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龐
⑴ 杜楊松的中文科技論文
1. 張智宇,杜楊松,張靜,龐振山,李大鵬,賈鵬飛,安徽貴池銅山岩體SHRIMP鋯石U-Pb年代學與岩石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地質論評,2011,57(1):印刷中。
2. 張智宇,杜楊松,張靜,龐振山,李大鵬,賈鵬飛,安徽銅山矽卡岩型銅礦床蝕變礦化分帶特徵及成因,礦床地質,2010,29(6):999-1016。
3. 李大鵬,杜楊松,張靜,龐振山,安徽銅山矽卡岩型銅礦床控礦構造及其對礦化的影響,地質與勘探,2010,46(6):1051-1060。
4. 侯通,張招崇,杜楊松,寧蕪南段鍾姑礦田的深部礦漿-熱液系統,地學前緣,2010,17(1):186-194。
5. 杜楊松,秦新龍,曹毅,安徽銅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體中的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體研究,礦床地質,2010,29(1):71-24。
6. 塗偉,杜楊松,李順庭,高志偉,寧蕪盆地蔣廟橄欖輝長岩的岩相學和礦物學特徵及其構造意義,礦物岩石,2010,30(1):47-52。(EI檢索)
7. 杜楊松,德高業精的學者楷模-記王德滋院士,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8):9-10。8. 向文帥,杜楊松,曹毅,廬樅地區A型花崗岩類與橄欖安粗岩系研究,礦物岩石,2009,29(3):36-42。(EI檢索)
9. 龐振山,杜楊松,王功文,郭欣,曹毅,李青,雲南普朗復式岩體鋯石U-Pb年齡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岩石學報,2009,25(1):159-165。(SCI檢索)
10. 龐振山,杜楊松,王功文,曹毅,雲南普朗復式岩體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成因,地質通報,2009,28(4):531-537。
11. 郭欣,杜楊松,龐振山,李順庭,李青,雲南普朗斑岩銅礦蝕變帶成礦流體特徵及其成礦意義,現代地質,2009,23(3):465-471。
12. 曹毅,杜楊松,蔡春林,秦新龍,李順庭,向文帥,安徽廬樅地區中生代A型花崗岩類及其岩石包體:對碰撞後到造山後構造環境轉變和岩漿演化的意義,高校地質學報,2008,14(4):565-576。
13. 杜楊松,曹毅,袁萬明,樓亞兒,李順庭,魯鑫,安徽沿江地區中生代碰撞後到造山後岩漿活動和殼幔相互作用-來自火山-侵入雜岩和岩石包體的證據,岩石學報,2007,23(6):71-77。(SCI檢索)
14. 杜楊松,李順庭,曹毅,秦新龍,樓亞兒,安徽銅陵銅官山礦區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過程-岩漿底侵、同化混染和分離結晶,現代地質,2007,21(1):71-77。
15. 蔡勁宏,杜楊松,阿爾泰山南緣中泥盆世苦橄岩中單斜輝石的成分特徵及其地質意義,岩石礦物學雜志,2007,26(2):141-146。
16. 王功文,郭遠生,杜楊松,范玉華,郭欣,龐振山,陳建平,基於GIS的雲南普朗斑岩銅礦床三維成礦預測,礦床地質,2007,26(6):651-658。
17. 樓亞兒,杜楊松,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徵和鋯石SHRIMP測年,地球化學,2006,35 (4):359-366。
18. 樓亞兒,杜楊松,安徽繁昌-銅陵中生代侵入岩的黑雲母特徵和成因探討,礦物學報,2006,26 (2):175-180。
19. 杜楊松,李鉉具,安徽銅陵岩漿岩中輝長質岩石包體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高校地質學報,2004,10(3):332-342。
20. 杜楊松,秦新龍,李鉉具,安徽銅陵地區中生代幔源岩漿底侵作用-來自礦物巨晶和岩石包體的證據,岩石礦物學雜志,2004,23(2):109-116。
21. 杜楊松,秦新龍,田世洪,安徽銅陵銅官山礦區中生代岩漿-熱液過程:來自岩石包體及其寄主岩的證據,岩石學報,2004,20(2):339-350。(SCI檢索)
22. 杜楊松,車勤建,秦新龍,樓亞兒,花崗質岩石中岩石包體研究的新進展,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4):334-339。
23. 杜楊松,劉金輝,秦新龍,樓亞兒,竇金龍,岩漿底侵作用研究進展,自然科學進展,2003,13 (3):237-242。
24. 秦新龍,杜楊松,李鉉具,尹京武,郭熙鳳,安徽銅陵地區角閃石堆積晶包體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發現,科學通報,2003,48(18):1982-1989。
25. 樓亞兒,杜楊松,花崗質岩石成因分類研究述評,地學前緣,2003,10 (3):269-275。
26. 杜楊松,竇金龍,秦新龍,戈爾德施密特2002年會報道,地質科技情報,2002,21(4):48轉59頁。
27. 秦新龍,杜楊松,田世洪,李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銅陵曹山輝石閃長岩中含磁黃鐵礦-黃銅礦的角閃石巨晶的首次發現及其地質意義,自然科學進展,2002,12(8):834-838。
28. 田世洪,杜楊松,秦新龍,李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銅陵地區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體中的礦物包裹體研究。地學前緣,2001,8(4):422 - 428。
29. 杜楊松, 田世洪和李學軍。安徽銅陵天馬山礦床與大團山礦床流體成礦作用對比研究。地球科學,2000, 25(4): 433 - 437。(EI檢索)
30. 王功文,杜楊松。玉龍銅礦帶成礦多元信息綜合分析與找礦靶區優選。現代地質,2000,14(2):158-164。
31. 王功文,杜楊松。切比雪夫曲線擬合實現玉龍斑岩銅礦體深度預測。地學前緣,2000,7(2):526。
32. 杜楊松。殼幔成礦學初探。礦床地質,1999, 18 (4) : 341 - 346。
33. 杜楊松, Ken D. Collerson和趙建新。兩廣交界地區S-型花崗岩中麻粒岩包體的特徵、成因和地質意義。岩石學報,1999, 15 (2) :309-314。(SCI檢索)
34. 杜楊松, 江雲華和葉桂順。浙西金雞岩金礦床的特徵和成礦機理研究。地球科學,1998, 23 (3): 262 - 266。(EI檢索)
35. 杜楊松, 江雲華和葉桂順。浙江金雞岩金礦床中銀金礦和黃鐵礦的成因礦物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現代地質,1998, 12 (2): 214 - 221。
36. 杜楊松。對「大陸地質學研究的若干問題思考」一文的討論。高校地質學報, 1998, 4 (1): 118 - 120。
37. 李學軍, 杜楊松和杜勛。成礦流體中重金屬元素含量的分析計算。地學前緣, 1998, 5 (2): 333 - 334。
38. 李學軍, 杜楊松,胡金文和方建勤。安徽銅陵大團山矽卡岩型銅礦床熱液成礦作用研究。地球學報,1998,19 (增刊):30 - 38。
39. 杜楊松和李學軍。安徽銅陵典型礦區岩石包體研究及其岩漿-成礦作用過程探討。高校地質學報, 1997, 3 (2): 171 - 182。
