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口腔學教授
『壹』 劉磊的個人介紹
劉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教授、博士導師,兼任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FICD)、國際內固定協會中國講師團成員(Faulty, AO/ASIF CMF)、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委會創傷學組委員、重慶市中西醫學會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療美容主診醫師答辯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教育部、衛生部、四川省、重慶市及成都市科技項目評審專家、《現代生物醫學進展》常務編委、《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執行編委、Review Board Member of 《India J Stomatol》、《中華醫學雜志》、《中華口腔醫學雜志》、《華西口腔醫學雜志》及《國際口腔醫學雜志》審稿專家,並擔任3份SCI源期刊Reviewer。
『貳』 金牌口腔如何培養醫學人才——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院長周學東談醫學教育
現任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院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口腔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國際牙醫師學院中國區主席等。主要從事齲病病因及防治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衛生部臨床重點建設項目等多項研究。 雙輪驅動 人文知識與專業技能並重 作為一所百年名校,華西口腔醫學院在醫學人才的教育與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一面,那就是「華西」校訓所揭示的「選英才,高標准,嚴要求,淘汰制」的精英教育理念。百餘年來,「華西人」一直秉持這一辦學理念,為中國口腔醫學培養了大量醫學精英,現在全國80多所有口腔醫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其口腔醫學系的第一任主任幾乎都是「華西人」。 為貫徹落實《國家2010-2020年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華西」正在積極實施本科「323 X」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朝著努力培養人文底蘊深厚、專業知識扎實、創新意識強烈、國際視野寬廣的口腔醫學人才的方向邁進。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無章可循、貴在探索。」周學東認為,口腔醫學精英人才的培養,專業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是近幾年來,「華西」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上著手,專業技能與人文教育並重,明顯加強了人文知識教育的比重,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爭取雙輪驅動,培養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口腔醫學棟梁之才。 「在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的創建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就參與了展館設計、資料收集等具體工作,與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周學東介紹說,「華西」還組建了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演講隊,由學生擔任講解員,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口腔醫學歷史,並通過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展示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我們還支持學生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展示學生多彩的學習與生活風貌。」周學東說,「華西」創辦的《中國口腔醫學信息雜志》就組建了一個學生采編部,由學生擔任編輯,這一舉措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並掌握口腔醫學界的大事、要事、新事,了解學科發展最新動態。 以人為本 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人們對口腔醫學的發展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周學東表示,口腔醫學教育應著重培養符合新世紀需求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為此,「華西」創建了「理論教學為起點、實驗模擬模擬為橋梁、專業外語提煉專業知識、臨床實習為支撐」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首先,對學生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華西」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潛質,進行寬口徑培養。周學東介紹說,新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在通識教育和基礎專業教育階段,注重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夯實醫學基礎知識,同時通過不同的創新平台,適當的開設新課,增加選修課,注重學科的交叉和創新思維的交流,從而達到培養專業技能與溝通能力兼備、人文素質與創新意識兼備的口腔醫學人才的目的。 其次,「華西」還創建「多段式」導師制,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技能特點,採用不同的導師制進行輔導和培養。「多段式」導師制盡可能地照顧了學生成長的特點,彰顯了個性化培養的優勢,對學生個體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群體創新能力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華西」在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依照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增設了新課程和新學科,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教學體系。如為低年級開設的「口腔醫學導論」與「口腔行為醫學」,在臨床前教學中新開設的實踐應用型課程「口腔臨床葯物學」,為高年級開設的學術研究型課程「口腔微生物學」、「口腔生物化學」等,為學生進入口腔醫學科學研究的殿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在發展交叉學科方面,「華西」注重學科的實用性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同時還兼顧這些學科的創新性與前瞻性,目前著力建設的有「運動口腔醫學」、「法醫牙醫學」、「航天航空牙醫學」、「殘障口腔醫學」等。 國際視野 追求教學與科研雙卓越 周學東認為,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對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華西」非常重視對外語教學。 