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文系林崗教授
❶ 文藝學考研,哪個學校好
「粵派」院校
中山大學——歷史悠久 人才薈萃
推薦理由
中山大學校園環境優美,歷史悠久,曾有許多著名學者在中文系任教,如魯迅、郭沫若、傅斯年、郁達夫、成仿吾、顧頡剛、鍾敬文、趙元任,是一所不可忽視的南方中文院校。其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為省級重點學科,該系著名導師如民俗學的劉昭瑞、鄧啟耀,文藝學的高小康、王坤,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施其生、李煒,漢語言文字學的李中生、伍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黃仕忠、楊權,中國古代文學的康保成、張海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吳定宇、林崗,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艾曉明、宋素鳳,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宋俊華、劉曉春等都很有名氣。
報考難度
2008年中山大學中文系各專業報考、錄取、統考、免試比例為:民俗學24∶4∶3∶1,文藝學45∶10∶4∶6,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3∶11∶5∶6,漢語言文字學80∶10∶8∶2,中國古典文獻學14∶5∶4∶1,中國古代文學120∶14∶7∶7,中國現當代文學98∶15∶8∶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47∶2∶2∶0。2009年中山大學中文系擬招72人,並有新增非物質遺產文化學特色專業,專業考試內容包括戲曲與民俗。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推薦理由
廈門大學中文系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了,魯迅、林語堂、洪琛、施蟄存等著名作家學者都曾在此執教,這使廈門大學具有深厚的文學根基。現在也有一批優秀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朱水涌、林丹婭、高波,古代文學的王玫、吳在慶、鄭尚憲,戲劇戲曲學的陳世雄、周寧、鄭尚憲,藝術學(相當於「文藝學」)的易中天、黃鳴奮、巫漢祥、彭兆榮,漢語言文字學的李如龍、蘇新春、李國正,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王諾、周寧、黃鳴奮、朱水涌。
報考難度
2008年各專業報考數與錄取數的比例為:文藝學71∶10,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98∶25,漢語言文字學40∶11,中國古代文學121∶18,中國現當代文學134∶14,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6∶6,藝術學15∶6,戲劇戲曲學16∶2。2009年中文系所有專業擬招收80人。報考廈門大學中文專業研究生,所有的專業都要考語言文學基礎,另外一門專業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考語言學,其餘專業考文學理論與文學評論寫作。
「魯派」院校
山東大學——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
推薦理由
山東大學有著良好的治學傳統,素以治學嚴謹、學風純朴和人才輩出享譽海內外。中文系師資力量雄厚:古代文學有在百家講壇上為我們講解《聊齋》的馬瑞芳、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王洲明;語言學有在現代漢語詞彙領域獨擋一面的葛本儀;在方言研究領域,錢曾怡和張樹錚也都是重量級的專家;文藝學有陳炎、馬龍潛等。
報考難度
山東大學文學類研究生報考競爭比較激烈。一是保研名額較多,二是在山東省內很有號召力,如魯東大學、聊城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煙台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也會考慮報考。2007年的中文系專業錄取分數線是343分,也有極個別專業稍有不同。
2008年山東大學中文專業統考、推免比例為:史哲研究院的漢語言文字學2∶3,中國古典文獻學3∶3;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7∶3,傳播學6∶5,漢語言文字學11∶3,新聞學5∶7,中國古代文學8∶6,中國現當代文學10∶7;文藝學研究中心12∶6。
2009年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計劃招生89人,文史哲研究院文學方向的專業共招收42人,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計劃招收21人,推免率為42%。
山東師范大學——弘德明志 博學篤行
推薦理由
山東師范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校園環境優美,學術氣氛濃厚,中文專業實力較強,學科設置全面。中文專業的碩士點有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下設詞彙學理論與詞彙規范化、語言規劃與應用兩個方向)和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下設漢語語法學、漢語詞彙學、方言和音韻學、漢字學4個方向)。其他的諸如中國古代文獻學、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專業也都招收碩士研究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師大的研究生為全公費。
報考難度
2008年山東師范大學中文各專業的招生人數及分數線如下:中國古代文學30人、360分;文藝學29人、350分;中國現當代文學42人、353分;漢語言文字學22人、372分;應用語言學3人、372分;比較文學1人、360分;課程與教學論14人、305分;電影學19人、355分。每個專業的推免生都是1人,且最後的錄取人數都超過了計劃數。2009年文學院計劃招收171人,含推免生14人,比率為8%。
「鄂派」院校
武漢大學——自強弘毅 求是拓新
