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機的大學教授是誰
Ⅰ 連續7年參加春晚,打敗韓紅獲青歌賽冠軍,卻因飛機誤機錯過春晚,她是誰
曾連續七年登上春晚,擊敗韓紅獲得過冠軍卻因飛機誤機錯過春晚她是歌手林萍,林萍曾經在青歌賽中擊敗韓紅獲得冠軍。獲得青歌賽冠軍之後,林萍的發展也是越來越好,還被邀請去春晚表演。林萍因為實力超群,所以一共七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但是或許是後來她覺得自己夠大牌了。
現在的林萍雖然不再閃耀的出現在大舞台上面,但是現在的她還願意選擇在背後用自己的能量默默地感染身邊的人。最後我們也希望林萍能夠在往後的餘生,繼續傳播更多的正能量,我們也希望她的家鄉武漢,能夠早日的恢復原來的樣子,能夠早日的脫下口罩大聲的歡呼。
Ⅱ 黃大年是什麼之父
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科技人才,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說這段話的是黃大年。這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授,2009年作為第一位到東北的「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從海外回到母校,被選為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首席科學家。
歸國7年,黃大年帶領團隊夙興夜寐,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填補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多項技術空白。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不幸病逝於長春,享年58歲。
知道黃大年的時候,他已經永遠離去。
資料片中,親友、學生們的回憶中,他個子高高,敦厚而結實,總是背著雙肩包腳步匆匆。他說他很著急。
1978年,他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從西南邊陲的廣西來到東北長春,地質宮的閱覽室,他幾乎每天都泡在裡面。他著急,想「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
1993年,英國利茲大學,被公派出國的黃大年嚴苛地支配著自己的每分每秒。國外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異,他著急。臨行前,他對老師和同學們保證:「我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
2010年,已經回國的黃大年在一次業務會上因為有人遲到摔了手機。他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從地質宮啟程的夢想
「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吉林大學地質宮是長春市的中心標志,這座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築,幾乎無人不知。1951年,沖破重重阻力,從英國回到祖國的李四光在這里親手創辦了東北地質專科學校(後合並到吉林大學的長春地質學院的前身),這是新中國的第一所地質學校。
地質宮是新中國地質學的里程碑,也是黃大年生命中重要的起點,他在這里不停地出發,再出發。
1958年,黃大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高中畢業時,當地的地質隊要招兩名航空物探操作員。17歲的黃大年因為反應機敏、成績優秀,從幾百人中脫穎而出。這個工作讓他有機會第一次接觸到航空地球物理知識,並從此與這項事業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1977年恢復高考,黃大年白天工作,晚上在油燈下刻苦讀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長春地質學院。碩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後來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3年,作為當年全國30位公派留學生中唯一的地學專業人才,黃大年被選送往英國利茲大學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學成之後,盡管導師極力挽留,黃大年仍返回了母校。
然而回國後,校長孫運生聽取了他的匯報,敏銳地預見到,培養人才機不可失,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讓黃大年繼續留英工作。背負著師長的殷殷期盼,38歲的黃大年又一次出國,繼續從事研究工作,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成為當時從事該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
這一去,就是13年。
這13年,黃大年已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和研發部主任,帶領一支包括院士在內的300人團隊,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使他成為了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被追趕者」,備受尊重。
事業有成,生活安穩,但康河畔的黃大年心裡始終有一團火在燃燒。「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2009年,母校發來了國家「千人計劃(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計劃)」的材料,黃大年彷彿聽到了召喚,他第一時間表示,回國。
回國,真正的毅然回國。放棄了世界頂尖的研究環境和項目,放棄了悠閑的生活。從事中醫診治的妻子只得賣掉苦心經營的兩家診所,還在上學的獨生女留在了英國。
「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戀,而地質宮刻有我的夢想。」
「拚命黃郎」開啟中國「深地時代」
地球深部還隱藏著多少秘密?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已經完成一輪深部探測,牢牢占據了地質科學領域的制高點,而中國在21世紀初才剛剛起步。
從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起,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全國400多位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科技人員,開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和「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兩個重大項目攻關研究。
通俗地講,前者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台安裝上「千里眼」,能看穿地下深埋的礦藏和潛伏的目標;後者就是自主研發給地球做CT和核磁共振的儀器裝備,讓地下兩千米甚至更深都變得「透明」。
