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林同學是北大博士導師

林同學是北大博士導師

發布時間: 2025-02-09 00:06:00

❶ 北大最美的女教授是誰

“專注和努力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史蛟

在這個社會上,能夠被大家稱為“女神”的絕對是擁有超高的才華和非常出眾的顏值,就比如電視上一些著名的明星,他們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而且還能載歌載舞,演技超群;又或者是民國時期林微因這樣為數不多的才女等等。然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女神學霸,是中國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里的海歸美女教授,她的身份卻不是一名學生,而是匯豐商學院的一名博士助教授。在大家的印象中,女教授是不是都是一本正經很呆板刻薄的樣子呢?但其實並不是,本文中的這位女主角就是一個另類,她不僅顏值高、學識超群,而且講課生動幽默,即使是素顏上課也是座無虛席,很多學子擠破頭腦都想一睹這位女神的風采,千呼萬喚始出來,這位女神的名字叫——史蛟。

在史蛟被社會和學界廣泛關注的同時,很多網友對於她的年齡以及婚姻狀況也越來越好奇,但由於她常年在美國接受教育,能查到的信息相當有限,所以關於史蛟的真實年齡以及婚姻狀況,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但無論如何,這樣一位熱愛祖國,又體貼學生、要懂得自愛的女教授,絕對是很多人心中喜愛的對象以及學習的榜樣,對此,你認為呢?

❷ 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哪些導師比較好呢

孟兆禎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園林綠化顧問組組長,北京園林學會副理事長,99昆明世博會最高評審團專家,韓國慶熙大學設計研究員客座研究員。
四十多年來,孟院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成果卓著。他編寫的專著《避暑山莊園林藝術理法贊》、《風景園林工程》在園林領域影響深遠,此外,他參加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建築·城市規劃·園林卷》,《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建築設計資料集》等重要著作的編寫工作。1990年以來,他指導的研究生,博士生,共四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風景師聯合會組織的世界大學生設計競賽一等獎,為國為校爭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風景園林教學組織文件中被列為中國序列中第一位。
多年來孟兆禎院士主持了許多重要的風景園林設計項目,並以其高質量高水準贏得了各級領導專家和社會的好評。由他主持設計的深圳仙湖植物園獲深圳市風景園林設計一等獎,建設部優秀設計獎。他主持的北京麗京花園鄉離別墅外銷花園別墅的園林設計被評為林業部優秀設計一等獎。97年在全國第四批示點住宅廈門市潤景新村環境設計中二等獎(無一等獎)。在教學,科研,教書育人工作中先後被評為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獲得寶剛教育獎勵基金,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高校師德標兵。

劉曉明 博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中國代表。2006-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風景園林系訪問學者。曾榮獲中國科協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北京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多次指導研究生、本科生獲得國內外風景園林設計、建築設計競賽大獎等多種獎項,主持數個風景園林設計項目。

王向榮
男,1963年5月生,1983年獲同濟大學建築系學士學位,1986年獲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1991—1995年留學德國卡塞爾大學(Unversitat GH Kassel)城市與景觀規劃系,獲博士學位,並工作於卡塞爾城市景觀事務所。1996年開始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任教,現任園林學院的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管園林學院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為該學科的帶頭人。主要研究從事的工作是景觀規劃設計,包括風景區規劃,城市景觀設計,公園設計,公司園區設計,居住區環境設計和園林建築設計。2000年9月創辦北京多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是從事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的工作室。
現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北京多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持設計師。《中國園林》學刊副主編。從事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工作。2003年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稱號。

❸ 本科期間你遇到的最難忘的導師是誰

那天是冬至,在南方長大的我,很少了解冬至要吃餃子的習俗。那天正在書桌上小憩,傍晚,手機短訊提示音響起,我拿起手機看了看,原來是導師的簡訊:「明天是冬至啦,我們一起去吃餃子。六點准時我們在某某餐廳見面」。翌日滿心歡喜的跑到約定的餐廳和導師客氣的寒暄了一會,導師跟我說北方冬至節氣這天都要一家人一起吃餃子。導師先問我喜歡吃啥,我說隨便我都可以。導師仔細翻著菜單,先點了一盤餃子再又點了幾個我的家鄉菜,一個特色菜。還特意告訴我這里特色菜的做法,口感。我們一邊聊天一邊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導師自己沒吃多少,倒是說年輕人餓的快,一直要我多吃點,後來一盤餃子,菜,湯大都被我收入胃中。吃完餃子與導師告別,走在路上一陣寒風吹來,下意識的縮了縮脖子,熱騰騰餃子在胃裡也是一種溫暖!平時我們會聊很多,學習,生活,家庭,工作,找對象,甚至連天氣冷了多穿點衣服這樣的小事走的時候她也會叮囑我。記得有一天下雪,她下課後看我的衣服穿得很單薄,問我冷不冷。我說有點冷,她一邊叮囑以後早上出來要多穿點衣服,周末記得去買幾件棉衣,不要老是網購,還告訴我去哪個地方買。她甚至對每一次我們的交談都如數家珍。

