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有個叫華的教授
❶ 華羅庚的簡介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江蘇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於日本東京病逝。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
中文名: 華羅庚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金壇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85年6月12日
職業: 數學家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解析數論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代表作品: 《堆壘素數論》《優選學》《高等數學引論》《從楊輝三角談起》
政黨: 中國共產黨
成就: 華氏定理 華-王方法
名言: 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同學們好!這節課大家可以稍微輕松一點,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大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從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學就與人類相伴。名垂青史的數學家燦若群星,為什麼要選擇華羅庚呢?我不想誇大他的成就,我知道他在全部的數學史中並不屬於最亮的那幾顆星——歐幾里得、牛頓、伽羅華……他只是他所生活的時代——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學偉人,華羅庚位列其中。我選擇他不只因為他非凡的成就和天才的數學創造,還因為他傳奇的經歷。他只念到了初中,卻在畢業後六年半成為一名清華大學的教師,再過七年成為教授;他在西南聯大和聞一多一家隔簾而居的美談;他聽聞祖國解放的消息後放棄安逸的生活選擇回國,並寫出了著名的《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他和戰友一起篳路藍縷,生生創造出了一整個「中國數學界」;他在文革期間跑遍全國26個省市,白天親自為百萬工人農民授課,晚上刻苦鑽研數學問題;還有他人生完美的謝幕。
華羅庚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是我們心目中科學家一詞的化身。現在就請允許我來與你們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華羅庚於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蘇金壇。
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寫過一篇文章《華羅庚傳奇》,提到初中一年級的時候,他曾在數學這一科考試不及格。梁羽生後來親自問華羅庚是不是他曾觸犯那位老師,他說:「不是。我小時候很貪玩的,常常逃學去看社戲。試卷又寫得潦草,怪不得老師的。」經過這次教訓,初中二年級開始,他就知道用功了。
他很早就養成了喜愛思考和不迷信權威的習慣。文學作品中的邏輯也會引發他的思考。初二那年一位國文老師喜歡胡適,分配學生讀胡適的作品,分配給他讀的是《嘗試集》。集中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方未必是,我今為之轉一語,自古成功在嘗試。」華羅庚指出「嘗試成功自古無」中的「嘗試」是嘗試一次的意思,陸游是說從來就沒有嘗試一次就成功的,而胡適末句「自古成功在嘗試」中的「嘗試」是嘗試不懈的意思,這句話講自古成功都在於不懈的嘗試,並不能構成對陸游的「嘗試成功自古無」的反駁,胡適的《嘗試集》對「嘗試」的概念尚且混淆,還值得我讀么?
15歲初中畢業,到上海進了一家職業學校,學校免了他的學費,但他因為交不起飯費而不得不退學回家。沒有學上了,他在雜貨店賣點香煙、針線之類的東西,替父親挑起了養活全家的擔子。
那時候他手邊沒有什麼書,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還有一本50頁的微積分。他就啃這幾本書。他說「那時候我當然也不知道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只感覺我們應該為國家出一點力,爭一點光。我就這樣開始鑽研學問了。也許有人要說這是笑話,念了幾年書就談鑽研了。那不是笑話!鑽研並不是迷信,並不一定大學畢業才能鑽研,也不是非有齊全的條件不可。實際上,真正肯鑽研的人在什麼場合都可以鑽研。」他說,因為自修的關系,他對中學、大學程度的知識都進行了研究。他對初等數學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為他日後在數學的多個領域有所建樹奠定了基礎。
與他同時代的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也有類似的經歷。15歲時他得到一本《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基本結果匯編》,該書收錄了在代數、微積分、三角學和解析幾何等方面的五千多個方程,該書中但沒有給出證明。他把每一個方程式當成一個研究題,嘗試對其進行獨特的證明而且還對其中一些進行推廣。這花去了他大約5年的時間,留下了幾百頁的數學筆記。
多年後有個記者問華羅庚,為何選擇數學自修,他說:「我別無選擇。學別的東西要到處跑,或者要設備條件,我選中數學,因為它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道具簡單。」
十八九歲的時候,他又在老師王維克的幫助下回到學校里當會計兼事物。王維克打算讓他去教初一,剛有一個計劃,華羅庚的母親去世了,他也生了一場大病,在床上躺了6個月,從此腿就壞了。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他後來戲稱自己這是「圓與切線的運動」。