40. 杜楊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中岩石包體研究的新進展。現代地質,1996, 10 (2): 169 - 174。
41. 杜楊松。火成岩中下地殼岩石包體的特徵及其研究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994, 13 (3): 33 - 39。
42. 杜楊松。論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體的分類與命名。現代地質,1994, 8 (2): 127 - 132。
43. 杜楊松。花崗岩類中岩石包體研究與隱伏礦床(體)的尋找 — 以安徽銅陵地區為例。南京大學學報 (地球科學版),1994, 6 (3): 351 - 355。
44. 杜楊松。包體岩石學-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地球科學,1994,19(6):726。
45. 杜楊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體的成因類型和基本特徵。載於何科昭,杜楊松和仲力(主編),中國地質大學校慶4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 108 - 115。46. 杜楊松。安徽銅陵地區岩漿岩和有關礦床成岩成礦機理。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1991, (2): 38 - 40.
47. 沈渭洲,陳繁榮,劉昌實和杜楊松。江西銀山多金屬礦床的穩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91, (2): 186 - 194.
48. 杜楊松,王德滋和陳克榮。浙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的特徵、成因及分布規律。地質學報,1990, (3): 215-225.
49. 杜楊松。浙東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中石英正長岩及其岩石包體的特徵和研究意義。載於黃惠澤和曲政(主編),中國第一屆博士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1: 234 - 243.
50. 杜楊松。試論熔結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內晶質結構的成因。岩石礦物學雜志,1990, 9 (2): 124 - 130.
51. 杜楊松。廣義火山碎屑岩的結構類型及其分類命名討論。地質科技情報,1990, 9 (1): 16 - 18.
52. 王德滋和杜楊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形成的構造背景。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訊,1990, (3): 186 - 188.
53. 陳克榮, 杜楊松和陳小明。論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積的特徵和成因模式 — 以浙東南沿海地區為例。岩石學報,1990, (1): 66 - 74.
54. 杜楊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積的特徵、鑒別標志及其地質意義。中國科學(B輯),1989, (12): 1294-1301.
55. 杜楊松。浙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岩的時空分布及火山活動旋迴劃分。南京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89, (4): 65 - 76.
56. 杜楊松和周旬若。浙東南沿海地區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岩形成條件的實驗模擬。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 25 (1): 83 - 91.
57. 陳克榮和杜楊松。論銀山銅鉛鋅礦與德興銅礦的關系及其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1988, 24 (1): 9 - 13.
58. 杜楊松和陳克榮。德興銀山銅鉛鋅礦床成礦作用與火山作用間的關系。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1987, 7 (4): 287 - 294.
59. 陳克榮和杜楊松。論贛東北地區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 23 (1): 54 - 63.
60. 王德滋, 陳克榮, 杜楊松和曾家湖。江西德興銀山火山機構特徵及礦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地質學增刊。1984, (4): 1 - 8.
⑵ 冀北灤平盆地大北溝組—大店子組磁性地層綜合研究報告
裴軍令1 楊振宇2 劉 靜1 仝亞博2 徐彥龍2 趙 越1 田樹剛3
(1.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 100081; 2.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南京 210093;
3.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 100037)
磁性地層學是利用岩石磁性特徵解決地層問題的一門技術。 由於地磁場具有其獨特的全球性變化特點,能夠為地層的劃分對比提供可靠的保證,它是現代地層對比與劃分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之一(楊振宇,2002)。
冀北灤平盆地沉積連續的剖面和前人在該地區已經取得的大量成果為在該地區剖面開展磁性地層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田樹剛等,2003,2004; 牛紹武等,2002; 龐其清等,2002; 柳永清等,2003; 季強等,2004)。 因此,對冀北灤平盆地大北溝組—大店子組—西瓜園組地層開展系統的高解析度的磁性地層學調查研究,建立該地層剖面沉積的磁極性序列具有重大意義。冀北灤平盆地三道溝剖面的磁性地層學研究首次獲得了大北溝組—大店子組—西瓜園組高精度的磁極性序列,為劃分和確定地層的時代,進而探討熱河生物群的時代歸屬和中國陸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劃分對比提供了基礎資料。
