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博士申請之後套路導師

博士申請之後套路導師

發布時間: 2025-02-19 12:38:03

㈠ 研究生、博士全程只靠自己能否發一篇sci

本人親身經歷,完全可以。

工程領域,導師給個大方向就沒影了,實驗室缺測量儀器、比較摳門。研一下學期用了半年調研、選題、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裝置驗證效果。後來又用了半年,通過實驗不斷地優化裝置,再用半年做實驗記錄數據,寫論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領域top刊,因寫論文吹的有點過被審稿人揪住被拒,後來轉投二區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個過程中,導師除了添亂沒啥用,最後還想搶一作。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幫了很大忙,從搭建裝置、做實驗、處理數據、寫論文、投稿、修回,都有幫忙。沒有儀器就自己聯系別的老師借用,放心都會借用的。需要買的設備不敢買整機,都是買模塊自己調。

其間,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選題,必須保證要有創新性、自己還得能做出來。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出來的,這時多虧師兄們的建議,雖然他們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覺得無路可走開導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個人的時間變:

研一上結束時,開始調研、選題。

研一下,實驗各種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開始搭建裝置,邊實驗邊優化。

研二上11月份,觀察到細微的預期效果,感覺穩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實驗,後期處理數據、畫圖,然後寫文章、翻譯、潤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寫大論文,6月畢業。

前車之鑒

這個老師在讀博士的時候非常聰明能幹、科研能力很強。他發表了好幾篇自己作為唯一作者的高質量的sci論文。憑著這幾篇論文,他順利地就職於一所不錯的高校成為了一名終身軌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況下,他會在6年之後拿到教職,並且晉升為副教授。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後居然差點拿不到終身教職,也就是說他差一點就要走人了。這在他們學校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順利。

原因是什麼呢? 在非升即走的終身軌制度下,能否拿到終身教職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有足夠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點來說,就是看發表的學術論文夠不夠多。

仔細看一看這位老師的簡歷就會發現,他發表的論文並不多。他沒能夠發表足夠多論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論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寫的,和他合作寫文章的人屈指可數。因此他的科研成果產量太低。

至於為什麼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歡和人合作,很強勢,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第二個原因是,別人看到他的簡歷,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單獨發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會是個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會主動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導師的關系也一般,畢業後也未能和導師以及師兄師姐有過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業只能靠他一個人單打獨斗。

而進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讀書時候好,結婚生子之後更是被生活瑣事所累,工作時間有限。一個人的單打獨斗終究是艱難的,有時候一年連一篇文章都發表不了。

研究生只靠自己發表學術論文有何害處

一般情況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導師一起發表學術論文的。原因很簡單。論文的方向是導師給的,科研經費是導師申請的,學生是在導師(或導師指導過的師兄師姐)的指導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個研究生自己發表的所有學術論文裡面完全沒有導師的名字,難免讓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測。

第一種揣測:這個研究生和導師對論文有不同意見。導師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比如論文質量不高),沒有批准這篇論文,要求學生改進,但是學生有不同意見,私自發表。或者導師想當一作,學生反對,於是自己作為唯一作者,私自發表。

第二種揣測:這個研究生沒有協作精神,很難相處,導師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發展。

第三種揣測:學生人品有問題。認為導師只是動動嘴皮子,對論文的貢獻不足以作為作者之一。

以上三種就是高校老師知道一個研究生自己獨自發表了學術論文之後的真實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較負面的。

說實在的,我認為研究生和自己的導師爭學術論文的作者順序這件事情很沒有必要。不管學生發表的文章有沒有掛導師的名字,也不管導師的名字排在哪裡,只要是讀研究生期間和畢業論文有關的學術成果,一般人預設地都會認為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特別是那些和導師研究領域相關的科研。

讀研階段根本沒有必要去證明自己很獨立。和獨立相比,協作精神顯然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和自己的導師都無法合作完成一篇論文的話,很難讓人相信他會是個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大學老師,他和同事相處得不算好,也沒有什麼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獨立發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單獨發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釋並且導師願意給你寫很強的推薦信,否則的話,和自己的導師至少要有一兩篇合發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現代的科研講究的是合作、是互惠

