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
A. 懷揣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從海外學成歸國的還有哪些科學家
1950年,鄧稼先從美國普渡大學回國,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數學學部委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等職,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勞動模範。他簽署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總體計劃。
1948年,鄧稼先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在普渡大學當研究員,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為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1956年,鄧稼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中央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原子彈。當鄧稼先得知自己將要參加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心潮起伏,興奮難眠,這是一項多麼光榮而又神聖的職業!但同時他又感到任務艱巨,擔子十分沉重。
從此,鄧稼先懷著以最快速度把事業搞上去的決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任務中去。
首先,他帶著一批剛跨出校們的大學生,日夜挑磚拾瓦搞試驗場地建設,硬是在亂墳里碾出一條柏油路來,在松樹林旁蓋起原子彈教學模型廳......
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鄧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為了當好原子彈設計先行工作的「龍頭」,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學研究。鄧稼先向大家推薦了一攬子的書籍和資料,他認為這些都是探索原子彈理論設計奧秘的向導。
由於都是外文書,並且只有一份,鄧稼先只好組織大家閱讀,一人念,大家譯,連夜印刷。
為了解開原子彈的科學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學家們決心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研製出我國的「爭氣彈」。那時,由於條件艱苦,同志們使用算盤進行極為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為了演算一個數據,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個多月,算9次,要花費一年多時間,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為理論部負責人,鄧稼先跟班指導年輕人運算。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他都著急地說:「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為了讓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輕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餘的稍許娛樂,他總是抽空與年輕人玩十分鍾的的木馬游戲。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見了他們在玩這種游戲,老教授又好氣又好笑,斥責說:「這是什麼玩法,你還做兒戲呀。」 鄧稼先笑說:「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這是一種多麼親密的同志關系啊!正是靠著這種關系,鄧稼先和同事們一起克服了一個個科學難關,使我國的「兩彈研製」以驚人速度發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歲。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被稱做「兩彈」元勛的這位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B. 錢學森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在交大的圖書館里,珍藏著一份96分的水力學試卷,做這份試卷的人就是錢學森。在這樣一份普通的試卷之後,卻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原來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品學兼優,各門學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答對了所有的6道題,他的任課老師金老師很高興,給了錢學森100分的滿分成績。但錢學森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處符號「Ns」誤寫成「N」了。錢學森主動把這個小錯誤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把100分的試卷該為了96分。
任課老師金老師一直保存著他的愛徒的試卷,即使在戰亂的遷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
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時候,金老師拿出了這份珍貴的試卷,贈與了母校。這份小小的試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學習、科研的一絲不苟、虛心誠實。————一份96分的水力學考卷
(2)麥卡錫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擴展閱讀: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狂熱。
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錢學森非常氣憤,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
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准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並將其關進監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
從此,錢學森在受到了美國政府迫害,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自由,他一個月內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
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才證明了他是無辜的。
參考資料:網路-錢學森
C. 達特矛斯會議發起人
在科技與學術的交匯處,一群傑出的科學家匯聚一堂,共同推動了計算機科學的里程碑式事件。這四位關鍵人物在他們的領域內扮演了重要角色,共同策劃並參與了歷史性的達特矛斯會議。
首先,J. McCarthy,一位才華橫溢的數學助理教授,他在達特矛斯學院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數學素養,為會議帶來了理論基礎的深度探討。他的貢獻在人工智慧和邏輯編程領域尤為顯著,為後來的計算機科學理論奠定了基石。
其次,M. L. Minsky,作為哈佛大學的數學與神經學初級研究員,他的研究領域跨越了大腦與計算機的邊界。他的工作在會議中強調了人工智慧的模擬神經網路,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接下來,N. Rochester,作為IBM信息研究的經理,他在商業實踐與理論研究之間架起了橋梁。他在會議上分享了關於信息處理和自動化技術的前瞻性觀點,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發展。
最後,C.E. Shannon,貝爾電話實驗室的數學家,以其在信息理論方面的卓越貢獻聞名。他在會議中提出了信息傳輸和編碼理論,為計算機通信的標准化和高效性提供了理論支持。
這些達特矛斯會議發起人共同塑造了計算機科學的早期面貌,他們的思想碰撞和合作,無疑為現代科技世界開辟了新的可能。他們的影響力,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史上。
(3)麥卡錫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擴展閱讀
達特矛斯會議由約翰·麥卡錫等人於1955年8月31日發起,旨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討論「人工智慧」(此定義正是在那時提出的)。會議持續了一個月,基本上以大范圍的集思廣益為主。這催生了後來人所共知的人工智慧革命。
D. 我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的資料
1、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2、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3、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突出貢獻。
4、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5、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6、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