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關閉中國教授實驗室
㈠ 在美國大學做助研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美國大學里讀學位的不少中國留學生,都做過一些助教工作。細分下來又有教學助理和研究助理之區別,前者叫TA(Teaching Assistant),後者是RA(Research Assistant)。這是美國大學對拿獎學金的國際學生提出的要求。資本主義沒有免費午餐,拿錢就得幹活兒。當然從積極方面來講,這也是深入了解美國大學課堂教學和學術研究前沿的絕好機會。
理科專業的學生做RA的比較多,導師都是科研牛人,出出思路,實驗室里的事兒基本上都扔給研究生做了。而做TA要求英語流利,多是給低年級或本科生上課或者做輔導,要求能達到把一屋子黑白老美侃暈的水平。這個對於剛到美國的外國人來說不容易。
從中國去的研究生里還是做RA的相對多一些。一份全額獎學金包括免除學費外加生活津貼,要求每周工作一定的小時數。由於美國大學學費很貴,佔了大頭,而每月發放的生活津貼,也剛夠支付房租、伙食、醫療保險、書本,以及交通費等。
我在美國讀的是純文科專業,博士期間做了4年的RA,靠著助研工作所得的獎學金支持完成了全部學業。每學期開始由系裡指派去幫哪個教授幹活,每周12~16個小時。4年下來跟過7位不同脾氣秉性的教授,干過大大小小一干雜活兒,想起來挺有意思。
入學第一學期給S教授做助教,做的第一件事兒就很有趣。新學期開學,S教授代表系裡在他家裡搞個周末迎新party,邀請系裡全體老師和研究生參加。教授讓我負責落實請柬和日常聯系。不用說,這次聚會之後大家都認識我了。
平時做得大多數的助教工作還是教學方面的,如幫教授們復印、准備好上課材料,管理網上課程,定期整理系裡圖書室,製作會議PPT,查借圖書資料,做數據統計分析,系裡網頁的更新,整理辦公室文件等。其中,數據分析處理和網上課程這兩項工作後來我做得極其熟練,以至於系裡哪位教授有這方面的活兒都來找我,還有一些是外邊來的帶經費的。
助教工作中,我干過的最有技術含量的活兒,是幫L教授看一個印度學生的博士論文以及她主編的期刊投稿,寫出評論意見。這當然是第二年才能乾的。看期刊投稿是件長學問的事兒,能了解到很多研究選題和設計。我一般是草擬出幾條意見以電子郵件發給教授,供她參考。
還有就是學術會議的PPT也沒少做,教授要去開會了但沒時間准備,我按照她的論文內容框架和要求做好。L教授看完改一改就拿去用了,有一些還是美國全國性會議的主題發言。
最不願意乾的一份工作是給T教授整理辦公室,這活兒幹了小半年。這份工作哪裡需要找個博士生來干?但又不能撂挑子。
還有一段時間,系主任要求我們每周通過電子郵件匯報一次工作量,都干過什麼活兒及用了多少時間,這種被監控的感覺也讓人心裡不爽。不過算一算賬才知道,每周都干不滿規定的時間。
給不同的教授做助教,情況待遇有時會截然不同。與Z教授一起工作的半年讓我一直記憶猶新。
副系主任Z教授是兩系合並時來我們系的,這位50多歲的白人女士,個子不高,體態臃腫,性格直爽,樓道里經常能聽到她爽朗的大笑聲。我其實心裡有點看不起Z 教授,不僅是她缺少點學者風度,從一所不知名大學拿的博士學位,研究上也不如別的教授那樣成就斐然。但Z教授似乎很有人緣兒,跟誰都很聊得來。
我幫Z教授做助教乾的第一件事,是給調整後的系裡更換互聯網主頁,還要更新補充新內容。於是我們一起重新設計欄目和功能,並在技術部門幫助下為每一位教授新設計了介紹頁,加拍了照片,還有教授們的學術成果列表。並且把以前零散信息按類別和層次一一梳理清楚。
如此忙碌了兩個多月,推出的新系主頁令人眼前一亮,界面簡朴大氣,內容也顯得條理清晰。Z教授心裡高興,多次人前人後地說起我,後來連導師都知道了我們配合得很愉快。11月的一天,Z教授郵件通知我到系裡參加一個活動。我到了之後,看到全系的人在大廳里舉辦這一年優秀教師和助教的表彰活動。一會兒我聽到了主持人讀到了我的名字,真沒想到我居然被推薦獲得了最佳助教獎!上台領獎時,我看到Z教授坐在下邊笑得尤為燦爛。
此前我做了近3年的助教也沒聽說過什麼獎勵,一直認為拿獎學金幹活是份內事兒。而Z教授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金子一般善良的心,對我這個異國來的學生滿是尊重和支持,給她做助教那半年最有成就感。
總的來說,美國大學里的大多數教授都是很好的。研究和教學活動有著很強的獨立性,不太容易派出什麼活兒來。每周16個小時干不滿是常事兒,拿著獎學金不用幹活的時候居多。
我在美國大學做助教工作的經驗是,教授有活兒叫你一定要痛痛快快答應,盡全力干好,不會做就去問去學,不能以功課作業多為由推脫,因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當好助教,態度第一重要。
㈡ 美國博士後能留在美國嗎
美國博士後能留在美國。
留在美國的博士後,並不急於找工作,因為他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研究資金充裕,他們中的大多數會繼續留在實驗室為教授工作,或者進入研究院繼續進行科研工作。科研可以說是很多博士後畢業後的歸宿。但國際博士後只有45%留在美國。在不同國家之間這種趨勢也有所不同。