如果你去看看當代的學術期刊,就會發現 幾乎95%以上的論文都是由多個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單獨作者的論文。 至少在我所處的領域是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幾點。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長補短。 比如說,一個人擅長理論證明,另一個人擅長應用和編程。那麼這樣兩個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們一個人無法完成的既有好的應用又有理論支持的高質量論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極大地提高產量。 比如說,自己一個人一年拼了命最多發表2篇sci論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況下,自己只需要負責自己擅長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於是,一年可以發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論文。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發表幾十篇論文的原因。這些論文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數目龐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時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會更有樂趣、可以走得更長遠。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為它總是與挫折為伴。很多新的想法經過實驗檢驗後都被證實是沒有用的。如果是一個人做科研的話,就很容易想要放棄。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話,情況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點點進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時候,有人幫你想辦法。你想放棄的時候,你不想連累合作者,於是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正因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處,所以大多數科研人員都願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寫論文。

結束語

研究生讀研階段可以只靠自己發表sci論文,但是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導師,就沒有必要讀研。 既然讀研了,就應該和導師好好地合作,做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科研工作、合寫幾篇論文。

好的讀研經歷應該是讓研究生和導師都受益、雙贏的。 而不是學生和導師都覺得對方是多餘的、是擺設。作為研究生,如果想在學術界立足,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和他人的協作能力,可以從改進自己和導師的關系開始努力。

什麼都是有圈子的,對圈外人比上天還難。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別重要。重要的事情說3遍。

本人親身經歷,完全靠自己發一篇還不錯的SCI文章比較困難,除非你在英語方面有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選擇發一篇開源期刊的SCI論文,難度則會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發1篇。

另外, 發表1篇SCI論文,碩士生完全靠自己發出來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於5%;博士生能夠獨立發出來的則相對較高,但佔比也不會超高30%。 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發表SCI論文對於中國研究生來說不得不承認是有一定困難的,除了文章的創新點的挖掘外,還包括英文寫作能力、專業英語表達、有效回應審稿人等一系列問題。 當然還必須考慮學術內卷嚴重的問題,作者只是自己一個「弱小」的研究生的話,從結果可信度上就會受到質疑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縮寫,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 ,其中以生命科學及醫學、化學、物理所佔比例最大,收錄范圍是當年國際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現出獨特的科學參考價值,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在學術界佔有重要地位。 SCI論文則是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在國內,SCI論文通常被認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學術文章,非常值得被拿來參考學習和引用。 在國內的很多單位績效考核、學生畢業等也因此將SCI論文的發表數量和期刊質量作為重要的選擇依據。

那麼,為什麼說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發表1篇SCI論文難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SCI論文質量水平具有一定水準

SCI論文不是像國內常見的通過花錢買發表等一些學術不端手段就能簡單完成的, SCI的期刊審稿過程本身非常嚴格,一般採取的是2-3人匿名評審,有時候會多達5人之多 ;而審稿人也會要求在一定時間內返回自己對文章的范圍、學術價值、語言等全方面的評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給出的結論為拒稿的話,編輯通常會選擇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SCI論文強調必須有明確的創新點、扎實的數據分析以支撐所得出的結論、文章背景論述必須科學合理迫切、綜述必須切題、結果必須有價值討論環節、語言表達需清晰明確等, 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對文章的質量進行了保證,而也正是這種高要求使得文章的發表難度加大

不論碩士還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碩士研究生對文獻閱讀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學問題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領悟、分析、實驗、討論等步驟完成的,且科學的路總是崎嶇不堪,跟別說沒有輔導的情況下。

