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陽春教授
Ⅰ 請問重慶工商大學的歷史大事件詳細資料,越細越好
校園來網上源應有盡有,www.ctbu.e.cn
Ⅱ 中國有幾所傳媒大學是哪幾所
1、中國傳媒大學
由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是傳媒大學當中唯一的211大學。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和傳播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播音主持,電視編導、小語種以及電競專業都是該校的特色專業,是我國傳媒業界的最高學府。
2、浙江傳媒學院
是國家廣電總局和浙江省政府共建高校,僅次於中國傳媒大學,是傳媒界的第二高校,它的播音主持和廣播電視編導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幾十年來為中央和地方培養了大批的傳媒專業人才。
3、南京傳媒學院
2020年由中央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04年建成)更名而成,最初由中國傳媒大學和華夏視聽集團共同組建,致力將其打造成中國一流的傳媒大學,由中國傳媒大學提供科研,教學和師資支持,在業內頗具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如倪妮、鄔靖靖這樣的影視明星及節目主持人。
4、山西傳媒學院
是國家廣電總局和山西省政府共建高校,是全國三所公辦傳媒大學之一,是廣電總局培訓,戲劇研究和動畫教學國家基地。影視動畫、電視攝像是其國家級專業,播音主持和電視廣告是山西省重點專業。
5、四川傳媒學院
前身為四川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1997年建成),2013年更名為四川傳媒學院。主持與播音,電視節目編導是該校的特色專業,為中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6、武漢傳媒學院
前身為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2007年建成),2015年更名為武漢傳媒學院,是中南地區唯一的傳媒類高校。播音主持,廣播電視及動畫專業是湖北省重點培育專業,戲劇影視一級學科是湖北省民辦高校唯一的重點學科。每年有多名同學考上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名校繼續讀研,人才培養質里和辦學特色得到廣泛的認可。
7、河北傳媒學院
其前身為石家莊影視藝術職業學院,2007年升入本科,且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資格,是全國首批可招研究生的民辦高校,進入高端人才的培養序列。
8、遼寧傳媒學院
其前身為遼寧美術職業學院,2014年更名為遼寧傳媒學院,是東北唯一的一所專業培養傳媒人才的高等院校。該學院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採取訂單式培養模式,將企業項目帶入課堂當中,課堂上全面實行項目教學,成績喜人。
Ⅲ 物業管理專業院校有哪些 專業性比較強的教學好的
沒有,物業管來理是新興專業,源目前還沒有針對物業管理專業進行深入研究和培訓的專業院校
通常都是普通高校的經濟系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開設了物業管理專業
物業管理在我國實施剛剛三十年,而普通高校開設物業管理專業更是10年之內的事情,之前只有成人高校或高職有物業管理專業。物業管理的師資和教研還不充備,而物業管理政策的多變性,使物業管理的教育往往滯後於實際工作。所以現在還沒有高校把物業管理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物業管理現在最高學歷教育也僅僅是本科教育
Ⅳ 魏壽昆的人物生平
1907年(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魏壽昆出生於沒落的天津市商人家庭,1914年入私塾,1917年考入育德庵小學。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考入中學,1923年畢業於河北省省立第一中學,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洋大學,1929年畢業,獲礦冶工程系工學士學位。畢業後,在遼寧海城大嶺滑石礦任助理工程師,1930年任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助教。
1930年秋(民國十九年),魏壽昆考取了天津市公費留德,1931年就讀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材料工藝科學系化學專業,1932年轉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先後完成特許工程師論文及工學博士論文,1935年夏獲工學博士學位,1935—1936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進從事博士後進修一年。
1931-1935年,在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材料工藝科學系化學專業學習,繼在德累斯頓工科大學化學系學習、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35~1936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冶金系進修,1936~1937年任北洋工學院礦冶系教授。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回國任北洋工學院礦冶系教授,1937—1938年任西北聯合大學礦冶系主任、教授,西北工學院礦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礦冶研究部主任。