美國博士後留美途徑:
留校任教
也有一部分博士後後會選擇留校任教,這部分博士後通常與教授的關系較好,而且之前參加過助教助研的工作,經過學校的討論同意,留校任教。不過現在美國大學更傾向於選擇本國學生,畢竟在語言方面,中國學生不及美國。博士後生留校任教的難度在上升。
首先美國博士後在政府部門和公司工作的比例都是國際博士後的兩倍左右。但國際博士後有61.5%進入學界工作,而美國博士後的比例只有36.9%。在工作類型上,走tenure-track路徑的國際博士後也要顯著多於美國博士後(39.9% VS 21.1%)。在研究領域方面,幾個大的門類中,從事基礎研究的國際博士後佔40.8%,而美國博士後只佔20.9%。從事應用研究的國際博士後為17.9%,少於美國的28.6%。
㈢ 碩士在美國大學進教授實驗室實習對讀博什麼好處
美國申請讀博如果已經具有碩士學歷以及在實驗室工作的經歷,則對讀博申請來說有特別大的好處,成功率會非常高,如果您的語言能力方面已經完全OK了,那麼讀博應該不會太難。另外,如果您在讀碩期間已進過實驗室實習工作,則對以後的讀博經歷來說,會顯得工作簡單得多,畢竟已經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礎。
㈣ 美國頂尖大學線下實驗室大盤點!
實驗室是科學研究的基地,孕育無數重大科研成果,頂尖實驗室被譽為科研聖地,代表著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美國的頂尖實驗室多位於大學內,依託豐富資源和頂尖人才,始終走在科研創新的前線。今天,我們盤點七大享譽全球的美國頂尖大學線下實驗室。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位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隸屬於美國能源部,主任朱棣文先生是華人學術界的代表。自成立以來,走出13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多位學術領軍者,科研實力強大。
Pines Lab
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Alex Pines博士建立,致力於尖端核磁共振技術的發展,科研成果顯著,多個項目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
成立於1951年,前身是研製雷達的輻射實驗室,支持國家安全的危急問題的研究。雇員眾多,保持基礎研究領先地位。
加州大學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是一所由能源部與加利福尼亞大學聯合管理的多計劃研究機構,匯集頂尖科學家。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
成立於1948年,擁有大型科學裝置群,具備發展新型、邊緣科學和突破重大新技術的能力,多次獲得諾貝爾獎。
加州理工學院的噴氣推進實驗室
由西奧多·馮·卡門於1936年牽頭成立,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發和管理無人空間探測任務,對美國導彈和航天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成立於1943年,從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科學知識和技術上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為美國能源、環境和國家安全作出貢獻。
阿貢國家實驗室
成立於1946年,是美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從事基礎科學、科學設施、能源資源計劃、環境管理、國家安全和工業技術開發等研究。
㈤ 為什麼美國教授不願意收中國學生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海霞,張教授常年在美國大學進行交流合作,與美國教授交往頗多,本文講述了美國教授不喜歡一些中國學生的事實,並分析了其中的緣由,最後張教授給即將去美國讀研究生的同學以及正在美國做研究的學生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親愛的同學們:
我在美國很有幸認識了很多美國教授,隨著交往的深入,大家聊的話題和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關於大陸來的留學生的問題,開始他們總是對我說些客套話,我還感覺挺舒服的,後來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告訴我其實他們很不願意招大陸的學生。
我愕然!為什麼?我們這么聰明、這么能幹、這么踏實能吃苦,為什麼不招?
