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化工化學學院教授
㈠ 夏興華南京大學教授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夏興華教授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學者,他出生於1965年7月,江蘇蘇州。1986年和1989年,他在廈門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1年至1993年,他獲得了國家教委獎學金,作為訪問學者在德國波恩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1996年,他在波恩大學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德國的慕尼黑國防軍大學、馬普協會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以及荷蘭Utrecht大學Debye研究所進行了博士後研究。
回國後,夏教授擔任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並擔任《科學通報》特邀編輯,以及《自然科學進展》、《物理化學學報》和《化學學報》的編委。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表界面分析化學,尤其擅長原位電化學紅外和拉曼光譜、在線電化學質譜以及掃描探針等技術,這些技術幫助他從分子和原子層面解析表界面反應與相變的動力學機制。他在電極表面有機小分子電催化氧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就,提出了通用的反應機制,並建立了吸附金屬原子增強催化活性的模型,對於低溫低碳醇燃料電池陽極催化劑的抗CO毒性篩選具有指導意義。
此外,夏教授還通過分析紅外譜峰頻與電位和環境的關系,揭示了吸附水分子與電場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測定單晶電極的零電荷電位。他還深入研究了表面相變動力學、金屬納米粒子的組裝和電化學納米加工,並提出了利用非平衡態反應進行大規模納米粒子二維組裝的新方法。在半導體材料的化學刻蝕領域,他提出了新的觀點,並開發了控製表面粗糙和大規模生產多孔硅及硅薄膜感測器的技術。
近年來,夏教授的研究擴展到了生物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有序納米材料的制備與應用以及微流控生物分析等,其中他提出的自限制電化學組裝生物功能材料超薄膜和微流控晶元制備方法尤為引人關注。他的研究成果已在Acc. Chem. Res.、Phys. Rev. Lett.、Anal. Chem.、J. Phys. Chem. B和Chem. Mater.等頂級期刊發表了50多篇論文。目前,他指導著1名博士後,11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碩士研究生,並主持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五重大項目子課題在內的8項重要科研項目。
㈡ 南京大學王歡老師怎麼樣
很好。南京大學王歡老師是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注於生物活性環肽的化學生物學研究專家,致力於發展多肽大環化的化學方法和酶學工具,是一位學識淵博,研究和學術貢獻不可估量,對參與講座的學生和自己的學生,用心解答疑惑,積極與同學積極討論問題,他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就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
㈢ 南京大學博導名單
南京大學匯集了一批頂尖的博導人才,他們的專業領域涵蓋了化學、建築、計算機科學、物理、地理、環境、生命科學、文學和數學等多個學科。以下是他們的簡介:
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張武昌教授,專長於材料化學,尤其是納米材料和能源材料,其國際影響力顯著。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沈毅教授,專注於城市和旅遊規劃,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龔翔教授,是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的專家,國際認可度極高。
物理學院的張旭教授,研究凝聚態物理與量子信息,是該領域的權威學者。
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的范波教授,致力於海岸帶研究和海洋環境保護,屢獲國家級獎勵。
環境學院的符宏生教授,專注於環境監測與健康,對環保事業貢獻巨大。
生命科學學院的程十發教授,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研究獨樹一幟,是領域內的權威專家。
文學院的顧蘇平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為中華文化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數學系的朱揚聲教授,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研究深厚,是國內數學界的知名學者。
這些博導在各自領域內擁有卓越的成就和豐富經驗,他們的貢獻對於南京大學和國家的學術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㈣ 張宏院士高中在哪讀的
張宏院士高中在屯溪一中讀的。
1、張宏,出生於安徽黃山,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新生學院院長。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學,位於黃山市屯溪區,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省級重點中學和省級示範性高中。
2、學校創辦於1949年8月1日,其前身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原南京安徽公學(後改名為南京私立安徽中學),經過一系列合並,最終在1960年被定為安徽省首批重點中學。初名皖南區屯溪中學,1952年改名為安徽省屯溪中學,1958年更名為安徽省屯溪高級中學。
2、他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在他的領導下,他的團隊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為理解生物系統的復雜性做出了重要貢獻。值得一提的是,張宏院士在教育方面也有著深厚的底蘊。他曾在安徽大學生物系就讀並取得學士學位。
3、之後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現在,他也是博士生導師,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研究生。張宏院士是一位在生物物理研究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學者,他的工作不僅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也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㈤ 南京大學博導名單
南京大學博導名單
1. 張武昌
張武昌是南京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材料化學、納米材料、能源材料等。他在材料領域的成就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曾獲得多項國際性獎項和榮譽。
2. 沈毅
沈毅是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旅遊規劃、社區規劃等。他在城市規劃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
3. 龔翔
龔翔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教授,也是該系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神經網路等。他在機器學習領域的貢獻得到了國際上廣泛的認可,是該領域的頂尖學者之一。
