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吳
⑴ 吳冠中的個人生平簡介
吳冠中(1919年—2010年),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吳冠中的個人生平簡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吳冠中的個人生平簡介:
吳冠中(1919—2010),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終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國內外已出版畫集約40餘種,文集10餘種;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當代中國繪畫大師,傑出中國國畫家,油畫家,中國流藝術家,美術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先後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藝術館和博物館舉辦畫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他不僅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也是首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吳冠中先生的畫綜合了西畫與中國畫之精髓,用筆簡練,後期作品常喜以點、線造形,創自己獨解,詮釋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艱辛磨難的經歷,尋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實無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時,吳冠中的作品在拍賣藝術市場上屢創新高;作為其生前最後一幅公開拍賣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賣會上,他1974年作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以5712萬元人民幣成交。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清華大學在26日發出的訃告稱:我國傑出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國共產黨黨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吳冠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清華大學教授吳冠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遵照吳冠中生前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清華大學將舉行吳冠中教授追思會。
藝術履歷:
1926年,就讀吳氏小學。1930年,入宜興縣縣立鵝山小學學習。
1931年,小學畢業,考入無錫師范學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師范初中,入讀浙江大學代辦的工業學校電機科。
1935年,投考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專習西畫,兼學中國畫及水彩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校長林風眠率領全校師生,與人民一起撤離杭州。
1938年,藝專附中結業,升入本科學油畫,師事常書鴻及關良。同時亦學習中國畫。
1940年,轉學中國畫,成了潘天壽的學生,臨摹了不少歷代繪畫精品。
1941年,仍迷戀油畫色彩,轉回油畫系。
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
1943年,於四川重慶沙坪壩青年宮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
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赴法國留學。
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
1948年,作品參加巴黎春季沙龍展和秋季沙龍展。
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
1970年,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
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
1979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
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
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
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
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
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教授「榮譽文學博士」銜。
2007年8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吳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時57分於北京醫院病逝享年91歲。
主要作品:
油畫
吳冠中在寫生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吳冠中散文選》等 。
繪畫
吳冠中 大瀑布《北國風光》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珍藏30年的吳冠中先生油畫《北國風光》,這幅油畫精品經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成功,被拍2700萬人民幣。
這幅作品是吳冠中當年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所繪的大型壁畫的畫稿,吳老評價這幅作品:「畫稿並不小,並且是盡了全力的,所以其實不再是『稿』,已體現了巨幅作品的最終效果。」此幅作品描繪了中國北方自然景象的氣勢磅礴,融合了中國筆墨的細膩與西洋油畫色彩的和諧,作為吳老極為珍貴的畫作。拍賣所得將全部用於桑梓助學基金會資助特困大學生就學。
《獅子林》
《長江萬里圖》
《大瀑布》
吳冠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處於油畫創作巔峰期,其曾於1975年繪下兩幅構圖極為相似的瀑布作品分別是《維多利亞瀑布》與《大瀑布》。
⑵ 吳良鏞有怎樣的人生理想為此他做了什麼嘗試
誨人不倦 自入清華始,吳先生一直從事建築教育工作。1946年,抗戰勝利後,吳良鏞協助梁思成先生在清華大學創辦建築工程學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講學,只有林徽因教授與吳良鏞二人執教。1947年梁先生講學返校後,逐步在教學中開始增加歐美現代建築教育內容。1948年夏,經梁思成推薦,吳良鏞赴美,在著名建築師E·沙里寧主辦的匡溪藝術學院進修。1950年當他獲得該學院碩士學位時,梁思成來信:「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他毅然回國,重新執教清華。
