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黃德寬教授
① 古文字學就業情況如何
華東師大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原來有臧克和、劉志基、張再興等本校學者,後來有吉大出身的董蓮池、白於藍(華南師大近年調入)、湯志彪等。有《中國文字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陳偉先生主持,培養魯家亮、何有祖等,還有原北大李家浩先生弟子宋華強,吉大林沄先生弟子李天虹,黃錫全先生弟子劉國勝。近年以秦漢簡帛整理研究為主要方向,先秦古文字部分相對較少。經營簡帛網,和《簡帛》,也是出土文獻一方重鎮。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陳松長先生帶頭,擁有嶽麓秦簡,秦漢簡新興研究單位,不過先秦古文字方面好像還不太強大。中山大學文學院古文字研究室,與吉大一樣歷史悠久,積累比較深厚,容庚商承祚的學統。目前以陳偉武先生為首,有陳斯鵬、田煒、楊澤生等年輕新銳。古文字研究偏向於語言方面,老師不少能臨池。
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楚簡成果貢獻
經過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帶領的研究團隊近兩年的努力,成果終於在2011年1月5日發布。此次成果對學術研究提供了五大貢獻。
首先,此次成果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清華簡所收九篇中,《尹至》等前八篇都屬於《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尚書》是研究先秦歷史最重要的典籍,是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傳說孔子選編的《尚書》有百篇之多,但經秦代焚書,大多失傳。漢初濟南伏生只傳28篇,稱《今文尚書》。漢景帝末(或說武帝時),曲阜孔壁發現《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了16篇,後又佚失。清華簡是首次發現《尚書》以及類似的典籍。
其次,《保訓》一篇,簡文講述周文王臨終前對其子武王的遺言,提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富有哲學意義。
第三,學術史疑點獲澄清。傳世《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里有說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書》,經過宋代以來許多學者研究,已論定是後人偽本,但仍有爭議。清華簡中真古文《尚書》的出現,有助於解決這方面的糾紛。
第四,清華簡還證實了傳世《逸周書》中的一些篇是可與《尚書》比肩的重要文獻。如《皇門》、《祭公》兩篇。《皇門》記載了周公訓誡群臣獻言薦賢、助己治國的相關內容,《祭公》是周穆王時大臣祭公謀父臨終的囑托。這兩篇文字古奧,很多地方可以與金文相對照,將其與傳世本對讀,可以糾正傳世本中的許多問題。
第五,清華簡《耆夜》一篇,記載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國(即黎國)得勝回到周都後,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參加者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詩的內容均見於簡文。該篇與《尚書·商書》的《西伯戡黎》相關,並糾正了《尚書大傳》、《史記》以為伐黎為文王時事的說法。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
此外,清華簡還詳細敘述了歷代楚君的世系及居處建都之地,從傳說中楚的始祖季連開始,一直講到戰國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列舉列世建都的地點以及遷徙的原因。其中許多地名可與已發現的楚簡聯系對照,為楚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線索,將推動楚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
最後,清華簡中出現了古文字新字形和新用法,一些詞語可以與傳世文獻或西周金文銘辭相互發明,這些對先秦漢語史和漢字史研究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安徽大學教授黃德寬評價,清華簡數量龐大、內容重要,對戰國文字乃至整個古文字的研究必然會產生重要影響。
(2)清華大學黃德寬教授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是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楚簡。由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捐贈,自香港搶救回歸。清華簡的內容多為經、史一類的典籍。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發布。發布方認為該成果有五大學術貢獻: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復原了楚國歷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
③ 你多久沒有手寫過漢字,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信息化時代,漢字會消亡嗎你覺得漢字會消亡信息化時代嗎
現在我們是信息時代的,可以說文字也許會讓我們覺得消亡,但是我想說的文字是不會消亡的,不管到什麼時候文字永遠不會消亡的。
雖然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化也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我們的漢字也在信息化時代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文字不會消失的,我們的蚊子也會變得因為只有變才能夠久遠,作為中華子孫,我們一定要對我們的中華文字充滿自信,一定要相信我們的文字不會有危機的,我們雖然整天打著漢字,雖然看著電子書,但是我們的文字是那樣的美好,無論怎麼樣漢字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一個載體。
就算信息如何的千變萬化,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字是一定會傳承下去的,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④ 北天極的黃經為什麼是270
在上一篇文章《「清華簡」又爆猛料:角宿起於大角星?《五紀》胡編亂造顛倒錯亂》中(點擊鏈接深度閱讀),我指出,「清華簡」的偽造者對先秦天文學一竅不通,胡編亂造,顛倒錯亂,根本不知道二十八宿的起源和作用,也不知道二十八宿如何劃分,居然將大角星謬指為角宿的起點。
大角星從來不是角宿的起點,大角星甚至從來不在角宿的天區范圍內。
大角星跟恆星角宿一的黃經非常接近,「清華簡」《五紀》將大角星列為角宿的起點,卻又荒謬地又列出一個「本角」,等於二十八宿有了兩個角宿,並且少了一個亢宿。
「清華簡」不是造假,那什麼是造假?