❹ 入選華為天才的這些人究竟有多厲害,都是學什麼專業的

每年,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別人家的孩子”讓我們羨慕又嫉妒,除了每年的高考狀元之外,還有很多人也是天之驕子,就比如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入選華為天才的這些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天才少年”是什麼,有那麼厲害嗎?

華為的“天才少年”這個項目是任正非發起的,用頂尖的薪酬和頂尖的挑戰,來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工資按照年度工資制發放,一公分誒3個檔次,最高檔的年薪201萬。

(圖片來自網路。)

❺ 林國基的林氏三兄弟

在北京大學,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他們是親兄弟,老大林國基北京大學政治學系讀博士;老二林國華,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考入美國哈佛大學神學系讀研究生;老三林國榮,在北大政治學系讀研究生,由於成績特別優秀,已被清華大學邀請讀博士。兄弟三人全在北京大學讀書,而且成績斐然,據說,這在北大建校100年來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正擬寫進北大校史。
三兄弟來自河南省魯山縣熊背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熊背村,他們的父母都是農民熊背村離魯山縣城還有30多公里,得翻幾座山,那個落後的小山村裡最近才通上電。在那樣的環境下,三兄弟的父母是怎麼把他們培養成材的呢?1999年11月26日,記者來到魯山縣,費盡周折找到了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和黃兆安,他們動情地講述了培養三個孩子的艱難歷程和三兄弟那貧賤不移的求學路。
三兄弟在這個貧寒之家溫暖地長大
1938年,林修德出生在河南省熊背鄉熊背村,1960年高考時,他成績突出,但卻因歷史總是而落榜他一氣之下離開了家鄉,一個人來到大西北柴達木盆地的析樹山煤礦當了一名礦工。在那裡,他認識了農村姑娘黃兆安。
同是天涯淪落人,林修德和黃兆安一見鍾情。1969年,他們結了婚,一年後,大兒子林國基出生了,這無疑給這對患難夫妻增添了無窮的歡樂。誰知好景不長,在獨生子剛剛一歲時,「文革」清理階級隊伍風也刮到了大西北的那個小煤礦,這對背井離鄉的苦命人被無端懷疑為內地去邊疆的特務而被清理回家。1971年,二兒子林國華和三兒子林國榮又相繼在熊背村出生。
林修德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他覺得自己沒有讀成大學,一輩子都是個遺憾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林修德放下定決心讓三個孩子讀書黃兆安在湖南的家鄉也念過初中,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夫妻倆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託了三個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好好讀書,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們充滿理想地給三個孩子起名為國基、國華、國榮。林修德夫妻倆想盡一切辦法培養孩子們的學習。在三兄弟還都在學齡前時,夫妻倆白天下地勞動,晚上一閑下來,就拿起他們上學時讀過的書或報紙等有字的東西坐下來看。在父母的帶動下,兄弟幾個也都爭著看父母手裡的書。
後來,孩子們陸陸續續上學後,夫妻倆晚上空閑時仍繼續拿起書來看。孩子們看父母都在學習,也就不出去玩,都用心做他們的功課。
夫妻倆節衣縮食,穿得破破爛爛,從牙縫摳出錢來,為孩子們訂一些課外輔導資料,還特意為三個孩子訂了一份文學刊物《奔流》,以期用文學的力量影響孩子。這在當時貧窮的小山溝是少有的事,方圓幾座大山裡的農戶中只有林家訂了雜志。
後來,兄弟三個讀到初中時,林修德還特意為孩子們買了一套俄羅斯的文學作品,像《戰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和高爾基的作品等,還有一本文藝理論書《俄羅斯古典作家論》。林修德想讓孩子們在封閉的山溝里也能從書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拓寬孩子閃的視野。幾年間,兄弟三個把那幾本書不知翻了多少遍,里邊的人物、思想對他們的成長影響很大。
夫妻倆對孩子們的行動也要求非常嚴。一次,兄弟三個晚上做完功課有些餓了,找不到吃的東西,就背著母親到被人家的地里扒了些紅薯回來煮著吃。結果被母親發現後揍了一頓,並讓他們把紅薯還給人家。這使他們懂得了一個道理——勞動的成果只能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獲得。
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三個孩子對學習如飢似渴,他們自覺地將一些做人的名言、警句或數理化公式、英語詞彙等抄成小紙片貼滿了屋內的牆壁,走過來走過去都要看上一眼,背上幾句。三兄弟就這樣在這個貧窮但卻溫暖的家中健康長大。
只要凍不死、餓不死就要讀書
三兄弟的成長時期正值林家經濟拮據,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幾乎是靠吃紅薯和紅薯葉長大的。 在這艱難的境況下,林修德夫妻沒有耽誤過三個孩子上學。