1936至1949年,擔負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和進行多項課題研究外,還對同時期的其他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加以綜合、研究和評價。如他撰寫的《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和《20年來中國之冶金工程研究》。
1939—1941年,任西康技藝專科學校礦治科主任、化工科主任及教授, 1941—1942年任貴州農工學院礦冶系主任、教務主任及教授, 1942—1944年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室主任,兼重慶大學礦冶系教授。
1942年至1947年的6年間,結合中國四川、貴州和江西等省的礦產資源情況,進行了數項重要的科學研究。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他提出了「貝塞麥法煉鋼去磷問題」。在這一課題中,他首先分析了後方各省鐵礦的資源情況,針對其共同的含磷高的特點,結合脫磷熱力學的理論,提出了小型貝塞麥爐的去磷程序以及用貝塞麥爐與馬丁爐雙聯的操作方法,對當時的小型轉爐去磷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同時,他又對貴州鋁礦進行了調查,提出提取氧化鋁的方法,供煉鋁工業參考。
1944年,為了解決馬丁爐的耐火材料問題,他就四川省白雲石礦,進行了兩項有關耐火材料的研究課題,一個是「四川白雲石去鈣提鎂之研究」,另一個是「人造鎂氧燒制鎂磚的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四川省白雲石的地質分布狀況,在綜合分析了國外文獻中從白雲石去鈣提鎂的各種方法之後,提出利用二氧化碳選擇性溶解去鈣提鎂的措施。為提高氧化鎂純度,他發明「靜置後處理法」,使氧化鎂的含量提高到99.5%,達到製造高質量鎂磚的要求,並從理論上闡明了氧化鎂提純的化學機理。上述兩項研究成果,得到當時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的三項發明專利權。
1944—1945年,任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兼重慶大學礦冶系教授。
1945年,他以江西省鉬礦為對象,進行了提取純金屬鉬、鋁化合物和煉制鉬鐵及鉬合金鋼的研究。該論文中,除詳細地列舉鋁的用途和重要性、中國鉬礦的分布與儲量外,還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綜合利用的研究方法,即採用國產鉬礦,先經焙燒,繼以濕法提取鉬酸鈉、鉬酸銨及鋁酸鈣;在坩堝爐內以鉬酸鈣煉制鉬合金鋼;利用硅鐵還原鋁酸鈣,得到含鉬40%的鉬鐵;此外又成功地得到金屬鉬,其純度達到94.67%。以上成果也一並獲得當時經濟部頒發的兩項發明專利權。
1945—1946年任重慶礦冶研究所代理所長,兼重慶大學礦冶系教授。
1946—1948年任北洋大學冶金系主任、采礦系主任及教授,其中1946—1947年兼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
1949—1951年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及冶金系教授。
1951—1952年任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及冶金系教授。
1952—1966年任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冶金系與理化系教授。
從1956年起,連續發表了《活度的兩種標准態與熱力勢》等幾篇重要論文,解決了活度應用中的關鍵問題,並在1959年為北京鋼鐵學院的物理化學及冶金原理兩個教研組的教師舉辦系統講座。講授的題目為《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其講稿經三次修改後,這部專著於1964年出版,受到國內外冶金同行的好評。
1957年,北京鋼鐵學院建立中國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魏壽昆是發起人之一。他編寫的《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的教材,奠定了該學科的理論基礎。60年代以前的鋼鐵企業的冶煉工程技術人員,對「活度」概念頗為生疏,認為這是「陽春白雪」難以應用。經過魏壽昆等人多年的推廣與傳播,許多冶金工作者都已認識到它是研究分析冶煉反應過程的必要手段,並能運用活度進行定量計算。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在提高冶金產品質量以及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漸被冶金界所接受。
1962年,中國金屬學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了中國第一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報告會,魏壽昆是該報告會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1963年中國金屬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魏壽昆提出報告,題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發展的情況和今後中國結合生產開展研究的方向》,引起中國冶金界的關注。
