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老師猝死
㈠ 武漢一高校45歲教授病逝,科研人員亞健康不容忽視
整理
10月22日,不少科研工作者可能在朋友圈關注到一則沉痛的消息:武漢一高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於2019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45歲。
這再次引發了對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健康狀況的關注。
在工作、生活的層層重壓下,近年來,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科研人員因病逝世的消息屢屢傳出。僅今年10月,就有3位去世,令人痛惜。
王淵旭
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原院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0月14日在開封逝世,享年46歲。
2006年,王淵旭完成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工作後,來到河南大學工作,相繼受聘為「黃河學者」、省特聘教授。
他帶領團隊致力於新型能源材料—熱電材料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層狀熱電材料導電的物理機制,發現了熱電材料中的能谷簡並、納米熱電材料中的量子限域效應以及陰離子基團構型差異與熱電特性的關聯
張小英
中山大學教授、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原副院長,因突發疾病不幸於2019年10月6日在佛山逝世,終年46歲。
公開資料顯示,張小英於1973年11月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2015年10月引進到中山大學工作, 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任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肖育眾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青年教師、副教授,2019年7月4日下午被發現暈倒在實驗室,送醫搶救無效去世,年僅31歲。
肖育眾於2012年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同年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研究所碩博連讀;2017年博士畢業即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年底調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任副教授。
肖育眾曾在一篇報道中提及繁忙的科研生活,「有時候會不知不覺忙到凌晨。記得有一次實驗,我接連做了兩個通宵,整個人都累趴了」。
趙艷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青年教師,於2018年10月11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聽課時突然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35歲。
趙艷雲於西班牙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獲得統計學博士。2015年,他與妻子一道作為優秀人才,被引進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何智
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因腹壁轉移腺癌疾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9月2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35歲。
2006年—2008年,何智曾陸續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Apotex Pharmachem公司和NPS制葯公司擔任助理研究員。2012年於多倫多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2015年回國,任教於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長為8.6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16小時。
高學歷者每日工作時間更長,睡眠缺乏情況嚴重,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9.29小時。
同時,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都不足5小時,顯著少於其他學歷群體。
科研人員的亞健康狀況不容忽視。那麼,該如何沖出亞健康?
科學網博主、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彭思龍曾以《科研生活:沖出亞健康》為題,分享了他的心得。
科研生活:沖出亞健康
作者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讓人遺憾的消息,一些風華正茂的學生以不恰當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些年富力強、卓有成績的科研人員非正常離開了人世。
談論中,大多數對這些人表示不理解。為什麼我國的科研人員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怎麼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態?
我們平時看到很多科研人員滿腔熱情,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就我個人少量的觀察,大多數人並不是很健康,不是高血壓,就是糖尿病、前列腺炎、心肺病等,這些大多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病,卻過早出現在了中青年人的身上,盡管有時候並不嚴重,但是也是疾病的前兆,我們稱之為亞健康,發生這樣的現象是有原因的。
以下幾種導致這種現象的副作用是我個人的體會。