2、SCI的邏輯思維與中文論文不同

SCI論文難寫的另外一個客觀原因在於其邏輯表達與中文論文的差異性。 首先,在文章結構方面 ,SCI論文強調研究方法獨立成章、重視討論要勝過結果、數據分析及處理環節需要足夠嚴謹等,所以在其寫作習慣方面初學者就會感到非常別扭,沒有中文 科技 論文的直敘方便; 其次,在語言表達方面 ,英語具有天生的簡潔和意思的直接表達性,所以對於英語寫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這一點在我國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後,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論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內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幾個論點,但是SCI論文要求必須在一個創新點上深挖、討論、明確, 必須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因此,SCI論文的寫作邏輯需要基於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閱讀和體會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3、研究生自身能力水平不夠

不得不說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研究生的質量水平卻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體現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寫論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積研究領域的參考文獻,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並進行批判性總結之後提出自己的創新點的,讀文獻的基本功顯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個客觀的螺旋上升的過程,斷不可揠苗助長,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成長和沉澱的 ,而基於經驗,研究生幾乎70%的小論文發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級階段,個別優秀的學生則在研究生一年級和二年級發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是基於導師、師兄師姐等的他人協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夠是另外一個事實,當前能認真做自己研究的學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為了拿到一張畢業文憑,也沒有對SCI論文發表的太高的述求。

4、成果產出時間問題

SCI論文從准備、寫作、完成發表、審稿、修改、錄用等整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學制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務主要為理論課的學習和考試;第二年則開始細致地研究文獻並參與一些科研項目,這一年研究能力才開始提升;第三年則基本上可以進行一些自主寫作,對於研究領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創新點也能和導師等進行深入討論。 可以說研究生的時間是非常緊湊的

另一方面,SCI論文從構思到寫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經驗需要1年時間之久,而從投稿到最終錄用時間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見刊的期刊。這樣看來,假設從研究生一年級就開始准備寫SCI論文,假設一年級就具備了一定的文獻閱讀和寫作能力,客觀時間來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級的時候才能有50%的可能發表,而 這其中還並沒有考慮上課、讀文獻、拒稿再重投、好幾個月之後拒稿再重投等系列問題

因此,從時間來看,碩士生獨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獨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級或者五年級。

5、論文發表經費問題

這是一個難倒無數學生的問題,導師給不給論文版面費。雖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費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開源期刊是需要高額的版面費,通常在1萬到1.5萬元之間,有的會更高。這些經費對於一名學生來說顯然是巨大的。

寫在最後: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發表一篇SCI文章太難了;

(2)研究生在能力養成和論文寫作到發表之間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論文從准備、寫作、完成發表、審稿、修改、錄用等整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正常時間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發表SCI論文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課題的創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沒法完全掌握;二、實驗的開展需要老師和同門的支持,無論是經費、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及經驗都離不開大家的探討;三、論文的結構、邏輯以及語言的修改自己是無法做到很完美的;四、發表論文時必須帶上導師的名字,否則沒法畢業;五、論文的返回與修改有時候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沒有前期的實驗基礎條件,實驗開展起來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夠很快地解決困難,但是剛開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紙一張,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獨立完成的。因此還是不建議完全靠自己,因為你的獨立會給你帶來孤獨,無法融入群體中去。

這要看你是什麼專業。對於不需要做實驗的學科,比如數學等,只靠學生自己發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數學專業的博士同學在讀書期間自己發表了SCI。對於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比如化學,實驗物理,生物這些,想要發表需要實驗數據支撐的SCI論文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沒有導師提供實驗平台,如試劑,測試儀器等。但是,這些學科的學生還是可以自己寫SCI綜述論文的。只不過一般發表綜述時雜志 社會 要求作者提供相關研究方向的個人論文清單。如果學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較薄弱的話,可能文章的檔次不會太高。

總而言之,對於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自己發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閑聊,跟你聊聊。

題主的意思是,讀研後,不經過任何科研訓練,不經過導師的任何指導,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發論文?