推薦理由
武漢大學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市,校園環境優美,櫻花節令人神往,被稱為全國最美的校園。武漢大學還擁有豐富的藏書資源,可以滿足同學們的求知需求。
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893年張之洞在自強學堂設置的「漢文門」,歷史悠久。經過一代代學人的精心打造,成就了武漢大學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學術品格。院內學科分布合理,漢語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專業的學術力量雄厚。涌現出一批知名學者,如陸耀東、易竹賢、陳美蘭、孫黨伯、鄭遠漢、宗福邦、楊合鳴等。現有大批中青年知名學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報考難度
2008年武漢大學報考、錄取、推免比例為:文藝學107∶25∶1,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55∶20∶4,漢語言文字學76∶11∶0,中國古典文獻學17∶1∶0,中國古代文學90∶8∶2,中國現當代文學165∶39∶5,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55∶10∶2,國學與漢學26∶7∶0。
2009年文學院計劃招生110人,推免比例與2008年的12%基本持平,並新增寫作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兩個專業。
華中師范大學——求實創新 立德樹人
推薦理由
華中師范大學已有百年歷史,它以其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實力居於全國高校中文院系前列。現有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文獻學、中國民間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現代新聞學、傳播學和戲劇影視文學12個碩士點;三門國家級精品課程:邢福義教授主持的《現代漢語》、黃曼君教授主持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王先霈教授主持的《文藝學系列課程》。
報考難度
2008年華中師范大學院參加復試人數為204人,語言所參加人數為15人,錄取率為93%。文學院從2007年起實行公費改革,改公費制為獎學金制,對招收的研究生收費分為全額獎學金、半額獎學金、自籌三類。全額獎學金即以前所說的公費(8000元學費/年+每月生活補助),半額獎學金即學校、個人各承擔一半學費和一半生活補助,自籌即所有費用由學生個人承擔。2009年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計劃招生190人,語言研究所計劃招生18人,分數線仍以國家線為准。
「津派」院校
南開大學——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推薦理由
南開大學是周總理的母校,其中文系已有近80年的歷史。該系師資力量雄厚,聚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如古代文學專業以韓柳研究著稱的孫昌武先生,文藝學專業的沈立言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主編《南開語言學刊》的馬慶株教授,現當代文學方向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的李錫龍教授等。
南開大學歷史悠久、治學嚴謹,圖書館現有藏書341餘萬冊,其中中文圖書228萬冊(其中古籍線裝書30萬冊)。南大的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多數都留在了京津地區。
報考難度
從2008年的報考錄取率來看,競爭最激烈的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報考錄取比例為82∶6;其次是漢語言文字學,比例為33∶3;第三是古代文學,比例為110∶14。2009年南開大學文學院擬招生人數為74人,其中推免生佔10%。
「蜀派」院校
四川大學——嚴謹「蜀學」 有容乃大
推薦理由
四川大學人文氛圍濃郁、校園環境幽靜怡人,是讀書治學的聖地。四川大學中文系(現在屬於文學與新聞學院)擁有比四川大學還要長遠的歷史淵源,經由朱光潛、劉大傑、潘重規、楊明照等著名學者的歷代努力,形成了踏實、嚴謹的「蜀學」學風。
漢語史和古典文獻學學科群是中文系優勢學科,比較文學專業有曹順慶等名師,還有教育部重點支持的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以及漢語言文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學院還匯集了項楚(敦煌學、古典文獻學),曹順慶(比較文學),羅國威(文選學、古籍整理),王小路(比較文學、文化批評),周裕鍇(唐宋文學)等一大批海內外知名的學者。此外,四川大學擁有西南地區藏書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還收藏了大量的珍貴線裝古籍和抗戰時期圖書、建國前報刊等。
報考難度
四川大學研究生考試中文系、新聞系一起劃線,英語分數偏高,成為很多考生報考的最大障礙。2006年錄取分數線為350分,英語專科線56分;2007年初試錄取線為345分,英語專科線為55分。
2008年四川大學中文類專業競爭激烈,各專業報考人數、錄取人數、推免人數分別為:中國古代文學166∶27∶3,中國現當代文學147∶27∶3,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45∶30∶4,文藝與傳媒42∶7∶0,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43∶34∶2。其他專業錄取比例則相對要大一些,各位考生在報考時要慎重選擇。
「吳越」派院校
南京大學——歷史悠久 自強明德
推薦理由