三兄弟中苦受最多的、讓父母最揪心的要數老大林國基了。林國基小學畢業時,學習成績是全校最好的,但國基他是農村孩子,按當時的規定不能報考縣重點中學,縣重點中學只允許縣直機關和兵式廠的子弟報考。林修德怕耽誤孩子的學業,於是四處託人讓孩子報考縣重點中學。後來校方勉強同意讓林國基參加考試,然而校方沒有料到,穿得破破爛爛、瘦小體弱的林國基竟考了個第一名。
在學校里,林國基吃得最差,穿得最破他從不到食堂去買菜,只是買個饅頭就著母親給他腌的紅薯葉吃,或是吃紅薯充飢。有錢的同學歧視林國基,排隊買飯時推他,讓他後邊站著,甚至晚上不讓他到宿舍里睡。冬天的晚上,他蓋一床小破被子冷得睡不著,就坐在被窩里看書,別人硬是不讓他開一次燈。林國基的鞋子爛得露著腳趾頭,一同學趁他睡覺時偷偷地把他的鞋扔進了拉圾箱,他光著腳上了兩天課,周末又光著腳跑幾十里的山路回家。林國基回到家裡,腳已磨得流血,黃兆安難過得流眼淚,小國基卻說:「媽,我不怕,只要餓不死、凍不死,我就要讀書。」
後來,學生們把林國基欺負得實在是不成樣了,父母也考慮到這樣下去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影響他的學習。於是,夫妻倆又設法為孩子轉了一所學校、林國基才得以讀完中學。
後來,老二也到了上中學的年齡,林修德夫婦仍堅持讓他到縣里的中學去讀書。為了給孩子湊學費,林修德在種地、代講之餘還去打零工,將那些零錢一分一毛地存起來。
最艱難的日子要數1986年了。那年4月,林修德突然接到一份他在西北工作過的那個煤礦的通知,說他平反了,讓他回去復工。林修德想帶一個孩子去西北,留下兩個讓妻子照看。黃兆安堅決不同意,她擔心西北的教學質量不如內地,影響孩子的進步,她對丈夫說:「你放心走吧,我就是拿棍要錢,也絕不會委屈孩子。」
那時,老大老二在縣城裡讀中學,老三在村裡讀小學。林修德在礦上每月有200元工資,他留下吃飯錢,可以將絕大部分錢寄回家,三個孩子的學費不是太緊張了,但是吃飯穿衣卻仍然是個大問題。
最讓黃溝安感到為難的是三個孩子的穿衣鞋問題。那時,根本沒錢去買,衣服都是湊合的,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衣服改改補補再讓老三穿。一次,一條褲子可兩條褲腿顏色不一樣,她擔心老二不穿。可懂事的國華卻對母親說:「媽,我不怕別人說,只要我學習好就行。」
為孩子做鞋是最難的事,要一針一線地去縫、去納。兄弟們常常是這雙鞋穿爛了,母親那雙鞋還沒做出來。那時山裡不通電,為了給孩子們做鞋,黃兆安不知在小油燈下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最終,把眼睛熬壞了,右眼眼底出血,腫脹得像個桃子,可是黃兆安連一元錢一支的眼葯水都捨不得買。
為了孩子,黃兆安幾乎是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罪都能受。有一次,老二急需一種輔導材料,到洛陽才能買到。黃兆安晚飯都沒有顧上吃,連夜翻了兩座山,到公路上扒了一輛運煤的汽車趕到洛陽。她竟在新華書店門口的台階上一直坐到天亮,為孩子買回了資料。
老三林國榮考初中時,因離縣城遠,怕第二天來不及趕到,黃兆安就頭天晚上陪孩子來到縣城裡面。因沒錢住不起店,娘兒倆就睡在教室的課桌上。夜裡蚊子特別多,黃兆安怕孩子睡不好影響第二天考試,便坐在旁邊守著他,為他趕蚊子。第二天,林國榮含著淚上了考場,以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了縣重點中學。
老三考上中學以後,三個孩子都在縣城裡讀書。一個上高中,兩個上初中,家裡只剩黃兆安一人了。起初,三個孩子每個星期都要結伴回家。為了省錢,他們每次都是步行翻山回家。黃光安擔心這樣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就自己翻山越嶺地趕到學校給孩子們送干糧。
後來,三個孩子心疼母親,不讓她再跑了,孩子們流著淚說:「媽,你要再跑我們就不上學了。」無奈,黃兆安決定臨時搬到縣城裡面來住。 黃兆安租的那間房子其實不能算是房子,那是在一戶人家的牆頭上臨時搭起來放雜物的一個棚子,夏天漏雨,冬天飄雪。但黃兆安毫無怨言。
孩子們的目標:全國最高學府
苦難是人生的基石,三兄弟在這么艱苦的歲月中卻進步非常快。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林國基沉穩,用心,文理科全面發展;林國華靈活、愛動,外語、文科好,經常有文章在全國的一些報刊上發表,並且拿過獎;林國榮有經濟頭腦,理科學得好,而且學習特別投入,同學們都叫他「拚命三郎」。
1987年,老大林國基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這在小小的魯山縣和熊背村那個小山溝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1991年,林國基北京大學畢業後,原被分在鄭州,因他當時考慮出國深造錯過了分配機會,後回到魯山縣中學教了一段時間的書。1993年。林國基再次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的碩博連讀班,攻讀博士研究生。
老二林國華也不甘示弱,1990年也以優異成績考入青海師范大學英語系讀本科。1994年畢業後從學校直接考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讀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畢業後,他又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讀碩士。
老三林國榮也於199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1997年畢業後又考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讀研究生。兄弟三人都把奮斗目標定在了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
