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重慶大學秦勇教授

重慶大學秦勇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2-11 10:48:47

1. 重慶大學校名起源

重慶大學(簡稱重大(CQU),Chongqing University),於1929年始建,位於重慶市,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研究型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建築老八校」之一,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2000年由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並組建成新重慶大學。

該校早在民國時期就是中國最傑出的國立大學之一,由教育部和重慶市共同建設,是「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入選「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設有研究生院和國家大學科技園。1935年批准為省立大學;抗戰期間和西遷的中央大學合作辦學。1942年更名為國立重慶大學,成為有文、理、工、商、法、醫6個學院的國立綜合性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後,學校大力發展人文、經管、藝術、教育等學科專業。
師資力量
截止2018年9月,重慶大學在職教職工53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1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0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0餘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人,國家「四個一批」人才3人,部、市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40餘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2100餘人,博士生導師700餘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22個。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東門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東門
專職兩院院士:楊士中、鮮學福、周緒紅、楊永斌、潘復生、李文沅、田村幸雄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李文沅

「973」首席科學家:劉慶、楊春和、唐炬、溫志渝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曉紅、劉慶、廖瑞金、張宗益、張永興、潘復生、楊春和、廖強、王時龍、林建華、秦勇、李衛東等

國家教學名師:何玉林、張興國、曾孝平

2. 秦勇的人物生平

1989年7月 畢業於雲南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2年6月 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師從楊季秋研究員從事冠硫醚的合成和配位性能的研究
1995年6月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師從黃志鏜研究員和蔣耀忠研究員從事手性惡唑硼烷催化的不對稱合成反應研究
1995年6月~1996年8月 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不對稱反應研究
1996年8月~2000年8月 美國佛蒙特大學化學系博士後,師從Martin E. Kuehne教授從事具有抗癌活性的吲哚生物鹼的全合成和構效關系的研究
2000年9月~2003年1月 美國聖地亞哥高技術生物制葯公司Triad Therapeutics Inc.研究員,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所提供的信息設計和合成與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激酶p38抑制劑
2003年2月至今 四川大學華西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1年5月~2014年5月 重慶大學創新葯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4年6月至今 重慶大學創新葯物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3. 丁建新的研究方向

