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李龍教授
❶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的著名教授
1、孫長永
孫長永,男,1964年8月生,安徽壽縣人。曾任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內博士生導容師。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和湖南省人民檢察院咨詢專家、中國訴訟法學研究會刑事訴訟法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唐力
唐力,男,漢族,1964年1月生,四川富順人,中共黨員,研究生,法學博士,法學教授,民事訴訟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研究領域主要為民事訴訟法、仲裁法、行政訴訟法。
❷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著名教授
在法學教育領域,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堪稱大師的搖籃,匯聚了一大批享有盛譽的法學專家。王錫三教授,我國復辦法律院系時的唯一民事訴訟法教授,與王洪俊、廖俊常、孫潔冰等法學前輩,以卓越的學術貢獻,為我國法學理論大廈的建立增添了濃墨重彩。他們的成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法學院各學科的發展之路。
常怡教授,我校首位博士點及首批訴訟法博士生導師,徐靜村副會長等法學領軍人物,不僅在國內享有崇高的聲譽,還擔任著重要的學術職務,如田平安教授曾是西南政法大學校長和民事訴訟法專業委員會主任。龍宗智教授和孫長永教授作為傑出的中青年學者,以及陳忠林院長,這位義大利法學博士、霍英東基金獎獲得者,他們的存在,使法學院在全球法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力。
李永升教授、梅傳強副教授等霍英東基金獎得主,以及教學效果備受學生贊譽的李祖軍、李龍、李健、何澤宏、肖洪等教師,他們的辛勤工作,進一步鞏固了法學院在各自學科領域的領先地位。通過實施博士化培養和海外進修,以及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的交流,法學院已經形成了一支知識豐富、年齡多元、學歷高、職稱層次分明的教學科研團隊。
(2)西南政法大學李龍教授擴展閱讀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是西南政法大學師資力量最雄厚、 科研教學成果最豐碩、 學生層次最為完備的學院級單位。現任院長為亞洲犯罪學學會會長、國際知名教授劉建宏。 法學院現有教職工 68名,其中教授 15人,副教授 23人,博士生導師 8 人,碩士生導師 32人,獲得博士學位的 14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 14 人。 不論是教師中教授的人數、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的人數,教師中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均位居全校各院系之首。
❸ 付子堂的人物生活
1965 年 10 月,付子堂教授出生於河南省新野縣五星鎮陳庄村。16歲那年(1981 年) ,他以優異成績從新野縣第一高級中學文科班考入西南政法學院(現為西南政法大學) 。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好學,使他在大學生活中受益良多。在 4 年本科階段的學習中,他以旺盛的求知狀態流連於浩如煙海的法學書籍之中,獲得了豐富的「法學營養」 ,為以後在法學理論領域的深入開拓奠定了基礎。1985 年,他完成本科學習,獲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付子堂教授順利考上了本校法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法理學家黎國智教授。在黎教授的帶領下,他開啟了自己學術人生的第一扇門—馬克思的法律思想,開始潛心研讀馬克思經典文獻,力圖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以此探尋出一條用法律方式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道路。
「十年寒窗 , 毓秀湖畔競芬芳」 。1994 年,付子堂考入北京大學,師從趙震江教授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他開始探索一個新的領域—法社會學。法社會學以經驗研究為主,著重於研究法律制度所具有的實際社會效果。這一研究方向在當時的北大正日益顯現出重要性和巨大魅力 , 而其本身所特有的關切社會的視角也暗合了付子堂尋求社會問題法律解決之道的固有思路。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巨大意義,毅然選擇法律功能基本理論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選題,並於 1997 年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99 年 12 月,付子堂進入武漢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師從著名法學家李龍教授進一步深造。在李龍教授的影響下,他開始進一步思考、研究法理學的基本問題,尤其是社會轉型和法律轉型的問題。在社會轉型和制度創新的特殊時期,法律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法律與社會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而且應當是什麼樣的關系,這些都是縈繞在他心頭、同時也讓他困惑不已的問題。因此,從 2000 年以後,他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艱難探索,不僅自己發表了《轉型時期中國的法律與社會論綱》等文章,而且指導自己的研究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通過收集更多的經驗實證材料,將自己關於法律功能的理論運用於對社會轉型和法律轉型問題的研究,同時也通過實證的經驗研究,拓寬、深化、修正和發展了關於法律功能的理論,使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獲得了某種動態的平衡。 1.「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法學學術研討會」發言摘要(合著),《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2期。
2.鄉村基層民主選舉的制度創新及其憲政維度(合著),《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 《法眼看「非典」》(上、下),《中國律師》2003年第7、8期。
