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南京大學劉英俊教授

南京大學劉英俊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2-10 00:00:43

⑴ 地層中易活動元素的趨向性分布及其對古流體活動的指示意義

江南古陸元古宇上部控礦地層中的區域性金虧損帶和金礦體旁側的局部金負異常顯示出地層金貧化與金的活化轉移—富集成礦作用之間有密切的成因聯系,並揭示了該區成礦作用期間大范圍流體定向聚流運動的跡象(馬東升,1991a,1997)。若該過程曾經發生,那麼其他活動性較強的微量元素必然會受到這種大規模水-岩反應的影響,而在分布上不同程度地顯示出與熱液礦床有關的空間有序化再分布特徵。因此,水-岩反應中的強活動性微量元素和穩定同位素有可能作為地球化學示蹤劑,用於確定古流體的聚流方向和匯聚部位。根據彼列爾曼的元素遷移系數和元素在海水—上部大陸地殼中的水—岩分配系數(Taylor et al.,1985;馬東升,1997),結合熱液過程中金屬成礦元素的活動性序列資料(Barnes,1979;劉英俊等,1984)可知,在天然水和熱液作用下,Sr和Hg應具有較強的再分布示蹤能力,它們往往在低溫環境中就具有顯著的活動性。在一定條件下,低溫成礦元素Au、Sb、As等對地殼古流體的地球化學示蹤也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無任何明顯蝕變、礦化痕跡和水熱活動遺跡(脈體、斷裂及次生礦物等)的情況下,識別這些強活動性元素的再分布模式對研究岩石中曾發生過的古水熱活動有重要的指示意義(馬東升,1992,1997)。

一、地層中活動性元素的趨向性分布

江南古陸元古宇地層已有的大量微量元素定量分析揭示,其Sr含量顯著低於上部大陸地殼平均值(馬東升,1991a,1997;劉英俊等,1993)。Hg元素除在新晃地區震旦紀地層及湘中寒武系、奧陶系中有一定富集外,在元古宇及古生界其他各群組中均低於上部大陸地殼平均值(表3-1,表3-3,表3-4)。Sr在元古宙及古生代地層中普遍虧損(表3-2,表3-3,表3-5)。在垂直方向上,自深部向淺部Sr、Hg含量逐漸增加(圖3-2)。水平方向上,從外圍區域向礦區Sr含量也有增高趨勢(劉英俊等,1993;馬東升,1997)。區域上,從湘東向湘西礦化集中地帶Hg明顯集中(Ma Dongsheng,1995)。在非碳酸鹽地層的金礦圍岩中,Sr也均表現出向礦體方向及從下部向上部層位明顯增高的有序化分布模式(圖3-3)(馬東升,1997)。據已有的樣品統計,在上覆古生界蓋層中除石炭系外各時代地層碎屑岩中Sr含量均低於世界頁岩平均值,碳酸鹽岩中Sr含量均低於世界碳酸鹽岩平均值。但兩類岩石中Sr含量均有從下向上從老地層向新地層逐漸增加的趨勢(圖3-4)。

圖3-2 地層中Hg、Sr含量的垂直變化

圖3-3 湘中—湘西北元古代地層及有關中—低溫礦床圍岩中Sr的趨向性富集分布

圖3-4 古生代地層中的Sr分布趨勢

二、地層中易活動性元素的有序化分布對古流體的示蹤

江南古陸元古宇地層中w(Sr)/w(Ba)比值投影點大多數落入淡水沉積區(馬東升,1991,1997;劉英俊等,1993),顯然與其海相沉積的地質事實相矛盾。因此,地層中目前的Sr含量不能代表其同生沉積時元素的含量,而可能反映了後期與Sr淋濾及成礦作用有關的水熱作用。解慶林(1996南京大學博士論文)根據區域剖面樣品按岩性分別做了鍶汞元素概率累積頻率圖,發現在碎屑岩和灰岩中鍶汞均呈多個母體分布,另外,在元古宙地層中成礦元素(Sb、Au、W)也均呈明顯的雙峰分布(牛賀才,1991南京大學博士論文;何江,1996,1998)。