目前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層型(GSSP)尚未確定(Gradstein et al.,2004),國際中生代地磁極性年表也沒能得到完全統一。 表1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4個極性年表中中生代極性時、年代及期的對應關系,總體上,這些年表的基本結構相同,而各年表的年代標定由於是基於洋底擴張速率進行線性內插外推而得,表現出較大的差異。 近年來有關M0反極性時的同位素年齡研究有了重大進展,目前主要存在116 Ma左右的年齡是代表了M0還是代表了發生在超靜磁帶期間的一個反極性事件ISEA的分歧(Gilder et al.,2002; Zhu Rixiang et al.,2004;史瑞萍等,2004)。 2004年公布的地質年表中M0年齡為(125±1)Ma,而最近從歐特里沃期到阿爾布期多個海綠石的K-Ar年齡,建議阿普特期/巴列姆期年齡為(113.7±0.4)Ma、巴列姆期/歐特里沃期年齡為(118.8±0.4)Ma、歐特里沃期/凡蘭吟期年齡為(124.1±0.4)Ma(Fiet et al.,2006)。 顯然早白堊世的絕對年齡現在爭議非常大,因此,涉及這一時期的磁極性序列的對比難度更大。 由於各門類對該地層時代劃分的不統一以及同一門類不同學者認識的不一致,關於冀北-遼西地區含熱河生物群地層的對比長期以來一直是被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點。 古生物研究趨向於將大北溝組—大店子組界線作為陸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牛紹武等,2002;田樹剛等,2003)。 近年來中國侏羅系—白堊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在生物地層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將黑龍江海陸交互相地層龍爪溝群和雞西群全部歸為早白堊世(Sha J G,2007)。 遼西帶羽毛恐龍和原始鳥類等大量珍稀化石的新發現則帶動了有關地層的同位素年代學等研究(季強,2004)。
表1 早白堊世不同地磁極性年表對比
遼西義縣組時代相當於龍爪溝群裴德組和雞西群滴道組的認識已趨於一致,屬於歐特里沃期—凡蘭吟期。最近三道溝剖面大店子組與西瓜園組的生物地層研究認為大店子組的上部或西瓜園組下部相當於遼西義縣組底部(龐其清等,2006)。而相關地層的同位素年齡卻認為大店子組頂部的時代與遼西北票-義縣地區的義縣組底部基本相當(陳文等,2004;張宏等,2005),無論國際侏羅系—白堊系界線的年齡值將來確定為135Ma左右還是145Ma左右,根據同位素年齡大北溝組與大店子組都屬於早白堊世(季強等,2006)。
圖1 三道溝剖面磁極性序列與標准磁性柱對比方案Ⅰ
因此,在將所建立的大北溝組—大店子組磁極性序列與國際極性年表確切對比時,既要仔細分析極性條帶分布的總體特徵和細微結構,又要考慮地層剖面岩性的變化。 因為地層的磁極性序列是以地層厚度為標尺,而國際地層極性年表則是以時間為標尺,地層沉積厚度的影響因素很多,如古氣候、沉積物物源、構造運動、沉積速率、沉積時間等,這就增加了地層的磁極性序列與國際地磁極性年表對比的難度。因此首先必須結合相關地層的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齡資料,把握住特點突出的層段與地磁極性年表對比。
由於國際地質年表中早白堊世的特殊性,同位素年齡在磁性地層對比中的 「釘子」 作用被削弱,目前的磁極性序列沒有到達白堊系超靜磁帶,使得對比難度增大。 如果僅依據Gradstein(2004)年表中的年齡作為標准進行磁極性序列的對比,則對比方案如圖1所示。 雖然本次研究所獲得的磁極性序列是以厚度為標尺的,與以時間為標尺的國際磁性地層年表對比不能完全憑借表面的正反極性特徵來判斷,但是顯然這一方案所對應的標准地磁極性年表中是以反極性為主的,尤其是M3反極性時的對比,約1.5 Ma的M3反極性時僅僅對應了約2m的地層厚度。從沉積速率和磁極性序列的特徵上來說這一對比方案值得商榷。 另外,取得的古生物學成果無論是葉肢介還是介形類等都不支持這種方案(牛紹武等,2002;龐其清等,2006)。
圖2 三道溝剖面磁極性序列與標准磁性柱對比方案Ⅱ
Fiet(2006)關於早白堊世晚期的研究成果與Lowrie(1986)的地質年表中的推斷年齡非常一致,其中Aptian底部的年齡與Gilder(2002)於新疆的研究相互印證。如果僅僅根據大店子組頂部的約131Ma的年齡為準星與Lowrie(1986)的地質年表中的時間序列釐定的Gradstein(2004)中生代極性年表進行對比,從上至下依次對應極性時,則對比方案如圖2所示。方案Ⅱ的對比中,大北溝組底部對應至M21極性帶,大店子組下部也對應於晚侏羅世。 此方案中侏羅系—白堊系的界線年齡肯定不會是145 Ma,甚至136 Ma或135 Ma的年齡也顯得偏老,因為大北溝組下伏張家口組的年齡目前已確定為135 Ma。磁極性特徵上來看對應方案中部分極性帶存在不和諧,例如持續了約2 Ma的M17反極性帶僅對應了大店子組中第56層頂部約2 m的泥岩沉積。
考慮到三道溝剖面磁極性序列以正極性為主,大店子組下部有一段以反極性為主的特徵,再加上張家口組約135Ma的年齡和大店子組頂部約131Ma的年齡限定了此段地層的沉積時間應該在4Ma以內,初步得出了圖3所示的對比方案。
該方案的對比從同位素年代學角度看,無論是Gradstein(2004)地質年表還是Lowrie(1986)地質年表都不一致,查閱大量已有相關地質年表資料說明凡是參考並使用了海綠石年齡的地質年表(Kennedy & Odin,1982; Hallam,1985; Odin & Odin,1990)中各期界線年齡都比沒有使用海綠石年齡的各地質年表(Harl and et al.,1990; Gradstein et al.,1994; Kent,1985)的年齡偏新(表2)。其中Harl and(1982)、Kent & Gradstein(1985)、Gradstein(1994)地質年表中的Hauterivian/Valanginian界線年齡在130~132 Ma之間,與對比方案Ⅲ中大店子組頂部的年齡比較一致。
圖3 三道溝剖面磁極性序列與標准磁性柱對比方案Ⅲ
表2 不同年表早白堊世各期界線年齡
近年關於極性帶M0和反極性事件ISEA年齡的研究在我國遼西的火山岩序列中取得了突破,認為116 Ma的年齡很可能是代表了ISEA反極性事件,並且推測M0反極性帶的年齡約為120 Ma。 這一研究成果支持了上述地質年表中阿普特期底界(M0反極性帶底)的年齡。依據方案Ⅲ的分析,根據文獻(Fiet et al,2006)中研究所得的各期持續時間(巴列姆期為5.1 Ma,歐特里沃期為5.3 Ma),本文給出了一個初步的年齡建議:阿普特期/巴列姆期年齡為120 Ma、巴列姆期/歐特里沃期年齡為125.1Ma、歐特里沃期/凡蘭吟期年齡為130.4 Ma。對比方案Ⅲ中提出大北溝組屬於凡蘭吟期早期,大店子組主體上屬於凡蘭吟期中晚期,西瓜園組下部則對應凡蘭吟期/歐特里沃期界線附近。
當然,由於早白堊世的特殊性,同位素年齡在磁性地層對比中的 「釘子」 作用被削弱,目前的研究還沒有到達白堊系超靜磁帶,使對比難度增大。 因此,本文的對比方案還需要在灤平盆地大店子組之上的西瓜園組開展更深入的工作來進行修訂。
致 謝 參加本項工作的還有石家莊經濟學院龐其清教授、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牛紹武研究員,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主要參考文獻
陳文,季強,劉敦一等.2004.內蒙古寧城地區道虎溝化石層同位素年代學.地質通報,23(12):1165~1169
季強,2004.中國遼西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北京:地質出版社,1 ~375
季強,柳永清,姬書安,等.2006.論中國陸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地質通報,25(3):336 ~339
季強.2003.遼西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2003年地調局重大地質科技項目匯報