上一篇文章重點談大角星被列為角宿起點的荒謬絕倫,可是「清華簡」《五紀》最荒謬之處還不在此,我只是「借力發力」,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一下關於二十八宿的基礎知識。
「清華簡」《五紀》最荒謬之處,上篇文章點了一下,沒有展開。「清華簡」《五紀》最荒謬之處是什麼?
「清華簡」《五紀》最荒謬之處,就是將北方七宿的「建星」列為二十八宿的首宿。
「清華簡」的造假者無知無畏,自作聰明,卻不知道這是自取滅亡。
廣大人民群眾請注意——二十八宿,以及二十七宿,排列順序是有講究的,不是隨便哪一宿都能列為首宿。
華夏文明的二十八宿,首宿就是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角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在南天上,從角宿開始,東方蒼龍七宿七個天區從右至左自西向東依次排列。
二十八宿為什麼以角宿為起點?這不是一個小問題,這個問題不但涉及到天文學的起源,還直接關繫到人類文明的起源。
角宿是二十八宿之首,是因為角宿在遙遠的年代,是春天的標志,換言之,角宿初度是春分點,黃經360°。
大家可以用高精度專業天文軟體Stellarium檢索一下,恆星角宿一黃經360°,是什麼年代。
我將觀測地設置在哥貝克力石陣遺址,大家看看,角宿一黃經360°遠在公元前12900年(天文年 -12899年)。
哥貝克力石陣遺址,公元前12957年,甲子年,3月23日冬至,日落時刻16:59,角宿一黃經359°12′57.4″,與太陽黃經幾乎相差90°,位於南中天;明亮的大角星恰好位於南天子午線上,並且恰好在接近天頂的位置。
日落之後兩刻半(36分鍾),恆星牛宿一已經升起在東方的地平線/海平面上。
在北天極大圈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好位於子午線上的大角星。此後每到一個節氣的交節當天16:59:00,大角星的位置逆時針轉動了赤經15°。歷經一個回歸年365.25日,北天極大角星在昏時的視運動位置又回到了子午線上——因此,在遙遠的年代,日落時刻大角星在北天極的視運動位置,具有鮮明的時令季節指示作用。
牛宿、角宿和大角星在遙遠年代的這些重大天文歷法特徵,就是牛頭牛角成為華夏文明標識符的根源,也是伏羲、炎帝牛首人身神話形象的根源。
遙遠年代的華夏先民認識到這些重大天文歷法特徵,就是天文學的起源,就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就是世界文明的起源——並且,華夏文明/世界文明毫無疑問起源於哥貝克力石陣遺址所在的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
大角星在遙遠年代的偉大作用,永遠銘刻在華夏文明偉大的漢字中——
看到了嗎,「商」字結構中有明明白白的「大角」,表明商人自認為是「君權神授」的正統傳人。
大角,還呈現在新石器時代以來全球各地古文明的器物中,著名的「八角星輪紋」就是源自大角星,源自萬古長青的華夏文明。
凌家灘出土「鷹首象翼和田玉」——這是我的命名。
上文寫了這么多,就是在詳細論述一個事實:二十八宿起於角宿,這是「天經地義」,是最古老和華夏正統的天文序列。
可是,「古埃及」也有二十八宿,阿拉伯人也有二十八宿,古印度/哈拉帕文明也有二十八宿,還有二十七宿。
為行文簡潔,我就不引經據典,直接面對問題——
古印度的二十八宿有兩種序列,一是起於角宿,一是起於昴宿。為什麼?