一下子供養了三個大學生,這讓林修德夫妻倆即高興又為難。多年的心願終於實現了,三個孩子一個比一個爭氣,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卻讓他們犯了大愁。
黃兆安和退了休的林修德四處打零工,他們什麼都干,再苦再累他們都不怕,最怕是每逢開學時,孩子們急著去學校報到而借不來錢。 為了借錢,他們夫妻也看夠了親戚朋友的白眼。 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下,夫妻倆也希望孩子們大學畢業後早點找個工作,減輕一下家裡的負擔,但他們還是尊重孩子們的意見,並鼓勵他們能上多高就上多高。老二林國華在青海師范大學畢業後,想當個教師以便早點為父母分點憂。但他看大哥又考入了北大讀研,也想再去攻讀。在心情矛盾的時候,林國華徵求父母的意見,林修德回答兒子說:「在金錢與知識發生矛盾的時候,你選擇知識,剩下來的事兒由我來做」林國華懷著對父母的感激,日夜發奮,也上了北大。北大研究生畢業後,外交部要他,美國哈佛大學也要他。去外交部當然不錯,而且可以立即減輕家庭負擔,但他更希望去美國學習。當林國華猶豫不決時,父親還是用那一句話鼓勵他。林國華如願以償,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這次,父親去信用社求人貸了5萬元的款,大哥林國基也幫助他借了些錢,湊了8萬元,總算把這個難關渡過去了。
林國榮畢業時被分在了西安飛機製造廠,當時他們家裡仍是債台高築。他也像二哥當初的心情一樣,也不想落後於他們。正當他矛盾、苦惱、猶豫不決時,父親從魯山一個電話打到西安,說:「你只管去考吧,只要能考上,學費我去想辦法」放下電話,林國榮當時就哭了起來~~~~~~
1997年8月的一天,林國榮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當時真是悲喜交加。終於能和兩個哥哥一起到北大校園里讀書了,但他又害怕父母知道,怕父母又為他的學費發愁。
那天,林國榮懷揣著錄取通知書從西安回到魯山縣時,已是晚上10點多鍾。但林國榮不想立即回家,他在外邊轉了一圈又一圈,猶豫了好久才進了門。他吞吞吐吐地說:「媽,我也考上北大了。」說完,他像做錯了什麼事似的又低下了頭,再也不敢看父母一眼。 林修德一把拉過三兒,高興地對他說:「好樣的,別的你不用管了,學費我和你媽給你想辦法。」
那晚,林修德夫妻倆真是百感交集,看國榮睡了,老兩口徹夜未眠,林修德對妻子說:「這學咱一定得讓國榮上,我想去賣幾次血,把學費給他湊一湊」黃兆安一聽急了,說:「你不能去賣血,這個家還得你扛著呢,我去賣血。」夫妻倆爭執不下,於是最後商定,離開學還有一段時間,讓國榮打幾天工掙一點,他倆再想辦法去借一點,實在借不夠時,兩人都去賣血,這樣每人可以少抽一些。
正商量著,林國榮突然從床上爬起來,大哭著說:「我不上學也不讓你們去賣血呀!」原來,他沒有睡著,父母說的話他聽得一清二楚。
後來,林國榮與老大林國基商量,林國基幫助林國榮到學校申請助學金,再幫助弟弟找一份翻譯資料和教外國留學生漢語的活兒,自己掙錢渡難關。後來,父母又為他借到一些,總算又渡過了一次難關。
父母啊,你們是我們向上的明燈
為了把三個孩子培養成材,林修德夫婦獻出了他們的全部心血,而三個孩子都非常懂事,他們不僅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還想盡一切辦法減輕父母的負擔,為父母分憂。
在北大校園里,「林氏三兄弟」是最儉朴的學生,他們從來不和別的同學比吃比穿。課余時間,他們也不出去與別的同學比瀟灑,而是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想辦法勤工儉學。他們哥仨賣報紙、擦汽車、當翻譯、輔導學生、協助教師改卷子......
最令林修德和黃兆安感動的是,1997年兄弟三人竟然借錢為父母買了一套房子。林國基向已工作多年的老同學借了1萬多元錢,老二林國華想著自己出國後可以掐錢還賬,也向同學借了1萬多元,老三林國榮又把自己打工的錢湊上一點。他們把錢拿來回家,突然對父母說要為他們買房子,林修德和黃兆安激動得淚花滾滾。但轉而一想,又不同意,說等到他們兄弟幾個都有了工作再說房子的事。但幾個孩子執意要買,他們想為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盡些孝心。他們終於在魯山縣城有了一個兩居室的家,雖然依舊是一貧如洗,但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家啊!
如今,老大國基博士畢業後被分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他的一篇博士論文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關注,也得到了他的導師、北大李景鵬教授的高度褒獎。他說這有父母的一份功勞,他打算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把父母接到北京去住。老二林國華還要在美國讀6年書,他通過打工,學費已經基本自理了。老三林國榮仍在北大讀研究生,2000年7月畢業,現在清華大學已邀請他去清華讀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也邀請他去。據他父母講,林國榮根據自己的專業性質,想去德國深造。林修德和黃兆安又開始准備為了三兒子的學費籌款了。
采訪結束,記者問林修德,三個兒子都培養成材了你有何感想?林修德說,作業父母,教育、培養孩子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是應該的,應該讓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在孩子們身上延伸。