南京大學中文系是南京大學歷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也是南京大學學術力量最強的系科之一。80餘年來,一批國學大師和著名學者如黃侃、吳梅、汪辟疆、陳中凡、楊晦、唐圭璋、呂叔湘、陳白塵、陳瘦竹、程千帆等先後在此任教。目前,南京大學中文系也是名師雲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有葉子銘、丁帆、朱壽桐、王彬彬、許志英等;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有周勛初、莫礪鋒、張伯偉、曹虹等;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有魯國堯、李開、柳士鎮、汪維輝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有楊正潤、余斌、唐建清、葉瀟等;戲劇戲曲學專業有董健、吳新雷、俞為民等;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理論語言學領軍全國,是全國南北兩大陣營的南方重鎮所在,社會語言學近年來異軍突起,在全國乃至世界影響都很大。文藝學專業也正在承擔一些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頗具發展潛力。
報考難度
近年來,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報考一直都很火爆,2008年各專業報名、錄取、免試比例分別為:文藝學61∶14∶5,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23∶11∶4,漢語言文字學71∶11∶3,中國古典文獻學41∶8∶4,中國古代文學179∶18∶6,中國現當代文學127∶17∶5,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92∶10∶4,戲劇戲曲學20∶9∶3,電影學18∶3∶1。
需要注意的是,南京大學文學院各專業的考試科目實行大綜合,即所有語言、文學都要考文學綜合(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和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浙江大學——國有成均 在浙之濱
推薦理由
浙江大學中文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等4個學科為浙江省重點學科。各學科的導師學者也都在本領域做出了成績,如漢語言文字學的黃金貴、方一新,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沈文倬、崔富章,中國古代文學的徐朔方、吳熊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陳堅、吳秀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吳笛、殷企平,文藝學的王元驤、徐岱等。
報考難度
因為地域和師資的關系,2008年浙大一些專業的報錄比例都比較高,中國現當代文學達到了149∶15,其餘各專業分別為:文藝學28∶7,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51∶3,漢語言文字學94∶11,中國古典文獻學29∶10,中國古代文學112∶15,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51∶5。
需要注意的是,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4個專業的專業課考試科目一樣,都是中外文學史、文學評論與寫作。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3個專業的專業課考試科目一樣,都是文史基礎、漢語與文獻。
❷ 我也想知道,中山大學文藝學的一些信息,求幫助
學科方向五:現當代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
學科帶頭人:林崗教授(副系主任)
本方向由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整合而成,歷史悠久。樓棲、吳宏聰、程文超、黃修己、艾曉明等為本方向做出了貢獻。目前,以林崗為學術帶頭人,王坤、魏朝勇(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陳希、謝有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張均等為學術骨幹,將文學史論、文藝生態、文化研究等方法交叉融合,在審美文化研究與文學批評方面特色鮮明。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獲得或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17項;僅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三種重要期刊上就發表學術論文18篇,出版學術著作35種。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獲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謝有順的《如何批評,怎樣說話?——談當代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出路》獲第七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二等獎、《當代小說的敘事前景》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謝有順還策劃舉辦了多屆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傳播活動「全球華語文學傳媒盛典」。
本方向注重從經典詩學向非經典詩學領域的開拓,注重從經典文本中心向文化制度視野的開拓,注重從文學批評向文化批評的開拓,在文學史論、文藝理論、文化建設等方面已形成鮮明的學術風格。
❸ 林崗教授在中山大學嗎
全國叫林崗的教授好幾個,著名的有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中山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
❹ 聯名反對於丹的十名教授叫什麼來著
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最大禍患不是來自外來文化的侵蝕,而是來自於那些打著振興傳統文化旗號的無知者。他們荒悖無知,對傳統文化殊無敬畏,他們的一切行為,往往都是在有意無意地對中國人進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體對於這類人的狂吹熱捧,等於是把廁所當客廳。