他說:「實際完全不是這樣的,大陸來的學生,聰明確實很聰明,可是踏實能幹就另當別論了,合作精神更是差(越來自名校越差),而且喜歡跳槽,總是不停地換地方,沒有公德意識和公德心,來了一個這樣的就夠了,下次誰還敢再要呀?更何況教授之間也交流,如國有幾個人的GROUP里都出現了這樣的大陸學生,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聳人聽聞!這怎麼可能?!謙虛謹慎、踏實誠信、吃苦耐勞、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怎麼在外國的留學生全變了?!詫異歸詫異,仔細看看想想,我們中的很多人現在確實是這樣了!我們自己周圍的學生不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嗎?
高傲自大,目中無人,什麼都不能幹,還一直在抱怨的人不是很多嗎?只不過我們一直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嬌慣、早已習慣了而已!還總檢討自己給孩子創造的環境不夠好,把孩子耽誤了,但回頭想想,是這樣嗎?
你們不收拾辦公室、不注意環境衛生,還給你們找借口:都是小孩子嘛,在家裡都是父母干!其實想想你們都20幾歲了,早該什麼都自己幹了!
很多人科研工作不做,只關心考試,到最後要畢業,要推薦信,哪個老師好意思拒絕你們、說真話?所以很多推薦信都是一樣的,其實真是把你們慣壞了!
以前是大家都太謙虛了,只會幹活不會表現,老師不停地鼓勵大家去表現自己,現在的問題是你們年輕一代都很善於表現自己了,也很自信,可是忘了踏踏實實地幹活,什麼時候都是「行勝於言」,你能幹是要證明給別人看的,自己說一千遍「我是天才」都沒有用,只有一個做出了實際貢獻的人、哪怕他是庸才都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自信固然好,可是自信的同時要知道尊重別人,向別人學習,與別人合作。現在的科學研究都是需要協作的,一個人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在美國尤其明顯,大學教授之間的合作和協作非常多,一個大的項目經常是跨學校和跨國界的合作,所以teamwork能力是一個科研人才的基本素質。可是你們這些自命不凡的年輕人,經常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根本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越是名校出身越是差勁!因為在我們的應試教育中,你們得到的表揚和贊美太多了,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一個相互協作相互依存的和諧社會!
親愛的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個個都很優秀,都很出色,而且對自己都很有要求,期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不平凡的人,要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士必須具備的幾個標准條件:
誠信:一個成功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被社會信任的人;
踏實:沒有一個人的成果不是辛辛苦苦研究得到的,除非剽竊;
協作:以為自己是天下的人,他絕對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公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愛護環境、尊老愛幼,是一個正常人的起碼品德。
同學們,胸懷大志,就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國家日益強盛的今天,Never lose faith, we're really proud of our Chinese!!!
下面我給廣大即將前往美國讀研以及正在美國讀研的廣大中國學生提幾點建議,希望對你們的美國留學科研生活有所幫助。
建議一: 堅守誠信,不耍小聰明
在留學生中,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夠誠信和愛耍小聰明,可能很多人不認為是這樣,舉個例子:
每年都有留學生意外死亡的,然後號召大家捐款,很常用的一個詞是:這個留學生沒有上保險!
這就是一個問題,因為每個人都要上保險,這是基本原則,可是我們的留學生為什麼沒有?很多去探親的家長更是沒有,甚至是黑戶。
這個問題要問我們自己,因為牽涉到誠信!