柳永清,李佩賢,田樹剛.2003.冀北灤平晚中生代火山碎屑(熔)岩中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岩石礦物學雜志,22(3):238 ~244
柳永清,田樹剛,李佩賢等.2001.灤平盆地大北溝組-大店子組沉積和地層格架及陸相層型意義.地球學報,22(3):391~396
牛紹武,李佩賢,田樹剛等.2002.冀北灤平盆地大北溝組葉肢介化石研究進展.地質通報,21(6):322~328
龐其清,李佩賢,田樹剛等.2002.冀北灤平張家溝大北溝組—大店子組介形類的發現及生物地層界線研究.地質通報,21(6):329~338
龐其清,田樹剛,李佩賢等.2006.冀北灤平盆地大北溝組—大店子組介形類生物地層和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地質通報,25(3):348~356
史瑞萍,賀懷宇,朱日祥,等.2004.白堊紀超靜磁帶期間一個短極性事件ISEA:40Ar/39Ar定年和古地磁結果.科學通報,49(8):798~802
孫知明,許坤,馬醒華等.2002.遼西朝陽地區含鳥化石層附近侏羅—白堊系磁性地層研究.地質學報,76(3):317~324
田樹剛,柳永清,李佩賢等.2003.冀北灤平侏羅—白堊系界線層序地層研究.中國科學(D輯),33(9):871~880
田樹剛,龐其清,牛紹武等.2004.冀北灤平盆地陸相侏羅系—白堊系界線候選層型剖面初步研究.地質通報,23(12):1170~1179
楊振宇.2002.高精度地層劃分對比的可靠方法——磁性地層學研究.地質通報,21(1):45~47
張宏,柳小明,張曄卿等.2005.冀北灤平-遼西凌源地區張家口組火山岩頂、底的單顆粒鋯石U-Pb測年及意義.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0(4):387~401
Fiet N,Quidelleur X,Parizi O et al.2006.Lower Cretaceous stage rations combining rdiometric data and orbital chronology:Towards a more sta-ble relative time scale? Earth Planet.Sci.Lett.,246:407~417
Gilder S,Chen Yan,Cogné J P et al.2002.Paleomagnetism of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westernTarim Basi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clination shallowing and absolute dating of the M-0(ISEA)chron.Earth Planet.Sci.Lett.,206,587~600
Gradstein F M G.,Agterberg F P,Ogg J G et al.1994.A Mesozoic time scal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99( B12):24051~24074
Gradstein F M G.,Ogg J G,Smith A G et al.2004.A new Geological Time Scal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ecambrian and Neogene.Episodes,27(2):83~100
Hallam A,Hancock J M,LaBrecque J L et al.1985.Jurassic and Cretaceous geochronology and Jurassic to Paleogene magnetostratigraphy.In Thechronology of the geological record(ed.Snelling N J),The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 10,118~140
Harl and W B,Armstrong R,Cox A,Craig L,Smith A, and Smith D.1990.A geologic time scale 1989.Cambridge Univ.Press,210pp
Kent D V,Gradstein F M.1985.A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chronology.Geol.Soc.Am.Bull.,96,1419~1427
Lowrie W,Ogg J G.1986.A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late Jurassic.Earth Planet.Sci.Lett.,76,615~626Odin G S & Odin C.1990.Echelle nume rique des temps ge ologiques mise a jour.1990.Geochronique,35,12~21
Sha J G.2007.Cretaceous stratigraphy of northeast Chin:non -marine and marine corretation.Cretaceous Research.28:146 ~170
Shi Ruiping,He Huaiyu,Zhu Rixiang et al.2004.ISEA reversed event in the 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40 Ar/39 A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result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9(9):926~930
Zhu Rixiang,Hoffman K A,Nomade S,et al.2004.Geomagnetic paleoin- tensity and direct age determination of the ISEA(M0r?)chron.EarthPlanet Sci Lett,217:285~295
⑶ 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學術堂整理了五十多個網路會計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參考:
網路會計論文參考文獻一:
[1]邢贏文. 基於BP神經網路的電子元件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呂岳林. 基於時間閾值的SF公司快遞超網路優化研究[D].燕山大學,2015.
[3]林楠. O2O背景下傳統零售業的盈利模式創新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
[4]崔歡歡. 公眾網路訴求與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的實證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
[5]吳小滿. ST跨境電商企業物流運輸成本控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4.
[6]周姣嵐. 服務型製造業網路的成本控制及優化[D].廣西科技大學,2015.