從2007年2月7日開始,某報連續7天,以半版的篇幅對於丹進行「關注」。編者聲稱,「在 『於丹現象』的背後,我們隱約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當今中國百姓心靈深處對於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論的強烈渴求。我們也分明感到,『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國有著多麼廣闊的前景。」同時,編者表示,之所以要關注於丹,是因為, 「在21世紀的當今中國,在人類面臨越來越多物質挑戰和精神困惑的當今世界,開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座富礦,讓其發揮出特有的啟迪心智、砥礪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們認為,對一個憑借強勢媒體的巨大影響力,以閹割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樂事的高學歷文盲,予以如此不恰當的「關注」,其結果只能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走向衰亡。妄圖通過對於丹的關注,來針砭面臨越來越多物質挑戰和精神困惑的當今世界,無異於緣木求魚。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表,該報此舉殊欠妥當,某些編輯記者缺乏起碼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養,於此更是表露無遺。如果主流媒體都對意淫、猥褻中國文化的行為唱起贊歌,那麼,不待外來文化的侵略,中國文化註定了必將覆亡。
中國文化已經到了最危急關頭。同鴉片戰爭時期、新文化運動時期相比,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形勢更嚴峻,也更隱蔽。因為,這一次她所面對的是那些打著要「開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座富礦」的旗號的人們,他們巧言令色,諂視媚行,實際卻偷偷為中國文化掘好了墳墓。當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塗抹崑曲時,人們不知已在釜上;當安意如用說詩詞的方式去意淫中國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時,人們不知水已燒開;當於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時,人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煮熟。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裡,我們除了嗅到死屍的臭氣,何嘗掬得一絲傳統文化的芬芳?如果這也算一種文化基因改造,那麼就等於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牆拆了也許還可以重建,但一旦人們連對傳統文化的最後一絲敬畏都消失時,亡國亡天下的日子還會遠嗎?
這絕非危言聳聽。現代民主社會,在文化上往往發生許多不健全的現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學問充盈的人士會變得很窮,而那些最淺薄的作者,卻可以通過廉價推銷作品獲得大大的財富。當然,在民主時代,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學者雖然沒有錢,但是學問自身的愉悅足以補償一切;如果在社會生活比較有標準的地方,於丹之流會很富有,但沒有社會地位。因為主流的聲音會告訴世人,他們有錢但並不值得尊重。然而,這一次,無良媒體人加入到為於丹之流推波助瀾的行列中,社會生活的標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想想看,像於丹這樣一個古漢語知識連初中文化水平都達不到的「影視學博士」,僅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獲得社會榮譽,誰還會關心那些引導我們靈魂向上的力量?誰還願意從事那些艱辛的然而卻是真正有益於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研究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來能夠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任何妄圖通過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傳統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謬的。世上沒有哪一種知識不需要經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和實踐就可以被掌握。我們從來不會反對人文理論的通俗化,但通俗絕不等於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劉逸生先生的《唐詩小札》、《宋詞小札》、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區別在於,通俗是用易於使人理解的方式講述正確的知識,而庸俗和媚俗則是根據一般無知者的接受程度,傳播錯誤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論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們,要麼是因為別有用心,要麼是因為極度無知。於丹是後者。當無良媒體人吹噓於丹的書賣到二百五十萬冊時,他們也許忘記了飯島愛的性愛光碟的發行量遠不止這個數。
為了中國文化的命運,我們不應再對無良媒體人表示沉默。正所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們謹此呼籲,所有有良知的媒體人,應對社會輿論予以正確引導,我們更希望,《百家講壇》應立即讓於丹下課,並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只有這樣,中國人才能夠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國文化才能在新世紀里重鑄輝煌,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諧。
再不要鬧出把廁所當客廳的笑話了!