二十歲,他開始將自己發現的數學定理寫論文投稿。他常常收到編輯的退稿信,告訴他這個定理已經被法國或英國的數學家解決了。這使他充滿自信,因為他在沒有看到他們結論的情況下自己解決了這些難題。
他的一篇論文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注意。熊慶來詢問同事,這個華羅庚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當他聽說華羅庚只念過初中時驚奇不已,決定請他到清華來。1931年夏天,華羅庚離開了雜貨店來到清華大學當數學系圖書館的助理員。他每天必須先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整理圖書資料、收發文件、代領文具、繪制圖表等,工作之餘自學數學知識。第二年就升任助教,之後又晉升為講師。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他後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
1936年,華羅庚二十六歲赴英國留學,這時候清華圖書館所有的數學藏書他幾乎都讀完了。在英國劍橋大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託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二十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後來有一次他兒子華光推著他走在洛杉磯的街道上,兩位華僑青年認出了華羅庚跑過來問好,說當時日本天皇下了詔書,說中國的故宮和華羅庚不能炸,問他是否知道此事,華羅庚笑著說,自己不但被炸了,而且土埋到了脖子那麼高。
那次大家七手八腳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把華羅庚從土裡挖出來。華家因為空襲走投無路,聞一多熱情地讓給他們一間房子,兩家14口人住在16平方米的屋子裡,屋當中用一塊布簾擋開,華家人到自己的卧室要經過聞家的卧室,有了一段讓兩家人都畢生難忘的隔簾而居的生活。華羅庚「親眼看見這位生長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飽經苦難憂患、走過了自己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的老知識分子,怎樣逐步成為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而聞一多常勉勵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像華先生那樣勤奮用功,認真讀書,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華羅庚寫詩說:「掛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布東考古步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
兩家住在昆明鄉下一個小樓上的廂房,樓下養著豬、牛、馬,晚上牛在柱子上擦癢,樓板就跟著搖晃。沒有電燈就找一個油燈。華羅庚在微弱的燈光下寫出了數論領域的名著《堆壘素數論》。
聞一多教授遇害,華羅庚極端震驚,傷心不已。他後來在文章里說:「實現四個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是聞一多烈士和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而為之奮斗的理想,我們將用雙手把這一理想付諸實現,我們的任務是光榮而艱巨的。作為一多先生的晚輩和朋友,我始終感到汗顏愧疚,在最黑暗的時刻,我沒有像他一樣挺身而出,用生命換取光明!但是,現在我又感到寬慰,可以用我的餘生,完成一多先生和無數前輩未竟之事業。」
1946年秋天,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魏爾教授之邀赴美進行學術訪問。在美國四年,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論從物質生活條件還是學術研究條件而言都是他一生中最優越的時光。旅美期間他認真研究了應用數學的情況,特別是電子計算機,要知道那時候第一台計算機才剛剛誕生。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決定帶領全家回國。在香港,他發表了著名的《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讓我給大家讀一下其中的幾段:
也許有人要說,他們的社會有「民主」和「自由」,這是我們所應當愛好的。但我說諸位,不要被「字面」迷惑了,當然被字面迷惑也不是從今日開始。
我們細細想想資本家握有一切的工具--無線電、報紙、雜志、電影,他說一句話的力量當然不是我們一句話所可以比擬的;等於在人家鑼鼓喧天的場合下,我們在古琴獨奏。固然我們都有「自由」,但我敢斷言,在手酸弦斷之下,人家再也不會聽到你古琴的妙音。在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談「民主」是自欺欺人;談「自由」是自找枷鎖。人類的真自由、真民主,僅可能在真平等中得之;沒有平等的社會的所謂「自由」、「民主」,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工具。
我們再來細心分析一下:我們怎樣出國的?也許以為當然靠了自己的聰明和努力,才能考試獲選出國的,靠了自己的本領和技能,才可能在這兒立足的。因之,也許可以得到一結論:我們在這兒的享受,是我們自己的本領,我們這兒的地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但據我看來,這是並不盡然的,何以故?誰給我們的特殊學習機會,而使得我們大學畢業?誰給我們所必需的外匯,因之可以出國學習。還不是我們胼手胝足的同胞嗎?還不是我們千辛萬苦的父母嗎?受了同胞們的血汗栽培,成為人材之後,不為他們服務,這如何可以謂之公平?如何可以謂之合理?朋友們,我們不能過河拆橋,我們應當認清:我們既然得到了優越的權利,我們就應當盡我們應盡的義務,尤其是聰明能乾的朋友們,我們應當負擔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前巨大的人民的任務!