1951年,吳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呼籲重視建築教育,建議「更有效地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的生力軍」,其後又多次提出建築專業和建築教育要結合實踐等建議。他與農業大學汪菊淵教授聯合建議清華大學與農業大學合辦園林綠化專業,並在清華大學招收了我國第一批園林規劃設計專業學生,這就是後來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系的前身。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並入清華,建築系規模迅速擴大。吳先生在擔任建築系副主任期間,負責主持日常教學行政管理工作。他注意汲取國外經驗,並注意從國情和本專業教學特點出發,開始制定建築系的全新教學計劃。經數年努力,清華大學建築系師資隊伍不斷充實,學生數量進一步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很快成為在全國最有影響的建築教學中心之一。數十年來,他以嚴謹的學風,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50年代初,他就是指導建築學專業第一批研究生的導師;1981年,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4年,為中國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培養出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他所主持的研究課題「北京奧林匹克及亞運會建設規劃研究」被評為國家教委的科技進步一等獎;現在他正在指導2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論文都以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效益得到很好的評價。這幾年試行全中國博士論文評選制度,在入選的3名建築類博士論文中,有兩篇是吳良鏞教授指導的。
80年代以來,吳先生悉心研究現代西方建築教育的成就與不足,總結了我國建築教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對中國建築教育的系統設想與建議:關於「建立多層次的教育結構,廣泛培養多種建築人才」、「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生產實踐結合」、「注意職業教育的地區性」、「重視建築師的社會培養與社會聯系」、「教學上將建築設計擴展為人類居處環境的創造與設計」等,是對我國建築教育特點的概括,也是對建築事業發展戰略的倡議。在他的積極推動下,1988年清華大學建築系改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培養出一批批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園林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他所致力探索開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教學道路,也為推動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鑒於他在建築教育領域做出的貢獻,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中體西用
西方的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中國的古建築是「土木的史書」,保護起來更為不易。從1978年起,吳先生即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其後又深入到對破舊危房地區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規劃設計工作。依據他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及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構想,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能適應舊城環境及其肌理的原則,1988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吳先生主持了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規劃設計。吳先生認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如果把城市當作「木乃伊」去保護,當然矛盾重重。要把它當作有生命的機體,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通過城市的「新陳代謝」,進行循序漸進式的有機更新,保護城市文化,清除「死亡細胞」,更生「新細胞」,恢復城市的「微循環」,做好舊建築的適當再利用。吳先生將胡同的房屋按照質量分為三類:質量較好的70年代以後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現存較好的四合院經修繕加以利用;破舊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兒胡同按照"類四合院"模式進行設計,高度基本上是2-3層,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優點,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戶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間。
菊兒胡同改造得到國內外建築學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兒胡同試點被評為北京市優秀設計一等獎,獲1992年度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1990年,英國一位知名建築評論家曾說,菊兒胡同的改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導作用。吳先生認為,這才是菊兒胡同改造的實質所在。他所做的項目,都是依據這種思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吳先生強調說,現在大家都在說創造性,不能只說空話,而要做實事。最近20年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建設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形形色色的建築流派蜂擁而至,對我國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短短20年時間里,盡管房子蓋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這些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與肌理,以致中國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國建築大師或准大師「標新立異」的建築設計的「實驗場」。談到這個問題,吳先生不免有些神情激憤,「並不是說不能借鑒西方,我也不是反對標新立異,恰恰這是文化藝術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學生,也經常出國和國外的建築師接觸。這其中當然得學習國外的東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們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我們有的人甚至認為曇花一現的東西也是中國的未來,這是不能認同的。」失去建築的一些基本准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可惜我們自己的建築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還不夠,鑽研不深。吳良鏞對此深為擔憂,「我們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學習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全球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尊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中學和西學要結合起來」。
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是由吳先生主持設計的。吳良鏞說:「現在有些建設本來位於非常好的地點,特別是一些文化建築,卻沒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在裡面,我心裡很難受。我們做孔子研究院的設計,就把其定位於在特殊地點(孔子家鄉)的特殊功能的建築(以研究和發揮儒學文化為內容)。它必須是一座現代建築,又屹立在這個文化之鄉,必須具備特有的文化內涵。在對戰國時代的建築文化以及對中國書院建築發展的沿革、形制進行一番探討之後,從建築構圖、總體布局、室內外造型包括裝飾紋樣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後再運用西方和中國建築的技巧予以現代形象表達,創造一種'歡樂的聖地感。」整個設計獨樹一幟,被譽為該市的現代標志性建築。
