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香港大學教授演講

香港大學教授演講

發布時間: 2025-02-17 16:22:56

Ⅰ 與香港中學生談怎樣學科學 楊振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於1999年12月3日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的演講《中國文化與科學》。楊教授從九個方面論述了中國文化與科學的關系問題:一、中國傳統人本文化是「內學」,以身心為主;二、傳統中國文化如何處理「外學」;三、傳統中國文化如何求「理」;四、近代科學如何求自然規律;五、傳統中國文化以歸納法求「理」,通過抽象化求「內外一理」;六、單音象形文字的影響;七、二十世紀的科學與中國文化;八、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九、展望下世紀的中國科技。
關於中國傳統人本文化問題,楊振寧教授認為,中國傳統人本文化是「內學」,以身心為主。比如說,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道:「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那麼如果中學是內學,可是也必須要處理外學,因為外學是人的身體以外的自然的一切,怎麼處理法呢?如果查中國的古文獻,對此有很多的討論。總結起來,下面這幾句話也許可以概括多半的觀念,他曾經說:「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他又說:「心明便是天理」,又說:「萬物一體」。這些說法,都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界事物需要了解的總的態度。
關於傳統中國文化如何處理「外學」,楊教授說,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從王陽明開始的,董仲舒就說過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什麼叫作「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呢?就是說有一個「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個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我認為,這個「理」是一個精神,或者說是王國維所講的「境界」。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方法,不問「理」是什麼,是問「理」不是什麼。那麼我們就得到結論,「理」不是近代科學所講的規則、規律,或者是定律。這些觀念、規則、規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學追求的重要精神,而這個精神跟中國傳統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樣的。它們的方向是一樣的,可是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中國文化里,沒有這個定律,沒有這個規律,沒有這個規則的觀念。
關於傳統中國文化如何求「理」?楊振寧教授認為,幾千年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要達到的境界,是這幾個字,在各個地方,在不同的哲學家的言論里,你都可以看到:「理一分殊,義以蓋全,內外一體」。「理一分殊」就是說「理」是一個,只有一個「理」;「分殊」是說它用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有不同的結果。那麼,我們要問:既然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追求一個「理」,用什麼方法來追求這個「理」呢?傳統中國文化如何來求「理」?如果仔細分析,我想會得到一個結論,這個方法就是歸納法,即把許多分處的一些現象,或者一些狀態,歸納成一個最終的「理」。這是一個精簡化、抽象化、濃縮化、符號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類思維方法,傳統的中國文化想要達到一個了解世界一切之一切的境地。
在談到近代科學如何求自然規律時,楊教授說,近代科學跟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法的不一樣,首先可以肯定:近代科學也是在追求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傳統中國文化所講的「理」,這就是「自然規律」。所以,近代科學的「自然規律」,可以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那麼,近代的科學怎麼來追求這個自然規律呢?其精神和方法之一,跟傳統中國文化一樣,是用歸納法求得這些規律。不過,近代科學跟傳統中國文化一個主要的分別,是前者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另外有一套思維的方式,這第二個方式是從上到下的,是推演,是用邏輯的方法來推演,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頭所沒有的。
楊教授強調指出,推演的方法需要邏輯,這是近代科學精神誕生的一個重要標志,可中國古時候沒有發展出這個邏輯系統。第一次對於這個邏輯系統有一點涉獵的,是1607年徐光啟跟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可惜影響不大。徐光啟對於邏輯的重要性,有很深入的了解,可從他對《幾何原本》的序所講的一些話,以及他一些別的文章中看出。可是這個推演的精神、邏輯的精神,在中國傳統里頭沒有,他們所做的一些工作,後來也沒有發展下去。
楊教授從近代科學的精神是把歸納法跟推演法結合起來談開去,論述了近代物理學的精神。他說,今天物理學的結構,可以說是分成四層,從一到二到三到四。首先是最基本的現象,為研究這些基本的現象,你需要做一些實驗。那麼從這些現象,從這些實驗,一個很廣但不一定很深的領域提煉出一些東西來,這就叫做「唯象理論」。「唯象」的意思,就是你只是從這些現象來著眼,把這些現象歸納出一些規律,那麼「唯象」理論跟這些現象之間的關系,又是歸納的,又是推演的。近代科學重要的一點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所以可以從一變成二。那麼二跟三的關系呢,是要變成一個更深的理論結構。最後從三到四,則是把這些理論結構變成一個數學的語言。可以說,以上所表示的,正是近代物理學的精神。
接著,他又闡述了力學是怎麼開始的問題。楊教授說,力學經過四步:第一步,是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他是16世紀的人,對於行星在天上的位置,做了以前所沒有過的、當時最精確的天文觀測。過了一些年,來了開普勒,開普勒是一個理論天文學家,他仔細研究了布拉赫的這些數據,然後歸納出來了三個定律。這三個定律,就是「唯象理論」。這三個定律,第一次提出來行星的軌道。布拉赫跟開普勒都已相信哥白尼的「日心」理論,而開普勒更第一次提出:太陽在中間,地球繞著太陽轉,行星繞著地球轉,都是一些橢圓,而不是圓,也不是圓上加圓的那種從希臘傳下來的想法。開普勒的「唯象理論」有關鍵性的作用,為什麼?因為又過了幾十年,牛頓出現了。牛頓對開普勒的這些觀念,這三個「唯象理論」的定律,加以解釋,這一解釋就形成了今天的力學。大家知道有牛頓的三大定律,加上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准確地解釋開普勒的「唯象理論」。而牛頓的這三個運動方程,加上萬有引力,是基於他所發明的一些數學的方法,也就是微積分。所以,這一二三四之間的關系,確實是符合歷史發展的順序的。而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兩個之間的關系,既是歸納的,又是推演的。所以總結起來說,傳統中國文化跟16世紀以後才發展出來的近代科學其分別是什麼呢?是傳統中國文化要求「理」,近代科學要求「自然規律」。但傳統中國文化求「理」的方法,只有歸納法;而近代科學求規律的方法,則是推演法再加上歸納法。
楊振寧認為,傳統中國文化以歸納法求「理」,通過抽象化求「內外一理」。他說,傳統中國文化怎樣進行歸納呢?那就是,思考。比如我們知道,有名的王陽明「格」竹子:坐在那兒,看著竹子,腦子里頭還轉來轉去,希望能夠了解到這個竹子的「理」是什麼。這跟西方的近代科學精神不一樣。不錯,後者也要有思考,可是還要有實驗。因此,傳統中國文化跟近代科學從精神上最主要的幾個分別就在於:傳統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以思考來歸納天人之一切為理。這個傳統里頭,缺少了推演,缺少了實驗,缺少了西方所發展出來的所謂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學)。

大學生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大學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有趣有盼,努力上進。

熱點內容
對大學老師的評價及建議 發布:2025-02-24 13:37:48 瀏覽:163
西南大學馬教授 發布:2025-02-24 13:35:37 瀏覽:466
天津大學各專業全國排名 發布:2025-02-24 13:31:17 瀏覽:245
復旦大學附屬學院 發布:2025-02-24 13:21:52 瀏覽:725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 發布:2025-02-24 13:21:15 瀏覽:208
中南大學2016年博士 發布:2025-02-24 13:16:42 瀏覽:766
集美大學考研歷年真題 發布:2025-02-24 13:16:42 瀏覽:296
南京工業大學物化考研真題 發布:2025-02-24 13:09:23 瀏覽:391
西南交通大學博士難考嗎 發布:2025-02-24 13:03:43 瀏覽:54
福建師范大學英語博士 發布:2025-02-24 12:55:48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