……
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總之,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歸國後,他先在清華大學任教,後來又在新成立的中國科技大學長期擔任數學系主任、副校長等職務,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人才。他廣泛網羅人才,以討論課的方式輔導多組學生在不同的數學領域展開研究,每過四五年,一個領域的學生達到世界優秀水平,他就帶領一批新學生在新的數學領域進軍。要知道普通的數學家一輩子能涉及到的數學領域是很有限的,但華羅庚懷著勤奮刻苦的精神和對祖國的責任心,帶領學生孜孜不倦地在新領域進行攻關,對整個中國數學界功莫大焉。他大力推進計算機的研製,中國的計算機科學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有一個叫陳景潤的青年給華羅庚寫信,提出他的堆壘素數論中第五章的方法可以用來改進第四章的某些結果,華羅庚大為贊賞,花了很大的努力把他調到北京來工作。許多年以後,陳景潤感激地說:「我是華先生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走後門』調來的年輕人!」後來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不論他走到哪裡,都會特別自豪地和別人提起「我的老師華羅庚」。
華羅庚經常用自己的經歷鼓勵青年。他說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不能有半點虛假浮誇。
老老實實的態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不怕低,就怕不知底。基礎打到什麼程度算夠?他說打好基礎有兩個必經的過程,一個是由薄到厚,一個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讀一本書,加上自己的註解也就愈讀愈厚;要真正學懂還要把學到的東西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來。再念書,也就不是一本一本往腦里塞,而變成為在原有基礎上添加幾點新內容和新方法。學習就可以大大加快。
廣泛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就要獨立思考、獨立工作。五代時有名的科學家祖沖之對自己的學習總結的方法是:搜煉古今。搜是搜索,博採前人的成就,廣泛地學習研究;煉是提煉,把各式各樣的主張拿來對比研究,最後創立自己的學說。凡是經過自己思考,經過一番努力,學到的東西才是鞏固的,遇到困難問題時,也才有勇氣、有能力去解決。
他提出了搞研究工作的幾種境界。一是照葫蘆畫瓢地模仿。實際上就等於做一個習題。二是利用成法解決幾個新問題。因為新問題和老問題不一樣,可能需要對現有的方法進行一些修改。三是創造方法,解決問題。四是開辟方向。開辟一個新方向可以讓後來的科學家做上幾十年、幾百年。華羅庚自己在數論、代數、多元復變函數論、矩陣幾何等多個領域都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說不懂裝懂就一輩子不懂,要善於暴露自己。要多和別人交流,把自己會的東西告訴給別人,既能幫助別人提高,也能暴露自己的不足。
關於自學,他說:「一、自學最起碼的一條要踏實。從自己水平出發,不要好高騖遠;二、自學要有周密的計劃,要經常檢查;三、在自學過程中要多想多練;四、要以長期性、艱苦性克服自學中遇到的困難。要知難而進,鍥而不舍。」
1964年,華羅庚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建議在生產實踐中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認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澤東回信稱贊他「壯志凌雲,可喜可賀」。華羅庚由此開始了他深入基層,跑遍祖國大地推廣統籌優選法的工作。他親自到工廠、礦山,冒酷暑、頂嚴寒,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向工人農民傳授知識,幫助他們增加生產、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文化大革命期間,華羅庚不能訪問圖書館,還要時時提防四人幫的冷箭。有些心懷叵測的小人,華羅庚搞理論研究的時候他們批評他脫離生產實際,搞統籌優選的時候又批評他不搞理論研究,華羅庚不為所動。他說:「但你說你的,我干我的。我只知道統籌優選對人民有利,我要搞;我知道,沒有理論就搞不出優選來,所以理論也要搞。」