[7]趙廣坤. 可優寶貝網路商城融資方案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5.
[8]趙圓. 電商網路融資模式優化及風險管控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6.
[9]宋楊. 遠程教育環境下多模式財務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D].北京理工大學,2015.
[10]鍾文韜. 肉類加工企業銷售物流成本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6.
[11]張婉婷. 我國P2P網路借貸平台內部風險控制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6.
[12]范超群. 蕪湖市電子商務企業融資模式研究[D].安徽大學,2016.
[13]汪灝. 中國P2P網路借貸平台財務風險研究[D].安徽大學,2016.
[14]蔡翠. B2C網上超市成本管理研究[D].江蘇大學,2016.
[15]章錦華. J電子商務企業成本控制研究[D].江蘇大學,2016.
[16]張妍. 服裝網路定製個性化服務成本及定價模型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6.
[17]李佳琦. 電子商務下B2C企業會計收入確認時點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6.
[18]楊潔. 第三方互聯網交易平台服務費定價機制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6.
[19]黃義成. CQ公司XBRL網路財務報告應用問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
[20]羅浩. O2O商業模式下的交易成本問題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16.
[21]張婷. "互聯網+"神州租車的盈利模式及財務效果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16.
[22]陳沈升. 網路交易C2C模式的稅收征管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23]鍾明君. 高維因果網與高校資產管理的模糊推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24]文勇堂. 基於貝葉斯網路方法的通信設備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研究[D].遼寧大學,2016.
[25]徐文靜. 電商環境下協同配送模式的協同效率及成本節約值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
[26]陳維煌. 基於灰色神經網路的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預警實證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5.
[27]蘇偉. 市場競爭環境下供電企業購售電風險分析及應對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6.
[28]張文夢. C2C模式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問題與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29]紀彩峰. B2C電商零售企業成本控制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30]胡芳. 基於B2C模式下D電子商務企業內部控制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31]熊亞楠. 電子商務平台企業價值創造驅動因素與傳導機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6.
[32]何珊. 基於RBF神經網路的高端裝備製造業財務風險預警研究[D].湖南大學,2016.
[33]江楠. 考呀呀線上會計培訓的品牌營銷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
[34]楊芬.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及風險影響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6.
網路會計論文參考文獻二:
[35]沈威.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15.
[36]黃誠. 蘇寧雲商營運資金管理的OPM策略分析[D].安徽工業大學,2016.
[37]戴宙松. P2P網路借貸相關會計核算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15.
[38]賀書品. B2C電子商務經營模式下的W公司財務分析與評價[D].長沙理工大學,2015.
[39]饒萌. 網路環境下差異化會計信息披露系統構建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5.
[40]李芳. 煤炭資源開發項目融資決策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6.
[41]郝震. B2C電子商務企業盈利模式分析[D].河北經貿大學,2015.
[42]彭菁菁. Black-Scholes與DCF模型在B2B商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互補應用[D].雲南大學,2015.
[43]張騰.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財務風險控制[D].雲南大學,2015.
[44]張美琳. 電子商務平台上的個體商鋪價值評估[D].雲南大學,2015.
[45]高喆. 基於BP神經網路模型的製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46]康愛冰. 中國第三方網路支付對商業銀行盈利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47]賀璐. 基於XBRL網路財務報告持續審計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48]李祖福. 我國生物醫葯上市企業盈利能力評價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
[49]樊華. 基於BP神經網路的礦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
[50]安校良. 基於灰色神經網路的製造業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D].蘭州大學,2015.
[51]顧永明. 電子商務零售企業價值評估[D].昆明理工大學,2015.
[52]鄔蕊竹. 基於復雜網路的雲會計AIS可信需求演化傳播影響[D].重慶理工大學,2015.
[53]陳誠. 基於復雜網路的雲會計AIS產品可信性結構及其演化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5.
[54]王濤. 通信工程項目施工的成本管理[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5.
[55]馮康進. 電網企業集團財務報表自動生成及數據挖掘應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
[56]李玉. 跨境電子商務創業企業績效影響因素實證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5.
⑷ 石家莊經濟學院相關院系
學校隸屬關系:河北省電話:0311-7208009
學校所在地:石家莊市槐南路302號傳真:0311-5882562
郵政編碼:050031網址:http://www.sjzue.e.cn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始建於1953年,原隸屬國土資源部,2000年經國家高教體制改革,現為中央與河北省共建,以河北省管理為主。建校五十多年來,學校已成為一所面向全國招生、就業,具有經、管、理、工、文、法六大學科的普通高等學校。其中地學類無論是師資隊伍、實驗設備、專業設置都比過去有了更大的發展。各專業為國家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等不同層次科技人才35000餘名。目前在校學生21000餘人,其中地學類學生有1940人。學校含地質類專業的有資源學院、工程學院、勘查學院和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
資源學院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
1.資源勘查工程(本科)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國家管理專業點,授予工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地質調查的室內外工作方法,具有對礦床地質,礦床分布規律等綜合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資源勘查、開發與管理等領域從事固體、液體、氣體礦產資源勘查和評價及管理等工作,並了解全球礦床資源動態信息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地理信息系統(本科)
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地理信息工程培養目標為具備有扎實的外語基礎和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地圖制圖技術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在資源環境、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土地利用、自然災害預防與預報等部門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3.礦產普查與勘探(碩士點學科)
我院自1986年開始與中國地質大學等院校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已有近20年的歷史。主要學科有岩石學、礦床學、地層古生物學等。2004年我院開始自主招收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幔熱柱成礦、油氣盆地分析與勘查、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勘探。
二、教師隊伍建設
資源學院現有教職工2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6人,博士學歷4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人,國土資源部跨世紀人才1人,全國高等院校骨幹教師1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4人。學院特聘有李廷棟院士、翟裕生院士、陳毓川院士、裴榮富院士、戴金星院士,以及張洪濤教授、毛景文教授、侯增謙教授、李院生教授、郝梓國教授等不定期來院講學,任教。