我認為很難,因為sci發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沒有任何指導,即使你的點子石破天驚,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裝,也大概率發不出論文,甚至編輯都不給你送審。

文章的結構怎麼梳理?格式怎麼調整?期刊偏重什麼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強調?參考文獻怎麼做?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別人的文章抄,很多細節的問題沒人提點,也很難改正。經驗豐富的審稿人,把文章拿來,隨便看兩眼,就知道是新手還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幾年看文獻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難過關。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過程會很曲折,很曲折。回憶起來都是淚[捂臉]

㈡ 為什麼很多博士生寧願進入高校當老師,而不願意進大公司工作

其實有好幾個原因,比如環境不適合,大公司有壓力等等,下面再來具體說說。

第一,大多數讀到博士的人,他們年紀差不多都是30歲左右

與年輕有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奮斗的動力被削弱了,沖勁對企業的工作非常重要,因為無論企業有多大(除了一些國有企業),都不可避免地要以效率為指標,業績,裁員和工作變動的壓力是不可避免的。

博士不願進入大公司有實際原因。目前,大公司待遇確實不錯,但大公司的工作壓力相對較高。與大學相比,工作環境不那麼簡單,工作任務很重。此外,大公司的博士生數量相對較大,很多公司都是直接從這些人中招聘的,在大公司,這類型的人才其實也不值錢。所以他們更願意去高校,那兒才能體現他們的價值。

㈢ 你和你的研究生導師日常是如何交流的

相信大部分人對研究生導師都有一種敬畏感,日常的交流一般都是圍繞學習,課程和論文等。而我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好的,老師"

如果不上課的話,有時候一個月也見不到導師,所以日常還是在微信上問候一下。如果遇到開題,預答辯,答辯的時候,那跟老師的聯系就很多了,但主要還是圍繞著論文。不是她催著我要論文,就是我催著她要論文。總之,始終跟導師保持密切的聯系,隔一段時間總要露露臉,這樣導師才不至於遺忘了這個學生。

畢竟導師對學生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總而言之,雖然每次見導師都是戰戰兢兢,接聽電話都是小心翼翼,始終保持著敬畏感。但不可否認,這樣嚴格要求的導師促使我不斷進步。

研究生與導師的交流方式主要取決於導師是什麼類型的人,我的碩士導師和我的博士導師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因此我也得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與他們交流。

我2002年讀的碩士,導師張老師當年還比較年輕,人比較和藹,很為學生著想,所以我與張老師交流根本沒什麼顧慮,不用擔心話說的到不到位,說的合適了,張老師會笑著點點頭,說的不合適了他會和藹的給指出哪裡說的不對。到我畢業的時候,主動幫我聯系工作,開始幾個我不滿意,他就一直幫我聯系了好幾家。雖然碩士畢業15年了,但我一直記著張老師的好,也一直鞭策自己做一個像張老師那樣的好老師。

我的博士導師是一位學究型的老頭,做學問很厲害,在圈內很有名氣。但是,脾氣很讓我們摸不透,每次去見他都心裡犯怵。每次找他匯報工作都得在心裡想好幾套話,來應對他不同的心情,但事情的結果是,他從不按套路出牌,總會弄得我們跟狼狽。更令我們吃驚的的是他的脾氣在我退休的那年突然變好了,突然變得和藹可親,突然變得為學生著想,以至於我們都不相信這是真的,生怕哪一天他又變了回去。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導師,與他們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誠,不要想著去糊弄導師,以他們的智商和閱歷,我們那些謊言都是小兒科,所以有什麼說什麼,真誠的與導師交流。

雖然畢業十多年了,但對導師依然很感激。

因為,日常生活導師非常照顧。

記得有一次,導師把我和媳婦(那時也不知道導師知不知道我倆談戀愛)叫到辦公室。問現在補助多少,一個月吃飯大約花多少,食堂飯食怎麼樣等等。

以為老師就是關心關心生活而已。

結果,末了老師說每個月末到她那支些生活費。

出了門我還以為在做夢,這導師真是太好了!

泡實驗室經常趕不上飯點,有時就在實驗室湊合。導師發現後就經常給帶些東西到實驗室,有次帶了箱雞蛋。

導師問我,如果院里來檢查,這雞蛋是用來幹嘛的?