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與國外同行溝通與交流,學校還特別採用「雙軌制」教學模式,即專業課與專業外語同步進行,專業課講授中採用雙語教學,著重介紹專業相關的名詞及片語,而隨後的專業外語課則著重強化各種疾病的描述和表達及臨床情景對話。學校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和學術活動,並不斷提高學生海外訪學或出國留學的比例,以增強「華西」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競爭力。 為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學校將國外名師請進講堂,力爭做到每門課都有世界知名教授上課。 此外,「華西」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創新人才培養構建了良好的學術生態系統。學校依託該平台,積極實施國家及學校「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並為本科生設立了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人才培養課題基金和創新人才科研訓練項目。目前,「華西」學生共完成5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和161項校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同時,學校還依託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不同領域的著名專家或一流學者來校定期舉辦講座或專題報告;每年舉行1-2次本科生創新論壇和博士論壇;定期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進行學習和交流等。 這些舉措,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利於他們的成長、成才和成功。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是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源地,擁有「百年華西,金牌口腔」的美譽。走進華西口腔醫院門診大廳,電子顯示屏上「四川有三寶:熊貓、川菜、華西牙」的宣傳語格外醒目。
『叄』 李秉琦人物生平
李秉琦教授,一位獻身於口腔醫學的學者,以其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理解知識積累和學科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口腔黏膜病學研究生涯中,他主持了近二十項科研課題,涉及分子病理學、免疫病理學、微生物學、基因治療學和中醫中葯等多領域,致力於探究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和防治策略。
早在八十年代,李教授就以氧自由基及其清除劑的研究開啟新篇章,提出了關於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的新理論,豐富了病因學理論。在口腔癌前損害研究上,他深入細致地探索抑癌基因、凋亡調控基因等關鍵領域,為早期診斷和預後判定提供了重要指標。對灼口綜合征的研究,他結合心理學、神經遞質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患者的心理和物質基礎,推動了防治研究的發展。
李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主研項目,如DNA錯配修復基因與口腔黏膜癌變的研究,以及HWP1基因在白念白斑中的作用,都體現了他的科研實力。他的學術著作豐富,主編和參編的教材與專著在口腔黏膜病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如《口腔粘膜病學》和《實用口腔粘膜病學》等,多次獲獎,深受業界推崇。
在臨床實踐中,李教授積極創新,主持開發出一系列具有實用價值的葯品,以中西醫結合的視角治療口腔黏膜疾病,贏得了同行和患者的贊譽。他關注基層醫療,制定和推廣口腔黏膜疾病的標准治療方案,提高了診治水平。
李教授不僅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關心患者,以實際行動踐行醫者仁心。在教學上,他嚴謹負責,以其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培養出許多學術骨幹。他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眼中的良師益友,多次榮獲教學獎項。
總的來說,李秉琦教授在口腔醫學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貢獻豐富了口腔醫學的知識體系,對我國口腔醫學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精神和貢獻將長久地激勵後人。
(3)四川大學口腔學教授擴展閱讀
李秉琦,男,1933年8月出生,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特長是口腔粘膜病學、中西醫結合口腔醫學,研究方向是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和防治。
『肆』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院長介紹
周學東教授,女,1987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口腔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口腔內科學系主任,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口腔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口腔醫學會會長、國際牙醫師學院會員、國際牙醫師學院中國分院院長。《中國口腔醫學年鑒》、《華西口腔醫學雜志》、《中國口腔醫學信息》主編,《中華口腔醫學雜志》副主編。 主要從事齲病病因及防治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在口腔生態學、口腔微生物學研究方面具有較深造詣。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各1項、衛生部臨床重點建設項目3項、四川省重點攻關項目3項等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其中SCI收錄34篇。主編《口腔生態學》、《口腔微生物學》、《實用牙體牙髓病治療學》、《實用齲病學》等專著8部;先後獲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1992年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1994年獲四川省青年科技獎;1994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2002年評為四川省衛生廳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3年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3年評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05年獲四川省傑出創新人才獎。2008年獲中國醫師獎。
主講「口腔內科學」、 「口腔生物學」 「口腔醫學導論」等課程,同時為碩士生、博士生授課,並進行口腔內科學專業的臨床和實驗室指導。她善於在把握本學科領域的歷史沿革和最新發展的基礎上,及時把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學。2006年,由她主講的《口腔內科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年,由她領銜的口腔醫學教學團隊成為國家級教學團隊。近年來承擔教育部教學改革項目3項,出版專著8部,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各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