❻ 985院校本科生吐槽北大博士生導師學歷低,是什麼給了他勇氣

無知是人類獲得勇氣的最佳途徑!這名985院校的本科生敢吐槽北大博士生導師胡俊的勇氣就來自於自己的無知。

無知是世間最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讓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把自己的無知當作成為「鍵盤俠」的本錢就大錯特錯了。

四、結語

保研生吐槽北大博導這件事本身就發生的比較蹊蹺。就算是個小學生,會用網路搜索也不至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所以,青目星君猜測這是一次有計劃地行為,為的就是蹭深圳中學招聘博士生當中學老師的熱度,想要紅而不擇手段的行為。

說他無知呢?還是說他有智呢?畢竟成為網紅的紅利在那裡,而成為博士生的出路是應聘中學。

❼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校長是什麼行政級別,哪個校長官更大

在中國有兩所王牌大學分別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所大學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名校是作為國之重器的,可想這兩所大學在國內的地位,那麼這兩所的大學的校長哪一個級別高呢?

從資料上來看兩所學校的校長是一個級別的,同為副部級!其實中國一共有31所大學是副部級的大學,他們的校長和書記都是副部級的官員,而且是由中共中央中央組織部聯合任命,而非通常的教育部任命。

可見其地位之高,所以北大和清華是同一級別的高校!