1964年中國金屬學會再度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召開中國第二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報告會,他仍是主要組織者之一。當1976年中國金屬學會恢復活動後,魏壽昆被聘為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1972—1978年任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教授。1979—1983年任北京鋼鐵學院圖書館館長、副院長及理化系教授。1988年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他至今仍任該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及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85年,在他主持下,舉行過中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術會議,其中第七屆學術會議是與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的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聯合召開的。在這些會議上,魏壽昆堅持學術自由,把不同學術觀點的文章編印成論文集。同時,他很注意把中青年的學術成果提交會上作報告或收錄他們的論文編印成冊,旨在培養冶金物理化學專業人才,使這個領域後繼有人。魏壽昆不斷拓寬學術領域,80年代後,他大力支持冶金過程動力學及冶金反應工程學的研究,並力主在冶金物理化學研究中應用與普及推廣計算機,不斷提高中國冶金物理化學的學科水平,以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1988年,攀枝花礦山公司和攀枝花鋼鐵公司對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性質發生爭論。礦山公司認為鐵礦中的TiO2屬鹼性,因而,該礦屬半自熔性礦,應提高售價;但攀枝花鋼鐵公司不同意上述說法,堅持TiO2是酸性氧化物,因而該礦不屬半自熔性,不予提高售價。
魏壽昆用他本人推出的高爐型渣的脫硫活度公式,進行實地計算。得出,如TiO2按酸性氧化物計,根據公式所得出的硫分配比和實際現場的數據完全一致,而TiO2若按鹼性氧化物計,則得出的硫分配比遠遠高出現場數據約20倍以上。據此,兩家企業的爭論得以解決。
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國內多金屬礦有用元素的分離
冶金反應過程極其錯綜、復雜,其間礦石中有價值的金屬和大量雜質共同存在,雖經精選,但仍留有一定量的雜質。有的礦石有多種有用金屬,而對每一種金屬應盡可能分別提取。在冶煉過程中,所用的燃料、熔劑以及耐火材料中某些元素也會參加冶金反應。在冶金多種反應中,有的反應希望進行,有的反應則不希望進行,須加以抑制;有的反應希望提前進行,有的反應則希望推遲進行;等等。
為此,於60年代至70年代間,魏壽昆研究了選擇性氧化熱力學理論。他多次著文指出,當有許多氧化物同時被還原或許多元素同時被氧化時,則存在著還原、氧化順序的問題。1973年,他首次提出「氧化物轉化溫度」概念。以這個理論指導並探索了平爐、底吹轉爐及頂吹轉爐等不同煉鋼方法中的元素氧化的順序與條件,特別是對共生礦的冶煉工藝給予了指導。
70年代與80年代間,他運用選擇性氧化理論進行了多種工業實踐,收到了預期效果。如指導上鋼三廠冶煉不銹鋼工藝的脫碳保鉻問題;為上鋼一廠的搖包中鐵水脫鉻保碳提出了最佳工藝條件;結合攀枝花鋼鐵公司和包頭鋼鐵公司的共生礦的條件,分別提出了如何提釩與提鈮的最佳工藝等。對有色金屬冶煉工藝也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與建議。如為了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的火法提鎳,魏壽昆從理論上計算了鎳鋶中元素氧化的順序,為卡爾多轉爐保鎳脫硫提出了理論依據並成功地確定了合理的吹煉工藝,使鎳的總回收率超過95%。
以上的實例與理論計算,均收錄在他1982年撰寫的《熔鋶及熔融金屬中元素選擇性氧化熱力學》一文中,文中結束語指出,在高於轉化溫度的條件下進行的工藝,如鎳鋶中的脫硫;不銹鋼冶煉(包括AOD法)的脫碳以及高碳錳鐵的降碳等;在低於轉化溫度的條件進行的工藝,如含鉻鐵水的脫鉻;含釩鐵水中提釩以及含鈮鐵水的提鈮等。由此可見,選擇性氧化理論對上述冶煉工藝均有指導意義。魏壽昆同時指出,對於磷和碳元素的去除,除了轉化溫度影響之外,變更爐渣成分(即鹼度和FeO含量)以及氣體產物(即CO)的壓力均可改變磷與碳兩元素氧化的先後順序。1988年魏壽昆對選擇性氧化理論又進一步擴充與完善。他撰寫的《金屬熔體中元素的選擇性氧化及多反應平衡》(英文稿)一文,刊載在德國的《鋼研究》雜志上。文中提出「轉化溫度」為選擇性氧化的第一類型,用以選擇性分離某種元素;而第二類型則為某元素優先氧化,伴隨著多元素同時氧化,最後達到平衡。他還根據埃令海-李查孫(Ellingham-Ricbardson)吉氏自由能對溫度的曲線圖,建立了較完善、較全面的理論闡述,為多金屬多反應的提取工藝,提供了概括性的能實際應用的理論基礎。
鎳鋶的保鎳脫硫吹煉工藝,曾在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進行了半工業的卡爾多轉爐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通過了冶金工業部部級鑒定。
1988年到1991年的4年期間,他與王之璽、蔡博、韋剛等專家一道,奔赴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南以及包頭等地,對中國的鐵礦和煤炭資源進行了調查,對鞍鋼、寶鋼、攀鋼、包鋼、馬鋼、武鋼、太鋼、唐鋼(包括冀東)等大型企業的規劃作了了解。他們從上海乘船溯江而上考察了長江水運情況和沿長江各冶金廠利用進口礦的條件;訪問了山東石臼所、浙江北倉港、福建湄州灣及廈門港、廣東大亞灣及湛江等沿海港口,對各港口碼頭能否有「港廠合一」、「大船運礦」等利用外礦興建大型鋼鐵廠的條件等情況進行了普查,並結合中國國情與先進工業國家建設鋼鐵廠的經驗教訓,以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咨詢組成員的名義與王之璽委員聯名提出了《發展中國鋼鐵工業原料路線的建議》和《中國鋼鐵工業長期發展中若干戰略問題的研究》兩篇建議書,奉獻出他們一片赤誠的「中國心」。
2014年6月30日,魏壽昆辭世享年107歲。
Ⅳ 長安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作為一名長大學子,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先放個數據,近日史育閣發布了中國社會貢獻度最大的30所高校排名,長安大學的社會貢獻度位列全國15,表現優異!
長大汽車學院的校友大多在汽車、物流等相關行業,畢業生也深受相關企業的喜愛。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