十年動亂中,四人幫的爪牙們一再要求陳景潤揭發華羅庚的錯誤,他都堅決地拒絕了。他說:「華羅庚教授是國際上有名的數學家,我是走他的『後門』,才從偏僻的地方調到數學研究所的,如果沒有他的提攜,我絕對不可能有今天!」
文革結束以後,國外又邀請華羅庚前去講學,他的老朋友們很關心,也有點擔憂,怕他這些年生疏了學問,要跌跤,要出醜了。他們不知道華羅庚利用國外同行寄給他的出版物繼續自己的理論研究。他一天跑七八個廠房,晚上和助手一起背著別人研究理論。華羅庚到國外以後先開了兩個學術會議,接著利用暑假的時間整理了自己這十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提了十個方面。他說,「我的想法是,與其講我自己所長的,不如講我自己所短的。講自己所長的好不好?……大家都聽不懂。可我自己有收獲沒有?我自己沒有,得不到東西。所以我的想法是,提出10個方面來,好讓人家自由選擇。讓他們選,他們一般選他們最好的東西,最拿手的東西。好,我就到你們那兒講你們拿手的東西。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切忌班門弄斧。可我的看法是反過來:弄斧必到班門!你要耍斧頭就要敢到班門那兒去耍。在旁人面前耍,欺負人家幹啥?你到魯班面前耍一耍,如果他說你有缺點,一指點,我下回就好一點了;他如果點點頭,說明我們工作就有相當成績。俗話說:下棋找高手,找一個比我差的人,天天在那裡贏他的棋,贏得每天哈哈大笑好不好?好是好,但你的水平提不高。如果你找高手下,每一次都輸給他,輸這么半年下來,你的棋藝能沒有進步嗎?所以我主張弄斧到班門,下棋找高手。」
79年的這次出訪,華羅庚跑了四個國家,好幾十個城市。有一位美國學者在荷蘭聽了他的報告,寫信給他說:「您在安吶本的演講,是真正令人贊嘆不已的。您向大家證明了,好的學者即使在最惡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績,您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安逸和穩定環境中的人們,只能感到羞愧。」
應日本亞洲學會的邀請,華羅庚與他的助手定於1985年6月3日至16日訪問日本。因為曾患過兩次心肌梗塞,腿的手術也已經過了保險期,參觀過程中只好坐輪椅。訪問中只安排了華羅庚做一次報告,介紹自己五十年代以來的工作。他寫字已經很困難,由他的長媳整理了一張表作為報告的提綱。為了准備報告他接連兩天謝絕了各種活動。11日晚上他實在無法入眠,吃了安眠葯勉強睡了一會兒。
演講安排在12日下午東京大學的一間報告廳。4時,他在日本數學會會長小松彥三郎的陪同下,手持拐杖走入報告廳,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4時12分演講開始,他離開了輪椅堅持站著講。一開始他用中文,由翻譯翻成日語。後來在徵求了大家的意見後換成英語。他講得滿頭大汗,先脫掉了西裝又解掉了領帶。規定的45分鍾時間到了,他徵求大家意見,問能不能延長幾分鍾。這次演講一共講了65分鍾。最後,華羅庚說「謝謝大家」,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坐了下來。日本數學家白鳥富美子女士捧著一束鮮花向講台走去。華羅庚突然從椅子上滑了下來。在場的中國教授和日本醫生驚叫著去扶他。他的眼睛緊閉著,面色由於缺氧而呈現紫色,完全失去了知覺。晚上10點零9分,東京大學醫院宣布華羅庚的心臟完全停止了跳動。
他曾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再沒有比這更壯麗的謝幕方式了。
最後,讓我們用一首華老的詩來結束這節課。
埋頭苦幹是第一,
發白才知智叟呆。
勤能補拙是良訓,
一分辛苦一分才。
謝謝,希望採納
❷ 清華大學教授名單
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李強-------社會學系教授
吳冠中------美術學院教授
華羅庚------數學系教授
庄前鼎------機械繫教授
俞平伯------國文系教授
劉文典-------中文系教授
趙元任-------國學院導師
格非------中文系教授
汪家鼎-------化工系教授
鍾士模------電機工程系教授
王士倬-----航空工程組教授
吳宓------國學院系主任
施一公-------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童詩白------自動化系教授
梁思成-----建築系教授
熊慶來------算學系教授
