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杜克大學斯密特教授
1. 宋慶齡為祖國 為人民做了哪些事
1893年1月27日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樹,字耀如,原名韓教准,早年漂泊美國,中年回國興辦實業,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和親密戰友。母親倪桂珍是中國較早接受文明,反對封建的進步婦女之一。宋慶齡7歲時入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907年,15歲時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聽到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熱情歡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
宋氏三姐妹合影(左一)[3] 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她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和振興中華的理想毅然回國,投身於「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爭。 歸國途中經過日本,拜會了她早已崇敬的孫中山先生。隨後擔任了孫中山的秘書,在共同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設法從上海重返日本,於1915年10月25日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她淡漠名利、權勢和闊綽優裕的家庭生活,心甘情願地為孫中山一起分擔流亡之苦。她積極參加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因反對孫中山北伐而叛變革命。在叛軍企圖炮轟大元帥府及住所的危急關頭,孫中山請宋慶齡先行撤離,而她卻對孫中山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堅持讓孫中山先安全撤離。後來,幾經危難才死裡逃生,次日於永豐艦(中山艦)會合。 此後,孫中山、宋慶齡在上海與共產黨人李大釗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寧派來的特使進行多次交流,總結經驗教訓,磋商國共合作,著手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20日,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了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年年底,宋慶齡隨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為和平統一全國犯難北,直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孫中山病重期間,宋慶齡日夜守候在病榻旁。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宋慶齡堅決維護、忠實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的勢力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五卅」慘案發生後,她極為憤慨,呼籲「凡中國國民皆當負此救國重任」。繼續同共產黨緊密合作支持北伐。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北伐軍攻克武漢,國民政府准備遷都,宋慶齡與先遣人員一同抵達武漢。 1927年上半年,正當大革命蓬勃高漲的時刻,國民黨內的右派勢力背叛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反對「三大政策」,結成「寧漢合流」,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愛國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對此,宋慶齡義憤填膺,毅然發表了《為抗議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宣布與「寧漢合流者」決裂,「暫時隱退」。 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在南昌發動了武裝起義,當時她雖然不在南昌,但仍然與周恩來等25人組成革命委員會並被推選為7人主席團成員。繼而為了進一步探求革命道路,實現孫中山的遺願,赴蘇聯訪問。在蘇聯,她受到了斯大林和其他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與加里寧夫婦結下了濃厚的友誼。 從歐洲回國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後,在與戴季陶的談話中,嚴厲指出:「我對於政客的生活不適合,況且我在上海都沒有言論自由,難道到了南京可以希望得到嗎?」並宣告:「使我不說話的唯一辦法,只有槍斃我,或者監禁我。」 在這一時期,宋慶齡積極參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反帝活動,1927年12月和1929年8月兩次被選為國際反帝同盟名譽主席,之後又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九一八」事變後,宋慶齡再度從西歐回國,無情揭露蔣介石「欲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她確信:「只有以群眾為基礎並為群眾服務的革命,才能粉碎軍閥、政客的權力,才能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1932年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十五路軍奮起反抗,宋慶齡高度評價十五路軍抗日將士的愛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