區域地層成礦元素的雙峰分布,易活動性元素的多重母體分布及鍶汞所表現出在深部虧損,向淺部、向礦化集中地帶、向含礦層位集中的趨向性有序化分布模式表明湘中(湘西)地區區域地層在地質歷史時期可能存在著由下而上、由外圍區域向礦化集中區方向運移的大規模古流體活動。

⑵ 蘇州市高嶺土礦()

蘇州陽山高嶺土礦位於蘇州及吳縣的陽山、蘇州觀山地區,包括陽西、陽東、西白龍寺、觀山及戈家塢5處大、中型高嶺土礦床。礦區東距蘇州約15公里,東北距滬寧鐵路滸墅關站4公里,有河流連接京杭大運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礦區位於木瀆向斜西北翼。高嶺土礦由火山碎屑岩、流紋岩、酸性岩脈及下二疊統堰橋組中泥質頁岩蝕變而成。礦體呈似層狀、囊狀、脈狀,賦存在逆掩斷層及火山岩底部不整合面上的礦體規模較大,堰橋組中的礦體規模較小。粘土類礦物主要為高嶺石、多水高嶺石,次為蒙脫石、水雲母及絹雲母。礦石化學成分:Al2O3一般30%—39%,SiO2 40%—50%,Fe2O3 1%—5%,TiO2 0.01%—0.30%,CaO+MgO 0.03%—0.3%,灼減8%—13%,可塑性 3.3—8.9,耐火度多數在1700℃以上。圍岩蝕變主要有大理岩化、高嶺土化、硅化,局部有夕卡岩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礦床成因類型以熱液蝕變礦床為主,次為風化礦床。

唐朝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中有「開元貢白石脂,元和供白石脂三十斤」的記載,證明蘇州高嶺土礦遠在唐朝已經開采,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代主要開采陽東及陽西高嶺土礦。1926年開始私人陸續在此建礦開采。新中國成立後,私營礦先後停開或合並,1954年由國家接管組成地方國營蘇州采礦公司。

蘇州高嶺土礦系統普查勘探工作始於1956年。在此之前僅進行了少量的礦山調查工作。

1929年,英國人英克門氏被延請查勘蘇州陽山瓷土礦,同行的有胡公愷工程師,經初步調查,確認有開采價值。

1944年,日本大使館礦物資源調查班陽山調查組佐藤舍三曾到陽山進行調查,寫有《江蘇蘇州陽山粘土產地調查報告》,估算了陽東及陽西礦區礦石儲量132萬噸。

195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孫德彰來陽山進行調查,著有《陽山白泥礦》,對陽東、陽西及觀山西南脈狀高嶺土礦的礦體規模進行了概述,提出高嶺土礦成因為熱液蝕變而成。

1954年12月,南京大學地質系助教方鄴森、韓同蓉等到陽山進行調查,搜集資料供給李學清教授對陽山高嶺土礦進行科學研究,於1957年5月發表了《蘇州滸墅關陽山高嶺土的初步研究(摘要)》。

1956年5月,江蘇省工業廳成立蘇州市陽山勘探隊,開展以尋找「陽山式」高嶺土為主的地質普查工作,8月提交了《蘇州地區地質普查報告及其遠景評價》。同年10月開始在陽山採用小圓井揭露礦體,11月底對陽東羊眼睛礦段進行鑽探,從此對陽山高嶺土礦開始了較正規的地質普查勘探工作。

