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朱洪教授
A. 宜興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有哪些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01,周培源 1955年[北京大學校長、物理學家]。
02,潘 菽 1955年[南京大學校長、心理學家]。
03,唐敖慶 1955年[吉林大學校長、化學家]。
04,史紹熙 1980年[天津大學校長、熱物理學家、燃燒學家]。
05,朱洪元 1980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第一副所長、理論物理學家]。
06,朱既明 1980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名譽所長、病毒學家]。
07,吳浩青 1980年[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物理化學家]。
08,章 綜 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長、物理學家]。
09,程鎔時 1991年[南京大學教授、化學家]。
10,周 鏡 1994年[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岩土工程專家]。
11,沙慶林 1995年[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道路專家]。
14,程天民 1996年[第三軍醫大學校長、軍事醫學專家]。
19,朱邦芬 200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凝聚態物理學家]。
21,褚君浩 2005年[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半導體物理專家]。
22,吳岳良 2007年[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12,薛鳴球 1995年[中科院西安光學所、蘇州大學光學所所長、光學專家]。
13,高鼎三 1995年[吉林大學教授、半導體專家]。
15,陳太一 1997年[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通信技術專家]。
16,吳中如 1997年[河海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教授,水工結構專家]。
17,唐西生 1997年[解放軍二炮某所研究員、核技術應用專家]。
18,陳國良 1999年[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金屬材料專家]。
20,黃瑞松 2004年1月[原七機部三院技術委員會主任、導彈技術專家]。
23,陳志南 2007年[四軍大博士生導師、細胞工程研究中心、細胞生物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國家"863"計劃疫苗與抗體工程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
24,任南琪,男,1959年3月出生,江蘇宜興人,於1994年12月至1998年10月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後,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9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5、丁榮軍 2011年工程院院士軌道交通牽引電傳動和網路控制專家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26、朱蓓薇 2013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B. 中科大的物理系什麼水平
國內一流,甚至說是頂尖都不為過吧;教育部2015--2016年物理學評估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物理學評分都是90分(最高分),清華大學物理學評87分。
三所學校的物理學在不同方向上各有千秋(中科大地球物理和量子研究方面較突出些、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另外復旦大學等的物理學也是相當不錯的。
物理系(原名技術物理系)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建校時即設置的系之一。首任系主任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施汝為院士擔任。先後還有馬大猷、嚴濟慈、錢臨照、朱洪元、曾澤培、王守覺、章綜、李蔭遠、張宗燧等著名科學家在物理系任職、任教。1964年,與生物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物理教研室合並組成物理系。
1978年系調整時物理系保持半導體物理與器件、低溫物理、磁學、固體發光、光學等物理專業。2009年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光學專業從物理系中分出,單獨建系。目前物理系包含凝聚態物理和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其中凝聚態物理為國家重點學科,設有博士後流動站。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學術期刊《低溫物理學報》編輯。
物理系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50年來,共為國家培養了各類高級人才5000餘名,畢業生中已有5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每屆本科畢業生約110人左右,80%左右的同學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繼續深造。
物理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4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位;博士生導師14人,副教授15人。
物理系的教師目前承擔有國家重大基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項目、中科院創新工程重點項目等多種重要科研任務,高水平論文發表數量居全校前列,歷年所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在國內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
C. 宜興有哪些名人
1、周延儒復(1593年—1643年),字玉繩制,號挹齋,明代宜興人(今宜興宜城鎮人)。明朝大臣,崇禎帝朱由檢在位時任內閣首輔。
2、徐悲鴻(1895-1953年),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
3、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4、朱啟禎(1927.12.19~2014.04.23),江蘇宜興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駐美國大使,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5、蔣南翔(1913.9.7-1988.5.3),江蘇宜興人,馬克思主義教育家、中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中共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 。
D.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有很多。
例如
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鄧稼先
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