❽ 林志純的林志純先生、亞述學

作者:吳宇虹(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能是把最難的語言和專業交給我,讓我為祖國學術界攻克難關,至今我感謝老師對我的信任。
以後的事實證明,老師是最希望看到亞述學和埃及學兩個空白學科在中國建立起來的。81年畢業時,老師留我和際陶留東北師大任他的助教,後又招收我們兩人為國內首批博士生,希望我的亞述學攻關任務繼續進行。在我們之後,81年唯一的碩士生拱玉書(因政治分低,未能成為出國生)被指定為亞述學專業,畢業後他同樣被留校任職並讀博士,後被老師派往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北大任亞述學教授,成為林老師學生中的佼佼者。82年唯一的學生沈志嘉被老師推薦為赴美公費研究生學習亞述學,但她留美後放棄了亞述學。86年以後,該校德語教師、林老師的碩士生黃瑞芳被公費派往德國學埃及學,學法語的柴曉穎公費派往法國學亞述學,她們都沒有完成學位。林老師希望能研究巴比倫數學的由數學系考入歷史的馬麗自費去荷蘭,後在瑞典獲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哥德堡大學教授純數學專業。古典所培養的北大本科生、北大東語系教師薛曉枚被派往美國Johns Hopkins 大學學習亞述學,但也放棄了這一偏冷專業。上海外院阿拉伯語專業來古典所學獲亞述學的兩位碩士赴美留學後回歸了阿拉伯語專業,留在美國。這些例子表明,林老師千方百計選拔青年學子攻讀國內空白的亞述學學科,希望攻克這一堅固的科學堡壘。雖然這些學生出於各種原因,沒能攻下這一難關,老師對她們的培養和幫助是所有受過他諄諄教導的學子們永遠感激的。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堅持完成亞述學位的主要原因是她們實際上並不喜歡這一科學,之所以報考研究生是為了學位或為了出國或為了找到一個報酬好的工作。我的一個女碩士考GRE,在我推薦下,獲得了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也是不真心喜愛亞述學,又要定居美國,於是就換了計算機專業,後在美國地鐵工作。我由工科改文科,她由文科改工科,師生完成了一個圓滿的循環。人各有志,不能人盡為學者,轉向改行無可非議。可是,林老師那種忘我和痴迷於學術、舍棄安逸和名利,不畏艱險和嘲諷、一心前進而百折不回和甘當後繼者前進的鋪路石的獻身精神和高尚風范永遠使我們這些他的學生和後學諸生們高山仰止,永遠激勵和鞭策著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
專業選定後,林老師千方百計地提高我們學術水平,爭分奪秒地充實我們知識飢渴的大腦。我們學習的方法可以是「拚命學習法」:學外語要到外語系英語本科當一年的旁聽生,聽所有的外語專業課,專請外語系黃龍教授給我們開英語課。每年暑假和寒假包括春節不能在家休息,記得有一個寒假和春節就是白天在北京社科院圖書館看書,晚上在世界史所的一個辦公室聽外國語學院的老師講英語口語。一次暑假是在北京聽北師大馬香雪老師的法語課。外語是世界史的工具,除英文外,德文、法文也必須學。專業科則請國內一流學者來長春開課:通遼師院劉文鵬(林先生「文革」前的研究生)講埃及史,遼寧大學崔連仲講印度史,世界史所廖學盛講古希臘文和拉丁文,訪學時到杭州大學聽毛昭析講原始社會或史前史。博士期間,在美國學習亞述學的楊熾回國休暑假,林老師安排我去北京到她家學阿卡德語。
我覺得林老師好像希望我們和學問結成終身伴侶,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哲人(我在伯明翰大學的博士導師蘭伯特教授就是至今未婚,獻身學術)。復試時,林老師問我結婚沒,我說結了,他有點責怪地說;入學前說沒結婚,怎麼現在又結婚了,是不是騙我。我只得解釋說:考試前的確沒結婚,考完後結的婚。據說,拱玉書的結婚也被老師認為過早。為了不因家庭影響學習,除了假期去北京學習或外地查資料不回家外,6年碩士和博士學習期,我基本上每周住在學校晚上看書,只有周六晚上回家休一日,有了孩子也沒有時間照顧,三個月時送到個人家,長托喂養,三歲入幼兒園長托,基本沒有在家照顧他。