起草人:
徐晉如(中山大學博士生)
共同發起人(以簽名確認先後為序):
劉根勤(中山大學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韜(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
楊暘(北京師范大學學士)
李森(北京大學碩士生)
王進(中山大學博士生)
附:我們為何要不遺餘力地將反對於丹之流進行到底(文:猛安謀克熊貓)大學生互動門戶/p;wj1l;V[ oxW
對我而言亦師亦友的晉如兄最近發起簽名活動,吁請媒體停止對於丹之流的過分炒作。我甘附驥尾,參與了這次簽名。我無心作一個代言人,卻也不想我們共同的立場因措辭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為口水戰意義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話要說。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在雅典公開法庭上有意以蔑視的態度激怒了陪審團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終令得一代大哲飲鳩而亡,以死證明了希臘民主制度的荒謬——這個自稱言論自由的社會,公眾因他的言論反民主而處死了他。這是蘇格拉底自己設計的迂迴戰術,很巧妙,也很悲壯。最終,他「贏得」了審判,雅典輸了。今時今日,這種戰術並不適用於我們。我們不能期待若干年後,待到中華文明散落成片之後,期待史家給予我們嘆惋的贊賞。換而言之,我們可以「贏」,但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沒有輸的退路。
先說個簡單的例子。譬如一個人生了病,去醫院看病,對於選擇門診的醫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位醫生的學歷如何、資歷如何、醫術如何,因為治療的有效性和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於這位醫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風趣,是否能把那些難以理解的醫學術語給你解釋清楚,這些大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根據人們的日常經驗判斷,治療疾病是一種專門的知識,光靠一張嘴的赤腳醫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說言論自由,我沒學過醫,我就覺得風趣的醫生說得好——我個人以為這種情況應該是少數的個案。
但同樣的事情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譬如最近兩年熱起來的作為一個文化現象的《百家講壇》。人們關注它,追捧它,不是因為這個節目講述了多少真知灼見,也不是因為這個節目所邀請的主講人在學術界有多麼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學術發明,原因很簡單,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為什麼我們的公眾一方面寧可聽一位好醫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說些不知所雲的專業名詞,另一方面卻對通俗易懂的信口開河津津樂道?我們的文化,作為一種專門的知識(當然絕不僅僅作為一種專門的知識),就理應受到輕薄的待遇么?
我不諱言,我,我們,是一群受過專業訓練和正在接受專業訓練的人群,我們有資格在一些專業問題上發言正如我們沒有資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學討論相對論。這條簡單的思路來自於《理想國》,也是蘇格拉底獲罪的口實之一。王小波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後來他的雜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數》。後來我寫過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數人》,篇幅不長,茲錄於下:
毫不諱言,寫下這個題目本身就帶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並不是天才,真誠的言說、狡黠的氣質加上遵從於邏輯的思維,成就了這個生前不為人所知死後卻擲地有聲的名字。北島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作一個人」,王小波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還沒有死,他看到那麼多自稱「王小波的門下走狗」時,心裡該是怎樣一種尷尬。
於是「大多數」放棄了沉默——喧囂中,聚義廳的牌匾悄然換作了忠義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飄揚。
於是必須有人選擇沉默,哪怕是少數。沉默,作為無聲的言說,將是我們守候家園的最堅不可摧的防線。
劉心武意淫《紅樓夢》的時候我們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國》的時候我們沉默了;但當有人抱著「尼姑的光頭,別人摸得我摸不得」這種心態,把手伸向《論語》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只能涌現出孔夫子的諄諄教誨:「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順便說一下,孔子對於原則問題從不「溫良恭謙讓」,如果於丹女士把她的書名改作《天書奇譚》而不是《<論語>心得》,我個人也不會如此生氣。