1958年3月,江蘇省工業廳鑽探隊和蘇州市陽山勘探隊合並,組成江蘇省工業廳勘探隊,負責陽山高嶺土礦的地質勘探。1958年7月江蘇省工業廳勘探隊改名為江蘇省地質局蘇州地質隊,繼續該礦區的地質勘探工作。通過張浩泉(地質組長)、袁增晟(技術負責人)、王道修、俞祥元等工作,於1958年10月提交了《蘇州陽山東高嶺土礦地質勘探報告書》,這是提交的第一份蘇州高嶺土礦勘探報告,並首次提交了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419萬噸。1959年3月提交了《江蘇省蘇州陽山西高嶺土礦床地質勘探報告書》,獲得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787萬噸。同時在礦區北部發現有高嶺土礦,即後來普查勘探的西白龍寺高嶺土礦。

在勘探陽山高嶺土礦階段,蘇聯專家馬列萬斯基應江蘇省工業廳的邀請,到陽山作調查研究,對蘇州高嶺土礦地質勘探工作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其中對在石灰岩和粗面岩分布區尋找礦體的建議,為以後的找礦起到指導作用。1957年5月,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徐克勤、孫鼐教授及楊鴻達、劉英俊、胡受奚、陳樹盛等通過專題調查,亦對陽山高嶺土礦床成因、地質時代和勘探工作提出意見,與此同時,鄭志炎工程師提出了《對陽山高嶺土礦勘探工作意見書》。

1960年,蘇州專區地質隊(原蘇州地質隊)根據地質部及江蘇省地質局的要求在陽西進行補充勘探,同時在陽山外圍開展高嶺土礦的普查找礦工作,在年終總結報告中提出在陽山北部到觀山一帶粗面岩分布區有可能賦存有較大的高嶺土礦體,並提出在蝕變火山岩區尋找明礬石礦的建議。1961年以自然電場法配合鑽探繼續對陽西高嶺土礦11—18線進行補充勘探。1962年江蘇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原蘇州專區地質隊,簡稱地質四隊)俞祥元、李燦華等繼續在陽西11—18線、6—11線進行補充勘探,於1965年提交了《江蘇省陽山高嶺土礦陽西礦區6—11線補充地質勘探報告》及《江蘇省蘇州高嶺土礦陽西礦區11—18線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探明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576萬噸,為國家建設一個優質高嶺土礦原料基地提供了地質依據。

1960年3月,建築工程部非金屬地質公司102隊程大耕等根據該部綜合勘探院下達的任務書及蘇州陽山白泥礦的勘探任務委託書,對陽東礦區沙墩頭礦段進行了勘探。1962年6月以後,選擇27線以東氧化鐵高嶺土露天開采塊段進行勘探,於1964年3月提交了《蘇州陽山高嶺土礦陽東礦區沙墩頭礦段地質勘探報告》,探明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80萬噸(其中氧化鐵高嶺土礦31萬噸,硫化鐵高嶺土礦49萬噸),硫化鐵高嶺土礦遠景儲量286萬噸。

1962年建築工程部非金屬地質公司華東分公司505隊(簡稱505隊)吳書楣(技術負責人)、蔣振聲、王樹鈞等採用鑽探、磁法、電法等綜合勘探方法,對白墡嶺主要含礦地段進行補充勘探,於同年12月提交了《蘇州陽山高嶺土礦床陽東礦區白墡嶺礦段詳細找礦報告》,為勘探提供了依據。1963年底對白墡嶺礦段繼續進行勘探,到1965年5月結束野外工作,6月份提交了《江蘇省蘇州陽山白墡嶺高嶺土礦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可供利用礦石的儲量119萬噸。

1964年2月,505隊錢志成等在觀山南西地區進行約2個月的礦點檢查,1964年10月—1965年1月進行詳細找礦,於1965年3月提交了《蘇州觀山沙性高嶺土礦詳細找礦報告書》,探明可供利用礦石儲量4萬噸。

1964年,地質四隊開始對西白龍寺高嶺土礦進行普查,後因礦床構造、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復雜而停止工作。1967年5月受江蘇省輕工業廳委託,地質四隊王道修、趙秀南、戴俊法、魏文龍、李燦華等對該區進行勘探,於1968年8月提交了《蘇州陽山西白龍寺高嶺土礦區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探明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118萬噸,為礦山開采設計提供了地質依據。