1982年以後,國家開始向國外派出留學生,林老師先後有兩個推薦出國考生名額(沈志嘉獲得批准)。81年8月世界歷史研究所的楊熾獲美國獎學金自費,將去芝加哥大學攻讀亞述學博士,林老師還在北京西餐廳請周老師、廖老師、我們學生為她送行。楊熾1987年成功地獲得亞述學博士學位,林老師代表學校聘請她和丈夫(David Jacobson,中文)夫妻來東北師大工作,她本人任古典所常務副所長,她夫妻對古典所的發展,特別是亞述學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郝際陶1983年公費去希臘留學一年,林老師到機場送行、迎接。看到同屆和晚屆的同學都出了國,我心裡很著急,聽到84年又有一個指標去希臘,便向林老師提出希望去希臘學習古典學的要求。林老師在家裡和我懇談了三個小時,教導我不能急功近利,為出國而出國,要堅持填補亞述學的重任,國家重視教育和科學,你一定有機會出國學習亞述學的。聽了林老師的諄諄教導,心情豁然開朗。當他最後問::「如果你還想去,還可以去」,我的答案當然是否了,於是去希臘的名額給了中世紀史的青年教師。正如他所說,1984年我通過了教育部的英語考試,1985年被派往英國牛津大學以進修生身份學習亞述學。
到了牛津後,由於我學習努力,我的導師同意,使館批准我由進修轉入亞述學的哲學碩士課程。2年後獲得學位後,我向導師提出自費繼續攻讀博士的申請,她同意了,我也成功申請到一個資助博士的部分獎學金。然而,求學之路出現了一個挫折。這一年,牛津大學中斷多年的亞述學終身教職獲得資助得以恢復,在伊拉克英國考古學院的J. Black回來參加競聘並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教職,而我的導師沒有成功,繼續作為臨時教師。因此她通知東方學院取消了我的錄取。收到東方學院院長的通知後,心裡十分失望,但是我並不退卻。我立刻給英國也是世界最著名亞述學家之一的伯明翰大學蘭伯特教授寫信要求去伯明翰在他指導下攻讀博士,他讀了我捎去的碩士論文後,同意接受我。國內方面,林老師收到我寫給他和學校的延期回國並希望學校資助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申請後,立即找學校請求批准,郝水校長同意從學校有限的經費中撥出一定的款項資助我完成博士學位。不久學校換屆,新校長考慮到經費困難,希望我按時回國,因此學校的資助一度成了問題。後經林老師和各方面的努力,學校同意資助一年的生活費,再一次解決了難關。然而,在伯明翰,我無法在一年中拿下學位,一讀就是六年,於是生活又成了一個大問題。依靠妻子打工和自己周末和夜間打工,我逐漸地克服了生活和經濟困難。6年中克服種種困難的主要力量來自我下定的不能辜負國家和林老師對我的期望的決心。1991年下半年,楊熾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古典所和亞述學到北京工作,國內的亞述學再度空白,林老師寫信問我是否可以早些歸國,我回信說論文沒有完,還需一兩年,於是學習更加努力了。在93年我終於完成了導師和考官都十分滿意的500頁的博士論文,成功地獲得學位。想到國家交給自己填補空白的歷史使命和林老師多次催我回校挑起重任,盡管當時多數學子畢業後滯留國外,我義無反顧地立即歸國任教。
與林老師分離8年後重逢,又是校歷史學科第一個歸國的洋博士,林老師當然十分高興,十分信任我,1993到1995年中幾乎每隔幾天就打電話給我,叫我到他家討論古典所的學科發展和建設問題。1995-1997年,雖然拚命工作學習,我的成長又遇到了挫折。由於長期受到國外競爭意識的影響,回國後在升職為正教授的問題上,和所內的國內所培養的博士展開了激烈競爭。然而,由於我出國時間長,副教授時間短,屬於破格提拔,因此,連續三年申請提職,均不能通過,都輸給了比自己歲數小的同事。同時,關於古典所學科結構和專業定位的問題在所里展開了大辯論,我由於堅決同意林老師提出的以古代文明領域各學科作為古典所的全部學科的重大提案,和一些不同意這一提案的同事產生了矛盾,人際關系十分緊張。