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國民大學教授

國民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2-14 00:54:17

A. 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授工資為什麼那麼高

‍‍

‍‍民國那麼高的文盲率,當時的大學教授和今天的院士一樣稀缺。收入確實高,但是也沒太離譜,300大洋是很高了。當時北京的物價比上海便宜,20年代北京的大洋購買力相當於80-100元人民幣。(按照當時的糧食,豬肉,雞蛋等價格折算,下同)。一個月3萬,放到今天,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小中層而已。知乎不敢提收入的水平。今天的院士各種收入加起來不止這個數吧。社會總體創造財富的能力差,高薪也沒高到哪去。當時公務員,老師收入也是不低的。慘的是體力勞動者,特別是沒有特殊技能的。30年代上海普通行業男工20大洋,購買力折算相當於現在1200元。(上海30年代一個大洋大約6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技術工種,印刷,造船,郵政工人工資高的多,4000的也有。但是崗位稀少。當時工作時間比996狠,兩周或者一個月休息一天正常,工作10個小時以上正常。更低的是女工和童工,掙600元是常見的。收入最低的是保姆,住家一個月給100元到200元就打發了。農村吃飽都難,進城當保姆有吃有住,有點錢就不錯了。當時廚師,服務員,商業員工資都低,所以外出吃飯很便宜,原料價格加不多就是菜價,和今天的菜價完全不同。有人說毛當圖書管理員8塊大洋的事情,說800元怎麼活下去的。其實,也很簡單,當蟻族唄。

‍‍

‍‍

B. 中華民國33年的中國大學是現在什麼大學的前身

孫中山先生為培養民主革命人才,於1912年仿日本早稻田大學在北京創辦的中國大學,宋教仁、黃興為第一、二任校長,中山先生自任校董。學校初名國民大學,1917年改名為中國大學,且建校伊始就有附屬中學,1952年附中更名為北京市第29中學。

中大及附中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李大釗、李達、吳承仕、楊秀峰等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教授"在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學校培養出了以李兆麟、白乙化、董毓華、段君毅、張致祥、任仲夷、徐才、李大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國家棟梁。



《中國大學十六周年紀念大會會刊》寫道,辛亥革命的硝煙尚未散盡,「孫總理在這成功的失望當中,深知欲貫徹革命的主張,謀真正共和的實現,非養成革命的人才從根本上改造不可,於是和宋教仁、黃興諸先烈規劃進行,以樹百年大計。這時宋 先生恰供職北平,又以北平為全國文化的中心,逐決計組織搜羅學識經驗豐富的革命人才為導師,而 宋 先生則被推為第一任校長。籌備即竣 ------ 至是為時勢所要求的中大(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編者注),逐於民國二年四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成立前校名定為「國民大學」。豈料將要開學時,第一任校長宋教仁先生於1913年3月19日 在上海遇難。於是改由校董黃興出任第二任校長由彭允彝先生代行校長職務。

國民大學設有教務、總務、庶務、會計等機構。學校初設四大部:大學部,下設文、法、商三科;專門部,下設法、商兩科;法政別科部;附屬中學部。在中國大學及附中的歷史上,一些國民黨軍界要員都曾任職。蔣介石、馮玉祥、張學良、閻錫山等曾任名譽總懂事;孔祥熙、孫科等曾任懂事長。

1917年春,經董事會決定,將校名改為「中國大學」。此時,在校學生已達到一千餘人。原校舍狹小,很難適應事業的發展,經校長與校懂事多方努力,於1925年6月買下二龍路口袋胡同鄭王府房產(今國家教育部所在地)。同年9月,除附屬中學部外,均遷至新校址開學,附屬中學依舊在原址上課

1949年北平解放,中大附中改名新生中學,後又更名新英中學,1952年定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至今。

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李大釗、魯迅等曾在此講學,在北京的歷史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中大及附中學生都走在前列。在斗爭中,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先進青年和革命志士。

1919年「五四」運動,中大學生率先列隊參加,結果多數學生被打被捕,其中一些人被警廳關押了半個多月。後經姚撼校長與其他院校的六位校長聯名保釋放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大遼籍學生曾組織了抗戰救國團,9月21日 中大召開反日救國大會。中大學生李兆麟從此奔赴抗日前線,他與楊靖宇、周保中同志成為東北抗日聯軍三位著名將領。

「 九.一八」事變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大及附屬中學的傳播更加迅猛。這一時期,李達、呂振羽、藍公武、管彤(張致祥)、魯方明(余修)等一批共產黨員或先進分子在校內或寫文章或作講演,宣傳馬克思主義。當時還出版了《文史》雙月刊,《盍旦》半月刊,載文積極倡導馬克思主義。

在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中,中大學生會主席董毓華等率領學生隊伍越牆出校,湧上街頭遊行,最早來到新華門請願,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遊行中,董毓華和其他同學奪過水龍頭反射軍警。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上「一二 . 九」運動圖片,就是依據當時現場拍的這幅照片繪制的。這是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的光榮。

1935年12月22日 ,北平學聯在中國大學逸仙堂舉辦血衣展覽,展出「一二.九」、「一二.六」事件中各校受傷學生的數百件血衣。這個展覽是由中大學生董毓華和白乙化籌辦的。白乙化不久也投身抗日前線,成為平西抗日游擊戰的著名領導人;他的綽號「小白龍」,使敵寇聞名喪膽。他於 1941 年在密雲與日軍戰斗中光榮犧牲。白乙化同志的墓就建在密雲水庫岸邊。

中國共產黨早在1924年便在該校建立了組織,馮雪峰、齊燕銘、吳承仕、曹靖華、 段 君毅、任仲夷、崔月犁、宋汝棼、黎光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開展過地下斗爭。

中山先生說:「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專制之手段也」。為了真共和,孫中山親手創建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於1912年冬籌辦,1913年4月13日開學。11年後,1924年月1月下令籌備黃埔軍校,5月5日軍校第一期學生開始入學,5月16日 正式開學。中國大學和黃埔軍校,共同培育革命人才,一文一武,一北一南,是中山先生「振興中華」人生的不朽豐碑!國民黨故老相傳「先有中大,後有黃埔」事實確是如此,培養文職人才的國民大學(中大前身),比之後建立的培養武職人才的黃埔軍校的歷史,要早11年之久!現在中國大學和黃埔軍校都已不存在了,但有「中大附中」既今二十九中依然為民族、為國家培養人才。二十九中的前身是中國大學的舊址。在中華大地上,以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學校很多,但只有中大附中是由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惟一一所中學。這所學校至今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為振興中華培養人才。她是中山先生遺留給北京市西城區的一艘正在航行、永不沉沒的中山艦!是國之瑰寶!

熱點內容
教授進小學談大學夢想 發布:2025-02-14 03:54:41 瀏覽:767
大學生月消費計劃書 發布:2025-02-14 03:54:40 瀏覽:416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黨總支 發布:2025-02-14 03:50:22 瀏覽:697
大學選課時間長 發布:2025-02-14 03:46:05 瀏覽:925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方教授 發布:2025-02-14 03:45:30 瀏覽:766
孩子獨自上大學的好處 發布:2025-02-14 03:06:12 瀏覽:158
大學老師抹黑中國 發布:2025-02-14 02:55:36 瀏覽:523
澳門大學金融研究生 發布:2025-02-14 02:42:25 瀏覽:20
松江大學城附近玩 發布:2025-02-14 02:42:25 瀏覽:639
國家985工程大學名單 發布:2025-02-14 02:33:59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