張光斗------水利系教授
孟昭英------物理系教授
黃子卿------化學系教授
金岳霖------哲學系教授
李濟------國學院系講師
❸ 娓呭崕澶у︽灄寤哄崕鏋楀崕娓呭崕澶у︽暀鎺堢畝浠
娓呭崕澶у︽灄寤哄崕錛屾灄鍗-娓呭崕澶у︽暀鎺堢畝浠嬪緢澶氫漢榪樹笉鐭ラ亾錛岀幇鍦ㄨ╂垜浠涓璧鋒潵鐪嬬湅鍚э紒
1銆佷腑鏂囧悕錛氭灄鍗庤亴縐幫細鏁欐巿鎬у埆錛氱敺宸ヤ綔鍗曚綅錛氭竻鍗庡ぇ瀛︽灄鍗,娓呭崕澶у︽暀鎺堬紝鍘嗕換娓呭崕澶у︾編鏈瀛﹂櫌鏁欏姟闀褲佹竻鍗庡ぇ瀛︾戶緇鏁欒偛瀛﹂櫌瀛︽湳濮斿憳浼氫富浠伙紝鍏間換鍖椾含宸ヤ笟澶у﹁蔣浠跺﹂櫌鏁板瓧鑹烘湳緋諱富浠匯
2銆佸厛鍚庝負娓呭崕澶у︺佸寳浜澶у︺佷腑鍥借壓鏈鐮旂┒闄銆佸寳浜宸ヤ笟澶у︾爺絀剁敓瀵煎笀銆
3銆佹槸涓鍥界編鏈瀹跺崗浼氫細鍛橈紝涓鍥藉浘璞″浘褰㈠︿細鐞嗕簨錛屽寳浜鍥捐薄鍥懼艦瀛︿細甯稿姟鐞嗕簨銆
4銆佹暟瀛楀獟浣撹壓鏈鍥涘窛鐪侀噸鐐瑰疄楠屽ゅ︽湳濮斿憳浼氫富浠匯佸窛闊蟲垚閮界編鏈瀛﹂櫌鏁板瓧濯掍綋鑹烘湳紜曞箋
5銆佹灄鍗庢暀鎺堟槸鎴戝浗鏈鏃╁紑灞曟暟瀛楄壓鏈璁捐″疄璺靛拰鏁欏︾殑鏁欏笀涔嬩竴錛屾棭鍦1987騫存灄鍗庡氨灝濊瘯榪愮敤鐢靛瓙璁$畻鏈鴻繘琛岀増闈㈣捐★紝1988騫存灄鍗庡凡緇忓湪褰撴椂鐨勪腑澶宸ヨ壓緹庢湳瀛﹂櫌寮璁捐$畻鏈虹増闈㈣壓鏈璁捐¤劇▼銆
6銆佷粠閭f椂璧鳳紝鍦30騫寸殑鏃墮棿閲岋紝鏋楀崕涓鐩翠粠浜嬫暟瀛楄壓鏈璁捐$殑鏁欏︿笌瀹炶返宸ヤ綔銆
7銆1993騫存灄鍗庡湪鍥藉唴鐜囧厛鍐欎綔浜嗐婄數鑴戝浘褰㈣壓鏈璁捐°嬩竴涔︼紝鑰屼笖鍏堝悗鍦ㄥ氬跺嚭鐗堢ぞ鍑虹増浜嗐婅$畻鏈哄鉤闈㈣壓鏈璁捐°嬨併婅$畻鏈哄浘褰㈣壓鏈璁捐″︺嬬瓑鏁板瓧鑹烘湳璁捐℃柟闈㈢殑緋誨垪涓撹憲錛屼粬鍏堝悗鎾板啓涓庝富緙栦簡57鏈钁椾綔涓庢暀鏉愶紝騫跺畬鎴愪簡鐧句綑浠惰壓鏈璁捐′綔鍝併
❹ 劉德華(清華大學教授)詳細資料大全
劉德華教授,清華大學套用化學所所長,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部副主任。1999年5月調任清華大學化工系套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2017年5月任東莞理工學院 *** 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劉德華
- 外文名 :Liu Dehua
- 國籍 :中國
- 職業 :清華大學套用化學所所長
-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 :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
- 代表作品 :《生物法耦合生產生物柴油和 1 , 3 -丙二醇的套用基礎研究》
基本情況
1986年在清華大學化學系獲得套用化學學士學位,1991年在清華大學化工系獲得化學工 程 博士學位。1991年4月至1993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現已改名過程工程研究所) 從事 博士後研究工作。 自1993年3月博士後離站至1999年4月,一直在中科院化冶所工作,期間於1994年10月到1995年7月在美國普渡大學可再生資源工程實驗室從事合作研究。 分別於1993年9月和1997年9月被聘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1998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部副主任。1999年5月調任清華大學化工系套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再生資源利用、生物能源工程、發酵工程與技術、生物反應器等。 參與並主持了多項國家攻關、「863」、「973」、「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迄今已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收錄50多篇;申請專利30多項,其中已有15項獲得授權。 教學工作與獲獎 劉德華教授擔任本科生《工業微生物與代謝工程》和《大一新生研討科:生物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教學評估中多次受到學生的好評。 主持完成的《生物法耦合生產生物柴油和 1 , 3 -丙二醇的套用基礎研究》獲 2006 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 年,獲得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在研項目