吳先生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可以讓建築師、規劃師「借題發揮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幾乎所在皆是。有了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科學和藝術在建築上應是統一的,21世紀建築需要科學的拓展,也需要藝術的創造。藝術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經比較即可顯現,這是我們的建築師必須補上的課。」吳先生諄諄告誡。
人居環境
藍天、綠地、碧水,清潔、安寧、宜人的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渴望,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半個世紀人類對資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幾乎相當於有史以來的總和。人類在享受人類大腦所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遭遇大自然的懲罰。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人類終於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必須改變。如何創建優美的人居環境成為永恆的主題。
作為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創始人,吳先生認為,當今科學的發展需要「大科學」,人居環境包括建築、城鎮、區域等,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面對錯綜復雜的自然與社會問題,需要藉助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從整體上予以探索和解決。他舉例說,過去我們以為建築是建築師的事情,後來有了城市規劃,有關居住的社會現象都是建築所覆蓋的范圍。現在我們城市建築方面的問題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通過從聚居、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教育、甚至哲學的角度來討論建築,形成「廣義建築學」,在專業思想上得到解放,進一步著眼於「人居環境」的思考。
吳先生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創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能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一個建築師的追求和情懷。1989年,吳良鏞把數十年在建築學、城市規劃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心得,寫成了15萬字的專著——《廣義建築學》出版。這本分為聚居論、地區論、文化論、科技論、政法論、業務論、教育論、藝術論、方法論及廣義建築學構想等10章的學術論文,是中國第一部現代建築學系統性理論著作,是他對建築學進行廣義的理性探討和觀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書從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論證了建築的本質、建築學科的重要性和科學性,揭示其內涵的廣博和綜合性質。在總結歷史經驗及對國外相關理論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針對當前我國建築界存在的問題,展示了一個系統的建築學理論研究框架,並對實際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議,熱情地提倡建築工作者必須培養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寧的影響下,一直努力從中與西、新與舊之中尋求適合於中國建築學術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該書出版後,引起中國建築界的廣泛關注,被推薦為「一本建築師的必讀書」。1991年,被授予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9年,國際建協第20次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作為對憲章的詮釋,吳教授同時發表了《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築學的未來》一書,在建築學發展歷史的關鍵時刻提出了一些嶄新的觀點,與近年來在國際設計領域廣為流傳的兩種傾向,即崇尚雜亂無章的非形式主義和推崇權力至上的形式主義,形成了強烈對比。非形式主義反對所有的形式規則,形式主義則把形式規則的應用視為理所應當;盡管二者的對立如此鮮明,但它們卻是源於同一學說,認為任何建築問題都是孤立存在的,並且僅僅局限於形式范疇。此外,出於獲取愉悅、表達象徵或者廣告宣傳的考慮,為數眾多的先進技術手段被用於滿足人們對形式的熱切追求,成為當今時代的另一特徵;從分析形式的風格和類型,到表達復雜的形式構成,再到構築最奢華的形式夢想,其中的技術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先進和發達,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屈從於對形式主義的幻想、好奇和迷戀。
總規修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吳先生近年來為促進北京城市的理性發展一直不懈努力。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開始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進行研究;90年代中後期又對迅速發展的北京城市建設規劃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託,他作為《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推動者和制定者,把他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軸線和長安街「兩軸」,強化「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兩帶」,構築以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系的「多中心」空間格局等,都寫進了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真正的城市規劃是區域規劃。因為不能夠通盤解決城市所在地區的發展戰略問題,就無法科學地實現一個城市的發展定位及空間秩序的合理安排。可是,由於區域規劃理論及其實踐的缺失,作為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並列的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北地區,城市發展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由於北京與天津這兩大城市在區域上缺乏分工協調,產業結構雷同發展,導致天津的衰落。另一方面,由於區域缺乏統籌,導致繁榮的城市周圍凈是落後的鄉村。而作為這一地區的特大型城市,北京長期以來只是圍繞著建成區這一個點做文章,新城放在古城之上建設,不但不利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還形成了以古城區為單一中心、以一圈圈環路向外擴張的「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使得城市的就業功能過度聚焦於中心區,郊區人口每天如潮水般進出城上下班,交通與環境問題持續惡化。
「我們必須從更大空間范圍研究北京的發展,重點解決包括京、津、冀北諸多城市在內的大北京地區的發展戰略,然後再回到北京的問題上。」他發出的這一聲呼籲,今日終成現實。
水彩畫家