我第一反應,就是吃的,補充營養嘛。還沒說出口,媳婦說,試驗造模用的。

導師笑著說,可別說漏嘴。

日常交流就是這么輕松加愉快,甚是懷念!

看你的導師咯,我的導師為人謙和,學術嚴謹,對自己的弟子是真的好,日常交流主要是登門拜訪,因為可以去導師家蹭飯,老兩口總是給做好吃的,尤其是周末一邊喝茶一邊討論研究項目,最後蹭頓好吃的,哈哈

我無此經歷,因為我只讀到初中二年級。

我和導師,也就是老闆的相處方式就是:時刻想要在學術上對他形成碾壓。

這樣思維方式,當碾壓成功後,很爽,非常爽。碾壓一直爽,一直碾壓一直爽!

當不可否認的是,整個過程非常難。首先,老闆一般在某一個領域浸淫幾十年,憑借你短暫幾年去實現碾壓很難,這需要你不斷地去學習,去深刻學習,去掌握這個領域內的知識,並且還要有所創新,見解。很多時候,當我去嘗試去碾壓老闆時,都是被按到地上摩擦。討論到激烈處,甚至能引起同辦公室的其他老闆的加入,然後一起摩擦你。酸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見識與思維能夠極大的提升的。想當年,與老闆爭論,咱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滿嘴跑火車的。當有一天,你能舌戰群儒,甚至讓其他老闆站在你這一方時,算是剛出師。

永遠不要怕與老闆在學術上爭論,事實上,他們願意如此,絕大多數老闆都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我老闆算不上那種多麼好相處的導師,只能算是那種還算負責的。一提到老闆,師兄妹的感官就是無語、呵呵、敬畏、火大。反正就是那種老闆對下屬碾壓的那種,當然,是從學術上。而這種情況咋造成了很多師兄妹在科研上走了很多彎路。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講:沒有老闆,我早就畢業了,或者寫完論文了。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導師,卻能真正的教會我一些東西。說起來挺 搞笑 的,現在師弟們一有啥問題,就會先找我,在我認可後,會拉著我跟老闆爭論一番。他們笑稱:還是師兄戰鬥力強啊!!!

讀研期間一定要重視與導師的交流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三件事,其一是要圍繞自己的主攻方向做持續且深入的交流,在與導師交流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備,先談自己的收獲,再談自己的想法,最後談自己的困惑,這樣才能得到導師更多有價值的意見,如果與導師的主攻方向是一致的,導師往往也會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其二是要談自己目前的實踐情況,實踐場景對於讀研期間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所以在讀研期間一定要重視實踐場景的搭建,而導師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生搭建科研實踐場景,因此在與導師溝通的過程中,要盡量爭取到導師的幫助。實踐場景的搭建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除了要爭取導師的資源,當前還應該重視通過互聯網來開辟實踐渠道。

對於研一的同學來說,如果本科期間已經有了一定的科研經驗積累,那麼會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到導師的核心組,這樣也會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但是如果沒有進入到核心組,就一定要考慮如何跟導師爭取資源。

積極的態度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進入到課題(項目)組後,每名同學都有具體的任務,如果態度不積極,導師通常是比較頭疼的。我在進行核心組招募的時候,都會重點關注學生的態度,同時會全面了解學生的讀研規劃,這對於後續的科研進展會有較大的影響。

其三是要圍繞導師的要求最匯報,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很多同學容易忽略的。讀研期間導師的任務安排通常是比較明確的,在與導師溝通的過程中,要重點談一下這些任務的進展情況,取得了哪些收獲,以及下一步的計劃,這個過程會讓導師看到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會獲得導師更多的幫助。