三、人才培養
學院根據社會需求十分重視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繼承學校傳統特色培養即懂法又有經濟頭腦的地質學科多用型人才。
50年來,資源學院(原地質系)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3000多人。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地質學家和政府部門管理者。近年來學院每年招生數為120~150人,在校生480人,畢業生就業率近幾年達98%以上。我院畢業生素有能吃苦耐勞,基礎功底扎實之稱,受到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十分搶手,就業形勢十分喜人。畢業生主要流向南方地勘單位、鐵路、建築、政府部門和教學單位。許多本科生畢業後繼續報考研究生,也取得顯著的成績,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以及有色、煤炭、冶金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都有我院大量的畢業生。
數年來畢業生研究生考取率為18%~22%,報考生的研究生考取率約50%左右。
1)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業務要求是在學習數理化外語計算機的基礎上,掌握基礎地質、應用地質和現代資源勘查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室內外工作方法:熟悉國家有關礦產資源和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對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成礦地質條件、礦產分布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對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等現代化勘探方法的結果進行地質解釋和運用的能力,具有對資源環境做出評價和規劃的能力及對礦產資源經濟分析、綜合評價和管理的能力。
2)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業務要求是全面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整體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應用等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適應未來地理信息科學和遙感信息科學科研,教學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知識需求,將信息技術與地學結合培養交叉學科管理復合型人才。
四、學科建設及特色
學科建設是學院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目前我院構造地質學為省級精品學科,岩石學、普通地質學為校級精品課程。學院專家教授一致認為要以地質學為基礎,選擇新的學科生長點,發展新的優勢專業,以資源環境學科為主線,發展生態類綜合地質學科群,使似發展的學科應具有前瞻性、實用性。
五、實驗建設
我院歷來重視實驗建設,現有7個教學實驗室,有先進的偏、反光顯微鏡,一個綜合性檢測實驗室,有大型X粉晶衍射儀、質譜儀、同位素測定、碳14測定、包體測溫等。實驗室配有實驗老師7人,其中有高級實驗師3人,工程師4人,3個科研專題實驗室和國土地質調查研究所、環境評價研究所。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自1996年以來,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和地方各類科研項目46項,有13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發表論文202篇,其中核心刊物64篇,年科研經費平均28萬元。科研工作主要是:國土資源大調查,油、氣田封閉構造,地熱等級演化及其成礦作用等工作,區域主要為華北、東北及西部地區,為預測深部油、氣田,多金屬成礦取得了新的突破。區域地質調查也獲得部級獎勵。如牛樹銀教授的地幔熱柱理論在華北地區深部找礦中取得了很好的指導效果。杜汝霖、田力富教授在燕山西段原「震旦亞界」找到9億年前的龍鳳山藻、14億年前的桑樹鞍藻、18億年前的藍藻原核單細胞微古生物化石,這些宏觀化石的發現震動了國際古生物界。龐其清教授在非海相介形類組合的生物地層序列等古生物學研究方面,高永豐教授在板塊碰撞地帶成礦與岩石學研究都有突出成就。
七、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院在加強學際交流的同時,注意對外合作與學習,先後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俄羅斯、蒙古、挪威、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合作研究進行交流,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科技大學、蒙古科技大學共同對中、蒙、俄相接地區的地層、岩石、成礦等地質學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舉辦國際學術交流,已經進行了四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學院
工程學院(原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已有5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獲得了許多成就,特別是在河北北部張宣地區找水,為我國西部開發中災害地質的預測與防治,以及三峽工程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
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
本專業為水利類,授予工程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自然科學知識及應用能力,具有堅實的水資源方面專業理論知識,能夠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在水利、國土、城建、交通等部門從事水資源,以及與水環境保護方面的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開發利用、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環境工程專業(本科)
環境工程專業為國家管理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本專業培養具備城市和土壤、大氣、噪音、污染的防治,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和排水工程,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在政府機構、市政規劃、經濟管理、環保、水利、城建、國土資源等部門及工礦企業、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單位,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3.土木工程專業(本科)
土木工程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具備土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項目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市政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地下工程、橋梁、水利港口、礦業等相關行業從事勘察設計、施工以及科技開發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教師隊伍建設
工程學院具有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嚴謹,教學經驗豐富,科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7人,具有碩士、博士學歷教師占總專任教師的55%。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省管專家1人,獲得政府特殊津貼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學院聘請兼職教授13人,其中有我校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盧耀如,工程院院士張宗祜、陳夢熊、賈福海院士等,他們每年來院講學。
三、人才培養
工程學院50年來為國家培養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5000餘名。目前在校學生780餘名,每年招生200名左右。畢業生就業供不應求,用人單位與畢業生比為3∶1。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15%~20%,錄取率占報考人數的50%左右。我院畢業生歷來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許多畢業生已是生產單位、科研院所、高校的學術帶頭人和技術管理的骨幹。根據市場需求,學院對所有的專業要求如下:
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要求學生掌握水文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資源勘察評價與開發保護、地下防排水工程技術等基本理論知識,接受野外測繪、調查、測試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相關專業的基本技能及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解決水資源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2)環境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化學、工程力學、工程制圖、微生物學、流體力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外語、計算機技術及繪圖、污染物監測和分析、工程設計和管理規劃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水污染防治與水處理工程、大氣與雜訊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具有污染監測與分析、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和給排水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3)土木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有熟練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工程規劃與設計、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常規測試技術和實驗儀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進行工程設計、施工、管理以及獲取科學信息的初步能力。