我們來看一下今年冬至交節時刻,南天上二十八宿、二十七宿等天區的分布情況,觀測地北京古天文台——
在這份天文圖上,角宿在左下7點鍾方向,角宿一和大角黃經約為204°。昴宿在右上1點多鍾方向,昴宿星團黃經約為60°左右。
二十八宿起於角宿,是因為二十八宿起源的年代,角宿初度是春分點,黃經360°。
二十八宿起於昴宿,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昴宿是春分點,黃經360°。
昴宿是春分點,在什麼年代?在帝堯時代,公元前2477年到公元前2380年,春分點正好在昴宿——本頭條系列文章已經反復討論過《堯典》「四仲中星」的實測年代考證問題,文本不再重復。
請大家注意,哈拉帕文明是突然出現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發掘發現的哈拉帕文明地層直接疊壓在印度河流域土著石器時代文化(以科特迪吉文化為代表)地層之上。哈拉帕文明突然出現在印度河流域的年代正好是公元前2500年前後。
哈拉帕文明的二十八宿起於昴宿,恰好證明了華夏文明進入印度河流域的年代,是帝堯時代位於兩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大舉進入印度河流域的年代。
華夏文明大規模遷徙至印度河流域的年代,銘刻在璀璨壯麗的星空上。
阿拉伯的二十八宿和所謂印度的二十七宿,起於婁宿。這是為什麼呢?
中外學界根本不知道二十八宿和二十七宿的天區劃分情況,我來給你們一點 color see see——
看到了嗎——二十八宿和二十七宿的婁宿,起點是一樣的,黃道十二宮白羊宮的起點是恆星婁宿一,在二十八宿之婁宿的三度多。
阿拉伯的二十八宿和所謂印度的二十七宿,起於婁宿。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將婁宿列為二十七宿/二十八宿首宿的王朝所處的年代,春分點正好在婁宿。《宿曜經》就記載,某年陰歷二月初一當天,正逢春分交節,「梵天」歡喜,就將這一年定為「歲元」。
這就是婁宿成為二十七宿首宿的年代。
但是,古印度的二十七宿並不是始於某「梵天」將婁宿定為首宿的年代。古印度文獻記載用二十七宿為坐標,觀測夏至點和冬至點最遙遠的年代,是冬至點在「但尼瑟陀」(虛宿)的起點,夏至點在「阿失麗灑」(柳宿)的中段(二足)。
中外學界知道這是在那個年代嗎?你們當然不知道。
冬至點在但尼瑟陀的起點。
夏至點在阿失麗灑的中段(二足)
冬至點在「但尼瑟陀」(虛宿)的起點,夏至點在「阿失麗灑」(柳宿)的中段(二足),這是公元前1903年。
熟悉本頭條的讀者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年份被我反復提及。這是什麼年代?
夏朝使用二十七宿,夏朝建國在公元前2325年,公元前1903年是我反復提及的夏朝國都大規模遷徙至哈拉帕的年代。
夏朝國都從烏爾遷徙至哈拉帕,給印度河流域帶去了二十七宿。古印度二十七宿測定冬至點夏至點的最早年代,就是夏朝遷都的年代。
行文至此,我們來小結一下——二十八宿、二十七宿的各宿排序,是基於重大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統治集團確定「歲元」的需要。同時,重大天文歷法特徵的記載,無一例外跟重大歷史事件緊密關聯。
明白了這些問題,我們再來看「清華簡」《五紀》的二十八宿排序,就很容易明白這是造假者自作聰明自取滅亡。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石小力副教授發表的論文爆出了「清華簡」的猛料,對先秦天文學正確常識毫無概念的石副教授不知道他捅出了大禍。
「清華簡」《五紀》將建星列為二十八宿的首宿,這是幾個意思呢?
中外學界並不知道建星和斗宿的關系,只知道建星位於牛宿和斗宿之間,是六顆恆星。
大家請看,上圖中的建一、建二至建六,就是「建星」,分布在斗宿五度到十一度的天區。
熟悉本頭條的讀者朋友應該知道,我多次提及,恆星牛宿一是冬至點,即黃經270°,是公元前450年的天文歷法特徵——
請大家注意,中國古代多種歷史文獻都記載,戰國時期,冬至點在牛宿附近。「牽牛初度」是冬至點,成了後世反復援引的「歷元」。
西漢的劉歆不懂天文學,他原以為西漢時期的冬至點仍在牽牛初度,後來發現冬至點已經不在牽牛初度,而是到了斗宿二十多度,嚇得魂不守舍張口結舌。
冬至點西移到了斗宿,這叫什麼?這叫「歲差」現象。劉歆不懂「歲差」,被冬至點變化的現象嚇懵了。
回到「清華簡」,《五紀》將建星列為二十八宿的首宿,是幾個意思?