最後,如果在讀研過程中有相關的問題,可以向我發起咨詢。

老師非常平易近人,處處都在為我們著想,幾年的接觸時時都能感覺到他的人格魅力。現在我的很多處事方式都在模仿他,他不僅是我學習上的導師,同時也是我人生的楷模。

可惜他現在已經不在了,願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我和我導師靠喝酒交流。

㈣ 留學常識:套磁是什麼意思

套磁是指在申請美國學校的過程中,以郵件或電話等形式和有意向的教授進行溝通,溝通的目的就是從教授那裡獲得更多招生消息以及進一步讓教授對你產生印象。一般多用於博士申請中,當然碩士申請者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跟有意向的學校的老師套套磁。

套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初步套磁(自我介紹):這個部分一般是把自己的一個教育背景還有之前的研究方向與研究經歷以自我介紹的方式簡短介紹給教授,當然前期在挑選教授的時候一定要按照專業方向來,一定要match,廣撒網畢竟不是一個上上策,還是要多做功課。
深入交流:如果有教授回復你的郵件,對你以及你過去的經歷比較感興趣,你可以把你的學術簡歷,個人網站或者是學術論文發給他,進一步讓教授了解你
Online面試:如果你們聊的很投機,email來往已經不能滿足你們的需求了,教授會跟你商量安排Skype面試,這個階段一定要好好把握,面試前多看看教授近幾年發的paper或者實驗室的課題項目文章,以便達到「談笑有鴻儒」的地步。

套磁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因為不同的教授會喜歡不同風格和背景的學生,但是有幾點「不要」做的事情是共通的。
1. 不要寫錯教授的名字,更加不要用Dear Professor這樣的稱呼
2. 不要把郵件寫的太長因為教授們都很忙
3. 不要提及或者發送GRE或者托福成績,教授看重的是研究經歷和學術背景
4. 不要使用簡寫詞語或者俚語
5. 不要以「.doc」的形式發簡歷或者其他文件,請使用PDF
6. 不要弄錯教授的研究方向
7. 不要一個系的所有教授一起群發,因為教授們之間會交流的
套磁就像相親,兩情相悅總是很難的,所以你要不斷尋找不斷努力啦~

㈤ 研究生院校有無博士點對考博有影響嗎

顯然有影響,一般招博士博導有絕對的權利,一般導師對碩士階段帶的中意的學生到時間就直接商量讓他們轉博,我弟弟就是這樣的本科畢業後他導師讓他申請直博,我弟弟不想說考慮一年,然後一年以後導師讓他申請碩博連讀,我弟弟說還是想先工作;同樣條件導師肯定是考慮自己碩士帶的學生或者本校其他熟人帶的研究生,不會考慮別的學校的人,另外就算有些學生不滿足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條件,真的到了考博那一步,博士就兩門專業課和一門英語,專業課是專業老師自己出題自己改,就算不給你劃重點找一下自己老師出題的套路總會吧,況且一般博導有時候對自己非要不可的學生還是會輔導一下的,這樣人家通過的關鍵就在英語,英語過線就沒問題了,而如果和博導不熟的話很有可能是裸考,並且博士最終能否錄取不是看考的總分,只要英語和專業課還有總分過了最低線,復試博導說要誰就是誰,不需要任何理由,所以考外校的博士是困難多多,碩士能找個有博士點的專業找個道士帶到博士是最好

㈥ 26歲工學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這是怎麼做到的

熱點內容
2017重慶大學博士成績查詢 發布:2025-02-21 06:50:26 瀏覽:107
2016電子科技大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2-21 06:49:03 瀏覽:689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工作 發布:2025-02-21 06:48:55 瀏覽:870
華中科技大學會計學博士 發布:2025-02-21 06:38:25 瀏覽:516
西安理工大學研究生錄取率 發布:2025-02-21 06:24:17 瀏覽:261
斯泰倫博士大學 發布:2025-02-21 06:20:35 瀏覽:141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汽車專業學費 發布:2025-02-21 06:18:52 瀏覽:809
杭州有哪些考研的大學 發布:2025-02-21 06:16:34 瀏覽:203
浙江大學機械設計考研 發布:2025-02-21 05:53:33 瀏覽:711
georgetown大學研究生 發布:2025-02-21 05:53:25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