1965年底,根據江蘇省地質局應在礦區外圍尋找高嶺土礦的指示,地質四隊在技術負責人徐金城主持下,王元清、陸瑞寶、孫國民等十餘人經過討論,決定在觀山進行鑽孔驗證,經局批准布置兩個鑽孔,於1966年5月12日施工的第二個鑽孔發現40多米厚的高嶺土礦,從而揭開了普查勘探觀山高嶺土礦的序幕。在以後的10餘年普查勘探中,先後參加工作的有餘紀揚、丁世輝(地質負責人)、奚勁秋、李順民、周勤舟、孫國民、李燦華等,於1982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觀山高嶺土礦普查及3—16線南部塊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探明高嶺土礦礦石儲量4373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3450萬噸,伴生明礬石儲量513萬噸,估算了高嶺土礦底板菱鐵礦礦石儲量122萬噸。為蘇州高嶺土礦增添了一個大型高嶺土礦床及中型明礬石礦床。

1982年,地質四隊由魏文龍主持設計在陽北戈家塢施工2個鑽孔,見到具有工業價值的高嶺土礦體。1986年青山地質組陸生根(項目負責人)、黃光榮、張志忠等,開始對戈家塢高嶺土礦進行普查,通過槽探、鑽探等工作,於1987年12月提交了《江蘇蘇州通安鄉戈家塢高嶺土礦普查地質報告》,提交了礦石遠景儲量1041萬噸,可作為礦山建設規劃和進一步部署地質勘探工作的依據。1984年由陳敘福負責提交的《蘇州西部地區高嶺土資源總量預測——德爾菲法研究成果報告》,預測高嶺土礦資源總量近億噸。

蘇州高嶺土礦經過30多年普查勘探,在陽山、觀山地區提交了5個大、中型高嶺土礦床,累計探明了高嶺土礦礦石儲量6879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4629萬噸,暫不能利用儲量923萬噸,遠景儲量1327萬噸。伴生明礬石可綜合利用。

蘇州高嶺土礦普查勘探工作是在前無實例的情況下,由地質四隊地質人員在邊工作、邊實踐中完成的。探索發現隱伏高嶺土礦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發現或探明大、中型蘇州高嶺土礦過程中,徐金城、俞祥元、王道修、李燦華、丁世輝、魏文龍、陸生根等在普查勘探陽西、陽東、西白龍寺、觀山及戈家塢5處大中型高嶺土礦床中均先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通過工作積累了一整套的工作方法,為以後普查同類型高嶺土礦提供了寶貴經驗。該隊所提交的《江蘇省觀山高嶺土礦普查及3—16線南部塊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獲地質礦產部找礦一等獎。

蘇州陽山優質高嶺土礦,馳名中外。新中國成立後,經過40多年的建設,在陽山建成一座我國最大的高嶺土礦采選聯合企業——中國高嶺土公司,設計年產礦石37萬噸。觀山高嶺土礦正在建設中。陽山已成為我國優質高嶺土礦生產基地。高嶺土產品有8個系列40多個品種,供全國20多個行業使用,並遠銷國外。

熱點內容
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 發布:2025-02-25 06:16:25 瀏覽:393
山東大學哪個學院收書法博士 發布:2025-02-25 06:09:49 瀏覽:12
研究生導師見面會說什麼 發布:2025-02-25 06:08:55 瀏覽:19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論文盲審 發布:2025-02-25 06:05:49 瀏覽:653
大學計算機專業老師 發布:2025-02-25 05:54:59 瀏覽:261
上大學有孩子 發布:2025-02-25 05:52:57 瀏覽:922
中國農業大學林聰教授 發布:2025-02-25 05:26:05 瀏覽:884
我為何要上大學 發布:2025-02-25 05:24:57 瀏覽:349
澳洲大學專業排行 發布:2025-02-25 05:22:38 瀏覽:976
今年深圳大學放假時間 發布:2025-02-25 05:22:35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