在大學讀書許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沒見識過。越是在專業方面水平高的講座去的人越少,這幾乎成為了一種鐵的定律。所以當有人詰問我們:「有本事你們也把你們的見解寫出來和於丹比一比呀」之類的話,我無言以對。這個無言不是理屈詞窮,而是類似於聊QQ時經常用到的「無語」。很慚愧,《論語》我只看過朱熹的《四書集注》和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聽說最近於丹在講《莊子》,這個我的發言權要足一點,前前後後也看過七八個本子,像郭象的《莊子注》、王夫之的《莊子解》、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世說新語》劉孝標注釋裡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參考過……。顧炎武的祖父曾經教育他:「著書不如鈔書」,讀讀這些書,真感覺這是石破天驚的大妙語。我以上提到的幾本書,大型一點的新華書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滯銷書。可見所謂某些高呼「復興傳統文化」的人,不過是好龍葉公的隔世再傳。
另一種詰問是:「你們有精力在這里說這么多,怎麼不像於丹一樣多為復興傳統文化做一些努力呢?」當我面對這類言辭,不禁悲從中來。本次簽名活動的發起者徐晉如精於詩詞、諳熟京劇,為了將偉大的傳統薪火相傳,長年在許多高校開設詩詞創作、京劇導論等課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學距離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單邊的車程需要一個小時,但他堅持每周到廣外給那裡的學生開課,經濟上的所得只是一點可憐的課時費。06年末,他發起並組織首屆穗港澳大學生詩詞創作大賽。要知道,晉如現在只是一個在讀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學業,有自己生活上的負擔,但為了華夏文化之不頹,他就是那麼全身心投入地去做這些事情,在各種阻力面前恍入無人之陣。他沒有央視的平台,沒有炫文博眾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來珠與魚目是可以這樣地混淆起來!另一方面,「復興傳統文化」一句話聽起來是那麼的有誘惑力,對我也有同樣的誘惑力。可是在我看來,愛因斯坦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和一個蹩足的科普人員不可同日而語。每當我在學校圖書館古籍部看到那幾位熟悉的身影——幾位終年浸泡在圖書館的教授、老師,我的心裡會湧起無盡的敬意,我知道擇其善者而從之。
今天晉如將吁請書發到了天涯,我在眾多回帖中看到了許多激烈的言辭。這讓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裝》,我記得在我讀中學的時候續寫過這個故事,我說說出真像的小孩最後真實的結局是被街上的眾人打死,因為無忌的童言揭示了眾人的無知,這和蘇格拉底很像。我們現在的處境就像王朔在《頑主》裡面調侃的那樣:我想說我不能說可我還是要說。我也曾經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過「文化仇富」這個概念——經過近幾十年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放逐,知識分子和當年的地主一樣,實際上成為了天然應該受到歧視的一個名詞。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狀態——雖然我這樣說顯得有點自欺欺人,但無論如何,就算是我馬虺頹,我們也絕不放棄來吾導夫先路的堅持和勇氣。
有一次旁聽林崗先生(中山大學文藝學教授)的「中國美學史」,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的文明,未來極有可能像許多古文明一樣,擁有燦爛的過去,但最後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別的民族當中,但自身作為一個整體不負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極為通達之人,不會像梁思成一樣表現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無不黯然。希臘文明在波羅奔尼撒戰爭之後日衰,其破碎因於戰火。現在,於丹和眾多媒體明目張膽拆毀自家的長城,我們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魚兒言:閉門潛心修煉內功者和江湖擺攤賣大力丸者本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若大力丸堂而皇之地賣到天安門且拉起復興中華傳統武術的橫幅則未免有些蹊蹺。
魚兒是理工的,沒看過一集完整百家講壇,沒精研孔孟老莊,但憑直覺總覺得百家講壇像練攤說書,深入淺出和鏗鏘評書總有區別吧。
至於說到自毀長城,記得有一年的春晚,陳佩斯朱時茂弄了件領袖完好,其餘破爛的襯衫,上書「萬里長城」,實際的長城和所謂傳統文化也不過如此吧,旗袍都成了酒店工作服,京劇、武術、歷史、詩詞、文言、紅樓、大師,我們還有多少國粹沒被肢解、包裝、拍賣?主意打到孔孟老莊頭上,相當於長城磚抽到山海關了,支持本貼作者,但是當然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