謙謙風度的吳良鏞,似乎文人的氣質、藝術家的氣質更濃於建築師的氣質。吳先生自小就喜歡繪畫。特別是他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就讀時,徐悲鴻、吳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繪畫大師都在該校的藝術系執教。吳先生有幸聆聽他們的演講,欣賞他們的畫展,觀看他們的教學,深受其藝術熏陶。畢業後的那幾年,他又徒步行走於重慶、貴州、雲南一帶,邊走邊畫,曾有很多優秀的畫作問世。吳先生告訴筆者,迄今為止,他已舉辦過7次畫展,第一次舉辦畫展是在1949年,最近的一次適逢他80歲生日。他也不無遺憾地說,後來由於戰爭以及各種運動或別的原因,很多珍貴的畫作都丟失了。1990年,吳良鏞先生被美國建築師協會提名為該會榮譽資深會員,並被譽為「新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先驅者之一,傑出的建築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多產作家。」
中國的建設大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吳先生說,因為自己的閱歷比較豐富,看問題相對細致,加上理論方面的修養,所以他時刻感覺到一種義務,希望能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多引導年輕的同行們。年逾八旬的吳先生,仍致力於區域規劃、人居環境、舊城改造等多方面的研究,為新世紀的中國城市規劃建設出謀劃策。
⑶ 吳冠中的背景
吳冠中
·簡介:
吳冠中,別名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餘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館、堪薩斯大學藝術館、紐約州聖約翰博物館及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市立塞紐奇博物館等舉辦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等十餘種。
·經歷
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等。
·解讀吳冠中
專注於該專注的
羅列吳冠中畫作價格的變化或拍賣成交率無疑會令讀者厭煩。概言之,他是中國在世畫家中畫價最高的。毋庸諱言,大多數人是因為他畫價的驚人而引起對他畫作的興趣。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大眾所關心的畫價變化,恰恰是他最不關心的。畫價價值連城,他本人卻生活簡朴,不尚虛華。
在吳冠中先生眼裡,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系、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迴避的因素影響。市場價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樣,價格低了,也沒必要沮喪。藝術品的優劣,能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後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確。
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一以貫之的認真
早就聽說吳冠中先生是較真兒的人: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全部毀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
不久,筆者便親身領略了吳冠中的認真勁兒。1993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與香港東方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邀請吳冠中,張仃、劉迅、劉勃舒、朱乃正、鄧林、袁運甫、王明明、李松為評委。評獎的當天上午,七十多歲的吳先生准時來到人民日報社,穿一身休閑的西服,腳著運動鞋。
第一輪,淘汰不佳的作品。禮堂四壁掛滿畫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錯的也會有同樣的命運。每每見到模仿評委畫風的作品,評委們都會會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選。模仿妨礙藝術家的真情流露。擔任評委會主任的吳冠中給大賽的題詞是:「自家真情,勿效東施。」
第二輪,評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吳先生認真地審視每一幅作品,遠看近觀,有時屈膝下蹲審視作品,不時在小本子上認真記錄,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後來,我們和公眾一起領略了這位藝術家的認真勁兒。對簿公堂恐怕是吳冠中抗爭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最終,吳冠中勝訴。
為何眼裡揉不進沙子?藝術家應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冠中告誡人們說。
出入與拖鞋
中國書畫之道,深不可測。歷代名家非常注重處理好入與出的關系。入,方能領略前人用心處之妙;出,則能運用得透脫。
吳先生曾經形象地概括了處理出入關系的訣竅。他曾這樣為青年畫家指點迷津:「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與喝酒
吳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如果清朝畫家虛谷活到現在的話,他很想請他喝茶。而若張大千、任伯年請他喝酒,他卻不願意去,因為跟他們沒什麼話好說。以筆者的粗淺理解,虛谷的靈魂在略顯生拙的畫作中顯現了;而張大千、任伯年們卻因技術的純熟而泯滅了自我太多的東西。
變則通,通則久
解讀吳冠中無疑是一種徒勞。畫家像是一個喜歡玩捉迷藏的頑童,當所有的藝術評論家拿著繩子要把他捆個結實,卻發現難以措手:他總在不斷地變、動!因為結論往往產生於終點,而吳冠中的藝術追求卻沒有終點。所有的標簽都不適用。如果勉強要下一個結論,只能說,變,不斷尋覓表達內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線。
吳冠中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當他的藝術觀點被斷章取義為「筆墨等於零」時,有的人期待吳冠中挑起全盤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吳冠中強調起當代水墨畫與傳統文化必要的聯系,甚至對西方油畫也產生了懷疑,他說,今天他對西洋現代美術的愛好與崇拜之心念全動搖了……
這種變是真誠的,不是投機,是鄭板橋所謂的靈苗自探的漫長過程。最終他得出結論: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
吳先生曾經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創作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至於是否把不跟外國人走,實行民族化,建立中國自己的面貌等作為中國人創作的標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選擇會帶來太多的負擔,無所適從才會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麼工具,也不會有意搞中西結合,藝術就是不擇手段,百無禁忌,一切自有後人評價。真可謂大象無形,大藝無疆!
去年,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從藝以來,如獵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彎弓射大雕。不獲獵物則如喪家之犬,心魂失盡依託。在獵取中,亦即創造中,耗盡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雖瘦,心胸是肥碩壯實的。」自評新作道:「反芻之草,滄桑味苦,卻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處眉眼,畫面隨之而呈現簡約,強調創痛,呈現無奈——人生之曲,不憑音色悅耳,當亦有未老、將老或老之知音。」吳先生曾說過「一切藝術不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觀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謂異代同心、一脈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