4. 張旭
張旭是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量子信息等。他在凝聚態物理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和貢獻,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5. 范波
范波是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海岸帶與近海環境、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等。他是國內海洋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之一,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
6. 符宏生
符宏生是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質量與健康等。他在環境領域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環保事業,為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7. 程十發
程十發是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生物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等。他在微生物學等領域擁有廣泛的研究經驗和業績,是該領域的知名專家之一。
8. 顧蘇平
顧蘇平是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教授,也是該學院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化、漢藏文化交流、古代歷史與文化等。他在中國古代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備受推崇,為中國文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9. 朱揚聲
朱揚聲是南京大學數學系的教授,也是該系的博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偏微分方程、數值分析、數學物理等。他在數學領域有著較高的造詣,是國內數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之一。
以上是南京大學的部分博士生導師,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和實踐經驗,為學校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㈥ 徐正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教授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領域有一位資深的學者,他的名字是徐正,擔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1962年,他在南京大學化學系完成了本科學業,隨後在1966年於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完成了研究生課程,並在該所進行了兩年的研究工作,從1968年至1981年,他在江蘇省化工研究所繼續他的科研生涯。自1981年起,他一直在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任職,期間曾作為訪問教授在奎爾夫大學(1988-1990,1993年和1997年)、康可迪亞大學(1989年)以及西安大略大學(1999年)進行科研合作,他的學術貢獻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包括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防科委多次嘉獎,以及江蘇省科學大會獎等榮譽,他的科研成果還贏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和教育部提名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等。
徐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了納米化學,尤其關注大小和形狀可控的納米粒子的制備、性質以及它們的組裝,包括納米線、納米管及納米復合結構的有序陣列。此外,他在納米材料合成中的配位化學以及富勒烯化學和時間分辨光譜方面也有深入研究,特別是在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和光物理性能方面。他領導的在研項目包括富勒烯基分子固體材料的合成與性能研究、形狀化納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以及空心超結構的構建等。
徐正教授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他曾在第199屆、206屆和218屆美國化學年會,以及加拿大化學會、IDW年會和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等國際會議發表報告。他與團隊成員共同發表的論文,如「Nanometer Nickel Hollow Spheres」和「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large-scale uniform ZnO nanotube arrays」等,都展示了他們在納米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6)南京大學化工化學學院教授擴展閱讀
㈦ 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化工學院左景林擔任什麼領導職位
現任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左景林,男,江西余江人,1968年8月出生。1990畢業於南京大學並獲學士學位,專業是無機化學。97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游效曾院士。畢業後留校工作 。1996年和1998年分別赴香港大學化學系(支志明院士課題組)從事合作研究。
2000年至2001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無機化學研究所W. A. Herrmann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洪堡基金資助)。2001年至2003年,美國哈佛大學化學和化學生物系博士後(R. H. Holm教授課題組)。
現任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7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分子及自旋體系中的量子調控」首席科學家(2007年);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光電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結構、成鍵和性質的基礎研究。運用現代物理方法和理論,闡明光、電、磁功能配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宏觀性質。
研究方向包括:
(1)基於分子導體的多功能材料研究,包括磁性半導體和磁性導體等;
(2)新型單分子和單鏈磁體的研究;
(3)手性磁體和分子多鐵體等多功能配合物的研究。已經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Inorg. Chem.等著名刊物發表SCI論文170餘篇。多次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上作大會或邀請報告。2004和2002年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光電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組裝,均為第三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