還有一個本人親歷的例子,就是停車位,每個學校都要收費,學生便宜,老師貴,很多學生為了省停車費,經常要耍小聰明,很多人相互轉讓停車位。
我在的學校冬天雪很大,沒有車位不行,我去的時間短,原則上申請不到車位,很多人勸我採取私下交易的手段,可是我堅持反映實際情況給車位管理辦公室的人寫信,告訴她們我有足夠的理由申請一個車位,結果當天下午他們就專門上門來慰問我,並且盡快給我解決了一個車位!
我每次把這個事情講給我們的留學生聽,在國外,一定要誠信,走合理的渠道反映你的問題,不要耍小聰明,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都是小聰明造成的!
當然還有車輛的保險問題,很多人買的舊車在保險上做手腳,最後很多保險公司都不認可在中國人開的修理廠修車,這就是一個很壞的影響!
留學的時候我們要入鄉隨俗,堅持誠信,堅持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徑來解決問題,做人做事都要以「相信別人、相信自己」為基礎,不要耍小聰明,免得聰明反被聰明誤!
建議二:不作實驗室的機器人
其實這個和留學的目的有關,就是在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之外,我們要積極去了解國外的文化,並傳播自己的文化,所以,不能只作實驗室里的機器人。
這種現象在理工科的留學生里比較多,很多同學很少出去參加其他交流活動,生活的圈子和范圍太窄,基本上是三點一線:實驗室、住處和超市,這樣就很少有了解別人的機會,也很少有給別人了解自己的機會,特別是西方人,很注重生活的質量和情趣,很多這樣的學生就造成了「實驗室機器人」的印象,即除了在實驗室幹活以外你什麼也不會也不知道。
我就在瑞士聽到過這么一個故事,當然是說他們實驗室的日本留學生的,除了實驗室他幾乎什麼活動也不參加,一天16個小時以上、每周7天都在實驗室,在欽佩你刻苦用功的同時也在問一個問題:一生難道只有工作嗎?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愛好和業餘生活?
所以,不作實驗室的機器人,在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在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在該休息和娛樂的時候也要學會放鬆自己,這樣才是正常和健全的生活,也給對方展示以下東方的文明:我們的美食、幽默、多彩的文化等等,讓他們感覺到東方文化的魅力,這也是留學的一個主要內容。
建議三:不要再「自帶午餐 扎堆吃飯」!
上周五接待一位美國來的教授,很自然聊起來學生的事情,說到中國留學生的許多事情,其中一個非常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自帶午餐、扎堆吃飯」。
可以說在每個學校和單位都司空見慣,可以說70-80%左右的留學生都有這個經歷,可是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事卻整整影響了我們一批留學生的進步!
自帶午餐的弊端很多,羅列幾個:
1、減少了和其他國家/本土學生和老師的接觸機會,喪失了了解國外文化和生活習慣的機會(因為午餐是國外同學和同事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機會),也減少了融入這個社會的可能,也失去了留學的一個重要意義(除了學習知識和掌握先進技術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異國文化、傳播中華文明);
2、形成中國人的小圈子,當然有互相幫助的好處,可是更多的是孤立了自己,沒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人在國外卻如同在國內,可是更多的時候中國人自己之間的劣根性互相傳染;
3、語言進步慢,很多同學出去幾年了還沒有過語言關,跟這個中國人的小圈子很有關系,甚至電腦都還在用中文操作系統!感覺你們還是生活在中國!
我親身經歷的經驗說明,越是勇於闖盪出去、走出中國人小圈子的同學,語言進步越快、文化融合越默契,最後獲得的機會越多越成功,越是局限在中國人小圈子裡的,酸葡萄的心態就越來越重,最後就越不成功。不信大家可以悄悄地比較一下自己周圍的同學朋友,是不是這樣?
所以,留學生朋友們,既然選擇了出國留學,就要用於拋開中國人的小圈子,讓自己更多更快地融入所在的外部環境,結交朋友、了解文化、傳播文化,越是一個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異國文明,越能夠獲得更過的知識、機會和尊重!
從自身做起,第一件就是:改掉自帶午餐的習慣,勇敢地走出去和國外的朋友們交流起來,你就會發現你真的打開了通向世界的門,外面的風景遠遠比「小圈子裡」精彩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