這一時期,在雙重打擊下,心情十分暗淡,產生了離開東北師范大學的想法了。也曾多次和林老師多次談到提職失敗和調離的問題,林老師總是說:「這和學術事業比,都是小事。我在東北師大幾十年,從來沒要求過正教授,改革開放後,系裡一定要我上,我只好上了。等幾年,你會評上的。」我當時並不理解林老師的境界,但是想到如果離開古典所,就離開了林老師、楊熾和自己多少年努力創造下的中國最好的亞述學科基礎,別的學校不會有東北師大這樣好的亞述學基礎了,而且學校王校長和周書記都表示學校要努力解決我的職稱問題,於是,我決定在東北師大堅持下去。1997年,所里全體教師都認識到繼續摩擦沒有好處,都同意了林老師提出的兩個專業領域分家的建議,於是學校順勢做出了正確決定。同年底,我的教授職稱也終於通過了。第二年,應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參加跨世紀的《蘇美爾詞典工程》編寫工作,我去美國工作了2年。這期間,林老師曾來信希望我早日回國,正好原所長因個人原因調離了東北師大,學校和林老師聘任我擔任所長,我理解這是他正式把手中的學術接力棒傳給了我。我以加倍的努力工作,公正地協調好三個學科的關系,並培養出一些有能力開展學科建設的優秀青年教師,沒有辜負他老人家對我的教導和信任。如,該校培養的博士、瑞典留學生Widell現在是英國利物浦大學亞述學講師,曲天夫、李海峰等幾位博士在廈門大學、西南大學和陝西師大開始了亞述學課程或碩士培養。在學術繼承方面,對於林老師晚年反復強調的重大的突破性歷史理論:中國歷史發展的各階段中,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但沒有歐洲類型的封建社會,我給予了進一步發展,認為中國歷史長期存在一個國民是皇權的奴隸、家人是父權的奴隸,女人是男權的奴隸,人人都可蓄奴的奴隸制、半奴隸制歷史階段(《東北師大學報》2005,3,2006,6)。
現在,林老師高壽離開了我們,大家都萬分悲痛。不知為何,我心中常常浮現出他晚年常在的笑容,我想他老人家一定總是在為國家發達和學術繁榮而高興,為自己終身奮斗的填述學、埃及學空白和強化古典學的目標得到實現而自豪。小詩一首,送給老師——照亮我人生的指路明燈:
老師,當我是一匹瘦弱但有志向的馬,你是伯樂大師,從平庸馬群中選中了我,訓練了我,然後,為我指出天邊遠古的亞洲有著如彩虹一樣的美麗楔形文字寶藏,讓我不畏艱險、不怕挫折,義無反顧地賓士騁向千里之外的偉大目標。
老師,當我是一艘在大海中行駛的航船,你是照亮我前進方向的燈塔,在黑暗中為我指明正確方向,在風浪中將我引導到平安的港灣。
老師,當我是一個迷惘在紅塵中的俗人,你是智慧的高僧和哲人,教導我看淡名利、忘卻恩怨,放棄小我世界,在讀書寫作中發現人生之快樂,在祖國的事業中尋求個人之價值。

熱點內容
大學怎麼和老師打好關系 發布:2025-02-09 02:57:42 瀏覽:197
大學城旅遊攻略 發布:2025-02-09 02:38:01 瀏覽:659
呂亮教授安徽大學 發布:2025-02-09 02:18:43 瀏覽:333
申通重慶大學城電話 發布:2025-02-09 02:11:33 瀏覽:170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發展怎樣 發布:2025-02-09 02:10:19 瀏覽:52
學歷史專業當大學教授條件 發布:2025-02-09 02:05:17 瀏覽:579
美國大學數學分析 發布:2025-02-09 02:04:40 瀏覽:811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復試情況 發布:2025-02-09 01:58:30 瀏覽:356
大學轉學在什麼時間段 發布:2025-02-09 01:56:56 瀏覽:188
南京江寧大學城房價 發布:2025-02-09 01:48:48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