四、學科建設及特色
工程學院現設有土木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和環境工程等專業,並與掛靠在我校的國土資源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開放研究實驗室」共同進行學科與實驗室建設,主要有岩土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地下工程、水利工程、水文與工程地質勘查、地下水資源開發與污染防治、污水處理、給水排水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地質災害防治、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等學科,並大力開展與科研單位、生產單位合作,以社會普遍需求和重點疑難問題作為我院學科發展的重點,以科研促進學科的發展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拓寬專業覆蓋面,加大對科研、教學成果的獎勵是我們手段之一。我院將繼續發揮優勢學科,在乾旱地區深部找水,地下水資源開發與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等學科方面加大投入,辦出自己的特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五、實驗室建設
學院除與國土資源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開發研究實驗室」共同進行學科與實驗室建設之外,還設有水分析與環境監測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水污染控制實驗室、環境微生物實驗室、土質學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岩石力學實驗室和材料力學實驗室。能夠較全面地完成水質檢測、水化學分析、環境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教學及科研所需要的各種實驗工作。目前實驗室專職人員8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4人,助教1人。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1996年以來,我院累計承擔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以及地方各項科研項目48項。其中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許多項目是實地解決問題,為國家的建築路基、水壩地質、電廠供水水源、城市供水規劃、崩塌災害地質的形成機制與防治等,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受到好評。如董兆祥教授地質災害預測與治理,劉振英教授在乾旱盆地地下水的研究方面,許廣明教授的華北地區地下水調蓄研究方面都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實際的指導意義。
七、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院重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相互合作,先後與俄羅斯、加拿大、荷蘭、瑞士、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港、澳、台的水文地質學專家有相互合作和交往,並聘請了數名外國專家為我院客座教授,學院也多次派教師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赴港、澳、台考察。
勘查技術學院
勘查技術學院是由原河北地質學院物探系、地質系、水工系、岩礦分析系、探礦工程系的部分專業及教師2003年重新組建的。它是集各種分析手段、物理勘查技術、遙感、測繪、鑽探等方法為一體,是地質學科,如找礦、構造、地層、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分析等專業,也可是其他分支學科和其他學科與領域,如考古等工作的一個技術平台。我院的各種勘查技術專業的發展已有50年的歷史,目前各種勘查技術手段歸屬為一體,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對學科的發展有更大的優勢和空間。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
1.勘查技術與工程(本科)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培養具備工程地質學、岩土鑽掘、應用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從事各種建設勘察、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國土資源勘查、工程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2.測繪工程專業(本科)
該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培養具有工程測繪、數字圖像處理、地下管線探測、「3S」技術、地籍測量、計算機制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在工程勘查、城市規劃與管理、國土資源調查、空間科學研究、環境保護、災害預防等各部門從事勘查設計、測繪、施工、科研開發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二、教師隊伍建設
勘查技術學院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占教師人數的51%,有碩士、博士學歷7人,佔50%,省政協委員2人。學院還聘有陳毓川院士,裴榮富院士,吳功健、朱玉英、霍全明、陳召佑、楊成材、王俊作專家等為兼職教授,每年不定期來校講學,作專題學術報告。
三、人才培養
50多年來,勘查技術學院的前身物探系、探工系、水工系、測繪系、地質系所培養出的各類技術人才約2190人。有的畢業生已成為專家、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部級高級管理人才,更多的成為有關單位技術骨幹。我院現有勘查技術與工程和測繪工程兩個專業,並設有勘查工程、勘查技術、城市數字化與地籍測量、工程測量四個研究方向。在校學生450 人,近幾年畢業生研究生考取率為12%~15%,報考人數錄取率為45%~50%。我院的專業目前是全國地學中最熱門的本科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具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和較好的發展前景。
1)勘探技術與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工程地質學、岩土鑽掘、應用地球物理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現場組織施工和開拓市場的能力,能夠運用現代物化探儀器、岩土鑽掘、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等技術手段,在各種高層建築、公路、鐵路、地鐵、隧道、橋梁、機場、電廠、水庫、水壩、碼頭、工業廠房等工程的岩土勘察和基礎工程施工中,獨立從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評價和監理等工作,以及完成各種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城市各種地下管線的非開挖施工,各種地質災害的治理等工作的能力,有熟練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2)測繪工程專業培養學生掌握「3S」技術、城市地籍測量、地下管線探測技術、大地測量、攝影測量和遙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悉城市規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基本知識及相應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掌握數字圖像處理,地圖設計與編制的理論和技術,具有從事測量控制網的建立,大比例尺數字測圖,房產地籍的測繪以及土地管理監測系統的建立,各種工程的勘測及施工測量,大型建築物的變型監測,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及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的能力。
3)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勘查。
深部成礦機理與勘查。
四、學科建設及特色
勘查技術學院以勘查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為辦學方向,以現代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方法核心技術為特色,形成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測繪、鑽掘等多種綜合勘查技術平台,以岩土工程為重點,兼顧資源環境、城市地質、地質災害等工程勘查,在2~3年內辦成有3~5年專業和1~2個研究所支撐的規模,廣泛適應工程勘查和測繪工程領域社會發展需求,符合國家教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又具有我校一定特色的勘查技術學院,不斷拓寬專業領域,培養具有科研、生產、科技開發與管理能力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五、實驗建設
學院設有教學、科研儀器較為齊全的探測技術和測繪工程2個實驗室,配備有汽車鑽機、電阻儀、先進的地震儀、地震雷達等儀器,能進行水資源勘查和工程勘查等教學、科研工作。學院還建有秦皇島、黃壁庄2個設施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九五」以來我院教學、科研人員主持或合作完成國家省部級和地方各級項目18項,完成科研報告及專著22部,其中有8項獲部級三等以上獎。李宏陽教授運用地幔熱柱理論在多金屬成礦與找礦方面,邵愛軍教授在土壤水、地下水和溶質運移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七、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院與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南非、俄羅斯等國家的大學開展相互訪問和學術交流,擬互派專家、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訪問學習,共同完成合作項目。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是為了順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由原寶石專業、實驗中心、珠寶鑒定中心的老師組合,於2003年1月成立的。
