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政治教授梁文
A. 求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傲慢與偏見--<<百家講壇>>觀後感
是央視製作的一個很成功的節目,也是為數不多我所能堅持收看且喜歡收看的節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兒時常聯系,而她又與我"心有戚戚焉"於是就總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樣,看久了學者們在電視上談笑生風揮斥方遒的瀟灑神態,也就萌生了去現場看一看;的想法,機緣巧合,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錄制節目的時間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點又在 央視附近,正好不遠,當下興奮不已.
真沒想到收視率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個賓館的地下室錄制的,左拐右轉才尋覓到了拍攝現場,真有點"里尋她千網路,暮然回首人卻在那黑不隆冬處"感覺,進了演播室門,左側是六排呈階梯狀的椅子,右側就是哪個熟悉的大講台,總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納將近100人,三個攝象機機位,整個演播室簡朴到近乎簡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個傳播文化與交流知識的媒體平台,側重的是內容,要的是實打實的東西,外表樸素內心華麗就行了,這到是對包裝艷麗奢華到發指的地步但內容空洞虛假無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聽的是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他是我在;中相當欣賞的一位主講人,我不太喜歡用崇拜這個詞,記的一位哲人說過:"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是因為我們跪著."崇拜豈不就是趴下了,還是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較為理性的去看一個名人比較明智些!中午一點開講,來聽講的人很多,易老師的人氣還是很旺的,他來的稍微遲了些,個頭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舉手投足間一股儒雅之氣迎面而來,開始先和現場的觀眾做了一些交流,隨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對他的好感,然後全場肅靜,講座開始!
易老師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在;中講的卻是歷史,這與他除在專業領域的底蘊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厚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現代甚至是後現代的語言去解構歷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突然象個身著紅巾綠襖的小姑娘---鮮嫩生動了起來,也使得那些"化為塵泥拈作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了起來豐滿了起來,語言的生動幽默,個人獨到的見解與視角,博覽眾家的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造就了易中天那極具個人魅力的講史風格,而閻崇年,周汝昌,紀連海等人無不是此中的高手,;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舞台,他們為;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而這正是這個節目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對;,對主講者個人的非議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學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義者的不屑一顧,誠然,;就起內容而言也有它的缺憾與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用非此極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問題,不能用放大鏡去看它的缺憾,畢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節目,自然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標准去看它,;使很多人對歷史,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學術與知識從廟堂走向了江湖,它們不再是學者們高高在上,閉門造車,陽春白雪的東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這樣的夏里巴人所認同,所理解,所吸引,;在這兩者間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梁,在這個浮躁,功利,物慾橫行,到處是追名逐利而視文化知識如糞土的行屍走肉的社會中,一個節目能做到這點,能影響到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於主講者個人的觀點見解看法的對於錯,是與非,我想應該盡量看到自己的偏見與感情情緒,將其與理性剝離開來,盡量客觀的去看歷史,去看他們講的歷史,不偏信,不盲從,保持懷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別,去分析,去觸摸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自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理論觀點去統領歷史,每個人都因學識,興趣,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有著各種各樣的偏見,因此,越是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的偏見才是應該去堅持去相信的,至於這個"度"的把握,則要同過自己大量的閱讀比較推理等去把握,;這個節目從整體的角度看,在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通過這些學者嚴肅,認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並介紹歷史的記載,展現了知識的美麗,歷史的事實以及對當今人心的啟迪,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欣賞它呢?
百家講壇之觀後感
作者:梁文韜 文章來源:四(1)班 點擊數:358 更新時間:2007-5-9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干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著於丹教授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裡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於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著筆記.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身為教師不光要看看。學生們也可以看看。
CCTV10百家講壇觀後感(二稿)
[ 2006-12-28 8:05:00 | By: 苦丁茶 ]
小時候每看影視作品,例必要寫觀後感。但年紀越大,觀後就難以有感,尤其是對於電視節目,絕大多數是消磨時間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閃而過,罵完就算,例如:怎麼這么多葯品廣告、哪個豬頭做的這種低B的簡單重復的廣告詞…………。所以,難得有感,能讓自己動手敲出來的更是難得。
央視廣告說: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雖然連我兒子都知道,廣告就是言過其實的東西,但能吸引我每周(不是每晚)必看的節目,質量還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聽完於丹教授讀《論語》。我深有感觸,僵坐在沙發里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隱居到三清山頂或者桃花源里,但只要內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樂,心靈的快樂可以讓蓬蓽生輝。其實,就是要真正做到「隨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嘔氣,恨兒子懶散,怨工作繁瑣,憎恨世態丑惡……如此種種皆因自己心不寬。「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
「天空中沒有留下痕跡,但鳥已經飛過」,泰戈爾的名言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中國古典文學里,同樣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對聯「風來疏竹,風過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過去,我所缺乏的,就是這么一種平和的心態,總把自己貼上完美主義者的標簽,事無巨小都勞心勞力。象林彪元帥打仗,每仗都求全勝、全殲。很累。為事所累,放不下,輸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這段時間於丹教授一夜竄紅,不遜於易中天,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人曰:讀史可以明志,但對於我這種立志做閑雲野鶴的人,無心仕途,多讀史又有何用?無非是教教小孩講講故事罷了。所以我還是想潛心看看諸子百家,聽聽孔孟之道。
雖然《論語》不及《三國》精彩,雖然我不喜歡於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夠,更不喜歡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鏡的形象)。但我還是感謝她的講述,為我提煉了以上幾點人生哲理,雖然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於我的腦海里,但卻過於朦朧,不深刻,現在是恍然大悟!驀然回首,自己近年乾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發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講壇有如「嚼飯哺人」,沒了嚼的過程,滋味和營養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個比喻:歷史古典文學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數社會菁英能嘗到,大學教授上電視講故事就象把堅果敲開,讓大家分享果仁。
沒辦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沒閑情逸趣也沒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別人「哺」了。的確,在這個多元信息化的社會,我不可能去買線裝豎排繁體的《論語》20篇來讀,老實說,我好久沒有讀書了。
有人把於丹比喻為「文化奶媽」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營養!
其實與這兩位相比,我又更欣賞講清史的名家閻崇年老師,一個絕對出色的學者。還有其它登壇的名師,待日後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陸續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