一是人情社會的交往模式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是個人情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的,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戰友、同事所包圍,每個人都在介入別人的生活。
因此,大多數時候,國人都要忙於應酬,而應酬的主要方式就是喝酒吃飯。科研人員一樣不能免俗,有時候為了課題,為了一個團隊的發展,也需要同樣的交往。
交往多了,酒宴也就多了,身體自然就消化不了這些交往帶來的副作用,亞健康就自然產生。
二是社會物質發展轉型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社會在過去三十年中發生的最大的變化是物質的快速豐富,從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極度匱乏,到了現在的隨意吃喝,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可是我們的消費和飲食習慣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身體對食物的消化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的。
比如,一個朋友跟我去內蒙古考察旅遊,一天三餐羊肉,他胃口好,每頓都吃得比較飽,第三天晚上,就得了急性腸胃炎。
由此可知,我們改變了飲食結構的同時,我們的身體可能還沒有很快地適應當前的飲食結構,因此各種消化疾病自然就容易產生。
科研人員可能在飲食上稍微注意一些,但是固有的習慣和新的形勢之間的不協調,同樣產生身體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最終表現為亞健康。
三是急速發展過程中的功利性帶來的副作用。
由於我國社會處在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快速的發展使得所有人對未來的期待抱有很高的目標,各個不同集體之間需要在社會中調整自己的位置,誰都不想落後,於是各種競爭性的考核機制誕生了。
這些考核機制假定過去的速度至少保持不變,體制里的人是能量無限的,因而很多考核也比較超前,而且是快速變化的。
可是,人並不是能量無限的,因此,處於這個考核體制中的所有,不管是領導還是群眾,都比較焦慮,這種焦慮正是很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直接誘因。
四是歷史性人才斷檔帶來的副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面臨著技術性人才的斷檔。於是大量的年輕人提前進入了戰壕,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並不是非常成熟的團隊承擔著一些關鍵的工程,這時候,很多環節都充滿了風險。
只要是比較負責任的領導,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團隊失敗。當遇到一些需要持續好多年的大工程時,壓力可以摧垮哪怕是最堅強的人。
如今看來,人才的斷檔似乎是解決了,但是一個較大的後果是,中青年占據了大部分重要的位置,後來者呢?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們和上一代比,晉升速度就要大大地放緩,甚至比正常還要慢,他們遇到了玻璃天花板。
錯了,以前是玻璃天花板,現在就是玻璃鋼天花板,如果沒有超強的實力,是很難突破這層天花板的。
這也造成了上位者勞累,後進者憂慮。不管是勞累還是憂慮,都是亞健康的主要兇手。
五是社會撫養教育模式帶來的副作用。
我國的青壯年不僅僅要面對工作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現狀也讓他們多了很多的負擔。老人大多數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病,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照顧。
而我國的教育氛圍也讓一個家庭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為了教育一個孩子,大多數時候會犧牲一個成年人的大好青春。
這種對上的養老,對下的過度付出,導致我國的中青壯年擁有了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三座大山:老人、子女和事業。
前不久跟一個朋友聚會,他年紀不大已經滿頭白發。他就是在我國典型的三座大山下的科研人。
六是醫療保障體系的缺陷帶來的副作用。
我們的醫療體系迄今為止還只是關注表面的疾病,比如每年體檢一次,但是很少有控制疾病的作用。
其原因在於,這些手段只能發現外在的病,而不能發現潛在的病,更不能阻止病情的發生。實際上,美國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同樣面臨社會的亞健康,於是大量的臨床心理學誕生了。
盡管我國的心理學已經拿來了一些理論和方法,但是就個人感覺,在社會生活中還沒有形成氣候。除了一些明顯不正常的人去看心理醫生,一些看似正常,實質上已經亞健康的人,更需要心理介入。
根據上面個人的簡單觀察,避免亞健康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對於人情交往,有所為有所不為。
交往是一把雙刃劍,所有人都覺得累,但是都被這種氛圍所綁架。適當地放下,有節制地往來可能是必需的。
二是飲食結構需要調整,身體要適當鍛煉。
三是對各種考核看得淡一些。
與其去符合急功近利的考核,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做點有長遠意義的科研。
四是人才要分流,不能總走獨木橋。
要做的事情很多,可做的事情也很多,不一定非要做什麼別人現在認可的事情,走自己的路才很重要。
五是養老服小,在可見的未來這是個很重要的任務,只能想辦法處理得更好。
六是抽點時間看看中國古典文化書籍,看看現代心理學,自己給自己咨詢,可能會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和焦慮。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去專業咨詢。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但是否處於亞健康,自己應該能夠有所感知,並且盡可能了解其原因,避免一些明顯的誘因,主動尋找跳出亞健康的出路,可能是唯一的辦法。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怕健康而放棄了事業,在放棄和追求中間尋找一條可行之路可能是我們主要要思考的。
希望我們都能晚點進入亞健康,為了幸福,為了事業,早點沖出亞健康。
合作事宜:
投稿事宜:
王者之心2點擊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