一、專業建設與培養目標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本科)
該專業培養具備珠寶玉石和貴金屬首飾鑒定、設計、加工和商貿等方向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進行新型材料工藝的初步研究、開發,具有市場營銷和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能夠從事貴金屬首飾鑒定、珠寶玉石和材料工藝的質量檢驗、技術開發、經營管理的復合型實用人才。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設有:貴金屬珠寶首飾學、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化學分析、礦物岩石材料四個專業方向。
二、師資隊伍建設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現有教職工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2人,國家注冊珠寶玉石質檢師4名。10多名教師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優秀教師、優秀黨員榮譽稱號和科技成果獎。現有的教師隊伍,在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等領域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和珠寶玉石及貴金屬首飾檢測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
為了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學院每年都引進高素質的相關專業人才,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同時,還積極選拔教師外出進修,開展學術研討活動。除了培訓和引進措施之外,還積極鼓勵和組織教師開展本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及教改項目研究,開展學術討論和教研活動。
三、人才培養
學院從2003年起在原專科基礎上面向全國招收寶石材料工藝學本科學生。一年來,我們確立了「志存高遠,鍥而不舍,兼容並蓄,開拓創新」的院訓,力求把這種精神狀態注入到本單位的領導、教師和學生身上。同時,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立足我校現有辦學優勢,面向未來人才市場,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注重綜合素質教育,培養求實、創新人才」。本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在貴金屬珠寶首飾鑒定、加工、設立、商貿和寶石人工合成與改善、新型材料開發利用等方面受到系統的訓練,具有進行貴金屬珠寶玉石鑒定、檢測、首飾與材料工藝設計、加工和經營管理的基本能力。
四、學科建設與特色
本校開辦的地質礦產勘查專業(現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已有50多年的歷史和辦學資源的積累。包括貴金屬、珠寶玉石和非金屬材料資源在內的地質礦產的基礎研究、找礦勘探、開發利用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大量專著、教材和學術論文。年科研項目逾百項,獲獎級別有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培養了大量有所作為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為「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中地質學基礎的高質量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起點。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歸屬材料科學類,實際上是材料科學、地質學和藝術設計三大學科的交叉學科。在我們的教學計劃中,在基礎課學科、專業必修課兩個模塊內安排了「美術設計基礎」、「地質學基礎」、「寶石及材料工藝」和「市場營銷」四大板塊的課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色定位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礦物岩石材料利用+材料測試分析」。由於畢業生在地質學方面也有扎實的基礎,他們對市場營銷有更具體深入的理解,還有很好的藝術素質和公共基礎知識,因此畢業生將有廣闊的就業空間和施展才華的機會。
我們正在進行系統的建設,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在礦物岩石材料的鑒定檢測、材料化學分析、無機材料的結構及性能測試、復合材料的工藝方面、礦物岩石材料的深加工開發研究,對陶瓷、玻璃和水泥等主要建築材料的新工藝研究,以及對新型材料領域的探索研究。同時引進人才,建設好相應的實驗室。我們在材料科學領域將開展更富有成效的科學技術研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五、實驗室建設
本校現已擁有結晶學及礦物學、晶體光學與光性礦物學、岩石學、寶石及非金屬材料礦床學、非金屬材料工藝和化學分析等實驗室。掛靠在我院的石家莊市珠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有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貴金屬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實驗設備,對教學工作可提供有力的支撐。前不久又建成了貴金屬檢測、寶石加工等專業實驗室。2003年獲得了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專項資金項目,建設了國內一流的珠寶玉石和鑽石分級實驗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近期正在籌建首飾工藝、寶石人工合成與改善、珠寶首飾營銷等實驗室。隨著「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推進,材料工程實驗中心的建設即將啟動。
實驗室建設,在工科專業的教學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院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工作,目標是把我們的一系列實驗室建成教學工作的基地、科學研究的基地、技術開發的基地,以及對外合作的平台。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九五」以來,學院的教師先後承擔3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及橫向合作科研課題。其中包括:
河北省珠寶首飾業發展戰略研究,鑽石內部特徵研究,紅藍寶石改善研究,石家莊市珠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質量體系建設,河北陽原某地膨潤土性質的研究,河北省礦物葯資源的研究,應用膨潤土改造碳銨化肥的研究,冀南地區膨潤礦應用研究,邯邢地區膨潤土礦改型新工藝,微生物鉀礦復合肥的研究,小寺溝花崗斑岩體中鉀長石結構狀態及地質意義的研究,西藏薩嘎、桑桑、吉隆縣幅1∶250000區域地質調查,內蒙古興和店村、渾源窯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河北平山溫塘、辛庄、下口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井陘、平山縣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張家口金礦成礦預測研究,赤城金礦地球化學研究,區域化探在農業地質方面的研究,鉑-鈀找礦方法研究,發射光譜新技術(ICP光源)的研究,礦業權資產管理研究(第二主研人)等。上述是部分獲得地方、省部以上獎勵的項目。我院王禮勝教授在單晶材料的合成及改性方面,欒文樓教授在無機非金屬的研究和應用即礦物無污染長效化肥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成就。
七、國際合作與交流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與美國、英國、比利時、俄羅斯、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行業協會以及產業界建立了初步的聯系,在一些國際性的會議上開展了學術研討和信息交流,探討了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的內容與途徑。目前,這些工作正在深入,更為廣闊的、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空間,有待於我們去開拓。
(撰稿:楊劍平 審核:張瑞恆)
⑸ 唯一的聽眾作者資料
《唯一的聽眾》作者是鄭振鐸。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諦,筆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
鄭振鐸一生堅持革命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強調文學在社會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學為人民服務。
在文學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從事中外古今文學綜合的比較研究,較早提出和著手用新的觀點、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一貫重視民間文學和小說、戲曲的資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屬於開拓性的工作。
(5)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龐擴展閱讀:
鄭振鐸對中國的文化學術事業作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在文學理論方面,他是文學革命初期"為人生"的文學的重要倡導者之一。1921年6月,他進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淚的文學」的口號(《血和淚的文學》),要求進步作家創作出「帶著血淚的紅色的作品」(《我們的雜記》)。
從那時起,他一生堅持革命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強調文學在社會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學為人民服務。在文學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從事中外古今文學綜合的比較研究。
較早提出和著手用新的觀點、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一貫重視民間文學和小說、戲曲的資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屬於開拓性的工作。