很顯然,這是《五紀》企圖用這個排序,指證「清華簡」是戰國時期的產物,並且表明出品「清華簡」的楚國對二十八宿進行了重大調整,反應了二十八宿的流變情況。
「清華簡」既然將建星代替了傳統的「斗宿」,又將建星列為二十八宿的首宿,理所當然是因為冬至點西移到了建星,楚國因此將建星改為二十八宿的首宿。
這個意思大家都看明白了嗎?如果不是這樣,建星如何成為了二十八宿的首宿呢?
可是,中外學界從來都不知道二十八宿的天區劃分情況,「清華簡」的造假者當然也不知道,更加不知道建星六顆星在斗宿的分布情況,自作聰明的造假者只是稀里糊塗地覺得,冬至點在建星應該是在戰國時代。
什麼叫自取滅亡?這就叫自取滅亡。
請大家看清楚,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看清楚,請「清華簡」全體研究者看清楚——冬至點在建星的年代,最早當然是冬至點在建六,最晚當然是冬至點在建一。這是「歲差」。
請問——冬至點在建六,建六黃經270°,是什麼年代?用高精度專業天文軟體Stellarium輕輕一測,「清華簡」瞬間粉碎性崩塌!
建六黃經270°,是且僅是583年!
戰國時期的楚國,為什麼要記錄隋唐時期冬至點在建星的天文歷法特徵?是預言我大唐將開創千古盛世?!
「清華簡」不是造假,什麼是造假?!
《五紀》的荒腔走板還多著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專家們不懂,就不要以為別人都不懂,你們可以信口開河。
《五紀》完完全全、徹頭徹尾是胡編亂造的偽文獻,顛倒錯亂,一竅不通,毫無價值,「清華簡」全盤皆偽。
再次嚴正警告,也是公開舉報——以黃德寬教授為首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專家們,嚴重涉嫌偽造販賣假文物「清華簡」、造成國家重大損失,以及弄虛作假團伙詐騙國家科研經費,請你們盡快投案自首,爭取寬大處理。勿謂言之不預。
(完了)
「清華簡」爆出的最大「猛料」,就是《保訓》篇中的文王在位年數
千古懸疑告破 歡迎廣泛轉發 敬謝打賞鼓勵
點擊文章右上角菜單,轉發和打賞本文
⑤ 保訓「清華簡」中的篇名
《保訓》這篇簡文,共收錄11支簡,每支簡上包含22至24個字,雖然第2支簡的上半部分已經殘失,但其篇文大體已經完備。這篇簡文的長度僅28.5厘米,是「清華簡」中最早編排的一篇簡書,並被命名為《保訓》。目前,《保訓》已經被收錄於《清華大學藏戰國書簡(壹)》一書中。
專家們通過多次討論,釋文《保訓》大致內容為:周文王在位五十年時,身體狀況惡化,預感到自己即將離世。他擔心沒有時間向繼承人傳授寶貴的經驗和教導。於是,在戊子這一天,周文王自己洗了臉,並在第二天將太子發(即後來的周武王)找來,對他說道:「我的病已經很嚴重,擔心沒有時間對你進行訓導。過去人們傳承『寶訓』,都是要將其背誦下來。現在我病得這么重,你一定要將我說的話記下來。要恭敬地做事,不要放縱自己。」
周文王還提到過去舜出身民間,親自參與勞動,追求「中」的理念,能夠自我反省並做好事情。在獲得「中」的理念後,舜更加努力,不放鬆,得到了堯的贊賞,並將君位傳給了舜。這表明《保訓》所含的「中」的觀念,即中道,是《保訓》全篇的核心,與儒家後來所倡導的「中庸之道」有著內在的聯系。
安徽大學中文系黃德寬教授指出,《保訓》中蘊含的思想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道」和「陰陽和諧」觀念。這些觀念作為核心元素,對長期影響中國主流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