國家 973 項目「新型固態發酵耦合過程傳遞規律和代謝調控」子課題 國家 863 項目「 1,3- 丙二醇的生物煉制技術」 代表論著 [1] Li, W; Du, W; Liu, DH. Optimization of whole cell-catalyzed methanolysis of soybean oil for biodiesel proc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7 , 45 (3-4): 122-127. [2] Zhang, T; Zhou, YJ; Liu, DH; Petrus, L. Qualitative *** ysis of procts formed ring the acid catalyzed liquefaction of bagasse in ethylene glyco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7 , 98 (7): 1454-1459 [3] Du, W; Wang, L; Liu, DH. Improved methanol tolerance ring Novozym435-mediated methanolysis of SODD for biodiesel proction. GREEN CHEMISTRY, 2007, 9(2): 173-176 [4] Zeng J, Du W, Liu XY, Liu DH , Dai LM.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ultivation parameters and pretreatment on Rhizopus oryzae cell-catalyzed transesterification of vegetable oils for biodiesel proc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6, 43 (1-4): 15-18. [5] Liu HJ, Liu DH , Zhong JJ. Quantitative response of trehalose and glycerol syntheses by Candida krusei to o *** otic stress of the medium.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6, 41 (2): 473-476. [6] Li LL, Du W, Liu DH , Wang L, Li ZB. Lipase-catalyzed transesterification of rapeseed oils for biodiesel proction with a novel organic solvent as the reaction medium.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6, 43 (1-4): 58-62. [7] Wang L, Du W, Liu DH , Li LL, Dai NM. Lipase-catalyzed biodiesel proction from soybean oil deodorizer distillate with absorbent present in tert-butanol system.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6, 43 (1-4): 29-32. [8] Cheng KK, Zhang JA, Liu DH , Sun Y, Yang MD, Xu JM. Proction of 1, 3-prop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from glycerol broth.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6, 28 (22): 1817-1821. [9] Hao J, Xu F, Liu HJ, Liu DH . Downstream processing of 1,3-propanediol fermentation broth.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81 (1): 102-108. [10] Liu HJ, Li Q, Liu DH , Zhong JJ. Impact of hypero *** otic condition on cell physiology and metabolic flux distribution of Candida krusei.