曾在國外生活多年的黃大年深知相關裝備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國外是如何嚴控這些裝備對華出口的。為了追趕,黃大年開始拚命。
吉林大學地質宮507房間的燈光經常要亮到凌晨兩三點,那是黃大年的辦公室。為了工作,黃大年成了「空中飛人」,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出差。為了不影響白天工作,他總是乘坐最晚一班的飛機往返。
於是,最熟悉黃大年作息和行程的,除了他的秘書,還有地質宮傳達室的門衛和長期接送他的出租專車司機。那位守門人經常半夜給黃大年打開已經鎖上的樓門,而司機則經常將還在為學生講解著問題的黃大年硬塞進車內,以免他誤機。
為了提高效率,黃大年還搞了層層落實責任制,從國外引入一套在線管理系統,把技術任務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點,他在電腦上檢查。
不少人質疑,科學家怎麼能像機器人一樣?但對黃大年來說,快些再快些才能追趕上歐美前沿的步伐。
跳出專業所限,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和國際前沿去思考問題,黃大年的格局和視野與眾不同。
在他的力推下,吉林大學成立了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中心。在所有航空物探儀器中,最關鍵的是航空重力梯度儀,這種裝備可以反映地下密度突變引起的重力異常中的變化,探測精度非常高,對資源探測和國土安全意義重大。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中心就是要以航空重力梯度儀為核心,建立立體的探測系統。黃大年關注的是未來幾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
如今,中國自主研發的航空重力梯度儀已完成原理樣機制備,「十三五」期間將搭載在飛機和船上進行測試。
2016年6月28日,北京青龍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項目」通過了評審驗收。這表明,作為精確探測地球深處的高端技術裝備,航空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項目用5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的路程。
中國進入「深地時代」。
在他的感召下,王獻昌、馬芳武、崔軍紅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千人計劃」專家紛紛加入。2016年9月,一個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系等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形成,黃大年擔任了第一任學部長。
這個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信、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領域的科研,可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新方向,有望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
品格 擔當 傳承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來,回來一定要報國。」
「純粹、完美的知識分子」,熟識黃大年的很多人這樣評價他。
初中時,黃大年被送到廣西羅城縣的鄉村「五七」中學寄讀。當時,學校里有很多優秀的老師,多數是「下放」到此的大知識分子。黃大年生前回憶說,他們讓他懂得了,知識分子無論放在哪裡都會發光。他們在求索知識的道路上刻苦、頑強和清貧的品格深深地影響著他。
不知不覺中,他也成為這樣的人——淡泊,堅毅,有家國情懷。
身為中科院院士評審專家的黃大年自己並不是院士。同事和領導說,以他的能力和貢獻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也多次勸他抓緊申報。他卻說:「時間有限,先把事情做好。」
擔任「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項目的首席專家,掌管著數額龐大的科研經費,但黃大年沒有把眼光僅僅盯著自己的學校,而是放眼全國,尋找最合適的科研單位。他會直接飛到院所的實驗室和車間,摸清對方的資質水平。一旦選到合適的科研單位,他就直接給對方的負責人打電話,要給對方項目。這種主動送錢上門的行為,甚至被人懷疑是騙子。自認和他關系不錯的專家找來,想替某些單位爭取一些經費,他直接拒絕。後來對方發現,「連吉林大學也沒有多拿一分錢」。
2016年12月14日,黃大年接受手術。手術前兩天晚上12點多,黃大年的博士生周文月收到了他的簡訊。簡訊里說,已經為她寫好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推薦信。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來,回來一定要報國。」這是黃大年的信念,也是他經常對學生說的話。這些年,黃大年資助過26名學生出國交流和參加學術會議。
黃大年在讀本科時,正是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滕吉文教授的一次講座給了他國際視野,並讓他終身受益。他說,也要像自己的恩師一樣,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這是一種傳承。
1978年2月下旬,黃大年來到冰天雪地的吉林長春求學。輔導員在車站扛過他的行李,一路送進宿舍。生長在南方的黃大年,帶的衣物完全無法抵禦東北的嚴寒,老師親手為他縫制棉褲。多年後,黃大年經常動情地提及往事。他也將這份師生情繼續傳遞。
他對學生是出了名的好——自掏腰包給全班學生買電腦、給學生交學費、學生母親生病幫助籌款……在學生眼中,黃大年很完美。節假日聚會,黃大年會帶著相機給學生拍照;出國時會帶著兩個空箱子專門給學生買禮物;接學術電話時直接開免提讓學生一起聽。
他覺得培養人才是第一位的事。在黃大年眼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他都要精心雕琢。
博士研究生周帥此前一連發表了5篇SCI論文。黃大年幫他逐字逐句地審改,還幫他收集國際學術資料。周帥想把老師的名字署上,黃大年再三拒絕了。他說:「這都無所謂,你們將來出息就行。但要記住,做科研絕不是寫寫文章就行。要耐得住寂寞。」
2017年5月26日,完成畢業論文答辯的周帥再次來到已是人去屋空的老師辦公室,把一束鮮花恭敬地放在了辦公桌上,輕聲說:「老師,我已順利留校任教,以後一定會沿著您的道路,好好做人,做研究。」
272846881_8.jpg
黃大年(前排中)與學生外出徒步(資料照片)。 對待自己的學生,黃大年如師如父,亦師亦友。 新華社 供圖
267839152_8.jpg
黃大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大門前的留影。 新華社 供圖
267839158_8.jpg
黃大年在英國留學期間的留影。 新華社 供圖
272901251_8.jpg
黃大年的學生周帥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中心的無人機機庫里留影。周帥今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他說要像老師一樣,好好做人,好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