4.非典危機與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制度,《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5.轉型時期中國的法律與社會論綱,《現代法學》2003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年第8期全文轉載;收入《中國法理學精粹》(張文顯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版,2004。
6.A Survey of the Legal Problems in the Age of Social Transition of China,徐顯明、劉瀚主編:《法治社會之形成與發展》,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屆亞洲法哲學研討會(香港?2002年)交流論文。
7.美、英等國高技術立法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江平主編:《比較法在中國》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
8.讀懂列寧:1895—1917年列寧對法律問題的解釋,張文顯、李步雲主編《法理學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
9.關於自由的法哲學思考,張文顯主編《中國法理學精粹》,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10.法律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功能分析,《石河子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1.A Jurisprudence Approach to Liberty,CHINA LEGAL SCIENCE,2001。
12.關注正義:法哲學的永恆使命,《21世紀的亞洲與法律發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關於法律意識形態研究的斷想,《法學》2001年11期;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1期。
14.中美法憲法監督制度比較研究,江平主編:《比較法在中國》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
15.董必武法律觀論綱(合著),祝銘山、孫琬鍾主編:《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16.新中國建立前中國共產黨的法律探索(合著),《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4期。
17.對利益問題的法律解釋,《法學家》200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1年第7期全文轉載。
18.法律正義引論,《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19.法律對科技行為的調控,《檢察日報》2001年1月9日,第3版。
20.重讀列寧:20世紀初俄國社會轉型時期列寧法律思想的發展新論,載張文顯、李步雲主編:《法理學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
21.關注正義:法哲學的永恆使命,《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前沿研究》(2000年中國博士後大會經濟管理與人文社會分會暨全國博士後第四屆經濟學管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22.中美法憲法監督制度比較研究,《法學》2000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轉載。
23.恩格斯晚年法律功能理論的時代價值,《東吳法學》2000年特刊。
24.關於自由的法哲學思考,《中國法學》2000年第2期。
25.知識經濟時代法律對科技行為的功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26.法律的功能在於激勵,《法制日報》1999-12-12;《羊城晚報》、《決策參考報》摘轉。
27.法律的行為激勵功能論析,《法律科學》1999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2000年2期轉載。
28.關於法律功能實現的若干思考(合著),《法學評論》1999年第5期。
29.社會學視野中的法律功能問題,《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0.論法律的社會功能(合著),《法制與社會發展》199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1999年8期。
31.新世紀與中國法治問題(筆談),《現代法學》1999年第1期。
32.論政治法治化,(合著)《中外法學》1998年第3期,《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轉載。 1.《法理學》(第二版),參編,張文顯主編,「十五」規劃國家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法理學》(第4版),參編,法律出版社2004。
3.《法之理在法外》,法律出版社,2003年。
4.《法學導論》(第4版),參編,法律出版社,2003。
5.《現代法治精神與中國法律制度》,主編,重慶出版社,2003。
6.《法理學》,第二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7.《新帕爾格雷夫法經濟學大辭典》,編委,參譯,法律出版社,2003。
8.《法律意識形態的演進》,主撰,重慶出版社,2000。
9.《法律功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0.《現代法理學》,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 《法理學初階》(第三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
12. 《法理學進階》(第二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
13. 《法理學高階》,主編
14.《2011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參編,法律出版社,2011年,卷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部分的編寫者。 1.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轉型期的法律與社會研究》[批准號:04BFX005];
2.主持2001年度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法律保障研究》;
3.主持2000年度中國博士後研究青年項目《中國法學發展趨勢研究》;
4. 國家重點出版項目《北京大學法學網路全書》,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