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28 (1): 92-98. [11] Du W, Xu YY, Liu DH , Li ZB. Study on acyl migration in immobilized lipozyme TL-catalyzed transesterification of soybean oil for biodiesel proc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5, 37 (1-6): 68-71. [12] Lin RH, Liu HJ, Hao J, Cheng K, Liu DH . Enhancement of 1,3-propanediol proction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with fumarate addition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5, 27 (22): 1755-1759. [13] Hao J, Liu HJ, Liu DH . Novel route of reactive extraction to recover 1,3-propanediol from a dilute aqueous solu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5, 44 (12): 4380-4385. [14] Xu YY, Du W, Liu DH . Study on the kiics of enzymatic interesterification of triglycerides for biodiesel proction with methyl acetate as the acyl aeptor.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 2005, 32 (5-6): 241-245. [15] Liu HJ, Liu DH , Zhong JJ. Interesti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the o *** ophilic yeast Candida krusei to heat shock.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5, 36 (4): 409-416.
❺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老師都有誰
教學科研人員(含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講師、助理研究員)
曹化強 陳 超 陳 晨 陳永湘 成昌梅 程津培 程 魁
崔愛莉
丁明玉
董桂芳 段 煉 馮
琳 付
華 郭 勛
賀德華
何 彥
胡躍飛 華瑞茂 吉鵬舉 吉 岩
焦
雷
焦麗穎
巨
勇 寇會忠
李必傑 李
春 李廣濤 李景虹
李 雋
李
強
李亞棟 李艷梅
李
勇 李兆隴
梁瓊麟 梁
曉
林金明 劉冬生
劉
磊 劉 強
劉
洋
羅國安 麻
遠 彭
卿 邱
勇 邱新平 喬
娟
沙耀武
石高全 帥志剛 孫科強 孫素琴
唐
洪 陶
磊
童愛軍 王定勝
王
冬
王梅祥 王泉明 王如驥
王立鐸 王曉青
王歆燕 王
訓
王治強 危
岩
魏永革 席嬋娟 向
宇 徐柏慶 許華平
楊忠強
嚴清峰 尹 航 尹 正 尉志武 袁金穎 張德強 張復實
張四純
張新榮
張
希 張瑩瑩
章名田 趙福群 趙
亮 趙玉芬 周
群
朱永法
在我系招收研究生的教師
蔣宇揚
劉紅霞 譚春燕 高春梅 黎維彬
席靖宇
雙聘教授
陳立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佟振合(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實驗技術人員
陳鳳恩 李海芳
李展平 梁 瑜 林天舒 牛麗紅 王 輝
王溢磊 尉京志 邢
志 楊成對 楊海軍 楊 錦 姚文清
於 瑩 張連慶 周
雲 庄 京 宗瑞隆
機關後勤人員
安坤平 董國利 李廣艷 李怡紅 劉 路 時
燚 宋瑞芝 魏 巍 張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