Espace public médiatique en Chine ( 5月11日 ,7088)
* 石義彬教授專著《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出版 ( 5月8日 ,6178)
* 簡訊息:依託互聯網的傳播新媒介 ( 5月8日 ,6498)
* 論新聞語言的本質特性 ( 9月1日 ,6234)
* 西方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表述活動的歷史與邏輯 ( 9月1日 ,6165)
* 耕耘有思想的學術 創建有學術的思想——記石義彬教授 ( 1月20日 ,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