批評語言學是丁建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批評語言學又稱「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評性語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話語研究」(Discourse Studies)。批評語言學是現代與後現代話語批評的重要範式。他認為:「關於語言與社會的研究,核心的問題是話語語境化問題。這需要一種理論,解釋話語作為體現差異與不平等(inequality)場所的復雜性。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人種學(ethnography)的問題:語言與語境以及人類活動緊密相連。考察語言的不平等,需要考察語言以及其他的符號形式賴以存在的社會系統的歷史與結構,照顧其多中心性與層級性,走出純粹語言分析的巢臼,融合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科學、文化批評學的諸多養分。這樣的學問,我們稱之為「話語批評」-----一門整合的關於話語的社會科學。」
丁建新2001年發表的「批評話語分析述評」一文(《當代語言學》第4期)是批評語言學在國內傳播的最早介紹之一。之後,他在批評語言學領域發表一系列頗具影響的研究論文,包括「語言、現實與夢幻世界:童話敘事中的非互動模式及其意義」(《現代外語》2005/4)、「斷裂的語篇:童話敘事中的隱性對話的批評性分析(《外語學刊》,2007/5)、「童話敘事中的性別問題:社會符號學的視角」(《江西社會科學》,2007/11)、「視覺的語法:童話插圖中情態的社會符號學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7/5)、「童話敘事中互為話語性的批評性分析:以愛麗斯漫遊記為例」(《深圳大學學報》2007/6)等等。他相繼出版了批評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批評視野中的語言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預制性語言在廣告語域中的話語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和《敘事的批評話語分析:社會符號學模式》(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這些著述正是他話語批評思想的體現。2010年11月,丁建新在中山大學主辦「中國批評語言學首次高層論壇:從話語批評到文化批評」,標志著他的學術從話語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轉向。他主編的論文集《批評語言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是國內這一研究領域的第一本論文集。 丁建新一直強調功能語言學的社會學與人類學本質。他認為,韓氏理論的精髓之一在於「功能進化」。同樣地,在當代語言學形式主義、心靈主義佔主導地位的今天,功能主義者是反抗教皇的「新教徒」。(參見Newmeyer 2000:13)丁建新認為,我們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功能語言學這一來自於漢語、得益於中國語言學養分的語言理論,在過去三十年中反過來又在中國語言學界能得到很好的傳播、驗證與發展。在強調本土、反對一極、審視長期以來西方範式的科學研究的今天,他認為韓禮德的語言理論為語言科學所做的貢獻還遠沒有被人完全認識到。
在功能語言學方面,丁建新發表了「語篇分析與語用學的相互依存性」(《山東外語教學》,1997/2)、「語法家之夢——『詞彙作為最精密的語法』述評」(《現代外語》,2000/4)、「發展語用學關於兒童話語能力的研究」(《外國語》,1999/2)、「英語小句復合體投射系統之研究」(《現代外語》,2000/2)、「英語雙賓及物結構的功能句法分析」(《外國語》,2001/1)、「對話、殷勤之意與語篇聲音:關於旅遊廣告中習語表達的話語分析」(《現代外語》,2004/1)、「話語中的時間、時間表達和時間連貫」(《外語學刊》,2004/4)、「英語-ing非限定小句意象圖式中句法象似性的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6,與秦勇合作)。他試圖挖掘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源泉,深入研究了Benjamin Lee Whorf的語言相對論思想,並在國內最早介紹Whorf的「隱性范疇」思想,並陸續發表了系列相關論文,如:「沃爾夫論隱性范疇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與黃國文教授合作)、「語法、思維與認知:語言相對主義視野中的語言多樣性及其對認知的影響」(《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4)。丁建新教授對功能語言學核心思想的理解集中體現在「功能語言學的進化論思想」(《外國語》,2009/4)、「主體間性、功能進化論與社會生物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6)等系列論文中。 邊緣話語與社會是丁建新的一個研究話題。對邊緣話語的關注體現了批評話語研究的社會關切。丁建新認為人文關懷與社會關切是作為一個語言學者不可或缺的胸襟與視野。批評話語分析以揭示話語實踐中隱含的權力關系與不平等為己任,將統治階級「自然化」到語言中的意識形態揭露出來,從而消除話語霸權,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有效的公民權和民主資格」。這對於推動公民社會的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對邊緣群體的話語研究正是他這種思想和精神的體現。其代表性論文如:「作為社會符號的「反語言」——邊緣話語與社會系列研究之一」(《外語學刊》,2010年第2期)、「台灣的憂郁——邊緣話語與社會系列研究之二」。丁建新以囚犯語言、黑幫行話、引航員俚語、卡車司機車載電台語言、大學校園俚語、說唱音樂等反語言或半反語言形式為例,說明這一另類話語及其構建的另類世界。他認為反語言是一種相對於主流語言來說具有不同詞彙的語言形式,是反文化群體用來反抗、抵制、擾亂、從而遠離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一種話語實踐。相對於主流語言,反語言具有寄生性與隱喻性。反語言生成反社會,反社會是主流社會的有意識的替代。反語言是構建身份認同、尋找「有意義的他者」的重要手段。反語言作為邊緣話語的一種極端形式,對社會符號學研究話語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他對《海角七號》與《1895》兩部台灣電影的分析是他將邊緣話語與社會的理論運用到電影批評與文化評論的成功嘗試。
丁建新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敘事的社會符號學研究」(200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語言相對論視野中的英漢隱性范疇及認知模式比較研究」(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翻譯學理論的整合性與系統性研究——認知語言學途徑」子課題(2008)、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後期資助項目「體裁研究」(2009)、廣東省台灣辦公室「台灣的語言政策及其政治」(2009)、澳大利亞澳中理事會「澳大利亞華人文學新視野」等重要課題。並參與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跨文化互動的邏輯認知機制與計算機模擬研究」(2010)等重大課題。
丁建新教授先後在國內許多高校做學術講座,其中包括:深圳大學、西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商業大學、青海師范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洛陽師范學院、韶關學院等。

熱點內容
暨南大學在職研究生怎麼上課 發布:2025-02-11 19:09:51 瀏覽:437
南京大學考研漢語言 發布:2025-02-11 19:03:05 瀏覽:623
哪個大學考研公平 發布:2025-02-11 19:00:27 瀏覽:295
西北政法大學就一個博士點 發布:2025-02-11 18:47:50 瀏覽:8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研究生復試 發布:2025-02-11 18:45:32 瀏覽:270
浙江大學計鴻德教授 發布:2025-02-11 18:33:55 瀏覽:464
清華大學通信研究生待遇 發布:2025-02-11 18:30:05 瀏覽:449
新疆農業大學研究生會計多少分 發布:2025-02-11 18:05:21 瀏覽:628
國防大學焰教授 發布:2025-02-11 18:03:07 瀏覽:827
大學護理教授 發布:2025-02-11 18:01:25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