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陳教授
Ⅰ 重慶醫科大學教學管理系統密碼是怎麼設的
賬號是學號,初始密碼身份證號。具體設置在信息維護的子菜單里。
中間有一個就含修改密碼的菜單,具體可站內信聯系詢問。
重慶醫科大學(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重醫,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高校之一。2013年國家將重慶醫科大學定為「教育部、衛計委、重慶市『兩部一市共建高校,進入未來的醫學教育「國家隊」,2012年獲教育部批准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2013年又被教育部授予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暨來華留學「211」院校,成為全國建設100所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中首批建設的38所院校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
重慶醫科大學創建於1956年,坐落於中國美麗的山水都市——重慶,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而成。原名重慶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08年教育部、重慶市《部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為重點建設大學。
學校由擁有袁家崗和縉雲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552畝。其中,縉雲校區佔地2100餘畝。
Ⅱ 重慶醫科大學麻醉研究生導師情況 急求!感謝支持
導師有:閔蘇 劉新偉 陳萍 劉丹彥
陳 萍 主任醫師,教授,科副主任,麻醉系臨床麻醉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重慶市麻醉專委會副主任委員。1983年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醫學系,1989年獲麻醉專業碩士學位,從事臨床麻醉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二十三年。擅長處理各種急危重症病人的麻醉和各種急慢性疼痛的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麻醉經驗。
在我院首先開展PCIA 和PCEA術後鎮痛新技術,為PCA技術的大規模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率先在我院開展局部麻醉葯的血葯濃度監測和葯代動力研究;同時建立了靜脈麻醉葯異丙酚的熒光分光光譜測定法,適宜於麻醉中血葯濃度的監測;和神經外科合作開展了顱內壓的監測和各種麻醉葯物對顱內壓的影響;率先開展經頸內靜脈逆行穿刺測定頸內靜脈球氧飽和度SjvO2的監測方法和麻醉葯對腦代謝的研究,拓展了監測的范圍,擴大了麻醉和研究的領域。
多次承擔了醫學本科麻醉學章節、麻醉系危重病醫學的教學工作,多次獲得「受同學喜愛的教師」稱號。指導研究生名9名,現在讀研究生3名,3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獲校優秀論文獎。獲重慶市衛生局科研項目一項「顱腦手術病人圍手術期的腦保護」,獲資助8000元。獲學校和院內啟動基金二項約2,0000元。在中華麻醉學雜志及其它的醫學刊物上發表論著二十餘篇。
閔蘇,女,教授、副主任醫師、博士導師、國務院專家津貼獲得者,麻醉系副主任、麻醉學系臨床麻醉學教研室主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
1982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從事臨床麻醉、科研、教學及疼痛治療工作20餘年。科研方向:心血管手術麻醉、體外循環灌注,臨床研究:無痛分娩、危重症監測、急救復甦、血液保護和器官移植等方面。被譽為無痛分娩專家。
現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專委會委員、重慶市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疼痛學專委會委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麻醉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慶市分會疼痛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慶市分會麻醉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麻醉學雜志》、《麻醉與鎮痛》雜志中文版、《重慶醫學》、《中國體外循環雜志》編委。《臨床麻醉學雜志》審稿人。
參編全國高等醫葯院校統編教材《外科學》第六版,副主編全國高等醫葯院校麻醉專業統編教材《麻醉生理學》第二版,參編其他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3篇被SCI、Medline收錄)。承擔吳孟超醫學科學技術基金專項課題1項、吳階平醫學科學基金1項。重慶市級課題2項,其他合作科研項目5項。 尤其對科室建設和管理具有獨到之處。
劉新偉 男、碩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1983年 畢業於四川南充醫學院醫學系。 1992年 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獲麻醉學碩士學位。 1992至今 一直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事臨床麻醉、教學及科研工作。對於各類麻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各類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麻醉處理,提高危重病例的搶救成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 2002年10月至今 參加重慶市首批援助巴布亞紐幾內亞國家醫療隊,任副隊長。 科研主攻方向:體外循環心肌保護、臨床肌松葯效應研究。
劉丹彥 女、學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1985年 畢業於瀘洲醫學院醫學系 學士。 1986年~1988年 四川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從事臨床內科住院醫師,具有一定內科學臨床經驗。 1988至今 一直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事臨床麻醉、教學及科研工作。對於各類麻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各類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麻醉處理,提高危重病例的搶救成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1997年率先在本市開展門診無痛人流麻醉的臨床及科研,對無痛人流技術的推廣及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參加科內器官移植、PCA、血液回收等各種新技術。從事醫學系、麻醉系的教學,並擔任主擔教師。 2000年~2001年 在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院進修。對於困難氣管插管及口腔科麻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臨床、科研主攻方向:口腔頜面外科麻醉、困難氣管插管、圍麻醉期應激反應的調控。 發表科研論文6篇
Ⅲ 陳沅的重慶醫科大學教授
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科系做高級訪問學者。
現任:亞洲細菌監測網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重慶醫學會常務理事、重慶醫學會兒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醫學》雜志副主編,《中華兒科雜志》《中國實用兒科雜志》等五種學術刊物編委。
近五年來,在《中華兒科雜志》等著名刊物上發表文章五十餘篇,其中發表SCI署名文章13篇,並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交流;主編出版專著兩部,其中《兒童健康知識網路》獲國家城市圖書三等獎,重慶市首屆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
主持863攻關合作項目子課題、「十五」國家科研攻關合作項目、國際合作課題各1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心肌組織中移植細胞的發育及相關功能意義」、「BMPS對幹細胞向心肌細胞發育的影響及意義」。
主持重慶市教委的重點科研項目「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的分子調控研究」。
參與「組蛋白乙醯化修飾失衡與先天性心臟病」等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
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重慶市醫葯衛生科技成果一等獎二項,重慶市渝中區科技成果二等獎一項。
Ⅳ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校友風采
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校友風采
劉曉晨,女,196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89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教育領域深耕,曾任宜賓衛校化學教師,逐步晉升為副校長、黨委書記,現任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她負責多項重要工作,包括教育、文化、民政、體育等,負責指導眾多教育機構。
汪嚴渝,1939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對教育充滿熱情,是重慶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獲得者,曾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學級研究員。他是四川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兼職教授,長期致力於化學教學與科研,著作頗豐,多次獲獎,被譽為教育界的瑰寶。
邱宗蔭,1941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1993年起擔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是中國葯學會等多協會的重要成員,曾任重慶醫科大學黨委常委。他的學術成就和專業貢獻廣受認可。
陳韞瑜,1963年畢業於化學系,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身西昌地區教育事業,被評為模範教師、先進婦女和四川省勞動模範。她作為高級講師,多次當選為人民代表,為地方教育作出了顯著貢獻。
Ⅳ 重慶治療子宮良性肌瘤最好的醫院是哪家
重慶治療子宮良性肌瘤推薦醫院如下: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三級甲等) 推薦大夫:陳文直,黎克全,常淑芳等 重慶西南醫院(三級甲等) 推薦大夫:徐惠成,陳勇,梁志清等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三級甲等) 推薦大夫:袁瑞,周勤,劉淑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